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实验用~(60)Co照射Blab/c小鼠,照射后1天与3天取背部皮肤。(1)经ATP酶染色方法,显示表皮Langerhans细胞(LC),观察其ATP酶含量的变化、形态变化及其在表皮的密度改变;(2)免疫组分染色方法,观察Ia阳性LC的密度改变及形态变化;(3)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4)同时进行异体皮肤移植,观察皮片存活期的变化。结果:经~(60)Co照射后,小鼠表皮LC形态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密度减少,表达Ia抗原功能下降。认为这是异体植皮后移植物存活期延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Balb/c小鼠模型及其皮肤血管增生的特点。方法备皮后,以外涂凡士林为对照组,在Balb/c小鼠背部皮肤外涂5%咪喹莫特乳膏为模型组,连续6d,诱导产生银屑病样皮损。用常规病理检查观察模型构建情况;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对模型组与对照组皮损组织进行CD31染色,以计算皮损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并观察微血管形态。结果常规病理结果提示,5%咪喹莫特乳膏能诱导Balb/C小鼠产生银屑病样皮损,表现为表皮角化异常、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增生等银屑病病理特点;而对照组无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及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CD31表达,主要表达在微血管内皮细胞上。通过Weidner法计算小鼠皮损的微血管密度,提示模型组小鼠皮损的微血管密度(17.11±2.36)个/mm2较正常对照组(3.18±1.14)个/mm2明显增大(t=15.030,P<0.001)。模型组微血管在真皮浅中、层增多明显,且管腔形态迂曲扩张。结论 5%咪喹莫特乳膏可以诱导Balb/c小鼠产生银屑病样皮损,且该皮损具有与人类银屑病相似的血管增生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凉血解毒汤与凉血汤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的影响,并探讨配伍解毒药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55只,背部剃毛,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凉血汤组、凉血解毒汤组和甲氨蝶呤组,采用5%(质量分数)咪喹莫特乳膏背部涂抹诱导皮肤银屑病样模型。观察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并评分,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表皮层厚度;采用皮肤水分油分测试笔检测小鼠背部皮肤水分和油分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小鼠皮损中增生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皮损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23及IL-1β 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凉血解毒汤和凉血汤组小鼠皮损PASI评分及表皮厚度均明显降低、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下降、CD3阳性T细胞表达个数减少、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相对下降(P<0.05);此外凉血解毒汤还可使小鼠皮损中水分(16.980±2.739)、油分(7.750±1.209)含量有效升高(P<0.05),IL-17、IL-2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对皮损PASI评分及表皮厚度、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5.66±0.057)和CD3阳性T细胞表达个数(10.670±0.193)的影响也更为显著(P<0.01)。结论 凉血解毒汤与凉血汤均可抑制IL-1β mRNA的表达,减少炎性浸润,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炎性反应皮损;而配伍解毒药的凉血解毒汤,则可进一步通过抑制IL-23、IL-17的表达,提升其在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及皮损组织形态变化、减缓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减少角化不全细胞及降低炎性反应浸润程度等方面的干预作用,从而缓解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损改变,提示解毒中药对炎性反应及相关因子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治疗银屑病的潜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讨枸杞对皮肤及表皮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LC)的影响。方法:将单味中药枸杞溶于硅霜中,外涂小鼠皮肤。结果:枸杞可促进小鼠表皮LC数量增多、表达la抗原功能增强;图像分析表明枸杞对真皮组织内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DNA含量均有促进作用。结论:枸杞促进小鼠表皮LC数量增多,对皮肤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ALB/c突变卷毛小鼠在皮肤损伤自然愈合过程中与对照BALB/c小鼠存在的差异。方法选择6周龄BALB/c突变卷毛小鼠和对照BALB/c小鼠各10只,于小鼠背部做2个直径为0.5 cm的圆形皮肤全层创口,备皮肤损伤模型,于损伤后第3,7,10,14天观察皮肤外形愈合情况,测量皮肤损伤面积的变化及计算伤口愈合率;同时于损伤后第3,7,10,14天取损伤部位皮肤连带周围正常皮肤,进行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以观察皮肤在愈合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外观结果显示:突变卷毛小鼠在创后3 d和7d的愈合伤口明显愈合较快。愈合率结果显示:卷毛小鼠的皮肤在创后3 d、7d的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小鼠的愈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创后10 d和14 d两组小鼠的愈合率不具有显著差异。病理结果显示:突变卷毛小鼠在创后3 d创面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创后7 d胶原增长迅速,肉芽组织显著增多,可见部分表皮再生生长。天狼猩红染色结果显示:卷毛小鼠在创后3 d至14 d可以清晰的看到胶原纤维和肉芽组织从底层逐渐顶替修复破损部位,直至表皮和毛囊生长出来。结论 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皮肤创伤后前期的愈合能力强于对照小鼠,为今后该突变小鼠应用于皮肤创伤愈合模型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局部注射博莱霉素诱导小鼠硬皮病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黎智  阎国富  胡美玲  何云志  黄海  何威 《重庆医学》2004,33(12):1821-1823,1825
目的建立小鼠硬皮病动物模型.方法将0.01~1mg博莱霉素皮下注射于6周龄BALB/c雌性小鼠背部皮肤,第日1次共注射4周.取注射区皮肤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1、TGFβ2和α-SMA的表达.结果 0.1mg/d以上博莱霉素剂量在4周后皆可致小鼠背部皮肤硬化,表现为皮肤弹性降低、毛发脱落、表皮萎缩、真皮炎细胞浸润、毛囊减少或消失、纤维组织增生、大量肌成纤维细胞增生,真皮TGFβ1、TGFβ2和α-SMA表达增强.结论博莱霉素连续皮下注射可导致小鼠皮肤硬化,符合硬皮病皮肤基本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土大黄根提取物对实验性银屑病模型小鼠组织器官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背部无毛区涂抹以5%咪喹莫特(5%IMQ)乳膏连续6 d,建立银屑病样动物模型;以0.2 m L/10 g容积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观察阳性对照药物(地塞米松、消银颗粒、异常粘液质成熟剂),土大黄根提取物(1、2、4 g/kg)对小鼠背部皮肤、胸腺、骨髓、脾脏形态学,及其对胸腺和脾脏脏器指数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1 g/kg)小鼠仍可见上皮增厚、角化不全;中剂量组(2 g/kg)小鼠大部分区域上皮恢复正常,也可见部分区域上皮增厚;高剂量组(4 g/kg)小鼠大部分区域上皮恢复正常,但表皮增厚情况存在个体差异。与阳性对照药物组(地塞米松、消银颗粒、异常粘液质成熟剂)比较,低剂量组(1 g/kg)小鼠仍可见明显的上皮增厚、角化不全;中剂量组(2 g/kg)小鼠背部皮肤变化与消银颗粒、异常粘液质成熟剂对照组基本相似;高剂量组(4 g/kg)小鼠背部皮肤变化与地塞米松药物对照组基本相似。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药物组(地塞米松、消银颗粒、异常粘液质成熟剂)、土大黄根提取物组(L、M、H,1、2、4 g/kg)小鼠胸腺、骨髓及脾脏形态学未见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胸腺和脾脏脏器指数降低(P0.01);消银颗粒组、异常粘液质成熟剂组、土大黄根提取物组(1、2、4 g/kg)对小鼠胸腺和脾脏脏器指数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地塞米松组比较,土大黄根提取物组(1、2、4 g/kg)小鼠胸腺和脾脏脏器指数升高(P0.01)。结论土大黄根提取物能抑制咪喹莫特诱导的实验性银屑病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呈剂量依赖性;但对胸腺、骨髓、脾脏形态学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咪喹莫特对不同品系小鼠银屑病样皮损诱导作用的差异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选用BALB/c和C57BL/6两种小鼠品系,分别在其背部涂抹62.5 mg含5%咪喹莫特的明欣利迪乳膏,在涂抹2,4,6 d后,采用PAIS评分观察小鼠背部皮肤形态学变化;HE染色观察涂药局部皮肤病理组织学变化,显微镜下测量表皮厚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IL-23/IL-17轴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随咪喹莫特涂抹天数的增加,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背部皮肤均逐渐出现鳞屑、红斑、表皮增厚等银屑病样表现。与同时间段C57BL/6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比较,BALB/c小鼠皮损PAIS评分更高(P0.05或P0.01),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表皮增厚均更显著(P0.05或P0.01)。涂抹咪喹莫特2 d后,两种小鼠IL-23、IL-17A和IL-17F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且均呈现先高后低的动态变化。其中BALB/c小鼠表达峰值出现于涂药后2 d,C57BL/6小鼠表达峰值出现于涂药后4 d。结论咪喹莫特均可诱导BALB/c和C57BL/6小鼠出现人类银屑病样皮损,其中BALB/c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更典型,可能更适用于人类银屑病研究,IL-23/IL-17轴的激活是皮损出现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在小鼠皮肤衰老中的作用。方法:获取表 皮条件性K14-Cre介导的DNMT1基因敲除鼠(Mut组,n=4)及等月龄同窝正常小鼠(WT组,n=4),观察皮肤表型的变 化;HE染色检测皮肤组织学变化;Gomori醛复红染色检测两组小鼠真皮弹力纤维数目及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 色法检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的表皮短暂扩充细胞(transit amplifying cells,TAC)含 量;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氯去氧尿苷(chlorodeoxyuridine,CldU)标记的表皮中标记滞留细胞(label-retaining cells, LRC)的含量。结果:与等月龄的同窝WT组相比,Mut组皮肤出现过早衰老的症状;HE染色显示表皮增厚、真皮胶 原纤维减少等老化现象;真皮内弹力纤维断裂变形增多;表皮中TAC的数量明显增多(P<0.05);LRC的数量明显减少 (P<0.05)。结论:与WT组相比,Mut组出现了皮肤早衰的表型,其机制可能是由于DNMT1敲除后表皮干细胞耗竭所致。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于光镜下观察不等剂量的紫外线照射豚鼠皮肤后,表皮郎格罕细胞(LO)密度动态变化,并对其结构损伤进行光、电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11.2~2534.4mJ/cm~2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后。表皮内LC密度降低,细胞数较照射前减少9.7%~67.01%。残存的ATPase(+)LC体积增大,细胞突起减少、变短。组化电镜观察提示照射后的LC外周胞膜上ATPaes反应产物沉积减少,分布不均,胞浆空泡增多,线粒体及内质网扩张。停止照射后8天LC密度及结构基本复原。文中就紫外线照射对表皮LC影响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徐原  安兴  娄金丽  戴洁  刘志文  李宁 《北京医学》2011,33(6):458-460
目的 探究同种异系异体小鼠皮肤移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形态变化与移植排斥程度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诊断排斥反应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检测方法.方法 203只清洁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自体移植组、异体移植组.分别于术后各时相点断尾取外周血在超显微真彩细胞分析仪下观察,寻找T淋巴细胞并录像记录其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Balb/c小鼠实验性慢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模型.方法:用遗传易感的5周龄雄性Balb/c小鼠,于第0天、第7天、第21天、第42天重复皮下注射纯化的猪心肌肌球蛋白,分别于免疫后14、21、42、70 d处死小鼠,观察组织病理变化情况,测定血清肌球蛋白抗体滴度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浓度.结果:实验组86%(31/36)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炎病理改变.14 d、21 d出现急性心肌炎表现,主要为心外膜下、心肌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和肌浆溶解.42 d、70 d符合慢性心肌炎病理表现,主要表现为肌纤维排列紊乱、纤维化,而心肌间质和心外膜下仍可见少量单个核细胞浸润.血清抗心肌肌球蛋白自身抗体滴度、cTnⅠ浓度在急慢性期不同时间段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结论:猪心肌肌球蛋白重复免疫可以诱导Balb/c小鼠出现典型的炎症持续存在的慢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实验分析蛋白酶抑制剂对Balb/c小鼠弓形虫病的疗效,筛选有效的酶抑制剂,拓展临床对弓形虫病防治用药途径。方法:建立弓形虫病(Balb/c)小鼠模型,观察其患病过程,随机分组,给弓形虫病患鼠选用不同的蛋白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未经酶抑制剂治疗的Balb/c患鼠均在患病后90h内死亡,患鼠腹水涂片检查,弓形虫发育无异常形态变化。使用蛋白酶抑制剂治疗的Balb/c患病小鼠有8只在患病后200h以上死亡,死亡率占26.7%,患鼠腹水检查,弓形虫发育有一定比例的形态异常。有22只患病小鼠被酶抑制剂治愈,治愈率占73.3%。结论:蛋白酶抑制剂对弓形虫发育和入侵细胞有明显影响,对Balb/c小鼠弓形虫病有较好疗效,其中Pepstatin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减毒结核分枝杆菌(M. tb)H37Ra 感染小鼠模型及其病理损伤的机制。方法:将清洁级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和M. tb模型组,各3只。将H37Ra按照每只小鼠1×106 CFU的剂量,经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分别于感染7、14和21 d后,无菌操作取小鼠肺和脾脏组织,测量肺和脾脏的脏器系数,匀浆后行活菌培养;肺和脾脏组织冷冻切片,行HE染色观察病理损伤情况。结果:小鼠感染M. tb 14和21 d后,脾脏脏器系数均较感染7 d后显著升高(P<0.01和P<0.05)。感染7 d后,肺和脾脏组织匀浆均可检出活菌,脾脏组织H37Ra活菌量明显高于肺脏,并随感染时间逐渐增加;感染14 d后,肺组织病理观察可见明显感染性病变损伤。结论:M. tb H37Ra 经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模型可造成部分结核病样病理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Han CH  Li HF  Wang YX  Zhang M  Wang Y  Yin M  Min ZL  Zheng KL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9):1327-1332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对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C)前体(DCp)的成熟过程和同种免疫刺激活性的影响作用,评价预先用霉酚酸酯处理的供者DC在诱导同种移植物受者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并阐述可能的机制。方法(1)在骨髓来源的DCp培养过程中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和霉酚酸酯,用流式细胞术方法进行免疫表型分析,ELISA方法检测其白细胞介素(IL)12的分泌,并作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观察其对同种T细胞的刺激能力。(2)24只C57/BL6小鼠被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A组C57/BL6受者接受BalB/c小鼠供者心脏进行异位移植,B组C57/BL6受者在移植前7d注射未经处理的BalB/c供者DCp后进行异位移植,C组C57/BL6受者在移植前7d注射经霉酚酸酯处理的BalB/c供者DCp后进行异位移植,观察受鼠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以及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霉酚酸酯显著抑制了外源刺激下DCp的成熟过程,抑制其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降低IL12的分泌并显著抑制其同种T细胞激活能力(P<0.01)。接受未成熟DCp回输的受者移植心脏组(组B、组C)存活期显著长于单纯移植组(组A),而以霉酚酸酯处理的未成熟DCp(组C)可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得到进一步的延长,并且显著抑制了TH1细胞因子的产生。结论霉酚酸酯对DCp的成熟和功能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  相似文献   

16.
替普瑞酮预防幽门螺杆菌所致的小鼠胃黏膜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Yang GB  Hu FL  Mu F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4):992-995
目的研究替普瑞酮对产毒幽门螺杆菌(Hp)的浓缩培养上清液(CCS)所致小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健康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4组:生理盐水组、单纯损伤组、硫糖铝保护组、替普瑞酮保护组,各15只。分别用生理盐水(前两组)、硫糖铝和替普瑞酮提前给小鼠灌胃,然后用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及产毒Hp菌CCS灌胃(后3组)灌胃,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分别测定各组胃黏膜上皮损伤积分(EDS),以评价胃黏膜损伤程度及药物的预防保护效果。结果单纯损伤组小鼠胃黏膜产生明显的损害,包括空泡变性、腺体排列紊乱以及糜烂、溃疡形成。电镜下细胞间隙增宽、空泡变性、细胞质肿胀、线粒体及内质网扩张、微绒毛排列紊乱及脱落、吞噬溶酶体增多等改变。两药物保护组损伤情况明显较单纯损伤组轻。生理盐水组、单纯损伤组、硫糖铝保护组、替普瑞酮保护组的胃黏膜EDS依次为1·2±0·3,2·5±0·6,1·7±0·7,1·7±0·7。两保护组胃黏膜EDS明显低于单纯损伤组(P<0·05),替普瑞酮保护组与硫糖铝保护组E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普瑞酮对Hp CCS所致的小鼠胃黏膜损伤有预防和保护作用,效果和硫糖铝相似。  相似文献   

17.
清热理气方对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检验清热理气方(蒲公英60g,黄连10g,黄芩10g,枳壳10g,佛手12g,炙甘草6g)对实验性猫胃螺杆菌胃炎的治疗作用。采用复制Balb/c猫有螺杆菌胃炎模型,以清热理气方大,中,小剂量9分别为26.6g/kg,13.3g/kg,6.65g/kg)给药,以三联疗法(灭滴灵2.6mg,四环素1.3mg,丽珠得乐1.3mg)为阳笥对照组,以生理气方作用不如三联疗法,给药4周,末次给药4周后观察结  相似文献   

18.
绞股蓝皂甙对光损伤小鼠皮肤PC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绞股蓝皂甙对光损伤小鼠皮肤中PCNA表达的影响,探讨绞股蓝皂甙抗光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中波紫外线(UVB)照射Balb/C小鼠建立光损伤模型,同时分别在照光前、后外擦1.5%绞股蓝皂甙霜对光损伤小鼠皮肤进行干预.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表皮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 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具体分组:空白组、UVB模型组、GP组Ⅰ(后照光)、GP组Ⅱ(先照光)、VitE组Ⅰ(后照光)、VitE组Ⅱ(先照光)、基质组Ⅰ(后照光)、基质组Ⅱ(先照光).结果 (1)空白对照组Balb/C小鼠表皮中PCNA的表达低于UVB模型组(P〉0.05);(2)GP组Ⅰ小鼠表皮中PCNA的表达低于UVB组(P〈0.05);(3)GP组Ⅱ小鼠表皮中PCNA的表达低于UVB组;(4)VitE组Balb/C小鼠表皮PCNA的表达均与GP组表达相似.结论 1.5%GP抗光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通过下调小鼠表皮中PCNA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cell lymphoma,CTCL)异种移植小鼠血浆和皮肤组织代谢组的变化,寻找与其相关的差异代谢物。方法 将21只Balb/c雌性裸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HH细胞(T细胞淋巴瘤ATCC CRL-2105)造模,基于GC/MS对CTCL荷瘤鼠的血浆和肿瘤组织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共有62种差异代谢物,其中13种在血浆和组织样品中均有出现,结合课题组之前基于LC/MS的CTCL荷瘤鼠血浆和肿瘤组织的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有9种差异代谢物在GC/MS和LC/MS分析方法中同时出现。血浆中支链氨基酸和葡萄糖升高,血浆和肿瘤组织中3-磷酸甘油升高,血浆中鞘氨醇-1-磷酸盐降解的o-磷酸乙醇胺升高。结论 62种差异代谢物可以提高对CTCL代谢物及其相关通路的认识,有助于CTCL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