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观察他汀类药物调脂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其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应用统计学处理,比较P值。结果和治疗组相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血清CRP、TC、LDL—C、TG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有降低血脂作用.亦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2.
张东旭 《西部医学》2009,21(10):1690-169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54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用药8用。测定给药前及治疗8周后患者血脂水平及血清hs—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脂、hs—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hs-CRP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均能够在调脂的同时显著降低UA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且较大剂量用药的作用更显著。使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UA具有更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军委 《中原医刊》2009,(12):23-2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忽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血脂的影响。方法7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后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IDL—C)。结果治疗4周后,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血清CRP和TC、TG及LDL—C浓度显著降低(P均〈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CPR水平增高,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脂和CRP,升高HDL—C。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和血尿酸(UA)水平的变化,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其血压和左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将126例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10mg/d)组(A组,65例)、氨氯地平(10mg/d)加阿托伐他汀(20mg/d)组(B组,61例),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给药前后两组患者血压的变化,测定其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和hs-CRP浓度以及UA水平。采用心脏彩色超声测其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和室间隔厚度(IVST),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3个月后,B组患者血清TC、LDL—C、TG、hs—CRP浓度及UA水平均显著降低,而HDL—C明显增高(P〈0.05)。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降低,B组血压显著低于A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LVMI均明显降低,B组患者LVMI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hs—CRP浓度和UA水平,显著降低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其可能通过减轻炎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及抑制左心室心肌细胞肥大,从而影响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符合标准的ACS患者112例随机分为10mg/d阿托伐他汀组和20mg/d阿托伐他汀组,同时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RP、血uA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CRP、血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轻度升高,20mg/d阿托伐他汀组效果更好,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除均能有效降低ACS患者血脂水平外,同时具有抗炎、降低UA作用,其降低CRP〈UA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对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20mg/d阿托伐他汀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ACS的作用机制。方法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及阿托伐他汀组(n=40)。常规治疗组应用阿司匹林、肝素、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等,不使用其他调脂、抗氧化药物、非类固醇类消炎镇痛药物;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疗程4周。测定治疗前后CRP、血脂,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n=40)比较。结果ACS患者CRP升高,TC、TG、LDL—C升高,治疗后两组CRP均有下降,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CRP降低更明显(P〈0.01),且CRP变化幅度与其降脂幅度呈明显相关性;ACS患者治疗后TC、TG、LDL—C下降,阿托代他汀组分别下降了15%、6%、16.4%,HDL—C升高达5.0%;阿托伐他汀组有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ACS通过降低CRP水平而起到稳定斑块、抑制炎症、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调脂抑炎作用。方法对104例年龄大于60岁的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人院顺序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3例)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10:/d;B组(51例)给予辛伐他汀20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12周。于治疗前、12周末分别采空腹静脉血测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10。结果(1)两组各项指标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12周末两组TC、LDL.C、TG均降低(P〈0.05,P〈0.01),HDL.C均升高(P均〈0.05),且A组LDL—C低于B组(P〈0.05),HDL-C高于B组(P〈0.05)。(3)12周末两组hs—CRP均下降(P均〈0.01)、IL-10升高(P均〈0.01),且A组hs—CRP低于B组(P〈0.05),IL.10高于B组(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有调脂抗炎作用;瑞舒伐他汀剂量10mg/d时其调脂作用大于辛伐他汀20mg/d;瑞舒伐他汀较辛他汀的抗炎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阿司匹林300mg(每日1次,口服3d后改为100mg,每日1次)、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组同时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氯吡格雷首剂300mg,维持量75nag,每日1次,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显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TC、TG、LDL—C、HDL—C水平分别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出现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3.236、2.614、2.539,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吕艳宁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8):820-820,85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脂质的影响。方法:选择经WHO有关“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确诊的uAP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阿托伐他汀20mg/d,睡前服用)和对照组(37例,UAP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前以及治疗后4w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血清脂质浓度无明显区别,治疗组治疗后TC、TG和LDL—C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期检测结果(P均〈0.05-0.01).结论:早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UAP患者各项血清脂质指标浓度。  相似文献   

10.
杨琴  马欣 《中原医刊》2009,(15):11-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调脂及抗炎作用。方法对我院心内科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的320例UAP患者24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超过正常值高限3倍以上患者服用剂量减半,即阿托伐他汀20mg/d,比较用药前、服药1个月、3个月血脂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总胆固醇TC、LDL—C比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DL—C由(3.2±1.0)mmol/L下降至3个月时的(1.5±0.8)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由(1.5±0.4)mmol/L升至3个月时的(1.6±1.8)mmol/L;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s—CRP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及随诊1个月时分别为(27±25)mg/L,(2.6±2.5)mg/L,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1个月时ALT〉120U/L为14例.随访3个月时无ALT〉120U/L的患者。结论UAP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3次/d。对照组单独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治疗12周后留取血标本作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等血脂分析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并通过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治疗12周后,TC、TG、LDL—C水OF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HDL—C均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hs-CRP、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颈动脉IMT均变薄(P〈0.05),但治疗组明显变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通心络胶囊具有调脂及较强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可逆转或延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卜法芹 《中原医刊》2007,34(7):11-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20 mg和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hs CRP和血脂水平,作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结果UA患者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升高(P〈0.05),大剂量组效果更好,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能有效降低UA患者血脂水平,而且可明显降低血清hs-CRP水平,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且存在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周红 《河北医学》2013,(8):1144-114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脂蛋白(a)、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血清脂蛋白(a)、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瑞舒伐他汀组50例和立普妥组50例。用瑞舒伐他汀10rag,立普妥20mg,两种药物每日一次,每次分别为10—20mg,持续6周。观察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脂蛋白(a)含量的改变。结果: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TC、TG、LDL—C、hs—CP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4.146,10.104,10.862,22.05,P〈0.05);两组治疗后HDL—c含量较治疗前上升(t=7.448,P〈0.05);各指标两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脂蛋白(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5.33,P〈0.05),两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血清hs—CRP和LP(a)呈正相关(r=0.54,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更有效地发挥抗炎及降低血脂功能,hs—CRP和LP(a)可能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万立  陶敏 《吉林医学》2010,(24):4027-402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1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均用药6个月。两组均于入院第2d及6个月后抽血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a(LP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A组和B组治疗6个月后检测TC、TG、LDL-C、LPa、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B组较A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前后血清TG、TC、HDL-C、LDL-C、LPa、hs-CRP两组间变化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具有调脂、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华  费天彬 《中原医刊》2009,(13):80-81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极高危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和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128倒极高危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使用阿托伐他汀及其用量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与非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对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治疗期间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下降水平均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P〈0.05);而阿托伐他汀强化组较阿托伐他汀常规组,TC、TG、LDL—C及HDL—c水平改善更加明显。对照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47.5%)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1.5%,15.2%)。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相对减少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29.0%)。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调节极高危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及降低其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强化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PCI后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56例和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d,对照组)60例。分别于术前当天、术后24h、用药4周、12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I(cTnI)浓度,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①两组患者PCI后hs—CRP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②两组治疗后hs—CRP和cTnI水平均下降,治疗组较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①PCI增加血清hs—CRP和cTnI水平;②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20mg优于10mg。  相似文献   

17.
阿托伐他汀与辛代他汀调脂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比较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临床调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60例高脂血症患随机分成两组。A组:阿托代他汀10mg/d;B组:辛代他汀10mg/d。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化验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脂(TG),谷丙转氨酶(SGPT),肌酸激酶(CK)。结果: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均能明显降低TC(P<0.05),LDL-C水平(P<0.01),阿托伐他汀降LDL-C作用强于辛伐他汀(P<0.05),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TG水平(P<0.05)辛伐他汀8周后降TG水平达到显差异(P<0.05),阿托代他汀降TG作用明显强于辛伐他汀(P<0.05),两药均能升高HDL-C水平(P<0.05),但两组间比较未达到显差别(P>0.05)。两药均有良好安全性。结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均能明显降低TC,LDL-C,TG水平,阿托伐他汀将LDL-C,TG作用优于辛伐他汀,两药均能升高HDL-C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浆脂肪因子趋化素(Chemerin)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脂联素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湖北省荣军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118例冠心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普伐他汀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Chemerin水平、hs—CRP、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分析Chemerin、脂联素、hs—CRP与血脂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疗程结束后,普伐他汀组血浆Chemerin、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0.01),血清脂联素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P〈0.01)。血浆Chemerin与TG呈正相关(r=0.48,P〈0.01);hs—CRP与HDL—C呈负相关(r=-0.21,P〈0.01);血清脂联素与HDL—C呈正相关(r=0.56,P〈0.01),与Chemerin、hs—CRP均呈负相关(r=-0.43、-0.36。P〈0.01)。结论 普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而且能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以降低hs—CRP浓度及血浆Chemerin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诺和力(利拉鲁肽注射液)和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河北省邯郸市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诺和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诺和灵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3、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治疗3、6个月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3、6个月时患者FPG、2hPG、HbA1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P〈0.05);治疗6个月时研究组TC、TG、LDL—C继续降低(P〈0.05),HDL—C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3个月时TC、TG明显降低(P〈0.05),HDL—C升高(P〈0.05),LDL—C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6个月时对照组TC、TG、LDL—C均降低(P〈0.05),HDL—C升高(P〈0.05);治疗3、6个月时研究组TC、TG、LDL—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和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降糖及降血脂效果均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有效性高,调脂力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高血压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纽),治疗纽在对照纽基础上每晚睡前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共8周,测定治疗前后患者LDL—C、HDL—C、CRP及血压水平。结果两纽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患者,除调脂效果明显外,尚能显著降低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