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贫困农村中小学生零食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对中小学生开展科学零食消费提供参考。方法对随机抽取的云南省永胜县4所贫困农村小学四~六年级小学生和1所中学初中生共1 484名进行零食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仅有4.7%的调查对象知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知道《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的人占12.5%,仅有4.2%的人知道《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中小学生对零食营养知识的认知情况一般。吃零食的比例为94.9%,其中女生占95.7%,略高于男生的94.7%(P>0.05)。零食来源主要是学生自己购买,占75.2%。82.2%的学生愿意接受零食与营养方面的知识。结论应加强儿童、青少年零食营养教育,纠正不良零食行为,通过合理零食消费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  相似文献   

2.
马超  高仙  王志颖  卢立新  李鑫  赵芳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548-1550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小学生吃零食的现象比较普遍.零食主要是指在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的食物和饮料(不包括水)[1].零食可以提供部分营养素和能量来作为饥饿时的补充,但不可忽视的是零食中含有大量的糖、盐和脂肪,摄入过多的零食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能量代谢,从而导致体重增加、营养素摄入不足等一系列健康问题[2-5].为了解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生零食摄入状况,探究影响学生零食摄入的因素,笔者利用2015年4-5月开展的“学生饮食情况及相关知识行为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生的早餐和零食问题一直是影响学生饮食行为和体质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餐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早餐摄取的食物必须满足学生上午学习的能量和营养所需.然而各国学生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不充足的现象十分普遍[1-2],且发展趋势有增无减[3].许多研究认为早餐的质和量可能与儿童的学习成绩、认知能力以及身体耐力有关[4],并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在校行为[5].另外,我国儿童零食行为较为普遍[6],零食可以补充一定量营养素,还可以满足孩子食欲的享受;但零食数量超过一定程度,会影响到正餐营养素的摄入.  相似文献   

4.
陈婷  范奕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393-1394
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是影响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中小学生未来的体能与智能发育[1].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与饮食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对饮食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的基础[2].为了解江西省农村中小学生营养知识与饮食行为状况,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3年10-11月开展了调查,为提出更科学合理的营养改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峥  郭欣  符筠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7):1066-1068
了解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生水、饮料、零食消费状况,为减少不良饮食行为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13 846名北京市中小学生,进行水、零食和饮料消费情况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饮用水种类以自来水(白开水)为主(52.3%),有25.5%的中小学生饮水量为每日1 500~ <2 000 mL.12.7%的中小学生每天喝饮料,饮料的摄人种类以无碳酸含糖饮料(茶饮料、果味/肉饮料等)为主(30.4%),大部分中小学生每日饮料摄入量不足500mL.17.8%的中小学生每天吃零食,中小学生多以水果为零食(83.6%),42.5%的学生每周用于购买零食的费用在10元以内.80.5%的中小学生在购买饮料和零食时首先考虑是否卫生.结论 北京市中小学生大部分饮水量不足,含糖饮料摄入频率高,部分学生零食选择不够健康.应开展针对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学生及其家长的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城区中小学生饮食行为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广州市3499名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早餐行为、宵夜行为、零食行为、偏食行为小学生表现较中学生好,其中早餐行为、宵夜行为、零食行为、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生预包装零食的消费现况及其特点,为开展中小学生预包装零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分层随机抽取上海市5个区10所中小学各年级学生共1061名,其中男生543名,女生518名;采用频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中小学生过去6月预包装零食的食用频率及每次平均食用量。结果排在前四位的预包装零食报告消费率依次为:糖果巧克力类(89.5%)、饼干(88.0%)、西式糕点类(85.8%)和膨化食品类(84.6%)。中小学生每天通过预包装零食摄入能量的中位数为997 kJ,蛋白质4.4g,脂肪11.7g,碳水化合物26.9g,钠232mg。通过预包装零食摄入的能量及营养素主要来源于饼干类、膨化食品类、西式糕点类、肉鱼类、豆类制品和坚果类。结论上海市中小学生预包装零食来源的能量和宏量营养素平均摄入量处在合理水平,但部分学生预包装零食摄入过多。学校、营养健康工作者及家长应相互沟通,帮助中小学生合理地选择预包装零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东平县城镇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现状,为开展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东平县2 426名城镇中小学生饮食行为及身体活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不同性别、学段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80.3%的中小学生每天都吃早餐,72.8%的学生早餐营养质量较差,早餐以谷类食物为主。中小学生食用加工肉制品和盐焗坚果比例最高,分别为47.9%和44.6%。56.8%的中小学生不能每天吃1次水果,41.9%的学生每天吃蔬菜<2次。71.3%的中小学生每月至少吃1次西式快餐。88.2%的中小学生每周至少食用1次零食,最常吃的零食为糕点类;60.6%的中小学生每周至少饮用1次饮料。结论东平县城镇中小学生存在部分学生不吃早餐、较高比例的学生早餐营养质量差、西式快餐消费率高等不良的饮食行为,因此需加强对学生正确饮食行为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齐齐哈尔市城乡小学生零食行为的现状及问题,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齐齐哈尔市三至六年级724名小学生近1 a的零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城乡小学生经常吃的零食种类、经常喝的饮料种类以及选择零食的依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家长及学校的态度、明星效应等是小学生零食行为的影响因素,农村小学生选择明星代言零食的比例高于城区小学生,营养知识回答的正确率则低于城区小学生.结论 齐齐哈尔市小学生零食行为有城乡差异.干预零食行为的重点是农村小学生,关键在于家长,但学校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浦东新区乡镇中小学生零食行为现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乡镇地区中小学生零食行为现状,为指导学生合理零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浦东新区乡镇地区2所小学、2所初中及2所高中学生1 469名,对零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最喜欢吃的零食前4位为饮料、冷饮、奶及奶制品、薯类,超过70%的学生首选以上4类食品;最喜欢喝的饮料前3位为碳酸饮料、茶饮料、果蔬饮料,超过75%的学生首选以上3类饮料。选择零食的首位依据为口味,学生选择的比例超过80%;只有约6%的人不是每天喝饮料。结论浦东新区乡镇地区学生零食行为仍存在一定问题,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现状,为制定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对沈阳、广州、武汉、成都四城市10626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对象中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66.9%,早餐营养充足的比例仅为8.5%,每月消费1次及以上西式快餐、零食、饮料的比例分别为63.9%、93.5%、93.5%。常吃的5种零食依次为谷类、新鲜蔬果、奶制品、糖果类、薯类,常喝的5种饮料依次为:奶类、碳酸饮料、包装果蔬汁饮料、功能饮料、鲜榨果蔬汁。不同城市、性别、学段的学生饮食行为存在差异。结论沈阳、广州、武汉和成都四城市中小学生存在饮食行为不合理现象,学校应加强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城区中小学生零食消费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零食消费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探讨可能的干预模式、指导中小学生零食消费提供依据。方法以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陕西省西安市3个城区6所普通中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结果西安市中小学生在家食用零食的比例为98.6%,高于学校(87.4%)和其他地方(90.7%)(P0.05);在家最常食用的零食是新鲜果蔬,比例为73.9%,在学校和其他地方最常食用的零食是冷饮,比例分别为49.6%,65.5%;最爱食用的零食是饮料,比例为29.8%;在家食用的零食主要由母亲提供,比例为75.4%,在学校和其他地方自己提供的比例为74.9%,72.4%;76.3%在选择零食时主要考虑的是好吃,33.9%考虑的是健康有营养,27.9%考虑干净卫生。结论西安市中小学生食用零食较普遍,而零食消费不够合理,应加强对中小学生及家长的饮食营养教育,合理选择和消费零食。  相似文献   

13.
徐州市中小学生零食消费行为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徐州市中小学学生的零食消费现状,为学生零食消费的健康教育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徐州市两所初中和一所小学的学生零食消费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中小学生吃零食的主要原因是饥饿或口渴(37.6%);中小学生常吃的零食顺位前3位依次为新鲜水果或全果汁、薯片方便面以及糖果糕点。中小学生选择零食的影响因素前3位分别是个人口味、卫生和新鲜度以及营养(P<0.05)。结论:中小学生零食消费行为存在一定误区,需加强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如何合理选择和消费零食知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问卷调查466名中小学生,大多数有良好的饮食行为和卫生习惯,但挑食偏食行为占16.52%,零食行为占67.17%。  相似文献   

15.
我国7城市中小学生零食消费行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中小学生零食消费现状,为学生营养干预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三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等7个城市选取7260名三年级及以上的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零食消费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城市中小学生在家里、学校和其他地方的零食消费率分别为98.0%、78.1%和84.3%,中小学生在家常吃的零食以新鲜果蔬、奶制品、冷饮和饮料为主,而在学校和其他地方则以冷饮、饮料和糖果为主。女生消费新鲜果蔬、奶及奶制品、糖果等零食的比例较高,而男生消费饮料和肉蛋类等零食的比例较高。16.3%的城市中小学生看电视、使用电脑/上网时总是或经常吃零食。结论城市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吃零食的现象,零食种类不合理,需要通过营养干预帮助中小学生科学、合理地消费零食,促进其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合肥市中小学生零食消费现况、影响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为开展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中小学生共385名,对零食消费频率、影响因素和学生相关健康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1.00%的中小学生有吃零食的习惯.年龄段(x2 =14.031,P=0.003)、对零食消费的态度(x2=62.114,P<0.001)会影响学生的零食消费频率.零食消费主要原因是感觉饿了/渴了(66.00%)和好吃(60.00%),零食主要来源于学生家长(65.40%),消费地点主要为学生家里(84.90%),消费时间主要是下午(55.10%).吃零食的学生中龋齿或牙周病、就医、胃肠不适等现象的报告率高于不吃零食的学生(P<0.05).结论 合肥市中小学生吃零食现象普遍,不合理的零食消费与多种健康问题相伴随,学生零食消费行为还需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中小学生的零食消费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正确引导儿童合理消费零食、促进健康成长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2019年,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中西部22个省699个县中,分片选取1~3个国家试点县,共选取50个重点监测县。按照不同供餐模式,随机各抽取2所小学和2所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抽取1~2个班。采用学生调查表收集所调查的27 374名学生的零食消费频率、花费和种类等信息。  结果  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有14.0%的学生每天吃零食≥2次,21.6%的学生每天零食花费≥3元。零食选择的前3位依次是蔬菜、水果(50.6%),饼干、面包(50.1%),膨化食品(4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在外地打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企业供餐、校园里有小卖部或超市的学生每天摄入≥1次零食的可能性更高(OR值分别为1.35,1.19,1.11,1.51,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中小学生零食消费现象较为普遍,且存在零食选择不合理的问题。应建立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支持引导的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合理选择零食。  相似文献   

18.
了解成都市乡镇中小学校周边包装零食食品安全现状,为相关部门对学校周边包装零食食品进行有效监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温江区、龙泉、大邑县3个地区的乡镇中小学校周边114户包装零食食品店进行访查;随机抽取180名中小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对当地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进行访谈.结果 114户零食店有效许可证的持证率为64.91%,存在“三无”或过期食品的占83.33%,采购食品未索证的达91.23%.中小学生认为周边小卖部达标的占10.56%,购买零食率为55.56%,认为小零食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占63.89%,认为一定会引起疾病的占15.00%.中小学生购买零食时会确认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的占51.11%,会确认QS占19.44%,会看配料表的占47.22%,认同家长老师对其食品安全教育的占60.56%与71.67%.访谈结果显示,执法人员对学校周边包装零食查出问题后处罚力度不够,且执法人员少有接到有关问题食品的举报电话.结论 学校周边包装食品安全存在隐患,监管人员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需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并改变其行为模式,同时提高监管和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农村家长对儿童零食消费的认知、态度与行为现状,分析其对儿童零食偏好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抽取江西省石城县农村地区212名家长,应用《营养与食品安全调查(家长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农村家长对"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国青少年儿童零食消费指南》"食品营养标签"的知晓率分别为3.30%、7.08%和21.70%;家长给孩子购买零食主要为奖励儿童;购买零食时主要查看保质期,占78.30%,查看营养标签和配料表分别占24.06%、15.5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收入、外出务工、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对孩子的教育、给孩子零花钱的频率影响儿童的零食偏好。结论农村家长关于儿童零食消费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不足,缺乏指导儿童零食消费的能力,应为家长及儿童开展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农村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自尊调查表(SE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及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363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农村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全量表的检出率为6.3%,男生问题行为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49,P0.05);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492)、师生关系(OR=1.624)、自尊(OR=0.867)、个性4个维度(OR=1.055,0.976,1.030,0.975)与农村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关。结论农村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良好的个性及自尊,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