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肠克罗恩病(CD)与小肠MALT淋巴瘤的临床资料,以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确诊的小肠CD与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结果:腹痛是这两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8例(40%)小肠CD出现肠腔狭窄,2例(10%)伴肠瘘形成;3例小肠MALT淋巴瘤为肿块型(50%);11例(55%)CD出现透壁性炎症,10例(50%)出现镜下溃疡,3例(15%)表现为非干酪样肉芽肿;B细胞性淋巴瘤5例(83.3%).结论:小肠CD以纵行溃疡为主,伴肠腔狭窄、肠瘘形成,小肠MALT淋巴瘤以肿块型为主,以B细胞性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e lymphoma,PSIL)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04年6月—2016年6月解放军455医院和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4例PSIL误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占两院同期收治患者的18.4%(14/76)。14例有腹痛,5例伴有肠梗阻,4例伴有消化道出血,3例可触及腹部包块,2例伴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14例行腹部彩超,12例行腹部CT检查,5例行消化内镜检查,1例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均未明确诊断,术前误诊为Crohn病5例,肠结核4例,小肠癌3例,小肠间质瘤、盲肠癌各1例。14例均行手术治疗,1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4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病理检查均确诊为PSIL,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13例(B细胞型10例、T细胞型3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随访1~10年,失访5例,仅存活1例。结论 PSIL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异性,对于腹部CT检查早期发现小肠肿块并伴急性肠梗阻、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及消化道出血者要警惕本病可能,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穿刺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以长期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行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并最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淋巴瘤的13例FU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淋巴瘤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9岁.13例患者的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其骨髓中均出现幼稚淋巴样细胞;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10例,T细胞淋巴瘤3例.结论: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以FUO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在对2003—2008年确诊的12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的基础上,复习近年文献并讨论。结果:腹痛或腹部不适(100%),腹部肿块(50%),腹胀(41.7%)是小肠淋巴瘤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术前11例CT发现腹部肿瘤。12例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显示:1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9例(75%),T细胞淋巴瘤3例。结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肠梗阻或腹部包块是最重要的诊断线索,确诊依赖病理,治疗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诊断方法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PGL患者的上消化道钡餐、多层螺旋CT及胃镜资料。结果21例均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11例,结外黏膜相关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7例,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无明确分型2例。21例于治疗前全部行胃镜检查,其中13例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18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上消化道钡餐、多层螺旋CT及胃镜确诊率分别为15.4%、55.6%、71.4%。结论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多层螺旋CT及胃镜各有其优缺点,结合多种检杏方法一般均可做出明确论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病理特点。方法:对30例PSIL患者的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检查,其中2例行基因重排检查,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0例PSIL患者的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B细胞来源23例(76.7%)、T细胞来源7例(23.3%)。其组织学类型分别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6例(53.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B细胞淋巴瘤7例(23.3%)、外周T细胞淋巴瘤6例(20.0%)、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1例(3.4%)。免疫组化结果示,30例PSIL均表达CD45,AE1/AE3均阴性,4例B细胞淋巴瘤EMA弱阳性。23例B细胞淋巴瘤均表达CD20和CD79α,7例T细胞淋巴瘤均表达CD3和CD45RO。NK/T细胞淋巴瘤还表达CD56和TIA-1。1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6例(37.5%)表达Bcl-2蛋白,10例(62.5%)表达MIB-1。7例MALT型B细胞淋巴瘤中有5例(71.4%)表达Bcl-2,1例(14.3%)表达MIB-1。基因重排结果示,2例B细胞淋巴瘤均呈Fr2A、Fr3A阳性,TcR阴性。结论:PSIL大多为B细胞来源的NHL,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cl-2、MIB-1的阳性率与肿瘤病理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4879-4880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鼻咽部恶性肿瘤患者。40例患者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B细胞淋巴瘤7例,T细胞与NK/T细胞淋巴瘤31例,2例NHL未分型。对所有患者进行螺旋CT及MRI检查,根据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并比较诊断结果。结果螺旋CT确诊NHL36例,MRI确诊37例,两种检查方案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T确诊B细胞淋巴瘤6例,T细胞与NK/T细胞淋巴瘤28例,2例NHL未分型,MRI确诊B细胞淋巴瘤6例,T细胞与NK/T细胞淋巴瘤29例,2例NHL未分型,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影,边界清晰;MRI表现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肿瘤占位效应轻,增强多呈团块状、握拳状强化。两种检查方案诊断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并且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螺旋CT与MRI均可作为鼻咽部恶性肿瘤的首选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鉴别诊断价值,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1例儿童肠道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误诊病例,以加强儿科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方法通过临床病理分析结合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PCR检测分析确诊。结果病变肠壁组织初次活检诊断为慢性肉芽肿炎性改变,11天后再次肠壁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活检诊断为小无裂型T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重新复片发现,两次检材肠壁全层及肠系膜淋巴结见大量肿瘤细胞浸润,瘤细胞中等大小、异型性明显,血管中心性浸润和血管坏死,炎性背景明显。瘤细胞cCD3、CD8、CD56、TIA-1和granzymeB(+),CD4和CD45RO(-),LMP(-),EBER(+);未检测到TCR基因的克隆性重排。最后确诊为肠道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结论儿童肠道NK/T细胞淋巴瘤少见,恶性度高,预后差,肿瘤本质易被炎性背景掩盖,诊断有赖于常规组织病理结合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2007年经手术切除并确诊的8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间质瘤男女均可发病,男女之比5∶3;临床表现以腹痛、腹胀、便血、贫血、腹部包块为主;B超、CT检查较肠镜、钡餐检查诊断率高;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1例,空回肠交界1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为75.0%,CD34阳性率为62.5%,其共同表达率为62.5%。术后随访1月~5年,无1例转移及复发。结论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依赖于B超、CT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1例确诊的肝脾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9岁。自发性脾破裂出血。镜下瘤细胞呈弥漫性脾窦内侵犯。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D2、CD3、CD5、granzymeB及TIA均(+)。结论肝脾T细胞淋巴瘤是较为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PITCL)CT小肠造影(CTE)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PITCL患者的CTE表现,总结其病变部位、数目、强化方式、淋巴结肿大及其他脏器受累情况、并发症等。结果 18例PITCL中,多发13例(13/18,72.22%),单发5例(5/18,27.78%);发生于空肠/回肠12例,其中3例同时累及结肠,仅发生于结肠5例,仅发生于十二指肠1例;发生肠穿孔6例。根据其CT表现分为6型:浸润型(7例)、弥漫性回肠空肠化型(3例)、肠腔瘤样扩张型(3例)、息肉肿块型(2例)、肠系膜型(1例)、混合型(2例)。结论 CTE可清晰显示PITCL的影像学特点,对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对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声像图特征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单发13例,多发16例,位于回肠者最多。声像图分为4型:浸润型(5例)、肿块型(13例)、肠系膜型(2例)、混合型(8例);29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26例,T细胞淋巴瘤3例。超声诊断准确度75.9%。结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超声检查在其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CT增强扫描及后重建在肠道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及后重建在肠道淋巴瘤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淋巴瘤的39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39例淋巴瘤患者中,18例发生在小肠,11例发生在大肠。3例累及小肠及临近肠系膜,3例同时累及回肠末段和回盲部,2例累及肠系膜和盲肠,1例同时发生在空肠和回肠,1例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根据肠道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可分为4型:①单发肿块型(15),②局部浸润型(14),③弥漫浸润型(8例),④多发病灶型(2例)。结论:CT增强扫描及后重建能较准确地显示肠道淋巴瘤的发病部位、大小形态、强化特点、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等,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PCGD-TC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8年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1例PCGD-T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1例PCGD-TCL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为13~63岁,平均35.8岁。临床表现为皮肤浸润性斑块、皮下结节或肿块,其中6例伴有溃疡形成。11个病例中,8例显示肿瘤细胞浸润真皮及皮下组织,2例显示肿瘤细胞仅浸润真皮,1例显示肿瘤细胞浸润表皮及真皮。瘤细胞中等大小,染色质粗块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阳性表达情况为CD2(5/7)、CD3(11/11)、CD5(3/10)、CD7(4/9)、TIA-1(9/9)、粒酶B(9/9)、TCRαβ(0/11)、TCRγδ(11/11)、CD56(10/11)。11例行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PCGD-TCL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其中TCRγδ的表达更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秋波  黄开红 《新医学》2015,(2):127-131
NK/T细胞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中一类少见特殊类型,其恶性细胞来源于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NK)细胞。该病多原发于鼻腔,而原发于鼻以外的NK/T细胞淋巴瘤则称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该文报告1例以发热、腹泻为初发症状的29岁男性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肠道NK/T细胞淋巴瘤多起病较急,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以发热、腹痛、腹泻、便血为主,重者可因出现肠梗阻、穿孔等急腹症而就医。  相似文献   

16.
九例脾脏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与免疫表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脾脏T细胞和NK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病理诊断。方法复习9例脾脏T细胞和NK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进行免疫表型检测、EBER原位杂交及TCR-1基因重排检测。选用抗体有CD45RO、CD3ε、CD3、CD4、CD8、CD56、TIA-1、Granzyme B、CD30、Ki-67和CD20。结果本组9例患者中,4例为肝脾T细胞淋巴瘤,4例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为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7例有随访资料,5例死亡(2例肝脾T细胞淋巴瘤,2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和1例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生存时间为1—10个月。2例存活,1例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月余),1例为肝脾T细胞淋巴瘤(14月余)。结论脾脏T及NK细胞肿瘤是一组少见的具有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异质性淋巴瘤,均呈侵袭性临床过程,预后差。该类肿瘤的病理诊断须结合临床、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基因重排检测进行。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2岁。因"确诊T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化疗后反复血尿伴黄染1年余"入院。既往无肠道疾病史。2008年因反复腹胀伴消瘦,发现左下腹包块,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淋巴瘤,2008年7月在华西医院手术,术后病理为(空肠及结肠)非霍奇金淋巴瘤。考虑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侵袭性,肿瘤侵及肠壁全层伴坏死及溃疡形成,小肠及结肠近远端均未见肿瘤累及,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4549-4550
对本院2002年3月~2016年6月确诊克罗思病(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CD病例48例,入院拟诊CD31例。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和腹部肿块为主,分别占98%、70.8%和18.8%;其他还有瘘管形成、消化道出血、肛周脓肿等表现。病变多见于回肠末端及其邻近结肠。病变均呈节段性,有纵行溃疡27例(56.3%),粘膜鹅卵石样改变11例(22.9%)。病理发现非干酪性肉芽肿2例(4.2%),CT小肠造影见梳状征10例(20.8%)。CD无特异临床表现,误诊率高。结肠镜检查是回肠末端和结肠病变最主要的诊断方法,其次消化道钡餐和CT小肠造影简单经济,对早期诊断小肠CD也有重要价值。确诊CD不依赖于病理发现非干酪性肉芽肿,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X线钡餐、CT小肠造影、内镜及病理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9.
正小肠错构瘤性息肉临床较为罕见,误诊率高,这与小肠结构特殊、肿瘤临床表现隐匿,缺乏特异性,各种小肠疾病检查手段存在缺陷等诸多因素有关。本文报道1例以间断乏力、头晕为主要表现的缺铁性贫血患者近期经CT、小肠镜检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小肠错构瘤型息肉,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7年前(患者10岁时)因"乏力、头晕"就诊于某医院,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38g/L,行骨穿等诊断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给与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咽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鼻咽部DLBC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D20、CD3、CD10、BCL6、MUM-1、Ki-67免疫表型测定,部分加做AE1/3、CD30、ALK、CD5和CyclinD1.结果 12例鼻咽部DLBCL均为原发,男8例,女4例,年龄34~67岁,平均48岁;5例临床误诊为鼻咽癌.生发中心细胞型7例,活化的B细胞型5例.结论 鼻咽部DLBCL极易误诊为鼻咽癌,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表现三者结合可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