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常肌皮神经在胸小肌下缘起自臂丛外侧束 ,斜穿喙肱肌 ,经肱二头肌和肱肌间下降 ,终支 (皮支 )在肘关节附近于肱二头肌腱外侧穿深筋膜延续为前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肌支支配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肌 ,皮支 (前臂外侧皮神经 )支配前臂外侧皮肤。我教研室在解剖一年轻男性尸体时 ,发现其右侧肌皮神经变异。肱二头肌肌支、肱肌肌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来自正中神经 ,喙肱肌肌支来自臂丛后束 ,现报道如下。右侧臂丛外侧束在胸小肌中间位置从内侧发出一细分支 (横径 1mm) ,在胸小肌下缘与正中神经内侧根汇合 ,两根夹持腋动脉下行 2cm后与臂丛外侧…  相似文献   

2.
左侧肌皮神经变异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一成年女尸,发现其左侧肌皮神经变异,其臂丛的各干、股、束构成正常,臂丛内、外侧束的内、外侧两根夹持腋动脉于其前方呈锐角汇合成正中神经,正中神经在臂部发出两支支配臂前群肌.第一支神经在臂中部分出后斜向外下进入肱二头肌,并分出肌支支配该肌,在入肱二头肌前分出肌支支配喙肱肌.第二支神经分出后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分肌支支配肱肌,并在肱二头肌下端外侧穿出深筋膜,移行为前臂外侧皮神经.笔者对两支神经做了测量,第一支神经起始部横径为0.82 mm,第二支神经起始部横径为1.24 mm,两条神经起始部间距为13.58 mm.该尸右侧臂丛及肌皮神经行程正常.  相似文献   

3.
成年男尸,发现肌皮神经于正中神经外侧根上方5mm处起自臂丛外侧束,未穿喙肱肌,沿该肌内侧斜向外下方,越过喙肱肌止点前面经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降至肘关节上方,自外侧潜出,前臂外侧皮神  相似文献   

4.
男尸,约40岁.在解剖中发现,左上肢正中神经由3部分纤维在两处相合形成.第1处在胸小肌下缘、腋动脉前内侧,由发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的两根,距喙突4.08cm处相合,内侧根宽0.3cm,厚0.15cm,外侧根宽0.2cm,厚0.10cm,合成后的干宽0.35cm,厚0.2cm.第2处在臂中、下1/3交界处,腋动脉的前外侧方,由第1次合成的干与肌皮神经发出的分支在距喙突21.07cm处相合成正中神经,肌皮神经分支宽0.32cm,厚0.21cm,相合后的正中神经宽0.53cm,厚0.21cm,见图1、图2.  相似文献   

5.
肌皮神经由颈5、6神经纤维组成,是外侧束外侧头的终末支,走行途中分支支配喙肱肌、肱二头肌及肱肌,终末支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交通支的出现率约21.43%[1],2011年10月在解剖1具约40岁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双侧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交通支变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局部解剖教学的100例尸解中,发现约15岁女尸的左正中神经形成和走行发生变异。正中神经由内侧束发出的内侧根(粗约1.2mm)和外侧束发出的三个支组成;在左侧腋动脉第三段处内侧根和第1支会合;在第1支远侧15mm处第2支(0.5mm)加入后形成正中神经主干(粗3mm);在第2支起点远侧4cm处发出第3支(粗2mm)。此支和肌皮神经分开后沿肱动脉外侧走行,在旋前圆肌上缘处汇入主干。正中神经主干先位于肱动脉外侧,在下降途中经肱动脉前面逐渐转至其内侧。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以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肌皮神经对应的解剖位置及变异。方法选择251例行手、前臂及上肢远端手术的患者,麻醉方法为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胸大肌和肱二头肌交界部位放置,采集横断面图像,包括腋动脉、腋静脉、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联合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并记录每根神经的位置。结果肌皮神经大部分(84.5%)分布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有33例(13.1%)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外侧,有6例(2.4%)患者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将探头沿长轴向远端滑动,可以在稍远的地方看到支配喙肱肌的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均靠近腋动脉,分布在神经血管束中。结论肌皮神经一般不在腋鞘内,应在喙肱肌中单独阻滞。由于神经分布在腋动脉周围的位置不同,为获得所有终末神经的完善阻滞,最好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每支神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侧肌皮神经变异对上肢手术操作的影响,提供一定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宜春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实验室的一具成年女性尸体,对其采用局部解剖学方法,使其腋窝部分的臂丛神经充分暴露,观察各神经的解剖学形态并对比其对不同上肢手术的影响。结果左侧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存在交通支,且缺少喙肱支;右侧肌皮神经缺如,且外侧束和内侧束存在交通支,且正中神经缺少肱肌支。对比知道:肌皮神经位置及起止的变化对臂丛阻滞、肌皮神经的皮瓣移植等手术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该例肌皮神经变异对上肢手术操作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肌皮神经通常起自臂丛外侧束,向外下斜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下行,沿途分支支配上述肌肉,然后在肱二头肌下部外侧穿出深筋膜,从肘关节上方浅出,延续为前臂外侧皮神经.作者在解剖1例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侧肌皮神经在臂部行程中有变异,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在制作教学标本中,发现一例双侧正中神经异常,为积累国人体质调查资料,现报告如下: 成年男尸,身高164cm,上肢长68cm,下肢长90cm,发育良好,死因不明.该尸的双侧正中神经由内、外侧束的分支汇合后下降11cm处双双接受肌皮神经的交通支,该交通支均是穿过喙肱肌深面至肌二头肌长腱外侧并入正中神经的主干.右交通支长5.2cm.右正中神经在接受肌皮神经交通支后沿肱肌内侧缘下行4.5cm分出地支长3.5cm至肱肌,左侧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以腋动脉为中心4支主要神经的解剖位置及变异,为上肢局部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2007年12月-2009年3月行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167例,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胸大肌和肱二头肌交界部位放置,采集横断面图像,明确各组织结构位置及形态;使用神经刺激器分别定位记录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在以腋动脉为中心划分的4个象限内的位置;记录腋动脉距皮深度及周围腋静脉数量。结果: 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均靠近腋动脉,在腋鞘内按顺时针方向分布在神经血管束中。正中神经(83.8%)主要分布在第Ⅳ象限(腋动脉的前外侧),尺神经(72.5%)主要分布在第Ⅰ象限(腋动脉的前内侧),桡神经(61.7%)主要分布在第Ⅱ象限(腋动脉的后内侧),且3支神经间相对位置固定。肌皮神经大部分分布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89.2%),有10例(6%)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头侧。有8例患者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4支神经距离皮肤表面的距离由深到浅依次为肌皮神经(1.58±0.59)cm、桡神经(1.33±0.69)cm、正中神经(0.62 ±0.13)和尺神经(0.59±0.22)cm,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间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任意2支神经深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7例患者中,47.3%腋鞘内静脉为2条,平均为(2.4±0.8)条。结论: 在腋窝顶点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围绕腋动脉按顺时针排列分布,其相对于腋动脉位置存在高度解剖变异。肌皮神经在腋鞘内外均有分布,腋动脉周围有多条静脉伴行。  相似文献   

12.
通常,手背桡侧半,桡侧二个半指近节指骨背面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最近,我们在对一男性尸体解剖时发现:两手背桡侧半、桡侧二个半指近节及中节指骨背面皮肤由肌皮神经分布。经观察本例肌皮神经由外侧束发出后,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肱肌之间,并分支支配上述诸肌,此干在肱骨外上髁上方浅出皮下,沿前臂外侧下行,途中发出一支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此干继续下行绕桡骨茎突至手背,分出数支分布于手背桡侧半、桡侧二个半指近节及中节指骨背面皮肤。本例标本桡神经起于后束,经肱骨肌管,肱肌、肱桡肌之间,在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平…  相似文献   

13.
定位臂丛神经后束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PY  Che XH  Gu HH  Liang WM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9):2058-2061
目的比较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定位臂丛后束与外侧束的阻滞成功率。方法选择7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外侧束组和后束组,采用Wilson提出的喙突人路,通过神经刺激器分别引发臂丛神经的外侧束或后束所支配的远端运动反应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ml。在给药后5min、10min、20min、30min分别记录上肢5支终末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结果外侧束组阻滞成功率为53.1%,后束组阻滞成功率为78.9%,后束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外侧束组(P〈0.05)。结论引发后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后给药,阻滞成功率要高于引发外侧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后给药的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追寻观察及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观察腋窝胸大肌外侧缘处,臂丛各分支神经的超声解剖学特征,为超声引导下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实施提供超声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就诊并拟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333例,所有阻滞均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下实施。将超声探头置于腋窝近端垂直肢体长轴放置,采集胸大肌外侧缘与肱二头肌交汇处的横断面图像,通过近远端移动超声探头追寻明确各组织结构的位置及形态;使用神经刺激器分别定位并记录各分支神经的位置;记录腋动脉上缘距离皮肤深度及腋鞘内静脉数量。结果腋窝处臂丛神经分支可呈现为圆形、椭圆形或扁平状高回声或低回声结构。333例患者中胸大肌外侧缘处正中神经主要分布在腋动脉的前外侧紧邻肱二头肌走行(250例,75. 1%),尺神经主要分布在腋动脉的前内侧(306例,91. 9%),桡神经主要分布在腋动脉的后内侧走行于肱三头肌表面(299例,89. 8%),正中、尺、桡神经总是按顺时针顺序分布。大部分情况下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外(254例,76. 3%),部分患者位于腋鞘内(71例,21. 3%),并与正中神经伴行,有8例患者在此处未找到明确的肌皮神经结构。163例(48. 9%)患者可在尺神经的尺侧视及一细小神经,该神经可能为前臂内侧皮神经。333例患者中,腋鞘内静脉数量为1~4条,腋动脉上缘距离皮肤深度为(0. 7±0. 3) cm。结论腋窝胸大肌外侧缘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在腋鞘内围绕腋动脉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分布,其相对于腋动脉位置存在高度解剖变异,在尺神经附近部分患者可视及前臂内侧皮神经位于腋鞘内,肌皮神经在腋鞘内外均有分布,腋动脉周围有多条静脉伴行。  相似文献   

15.
尺神经发自臂丛内侧束,一般认为尺神经在臂部未发分支,行至前臂上部发出分支分布于尺侧腕屉肌和指伸屈肌尺侧半.近期,我们解剖一例成年男性尸体的左上肢时,发现尺神经在臂部分支分布于肱三头肌内侧头,此种变异极为少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重建陈旧性颈部脊髓损伤四肢瘫患者的部分上肢感觉、运动功能。方法:反复详细的术前检查,确定可供移位的颈丛神经支、副神经周围支及臂丛上干、中干(C5-C7)的各神经和拟被吻接的神经。(1)C5平面脊髓损伤者(无屈肘功能者)以副神经移位C6,颈丛移位至C7行端侧法缝接重建屈肘及上肢部分感觉功能。术后于头偏向患侧对肩位固定上肢3周。(2)C6平面截瘫(即残存肩部运动和屈肘功能者),将副神经周围支、颈丛锁骨上神经、胸外侧神经之一支于其远端切断后移位汇合于锁骨下方,与切断部分神经束的臂丛内侧束和正中神经内侧根(胸外侧神经支、颈丛神经支与内侧束,副神经支与正中神经内侧根)行束、外膜联合缝合,长度不够者以腓肠神经移植桥接。(3)C7平面(手的运动功能大部分丧失,环小指感觉障碍,伸肘、伸腕功能基本正常者)将胸外侧神经支与尺神经吻接,桡神经浅支之一支与尺神经浅支吻接。(4)C8平面(手内在肌功能丧失,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感觉丧失)骨间前神经移位尺神经深支,桡神经浅支移位尺神经浅支。(5)对不完性颈髓损伤,上肢功能恢复无确定平面而呈不规则者,如胸大肌肌力恢复达4级以上而无屈肘功能者,采用胸内侧神经主支移位肌皮神经术。对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而尺神经功能完全丧失者,采用骨间前伸经吻接尺神经深支,桡神经浅支移位吻接尺神经浅支术。对肩胛上、下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而腋神经支配之三角肌瘫痪者采用肩胛下神经移位吻接腋神经术。结果:6例患者于术后18个月-4年均恢复了被吻接神经的部分感觉、运动功能,4/6的肌力恢复达到3-4级,感觉达S3级。对术前瘫痪肌群呈痉挛性者,由于被吻接神经仅被切断了部分神经束,保存了肌张力,尽管术后肌肉主动收缩肌力低于3级,但当其主动收缩与痉挛同步时亦可完成有效的运动功能(如肱二头肌的屈肘)。待被重建功能恢复后再行后期的肌腱转位术、神经侧侧吻接术等,可进一步改善上肢功能。结论:神经移位术是重建四肢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有效方法。由于其瘫痪为痉挛性肌肉萎缩轻,所以效果优于同样方法用于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对两点法和单点法这两种定位方法在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阻滞中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57名拟于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单点组(Group Single, n=29)和两点组(Group Dual, n=28), 采用神经刺激仪在锁骨下部定位臂丛神经,单点组定位臂丛后束,引发伸腕伸指动作后注入0.5%罗哌卡因30mL;两点组除定位后束外,追加定位臂丛外侧束肌皮神经组分,引发屈肘反应,分别注入0.5%的罗哌卡因20mL和10mL。阻滞后每隔10min评价臂丛神经所支配的所有上肢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同时记录总体评分,操作时间和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阻滞后10min,两点组的肌皮神经的阻滞率高于单点组,阻滞后30min,两点组中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率高于单点组(89.3% vs 62.1% ; 85.7% vs 58.6%,P<0.05)。两组的总体评分无差异(11.5±2.4 vs 10.8±4.3)。结论 对于锁骨下喙突入路神经阻滞,用神经刺激器引发2个运动反应后分次注入局麻药的方法优于单点法。  相似文献   

18.
肌皮神经代神经浅支一例楼新法金建华殷嘉孟通常,手背桡侧半,桡侧二个半指近节指骨背面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最近,我们在对一男性尸体解剖时发现:两手背桡侧半、桡侧二个半指近节指骨背面皮肤由肌皮神经分布。经观察本例肌皮神经由外侧束发出后,穿喙肱肌,经肱二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183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病人,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0.4m1·kg^-1。观察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及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锁骨上神经的阻滞效果;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及镇痛时间。结果:操作时间为(3.8±1.6)min,起效时间为(4.3±2.1)min,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7根神经分支阻滞效果相同(P〉0.05),锁骨上神经阻滞完善率低于以上7根神经(P〈0.05)。麻醉优秀率为96.6%、良率达100%,镇痛时间为(450±110)min。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效果完善,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支转位修复腋神经与肌皮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测50侧成人上肢标本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的起点、入肌点、横径、无损伤分离长度;测量肌皮神经分支及腋神经前、后支起点、横径;在2侧新鲜上肢标本上切取上述肌支,体视显微镜下进行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主干无损伤分离长度为44.6±1.7 mm,有2~4个分支,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与腋神经前支、肌皮神经分支在横径、纤维数上相近,外侧头肌支可分离长度大于其起点与腋神经起点间的距离,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起点与肱二头肌支起点在同一平面.结论 臂丛上干损伤后,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可转位修复腋神经、肌皮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