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年龄大于75岁的高龄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情况及疗效。方法系统回顾分析2006年8月至2012年12月,共62例(72膝)大于75岁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记录术前合并症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术后2周,1.5、3、6、12月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应用H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所有62例患者中,术中没有死亡和局部并发症。围术期术后系统性并发症3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1%,共有8例(12膝)失访,54例(60膝)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6.9±3.5)个月。HSS评分恢复到平均(86.2±12.8)分,优良率88.3%。结论通过术前合理选择病例,术中、术后密切监护调整,加强出院后的随访和功能康复指导,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的各种并发症,使得全膝关节置换术也可以在高龄患者中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决策树法与积分模型法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效能。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2019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武汉市肺科医院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入组标准的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入组临床决策树法组和积分模型法组,分别采用两种综合诊断模型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临床决策树组共纳入127例患者,其中男性90例,女性37例,年龄18~88岁,平均(49.33±19.63)岁,最后诊断结核性胸膜炎108例,非结核性胸膜炎19例;积分模型组共纳入120例患者,其中男性89例,女性31例,年龄13~84岁,平均(46.41±20.01)岁,最后诊断结核性胸膜炎94例,非结核性胸膜炎26例。临床决策树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度57.4%,特异度78.9%,阳性预测值93.9%,阴性预测值24.6%,诊断准确率60.6%;积分模型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度75.5%,特异度96.2%,阳性预测值98.6%,阴性预测值52.1%,诊断准确率80.0%。结论 积分模型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均高于临床决策树法,方法简单,可推广应用于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前,近视眼发生发展的原因尚不十分明了,而长期从事近距离丁作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因素之一[1].那么,在新陈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酶在近视眼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何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体表心电图P.R间期延长的诊断价值,分析P—R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和门诊心电图有P-R间期延长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动态心电图。分析P.R间期的变化及阵发性心房颤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第二度I型房室阻滞、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4类心律失常。并且根据P—R间期延长程度分为3组,对比其与上述4类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动态心动图结果中伴发第二度I型房室阻滞2l例(23.33%)、房室结双径路传导17例(18.89%)、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9例(10%)、阵发性心房颤动7例(7.78%)。在所有的患者中,P.R间期延长伴发上述4类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心电图结果中,P-R间期延长50例,显著延长29例,过度延长11例。动态心动图结果中。P。R间期延长32例,显著延长38例,过度延长20例。结论P—R间期延长不应均视为良性和无须干预的心律失常,相反,需要进行进一步动态心动图监测及电生理检查和追踪观察,争取早期发现病变、消除病变,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Raptor、Rictor和磷酸化Akt(p-Akt)在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aptor、Rictor及p-Akt(Ser473)在20例正常皮肤、20例日光性角化病、20例Bowen病及40例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结果:Raptor在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0%、70.00%和60.00%,均高于正常皮肤的25.00%(均P0.05);其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Raptor的阳性表达率为100%,高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阳性表达率75%(P0.05)。Rictor在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0%、70.00%及55.00%,均高于正常皮肤阳性表达率的20%(均P0.05);p-Akt(Ser473)在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0%、65.00%及50.00%,而正常皮肤阳性表达率为0。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Rictor的阳性表达水平和p-Akt(Ser473)的阳性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Raptor、Rictor和p-Akt(Ser473)的高表达可能与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和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DMBA(二甲基苯并蒽)/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照射,构建皮肤鳞状细胞癌小鼠模型。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外涂DMBA/巴豆油;B组照射NB-UVB;C组外涂DMBA/巴豆油,联合NB-UVB照射。实验过程中定期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实验部位皮肤的变化,于第5、10、15、20周统计各组小鼠的存活率及成瘤率。第20周时取小鼠皮损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第5周末部分C组小鼠出现直径≥l mm的丘疹,20周后三组成瘤率分别为86.67%,7.14%,94.12%;SCC发生率分别为:13.34%,0%,70.59%。结论:DMBA/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构建小鼠皮肤鳞癌模型较单独应用DMBA/巴豆油二阶法或NB-UVB照射成瘤时间短,成瘤率和SCC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7.
DLF方案加羟基喜树碱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晚期食管癌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自1995年3月至1998年4月以DLF方案(顺铂、醛氢对酸,5-氯脲嘧啶)加与不加羟基喜树碱(HCPT)治疗晚期食管癌。结果:治疗组有效率68.7%,而对照组为43.3%,差异显著(P〈0.05)。主要毒副作用为纳差、恶心或呕吐,其发生率为85.3%,但多为1~2级;白细胞下降在治疗级和对照组分别为82.4%和63.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  相似文献   
8.
笔者于2004年10月—2005年4月采用咪唑斯汀联合l%硝酸益康唑和0.1%曲安奈德霜(商品名:派瑞松,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治疗34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同时与单用咪唑斯汀患者进行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资料1.1.1入选标准68例患者均为我科门诊就诊者,均符合皮炎湿疹类皮肤病(除外大量渗出和大面积糜烂的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1]。68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4例,男16例,女18例,平均年龄(34.7±15.2)岁(16~69岁),平均病程(2.3±40.2)个月(3周~17年),其中湿疹1…  相似文献   
9.
坏疽性脓皮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gangrenosumPG)临床少见,且与其他疾病难鉴别,给临床治疗带来许多困难,笔者于2005年在广西中医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进修期间收治了1例患者,现报告如下,并就其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进行文献复习。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全身多处皮肤溃疡瘙痒,伴关节疼痛3m入院。自诉3m前下鱼塘捕鱼后,发现于右侧踝关节外侧有一小结节,周围绕以红晕,瘙痒剧烈,用手搔抓后开始渗液。以后逐渐形成溃疡,起病后在当地医院按“真菌感染”及“慢性溃疡”治疗,病情未见好转,而且溃疡数量和部位在不断增多,波及四肢各关节及骶臀等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山茱萸不同活性部位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急性毒性.方法:提取山茱萸多糖、山茱萸总苷、山茱萸三萜酸,测定三种活性部位的半数致死量(LD50)或最大耐受量(MTD).制作0.2% 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山茱萸多糖部位、山茱萸总苷部位、山茱萸三萜酸部位最大耐受量分别相当于50 kg人临床日用量的75、250、191.6倍.病理学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细胞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增多,而山莱萸三个活性部位均能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减少炎细胞浸润,尤以山茱萸三萜酸部位高剂量组作用显著.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LT、AST活性明显升高,小鼠肝组织匀浆MDA含量显著升高而GSH含量及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山茱萸三个活性部位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匀浆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而SOD活性及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尤其山茱萸三萜酸部位变化明显.结论:山茱萸多糖部位、山茱萸总苷部位、山茱萸三萜酸部位急性毒性均很小,均有保肝作用,尤其三萜酸活性部位保肝作用显著,并呈剂量相关性,其保肝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