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肝与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肝性喜升,而恶降,胃以通降为顺。五行中,木能疏土,肝气条达,中土疏利,即肝气的疏泄升发,有利于胃气之和降下行。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肝胃之间的相互协调对于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脏腑辩证中却只有肝脾不和而没有肝胃不和,故就肝胃不和  相似文献   

2.
中医理论体系中,胆既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贮藏精气又疏泄精汁,同时又"主决断"参与调节人的情志活动.肝气郁滞,胆失疏泄;胆气虚陷,升发不及;病邪阻滞,腑气不通,都可影响胆的功能从而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胆病治疗以通利为主,但胆气虚陷又当益气升提以助疏利.  相似文献   

3.
清代医家黄元御医学思想博大精深,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理论恨基,旁通易理,淹贯百家诸子之学,于脏象学说颇多发挥,提出肝气宜升,胆气宜降,肝气易陷,胆气易逆和肝宜补不宜泄的生理病理特点。笔者研读黄氏医学10余载,与肝少虚而多实,多泄少补,宜镇不宜升的学说别具特色。本文就黄氏肝胆学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高淑霞 《中外医疗》2012,31(21):127-127
清代医家黄元御医学思想博大精深,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理论根基,旁通易理,淹贯百家诸子之学,于脏象学说颇多发挥,提出肝气宜升,胆气宜降,肝气易陷,胆气易逆和肝宜补不宜泄的生理病理特点,笔者研读黄氏医学20余载,与肝少虚而多实,多泄少补,宜镇不宜升的学说别其特色。本文仅就黄氏肝胆学说探析体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5.
胆胀病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或伴见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西医以抗菌消炎为主 ,但往往疗效不佳 ,故病人常常因疗效不显而求治于中医。中医治疗多以行气解郁为主 ,效果亦不甚理想。范国教授则认为 :胆胀病发病虽表现为“疼痛拒按”等实象 ,但其病机多因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胆气升发受限 ,胆汁排泄障碍而发病 ,或因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 ,使脾胃功能受损 ,升降失常 ,胆气不升 ,胃气不降 ,胆胃不和而发 ,究其根本是先有外、内因损伤肝、胆、脾脏 ,而后发为该病。其病性属…  相似文献   

6.
6.肺与肝肺主气,司呼吸,肝藏血司疏泄;肺主肃降,肝主升发。以上是两脏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生理活动的特点。而两脏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气机”,即气的活动,或者说是泛指功能活动。肝气的活动以升发为常,肺气的活动以肃降为顺。升降协调,相互为用,是人体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医有“左肝右肺之说,认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里左右并非指肝、肺的解剖位置,而是用来代表两脏气机的活动特点,也即“升者左行,降者右行”。因为,从阴阳学说的观点而言,气的运动是上升、下降地循环周流的。上升属…  相似文献   

7.
正常的气机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协调的功能活动共同完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在各脏腑之中,脾胃的升降,对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导,肾水上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无一不是依靠脾胃的功能来完成其升降运动的。如《素问经脉别论》说:“没有脾胃的升降运动,则后天之精不能收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反之,脾胃正常升降运动的维持,也赖于其他脏腑功能的协调。因此,其他脏腑功能失常,对脾胃也有影响。其影响表现为:肝失疏泄,克脾犯胃引起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肝气升发太过,肺失清肃所致的肝火犯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出于《千金方》一书,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积实、竹茹、大枣、生姜八味药组成。本方是针对胆虚、痰热上扰而设。具有升发少阳,除痰化浊,和胃安神 之功。 胆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对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脏腑功能相互协调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灵兰秘典论》中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若胆气升发以  相似文献   

9.
"酒悖"归于"酒伤"的范畴,属神志病。"酒悖"对应现代医学中急性酒精中毒兴奋期,与胃、肺、肝胆密切相关,其中"肝浮胆横"是"酒悖"的主要脏腑原因。饮酒之后人体气机上逆,肝气主升,加上酒气的上冲之力,则肝浮;肝浮可导致胆横,胆横易导致胆汁外泄,出现病理变化及神志的异常。故治疗应该从胃、肺、肝胆出发,选用降胃气、宣降肺气、降肝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胆为六腑之一,附于肝而为之表里,因内藏精汁,故《灵枢·本输》称它为“中精之府”。精汁者,胆汁也,乃源于肝,受肝之余气而成,惟其疏泄畅通下行,方能注入肠中以行消化之功。现临床上影响胆之疏泄、通降不畅的因素颇多,诸如湿热侵袭、饮食积滞、蛔虫上扰,情志抑郁、肝失疏泄、以及脾胃失和、腑气不通等等,均可导致胆的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利胆之治法正是针对胆气疏泄通降失常而设,其主要作用可使郁闭的胆气得以疏通,或令胆中郁滞之留邪能予清除,从而恢复胆腑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1.
急慢性胆囊炎系多发病常见病。其特点为病因多,病史长,常反复发作。现将我们对本病的诊治经验简要如下。此病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疽”等范畴。胆石症的主要病机是气血郁滞,湿热久羁,胆液煎熬,日久沉积,凝结而成砂石。再加清志、六淫、饮食等因素影响,使肝气疏泄不利,胆气通降不调,肝气郁滞,湿热内蕴为本病的发因基础。治法上主张六腑以通为顺,多用硝黄之泄下。对于急性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用之临床疗效确实明显,但对于某些慢性胆囊炎患者,如脾胃虚寒者,肝阴虚者,以及此病反复复发者,屡受攻伐,导致正气耗伤,体虚…  相似文献   

12.
中医理论认为,肝体阴而用阳,五行属木,时令应春,春时阳气多动而升发;其病多为升动无制,肝气偏亢。久甚化火,故有“肝无虚证”之说。其实则非,肝血不足,肝阴亏损,临证亦十分常见,然而肝之虚证既有阴血亏损之“体”不足。亦有阳气不足之“用”衰惫…。但后世医家很少提及肝气虚,一般教科书中。也无肝气虚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相对少见;二是肝气虚与脾气虚有许多相似之处,往往出现以脾代肝的错误。因此,对肝气虚证进行相关文献的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心要的。  相似文献   

13.
“心与胆相通”首见于《五脏穿凿论》,后经李梴引述:“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心胆沟通于经络,协调于气机,统一于神志。该理论极大地概括了心胆疾病的治疗纲领,对于双心疾病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室性早搏伴焦虑抑郁以心胆失和为发病基础,神明动乱为病机关键。临证时应重在恢复胆疏泄升发之性、固护决断之权,即通过调治胆腑,使胆通则枢机转利、胆清则火郁得散、胆壮则神有所主,如此胆气畅达无碍,心脉通畅搏动有序,神明无所偏倚,有助于双心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气逆.即指气机上逆而不顺之病理。肺胃之气,以降为顺,故气逆之证,多见于肺胃。然而,肝虽主疏泄。具有舒展、升发之生理功能,但若升发太过,也可见“肝气上逆”之病理表现。故本文仅就此“肝气上逆”之病理表现及其治疗特点,略论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医升降理论指出,气之运动在生理方面是一升一降,生生不息;在病理方面是升降失调,气血逆乱。探索明代医家缪仲淳独创的降气之法,强调上盛下虚之病机,治宜降气益阴,以及降气治肝、降气清肺、降气养胃等。并例举咳喘上气、胃气上逆、胆气上逆、冲任气逆、大肠气逆之证治法,这对临床辨证施治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总结名老中医王新志教授从胆论治情志病的独特观点和经验运用。根据胆的中医学生理功能和特性,提出“心神-胆-脏腑”轴主导情志的产生和变化,认为胆失决断是情志病的关键病机。倡导临证从胆分型论治,根据临床表现将情志病分为胆气不升型、少阳不利型、胆实热盛型、胆怯不足型和心胆失决型;以调整心、脾、肝、胆、肾等脏腑功能为基本原则,运用补脾益肾、升提胆气、和解少阳、清泄胆热、温阳益气、重镇安神及化痰逐瘀等治法,强调心胆共治、肝胆同调,使得心神安位、胆复决断、情志和畅。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胆囊炎属祖国医学“胁痛”、“胆胀”等范畴。胁乃肝胆经脉循行之地 ,胆附于肝 ,肝胆同道 ,共司疏泄之职。肝藏血 ,肝藏精汁 ,而精、血实源于水谷之精微在气的作用下化生而成 ,注之于肝 ,肝胆受其血之濡养才能司其正常疏泄之职。然水谷之精微又赖胃之受纳、腐熟 ,脾之运化、转输 ,故前人有“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之说。同时肝气宜升 ,肝火宜降 ,然非脾气之上行 ,则肝气不升 ,非胃气之上行 ,则肝火不降。所以肝胆能司其正常之职 ,必赖脾胃之气机升降及运化功能的正常 ,故肝胆与脾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病因学来看 ,祖国医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脏腑分型角度探析郁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法]深入分析历代医籍及近现代中医名家治疗郁证的方药应用,以脏腑为纲,分型探讨郁证的临床诊疗。[结果]郁证大体可分为心郁、脾郁、肝郁、胆郁、肾郁、肺郁6类,根据各脏腑生理病理特点,心郁又可分为心气实与心气虚,心气实者治宜选用黄连阿胶汤加减,心气虚者可予甘麦大枣汤加减;脾郁以振奋脾气为要,治宜小建中汤加减,以建中气;肝郁可分肝气实与肝血虚寒,肝气实予逍遥散加减,肝血虚寒予暖肝煎加减;胆郁可分胆气虚寒与胆经湿热,胆气虚寒可予温胆汤加减,胆经湿热可予蒿芩清胆汤加减;肾郁的治疗当以补冲任、固精血、降火气为法,可予二仙汤加减;肺郁的治疗当以清肺生津、滋阴润燥为法,可予百合知母汤加减。[结论]脏腑皆藏气血,五脏各有其志治疗郁证不应单以疏肝解郁为法,当随脏腑之志,分脏而治。  相似文献   

19.
脾虚为不荣则痛的关键,脾虚不能运化则生滞,寒滞、湿滞、食滞最为常见。滞则损伤脾胃使脾胃更虚。肝失疏泄是导致不通则痛的重要病因。此外气机为脏腑功能协调的关键,升降相因才能使脾运胃和。治疗上以健脾、运脾、醒脾为主,同时重视疏肝理气、降肺胃之气等治疗大法。根据脾胃发病特点临证常用鸡内金、白术、山药、砂仁等药物。脾虚较甚者以九味资生丸加减;肝乘胃而胃脘痛者,常用生麦芽、川楝子、柴胡、郁金、香附等疏肝解郁;肝气郁滞胃脘疼痛者,常用逍遥散或疏调气机汤为基础方加减;气机不畅者,常用下气汤为基础方降肺胃之气,补中益气汤和升陷汤为基础以升肝气。  相似文献   

20.
胃脘痛简称胃痛,是内科常见病,以胃脘部疼痛、胀满、嘈杂,暖气反酸等为主症,其病在胃,但与肝脾有密切关系。脾与胃以膜相连,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相互协调。肝与脾是木土同源,机体水谷的运化,精微的吸收转输必赖肝的疏泄功能协同完成。肝气条达,则脾胃升降正常,脾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东垣云“内伤脾胃百病皆生”,故调理脾胃,为治疗疾病之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