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野生抚育益智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野生抚育益智的光合特性,为益智野生抚育环境选择及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益智花芽分花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对光强、CO<,2>浓度的响应及光合生理特征参数.结果: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日均光合速率(P<,n>),表观量子效率(AQY),表观羧化效率(CE)及光能利用率(LUE),水分利用效率(WUE)均以透光率17.4%-24.1%的野生抚育处理较大;超出此透光率均不利用益智光合能力提高;随着光强增加益智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均会提高;野生抚育提高了益智CO<,2>的适应范围.结论:益智为喜阴植物,野生抚育栽培最适应的透光率在17.4%~24.1%.  相似文献   

2.
该实验以多伦野生芍药和栽培芍药为研究对象,对二者的生物学性状和芍药苷含量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栽培芍药是否能代替野生芍药进行药用。结果表明,多伦赤芍野生植株的茎、叶、根颈、肉质根和细根生物量均小于芽头栽培植株,地下和地上生物量比值没有显著差异。野生植株细根解剖结构中的维管柱直径、维管柱所占比例以及维管柱和皮层比均显著大于芽头栽培植株,但皮层厚度和皮层所占比例都小于芽头栽培植株。肉质根中芍药苷含量在野生植株和芽头栽培植株间无显著差异。虽然芽头栽培多伦赤芍的植株生物学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芍药苷含量却没有降低,因此,利用芽头这种无性繁殖方式对濒危中药材"多伦赤芍"进行保育和规模化种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以不同生长年限的秋播川白芷为材料,探究一年生和二生年川白芷叶片最适光合响应曲线拟合模型以及两者的光合生理特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川白芷叶片最适光响应曲线拟合模型均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其一年生植株叶片光饱和点为1 600μmol·m-2·s-1,二年生植株叶片光饱和点为1 700μmol·m-2·s-1;光补偿点分别为17. 98,52. 23μmol·m-2·s-1,符合典型阳生植物特征。不同生长年限川白芷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曲线均为单峰型,二年生川白芷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均值显著高于一年生川白芷,而气孔导度日均值无显著差异。不同生长年限川白芷叶片净光合速率都与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一年生和二年生川白芷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一年生川白芷的蒸腾速率与有效光合辐射强度和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二年生白芷的蒸腾速率与有效光合辐射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胞间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综上,二年生川白芷叶片光合效率高于一年生川白芷,但利用弱光能力不及一年生者,更适合种植于阳光充足地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红根草的光合特性,为红根草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红根草的光合-光强响应曲线和光合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红根草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5.10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为0.0441μmoL/μmoL,暗呼吸速率为0.7394μmoL/m2.s,光饱和点为1225.02μmoL/m2.s,光补偿点为17.81μmoL/m2.s。红根草的净光合速率(Pn)日进程呈"双峰型"曲线,偏相关分析表明,Pn与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叶面大气蒸气压亏缺呈极显著相关,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是强光引起的非气孔因素。结论:红根草为光强范围适应较广的阳生草本植物,但夏季适度遮荫利于其生长。  相似文献   

5.
黄芩植株光合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金花  李佳  张永清 《中草药》2009,40(6):961-964
目的 研究黄芩植株光合特性及其生理生态影响因子,为确定合理栽培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CIRAS-1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日中不同时段、不同光子通量密度(PPFD)下的净光合速率(Pn)及部分生理生态因子变化.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确定黄芩植株Pn 与生态因子间的关联度.结果 黄芩植株不同部位叶片Pn为中部叶片>基部叶片>顶部叶片,光饱和点为1 302μmol/(m2·s),光补偿点为101.5 μmol/(m2·s);日Pn变化呈双峰曲线,有典型的光合"午休"现象;Pn与气孔导度(Gs)密切相关(r=0.88,P<0.05).结论 PPFD和空气湿度是影响黄芩Pn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6,(12)
目的:研究滇重楼幼苗光合作用-光响应特性,筛选滇重楼生长发育适宜的AM真菌,为人工栽培和引种驯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盆栽培养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长势一致的1年生滇重楼幼苗为试验材料,以不接种为对照组(CK组),观察了6种丛枝菌根(AM)真菌易误巨孢囊霉Gigaspora decipiens、巨大巨孢囊霉Gigaspora gigantea、双紫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dipurpurascens、亮色盾巨孢囊霉Racocetra fulgida、沙荒球囊霉Septoglomus deserticola、细凹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crobiculata对滇重楼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滇重楼能迅速与AM真菌相互识别,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接种和未接种AM真菌滇重楼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效率(T_r)、气孔导度(G_s)、气孔限制值(L_s)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增强而逐渐增大,而胞间CO_2浓度(C_i)均随着PAR的增强和P_n的增大而减少。与对照组(CK组)相比,AM真菌诱导处理后,对滇重楼幼苗植株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幼苗叶片的光合生理的影响有所差异。总体来说,AM真菌侵入滇重楼幼苗根系形成共生体后,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和光饱和点(LSP),并降低了暗呼吸速率(Rd)和光补偿点(LCP),从而增强滇重楼幼苗对光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光合作用的能力,有利于植株的生长。结论:6种AM真菌对滇重楼幼苗的共生偏好性不同。综合考虑滇重楼幼苗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特性,本试验条件下,双紫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dipurpurascens、沙荒球囊霉Septoglomus deserticola等是培育滇重楼菌根苗优良备选菌株。  相似文献   

7.
不同倍性高山红景天种质叶片光合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倍性高山红景天种质叶片光合特征的差异,为其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LI-6400/XT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种质叶片的光响应曲线与CO2响应曲线,比较了二者生物量、叶面积、气孔特征及叶绿素含量的差异.结果:白天2种种质的气孔呈明显开放状态,且气孔导度对光合有效辐射、C02浓度变化有明显的响应,这与CAM植物的特征并不一致.同源四倍体光补偿点显著低于二倍体,而光饱和点与二倍体相近,二者光饱和点均偏低,在500 μmol·m-2·s-1附近;同源四倍体的表观量子效率显著高于二倍体,在500μmol·m-2·s-1以上的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同源四倍体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二倍体;同源四倍体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也显著高于二倍体;同源四倍体的生物量、叶面积、气孔直径和叶绿素含量均远高于二倍体,而气孔密度小于二倍体.结论:本研究结果为不同倍性高山红景天种质的人工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草珊瑚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草珊瑚光合特性,为草珊瑚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种植在浙江林学院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内采自20个全国主产区草珊瑚种源的植株光合特性进行系统测定与比较.结果:草珊瑚的光饱和点均在800μmol·m~(-2)·s~(-1)左右,光补偿点在14.70~48.68μmol·m~(-2)·s~(-1);各不同种源草珊瑚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上下午各有一高峰,在11:00-13:00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主要因子有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二氧化碳浓度(CO_2S)和蒸腾速率(T_r),其与净光合速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值分别为-0.89(P<0.01),-0.75(P<0.05),0.69(P<0.05).结论:草珊瑚具有良好的耐荫性,通过遮荫和洒水以降低小环境温度,提高湿度,可减少"午休"现象出现的时间,提高光合效率.  相似文献   

9.
以柴胡属的小叶黑柴胡与狭叶柴胡为试验对象,采用露地直播栽培的方法对比分析两者间的幼苗生长发育动态、生物量积累、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APX等的活性,旨在为小叶黑柴胡引种驯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叶黑柴胡幼苗根粗、根长、株高、叶片数等形态指标和生物量积累均低于狭叶柴胡,抗氧化酶SOD,POD活性显著低于狭叶柴胡(P0.05),CAT,APX活性低于狭叶柴胡但差异不显著,而MDA含量却显著高于狭叶柴胡(P0.05)。由此可知,野生小叶黑柴胡经引种驯化后相对于栽培狭叶柴胡,其植株生长速率较慢,其抗逆性也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外源物质对黄连幼苗进行处理,研究黄连幼苗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寻找提高黄连幼苗在盐胁迫条件下抗性能力的途径。方法测定100 mmol/L的Na Cl模拟盐胁迫条件下,经过不同浓度的外源一氧化碳(CO)供体高铁血红蛋白(hematin,H)处理后,黄连幼苗光合色素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气体交换参数等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 Na Cl胁迫下的黄连幼苗的光合生理受到显著抑制,但是经过不同浓度的H处理后,显著提高了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Chl(a+b)和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的量。盐胁迫下,黄连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叶片蒸腾速率(Tr)均下降,并且随着胁迫时间和胁迫浓度的增加,下降幅度逐渐增大,胞间CO2浓度(Ci)则呈上升趋势。在盐胁迫下,黄连Pn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非气孔因素。在应用H进行处理后,黄连的Pn、Gs及Tr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Ci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不同的浓度梯度存在着显著的效果差异。H处理还提高了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II(PSII)潜在活性(Fv/Fo),PSII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淬灭系数(q P),电子传递率(ETR)和光化学速率(PCR)的水平,有效地降低了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热耗散速率(HDR)的水平。结论外源CO供体H通过提高黄连幼苗叶片的光合色素量,减少过剩激发能的耗散,提高光合电子传递效率,有效地缓解盐胁迫对黄连叶片PSII的伤害,提高植株的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栽培和野生芍药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酸、丹皮酚7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为研究赤芍与白芍的药效差异的物质基础及其形成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以栽培和野生芍药为材料,分别采用直接干燥、水煮后干燥、去皮后水煮干燥、水煮后去皮干燥4种加工方法处理,采用HPLC同时测定各类材料7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结果:野生芍药的芍药苷和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栽培芍药,而栽培芍药的芍药内酯苷含量高于野生芍药,二者在上述3种成分含量的相对差异受加工方法影响较小。采用水煮后干燥、去皮水煮后干燥、水煮去皮后干燥处理会导致栽培和野生芍药的苯甲酸和丹皮酚含量降低为痕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种处理下的栽培和野生芍药截然聚为两大组。结论:赤芍和白芍的药效成分含量差异主要来源于其本身的差异,受加工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品在煎煮过程当中对芍药苷浸出的释放规律。方法:单独煎煮芍药炮制品饮片。HPLC测定煎煮液与饮片中芍药苷含量。结果:白芍经炮制后其芍药苷含量均下降,焦白芍和白芍炭下降最多。30 min内,焦白芍释放最快,芍药苷煎出量,以生白芍与焦白芍为高。结论:各种炙法炮制芍药,均会造成芍药苷含量下降,以白芍炭和焦白芍下降最显著;炮制对煎煮过程中芍药苷的释放有明显促进作用,焦白芍释放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13.
药材的生长年限与其质量息息相关,近年来兴起的"草本植物生长轮"被用于判别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生长年限。该研究结合常规石蜡切片和徒手切片方法,对芍药Paeonia lactiflora、草芍药P.obovata、川赤芍P.veitchii、美丽芍药P.mairei、窄叶芍药P.anomala、新疆芍药P.sinjiangensis和块根芍药P.anomala var.intermedia 7种植物的根和就地引种栽培芍药的主根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芍药组7种植物的根在显微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可用于不同种之间的鉴别;芍药组7种植物根的次生木质部中,口径较大的导管和周围的小导管或木纤维聚集呈团块状分布,切向断续排列成与形成层平行的环,均形成清晰的生长轮;吉林四平就地引种栽培的一至四年生的芍药主根中均有生长轮,且与其生长年限一致。该研究报道了芍药组7种植物的生长轮现象,由于野生芍药组植物根中生长轮特点与栽培的芍药类似,因此可为其生长年限提供判别依据,也可为赤芍类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陈彦  周蕾  辛然  王晋艳  贾晓斌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3):2012-2016
目的:多途径比较单体芍药苷与提取物中芍药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差异。方法:采用大鼠肠灌流模型同时收集肠灌流液、胆汁及血浆样品,结合肠道酶共孵育试验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多途径综合分析比较单体芍药苷与提取物中芍药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差异。结果:相同浓度下,不同肠段芍药提取物中芍药苷在大鼠肠道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高于单体芍药苷,尤其是在空肠及回肠肠段(P<0.05),但单体芍药苷及提取物中芍药苷在4个肠段的Peff*均较小(Peff*<0.5),单体芍药苷的Peff*在0.209~0.290,提取物中芍药苷的Peff*在0.252~0.333;提取物及单体的胆汁样品、血浆样品及肠道酶共孵育样品中均未检测到芍药苷及其代谢产物。结论:和单体芍药苷相比提取物中芍药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有明显提高,表明提取物中可能存在其他促吸收成分,但由于芍药苷总体吸收较差,这种影响在短时间(1~3 h)内并未能提高吸收入血及胆汁中芍药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居群半夏光合及荧光动力学参数,为科学栽培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Lichtenthaler方法,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PAM-2100便携式荧光仪对山西新绛、重庆武陵、江苏海门、江苏泰州4个不同居群半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不同居群半夏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叶绿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但叶绿素a/b数值较小;光补偿点普遍较低,在11.57~17.88 μmol·m~(-2)·s~(-1),光饱和点1 000~1 300 μmol·m~(-2)·s~(-1),山西新绛居群的光饱和点最高;不同居群的半夏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午休"现象明显;山西新绛半夏居群的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系数均高于其余3个居群.结论:山西新绛半夏有较好的光合性能.  相似文献   

16.
赤芍总苷的制备及其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制备赤芍总苷,同时观察赤芍总苷对小鼠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和DL-乙硫氨酸致急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大孔树脂法,富集赤芍总苷部位。以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和DL-乙硫氨酸致急性脂肪肝模型,考察赤芍总苷部位对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的影响,同时考察其对DL-乙硫氨酸致急性脂肪肝模型肝组织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结果:采用AB-8型大孔树脂,10%乙醇除杂,50%乙醇洗脱可得到含量50%以上的赤芍总苷部位。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模型,赤芍总苷可显著降低CCl4导致的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的升高;对DL-乙硫氨酸致急性脂肪肝模型,各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而模型组小鼠肝组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治疗后明显降低。结论:赤芍总苷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和DL-乙硫氨酸致小鼠急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软化方法对白芍饮片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浸法测定蒸法、煮法、闷润法、浸泡、减压冷浸法5种软化方法制得的白芍饮片中浸出物含量;采用HPLC测定各饮片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含量。结果:各饮片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大小顺序为蒸法>闷润法>减压冷浸法>煮法>浸泡法;醇溶性浸出物、芍药苷及芍药内酯苷的含量大小为闷润法>蒸法>煮法>减压冷浸法>浸泡法。结论:闷润法及蒸法软化白芍药材质量优于其他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六种产地赤芍对大鼠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凝血流变学指标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 ,对六种产地赤芍进行比较 ,探讨道地与非道地赤芍 ,野生与栽培赤芍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 ,六种产地赤芍在 0 5 g生药 /ml时 ,对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聚集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在 0 2 5 g生药 /ml时 ,六种产地赤芍在抗凝血方面作用明显 ,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多伦、克山和恩施赤芍作用明显 ,而多伦赤芍的各项指标的作用与其他五种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六种产地赤芍对大鼠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采用凝血流变学指标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对六种产地赤芍进行比较,探讨道地与非道地赤芍,野生与栽培赤芍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六种产地赤芍在0.5g生药/ml时,对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聚集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在0.25g生药/ml时,六种产地赤芍在抗凝血方面作用明显,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多伦、克山和恩施赤芍作用明显,而多伦赤芍的各项指标的作用与其他五种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