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自发破裂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自发破裂病例。结果B超、CT检查均提示肾上腺区肿瘤并破裂、肾周血肿。保守治疗后择期手术切除肿瘤,清除血肿。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可能会发生自发破裂而出血,B超、CT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常需手术切除肿瘤、清除血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肾上腺肿瘤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到2009年3月,共收治5例肾上腺肿瘤白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诊治资料,并进行总结.所有患者均以突发患侧剧烈腰痛急诊,行B超、CT检查发现肾上腺肿块较大,直径4.5cm~12cm不等,平均8.5cm,肿瘤性质均有病理明确.结果 5例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肾上腺肿瘤中,3例为嗜铬细胞瘤(其中1例失随访),1例肺癌肾上腺转移,1例肾上腺皮质癌.结论 肾上腺肿瘤自发出血较为少见,临床表现以突发性患侧腰痛、胸闷、心悸为主.B超、CT是有效的诊断方法.肾上腺肿瘤白发性破裂出血多见于较大功能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破裂出血.应在稳定生命体征的情况下,积极手术.  相似文献   

3.
131I-MIBG肾上腺髓质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131I—MIBG肾上腺髓质扫描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患者术前均经B超检查及^131I—MIBG肾上腺髓质扫描,10例术前行CT检查。结果:14例患者经^131I—MIBG肾上腺髓质扫描直接提示病灶部位核素浓聚,其中包括6例血压正常或临界正常患者。B超检查提示嗜铬细胞瘤不能排除诊断5例,CT检查提示嗜铬细胞瘤可能4例。本组^131I-MIBG肾上腺髓质扫描敏感性87.5%,特异性100%。结论:^131I-MIBG肾上腺髓质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在于其可直接反映可疑肿瘤的嗜铬性质,具有高效、可靠的优点,应作为嗜铬细胞瘤的首选功能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上腺偶发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肾上腺偶发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定位诊断准确率:B超84.3%,CT 100%,MRI 100%;定性诊断准确率:B超30.0%,CT 75.5%,MRI 79.2%;手术60例:皮质腺瘤32例,肾上腺囊肿6例,髓性脂肪瘤5例,嗜铬细胞瘤5例,肾上腺转移性癌3例,皮质癌3例,神经节瘤3例,神经鞘瘤 1例,血肿1例, 肾上腺皮质结节增生1例.结论 肾上腺肿瘤筛查首选B超、CT、MRI,定位诊断准确;定性诊断应综合肿瘤大小、影像学特征、患者年龄及内分泌功能测定.疑诊嗜铬细胞瘤或定性诊断不明需手术时,应按嗜铬细胞瘤行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2岁。因突发性石秀助部疼痛伴心悸、出汗2h入院。入院时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右季助部压病,肌紧张,血压升高至30/14kPa,脉搏128次/min。3年前患者有头痛、心悸、多汗及高血压病史,呈阵发性发作,因而怀疑为嗜铬细胞瘤。入院后CT示右肾上腺肿物,直径4《.2cm,腹膜后及右肾外间隙有一血肿。临床确诊为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破裂。急诊经右侧第11肋间切口行腹膜后血肿清除及有肾b腺切除术,术中见腹膜后出血约500ml,右肾上腺肿瘤呈圆形,直径4.0cm.有包膜,但包膜破裂。术后血压恢复正常。病理诊断为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伴…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45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者39例(87%)。尿香草基苦杏仁酸和血儿茶酚胺定性诊断阳性率为73%,93%。B超、CT、MRI定位诊断阳性率为90%,96%,95%。肾上腺嗜铬细胞瘤35例(78%),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0例(22%)。良性嗜铬细胞瘤39例(87%),恶性嗜铬细胞瘤6例(13%)。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成功切除肿瘤,无手术死亡患者。结论:嗜铬细胞瘤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定性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手术切除肿瘤是惟一有效的措施,充分的术前准备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应长期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附350例报告)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 提高肾上腺肿瘤的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 1 975年 5月~ 1 998年 5月收治的肾上腺肿瘤 35 0例临床资料 ,总结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候群、病理组织类型的关系。 结果 B超和CT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诊断率分别为 85 %和 96 %。在皮质腺瘤、嗜铬细胞瘤及肾上腺皮质癌等不同的组织类型间 ,CT和MRI具有相对特异的表现。 结论 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在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25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采用腹腔镜经腹腔途径手术治疗.结果 25例全部成功,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肿瘤最大径1.5~10.8 em,平均4.8 cm;手术时间45~13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30~180 ml,平均65 ml,均未输血;术后住院4~7天,平均6.1天;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全部病例获得随访6~72个月,患者血压正常,B超或CT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替代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25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采用腹腔镜经腹腔途径手术治疗.结果 25例全部成功,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肿瘤最大径1.5~10.8 cm,平均4.8 cm;手术时间45~13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30~180ml,平均65ml,均未输血;术后住院4~7天,平均6.1天;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全部病例获得随访6~72个月.患者血压正常,B超或CT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替代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0.
Xie Y  Li HZ  Rong S  Zhu 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8):1096-1099
目的探讨2型多发内分泌腺瘤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0~2002年诊治的8例2型多发内分泌腺瘤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与疗效。结果7例有阵发性高血压,5例最高血压超过200mmHg(1mmHg=0.133kPa),3例查体发现肿瘤。经B超、CT及24h尿儿茶酚胺检查确定诊断,2A型6例,2B型2例;表现为甲状腺髓样癌合并嗜铬细胞瘤伴或不伴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6例),1例伴多发黏膜神经瘤,1例为嗜铬细胞瘤伴有马凡综合征;双侧肾上腺肿瘤7例;分期行肾上腺与甲状腺、甲状旁腺结节切除或次全切除术。术后平均随访9年,效果良好。结论2型多发内分泌腺瘤病的诊断主要依赖相应的内分泌检查及B超和CT检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当嗜铬细胞瘤与其他肿瘤同时存在时,宜首先切除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Ⅱb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MEN-Ⅱb)的认识。方法:总结1例MEN-Ⅱb的诊治经验,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B超、CT检查发现嗜铬细胞瘤并甲状腺肿块及皮肤粘膜神经纤维瘤;行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及双侧叶甲状腺肿瘤切除并淋巴清扫术,术后随访2个月,效果良好。结论:本病的早期诊断有赖于提高认识,选择适当的内分泌及影像学检查,并作严密的家系调查:如嗜铬细胞瘤并发其他肿瘤,宜先行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然后再处理其他肿瘤。是否全切双侧肾上腺应依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1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75例嗜铬细胞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45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27例。有典型儿茶酚胺症临床表现者166例,24 h尿VMA阳性率为86.3%,B超、CT定位诊断率分别为95.9%及94.3%。结果170例行开放手术切除肿瘤,5例经后腹腔镜切除肿瘤。全组均经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其中良性163例,恶性1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嗜铬细胞瘤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生化定性检查及影像学定位检查明确诊断,术前准备极为重要,术中应严密监测和处理血压波动,同时应重视预防及正确处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对109例经手术治疗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具有典型儿茶酚胺症临床表现者104例,24h尿VMA定性检查106例,99例增高,阳性率为90.8%,B超、CT及MRI定位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9.0%、92.7%及100%。106例经开放手术切除肿瘤,3例行后腹腔镜肿瘤切除术。结果:经病理检查证实,良性102例(93.6%),恶性7例(6.4%),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生化定性检查及影像学定位检查明确诊断。手术切除肿瘤是唯一有效的措施,术前充分准备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应用腹腔镜技术切除肾上腺肿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上腺囊性病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提高肾上腺囊性病变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肾上腺囊性变患者资料,经影像学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非肿瘤源性患者21例,肿瘤源性患者10例。结果非肿瘤源性患者21例,其中单纯性囊肿15例,囊内出血感染或自发性出血所致的高密度囊肿6例。肿瘤源性患者10例,其中嗜铬细胞瘤9例,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囊性变1例,8例嗜铬细胞瘤有激素活性症状。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B超、CT、MRI是诊断肾上腺囊性病变最可靠的定位诊断方法。强调在CT检查中有增强效应的囊性病变,要做内分泌功能检查。对直径〉4cm或有内分泌功能的肾上腺囊性病变应行外科治疗,〈4cm单纯性或单侧自发性出血性囊肿,无症状者可定期观察。  相似文献   

15.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2004年11月9例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9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术中3例出现血压骤升,幅度超过30 mm Hg,调整操作强度及阻断中央静脉后好转.手术时间90~210 min,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量30~150 ml,平均50 ml,均未输血.术后住院4~9 d,平均5 d.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9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症状消失,B超或CT检查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可行,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好,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6.
肾上腺     
20061599 嗜铬细胞瘤诊疗对策/宫大鑫…∥中国肿瘤临床.-2005,32(19).-1112-1115 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至2002年12月221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资料。结果:该组病例男99例,女122例;平均年龄43.7岁。3例体检发现肿瘤,15例因消化道症状发现肿瘤,3例于其他疾病随访中发现肿瘤,195例因血压增高发现肿瘤。176例为症状功能性嗜铬细胞瘤,21例为静止型嗜铬细胞瘤,15例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其中8例为多发性嗜铬细胞瘤),17例诊断为多发性嗜铬细胞瘤。13例为恶性嗜铬细胞瘤。结论:实验室检查对症状功能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意义较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肾上腺偶发瘤中发现静止型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常常多发。肾上腺外多发、复发嗜铬细胞瘤有较高的恶变倾向,手术是治疗各种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方法。表1参12  相似文献   

17.
肾错构瘤自发性破裂10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10例肾错构瘤自发性破裂的患者。均行B超检查,9例行CT或MRI检查。结果:8例术前CT或MRI提示为肾错构瘤破裂出血,1例MRI诊断为肾肿瘤破裂出血,1例B超诊断为肾占位病变并肾周血肿。所有患者肿瘤直径均大于6cm,9例行患侧肾切除术。结论:CT和MRI是诊断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较好方法,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以及确定出血的范围。对于肿瘤直径大于4cm,且靠近肾包膜生长的肾错构瘤应积极治疗,手术治疗时应尽量保留有功能的肾组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家族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家族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3例系父亲、长子、次女,均为B型血,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均有“心慌、头晕、易出汗”典型二联征,也符合家族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临床症状的典型特点。均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结果:父亲为前期治疗患者,死亡;长子也为前期治疗患者,术后定期复查未见肾上腺新发肿瘤;次女为新近治疗患者,术后1周康复出院。结论:对青少年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特别是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肿瘤患者,注意其有家族性倾向的可能,对其家系进行随访普查。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全面掌握相关患者病史及家族史,完善定位和定性等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19.
^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诊断儿茶酚胺症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对儿茶酚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96例儿茶酚胺症及197例其他疾病患者行^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嗜铬细胞瘤显像56例(93.3%),36例肾上腺髓质增生显像33例(91.7%);138例原发性高血压、49例肾上腺及其他部位非嗜铬细胞性占位、4例嗜铬细胞瘤术前、10例手术治愈的嗜铬细胞瘤患者、3例肾上腺髓质增生患者呈阴性显像。本组总阳性率92.7%(89/96),明显高于生化、B超、CT、MRI等检查的阳性率。结论:^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对儿茶酚胺症具有良好的定位、定性价值。对静止期、异位及多发的嗜铬细胞瘤、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肾上腺髓质增生的诊断价值优于其它检查。同时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及其他占位性病变与儿茶酚胺症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VHL综合征患者4例.例1,男,56岁.主诉乏力、心悸2 d.空腹血糖2.37 mmol/L.CT检查示左肾上、下极3个肿块,直径分别为8.0、7.0、4.0 cm.10年前行脑血管母细胞瘤切除术.例2,女,57岁.主诉左腰痛不适1个月.CT检查示左肾上腺、左肾、胰体肿物,直径分别为2.7、4.5、2.1 cm.例3,女,39岁.查体发现左肾上腺占位1个月.CT检查示左肾上腺3.0 cm×4.0 cm实性占位,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既往有小脑、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及双侧肾癌手术史.例4,女,41岁.B超发现双肾肿瘤1个月入院.CT检查示左肾、左肾上腺、右肾、胰腺肿物,直径分别为4.0、3.0、1.5、2.0 cm.1个月前行y刀治疗多发脑部肿瘤.结果 4例均手术治疗.例1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病理报告肾血管周细胞瘤,随访6个月右肾未见异常.例2行左肾、左肾上腺、胰体尾及脾切除,病理报告肾透明细胞癌、胰岛细胞瘤、肾上腺囊肿,随访3个月MRI检查发现脊髓肿瘤.例3行左肾上腺肿瘤摘除术,病理报告嗜铬细胞瘤,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例4行左肾、左肾上腺切除,病理报告肾透明细胞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3周后剜除右肾肿瘤,病理报告透明细胞癌,随访1年肿瘤未复发.结论 VHL可并发多器官肿瘤,较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可手术切除,多发较小的实性肿瘤可放疗.直径<3cm肾癌可密切随访、择期处理;直径>3cm肾癌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肾上腺肿瘤首选腺瘤摘除术,避免肾上腺全切术.腹部多器官肿瘤一期手术安全可行. 理报告肾透明细胞癌、胰岛细胞瘤、肾上腺囊肿,随访3个月MRI检查发现脊髓肿瘤.例3行左肾上腺肿瘤摘除术,病理报告嗜铬细胞瘤,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例4行左肾、左肾上腺 除,病理报告肾透明细胞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3周后剜除右肾肿瘤,病理报告透明细胞癌,随访1年肿瘤未复发.结论 VHL可并发多器官肿瘤,较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可手术切除,多发较小的实性肿瘤可放疗.直径<3cm肾癌可密切随访、择期处理;直径>3cm肾癌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肾上腺肿瘤首选腺瘤摘除术,避免肾上腺全切术.腹部多器官肿瘤一期手术安全可行. 理报告肾透明细胞癌、胰岛细胞瘤、肾上腺囊肿,随访3个月MRI检查发现脊髓肿瘤.例3行左肾上腺肿瘤摘除术,病理报告嗜铬细胞瘤,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例4行左肾、左肾上腺 除,病理报告肾透明细胞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3周后剜除右肾肿瘤,病理报告透明细胞癌,随访1年肿瘤未复发.结论 VHL可并发多器官肿瘤,较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可手术切除,多发较小的实性肿瘤可放疗.直径<3cm肾癌可密切随访、择期处理;直径>3cm肾癌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肾上腺肿瘤首选腺瘤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