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以鄂西北地区房县竹叶柴胡为样本,研究柴胡总皂苷,挥发油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竹叶柴胡的最佳采收期。方法以柴胡总皂苷的含量、挥发油的吸光度为指标,采用紫外-可见光光度法进行分析。结果不同采收期竹叶柴胡中的柴胡总皂苷,挥发油含量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柴胡总皂苷的含量8月份最高;挥发油的含量7月份最高。结论确定了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的最佳采收期,为鄂西北地区柴胡药材的GAP种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0,(8)
目的:以河南嵩县地区北柴胡为样本,研究柴胡皂苷a、d,挥发油及醇溶性浸出物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北柴胡的最适采收期。方法:以柴胡皂苷a、d的含量,柴胡挥发油的吸光度以及柴胡醇溶性浸出物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及紫外分光光度法为分析方法。结果:不同采收期北柴胡中的柴胡皂苷a、d,挥发油及醇溶性浸出物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柴胡挥发油的含量10月份最高;柴胡皂苷a的含量9月份最高;柴胡皂苷d的含量12月份最高;而醇溶性浸出物10月份最高。结论:确定了河南地区北柴胡的最适采收期,为柴胡药材的采收及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泰康柴胡与林甸柴胡GC-MS分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黑龙江省泰康与林句县的柴胡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北柴胡干燥根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取了泰康柴胡干燥根挥发油,由分离出的15个峰中鉴定出10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份的82.96%,同时提取了林甸柴胡干燥根挥发油,由分离出的18个峰中鉴定出1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份的63.48%。结论泰康柴胡干燥根挥发油含量为0.6%,其化学成分主要为乙酸癸酯(22.45%),1—癸烯(17.44%),己酸(9.90%)。1—癸醇(9.61%),十二酸(11.00%)等,林甸柴胡干燥根挥发油化学成分主要为1—丙烯基—3—丙基金刚烷(15.34%),己酸(12.42%),庚酸(4.19%),辛酸(3.53%),乙酸癸酯(3.49%),十二酸(2.57%)等。并鉴定出两地柴胡具有五种相同成份。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SFE)从柴胡桂枝汤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所提取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了2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5%以上.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柴胡桂枝汤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5.
柴胡果实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胡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柴胡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的功效,主要用于感冒发烧、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症,其主要化学成分是柴胡皂苷和挥发油等。Fujioka等从圆叶柴胡Bupleurum rotundifolium L.果实中分离出具有抗增殖活性的新的10个乌苏烷型三萜皂苷,还有16个新的和3个已知的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未见柴胡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报道,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柴胡果实的挥发油,并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出51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李聪  黄诗雨  陈丽华  刘红宁  高玲  管咏梅  吴璐 《中草药》2020,51(20):5395-5404
中药挥发油质量的稳定性是其发挥临床疗效及确保安全性的重要前提。由于中药挥发油的质量受到入药部位、药材产地、药材采收期、提取工艺、炮制工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挥发油的出油率或所含化学成分出现差异,影响中药挥发油质量的均一性,进而影响挥发油的疗效。因此,如何把控挥发油的质量是中药挥发油发挥作用的关键。分析了药材不同入药部位、不同产地和不同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质量的影响,并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含有挥发油成分的196味中药按药用部位进行分类,讨论了不同入药部位、产地和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以期为中药挥发油的开发及中药挥发油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1个月及6个月采收期滇南开唇兰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分离检测滇南开唇兰两个采收期挥发油化学成分,经NITS08. L标准质谱检索库检索定性,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1个月和6个月采收期滇南开唇兰的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了20个、5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5. 52%、82. 91%。结论首次报道滇南开唇兰挥发油化学成分,其中(Z)-7-十六碳烯醛、10-顺-十七碳烯酸、2,3,3,4-四甲基戊烷等53个化合物在开唇兰属植物挥发油中首次报道。两个采收期的滇南开唇兰挥发油中除共有9个化合物外,其余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豫西柴胡属3种柴胡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豫西产3种柴胡中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以从中找出鉴别特征。 方法: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3种柴胡中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且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含量。 结果: 共分离 97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 63个组分。结论:为柴胡药材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南柴胡以色红、根粗、根长、气味浓厚者为优,但该性状特征的科学内涵尚未被阐释。该研究基于“辨状论质”理论,探讨了南柴胡药材外观性状(包括根的表面RGB值、长度、直径、干重和皮木比)与主要化学成分(挥发油、总皂苷、总黄酮、总多糖和7种单体柴胡皂苷总含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Epson扫描仪和ImageJ对14个产地的南柴胡药材外观性状进行扫描与测量;采用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成分含量,将外观性状指标与化学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回归和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南柴胡中挥发油和柴胡皂苷含量与表面RGB值、长度、直径呈显著相关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南柴胡的表面颜色越红、越长、越粗,其挥发油和柴胡皂苷的含量越高。依据外观性状和化学成分含量可将14个产地的南柴胡药材划分为4个等级,且各等级间外观性状与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保持一致。由此可见,南柴胡药材外观性状指标(RGB值、长度、直径)可作为判断其品质的依据。同时该研究结果也为建立南柴胡客观、科学的质量评价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期北柴胡中柴胡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期北柴胡中柴胡总皂苷的含量。方法:以柴胡皂苷a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于535nm处测定不同产地及同一产地不同采收期北柴胡样品中柴胡总皂苷的含量。结果:柴胡总皂苷在0.0306~0.3062 mg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加样回收率为101.44%,RSD为3.29%,不同产地北柴胡中柴胡总皂苷含量为0.98%~2.05%;生长年限为19个月(9月28号采集)的河南嵩县北柴胡柴胡总皂苷含量达到最大富集值,为1.78%。结论:不同产地及同一产地不同采收期的北柴胡药材中的总皂苷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河南嵩县北柴胡的最佳采收期为生长周期第二年的9月28号。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易混淆品佩兰与泽兰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佩兰与泽兰中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佩兰中分离出44个峰,从泽兰中分离出45个峰.并且确认了所含的化合物.结论报道了佩兰与泽兰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二者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和含量都有很大区别,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当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泽兰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计算机联用仪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从泽兰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63个峰,鉴定出48个化学成分,占其挥发油总量的94.31%;从泽兰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2个峰,鉴定出9个化学成分,占其挥发油油总量的89.33%。二者均含有反式石竹烯、石竹素、葎草烯环氧化物Ⅱ、Z,Z,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一碳三烯、法尼基丙酮、β-瑟林烯。结论:泽兰茎叶同用入药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GC-MS分析草珊瑚根茎叶的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草珊瑚中根、茎、叶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差异,来揭示草珊瑚不同部位药效差异,为评价草珊瑚质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经典的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草珊瑚根、茎、叶的挥发油类化学成分,应用GC-MS分离鉴定各挥发油成分,并应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百分含量.结果:从草珊瑚根、茎、叶中鉴定出52个挥发油成分,根含有33个、茎含有41个、叶含有39个化合物,分别占其挥发油总重的83.99%,83.85%,93.32%,其中24个为共有成分,28个为非共有成分.结论:草珊瑚根茎叶中挥发油化学成分在种类和主要成分含量都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薄荷-荆芥穗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的变化,为薄荷-荆芥穗药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薄荷-荆芥穗药对、薄荷和荆芥穗单味药材的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方法对二者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薄荷挥发油中确定了40个化合物,其中21个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测到;荆芥穗挥发油中检测确定了27个化合物,其中6个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测到;药对挥发油中确定了35个化合物,其中有5个新成分在单味药材挥发油中未检测到。结论:薄荷-荆芥穗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组成及相对含量较单味药材均有一定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煎煮过程中发生了某些物理或化学的变化。配伍后化合物组群的相应药效学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不同提取方法的麻黄挥发油GC-MS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麻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方法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与现代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F-CO2)技术提取麻黄中的挥发油,并应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两种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结果两种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油无论在成分还是其相对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率高,提取较完全,是提取麻黄择发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不同种类柴胡的挥发油含量和组成进行分析比较,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药典方法提取柴胡的挥发油,比较不同柴胡挥发油含量的区别,利用GC-MS鉴定挥发油成分,并使用代谢组学技术寻找不同柴胡挥发油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北柴胡与红柴胡不仅在挥发油含量上差别很大,组成上也有很大差别,而北柴胡与三岛柴胡和黑柴胡仅在挥发油含量上有区别,成分差异不大。结论:不同的柴胡的挥发油存在明显差异,是否在临床用药中区别使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广藿香挥发油气相色谱指纹图谱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晓玲  冯毅凡  罗集鹏 《中药材》2004,27(12):903-908
目的:建立广藿香挥发油的特征指纹图谱,用于广藿香的品质控制及产地鉴别.方法:采用GC法对高要、石牌、吴川、遂溪、雷州及海南万年产广藿香挥发油进行GC图谱的比较分析.结果:以11个共有峰为评价指标,GC分析色谱条件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广藿香的主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有差异;不同产地的广藿香其各组分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结论:以11个共有峰作为广藿香挥发油特有的指纹图谱,以广藿香酮与广藿香醇的峰面积比值作为鉴别不同产地的广藿香的指标参数,建立了可用于广藿香道地性鉴别及品质评价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标准.  相似文献   

18.
五拗汤及其组方药材挥发油GC-MS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五拗汤各组方药材组成复方后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变化.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五拗汤及其富含挥发油的组方药材麻黄、苦杏仁、桔梗和荆芥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和比较研究.结果:五拗汤挥发油的GC-MS TIC化学信号主要来源于组方药材麻黄、桔梗、荆芥的贡献,但是也发现单味药材中一些化学信号在复方五拗汤中未检测到.结论:利用GC-MS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五拗汤各组方药材组成复方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为揭示其效应物质基础和配伍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产自攀枝花地区鱼腥草中挥发油进行提取,同时分析鉴定其化学组分,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方法采用普通水蒸气蒸馏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挥发油化学组分,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测得鱼腥草挥发油含量为0.97%,鉴定出13种化学组分,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91.40%。结论普通水蒸气蒸馏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中主要含有邻苯二甲酸二辛酯(23.49%)、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16.81%)、(E)-9-十八碳(烯)酸(10.00%)、β-蒎烯(8.64%)。  相似文献   

20.
田吉  冯文宇  何兵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840-1842
目的对青蒿及其制剂双青咽喉片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鉴定,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结果青蒿挥发油共鉴定了44个成分,双青咽喉片共鉴定了46个成分。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适用于中药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