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训练的结果。方法运用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进行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与常规疗法对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采用运动疗对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能力训练的结果明显优于常规疗法进行步行能力训练的结果(P<0.05)。结论偏瘫患者经运动疗法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后,运动能力明显提高,运动疗法是降低致残率,提高运动能力的较好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
康复护理对提高偏瘫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肖毅  李晓榕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74-1675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偏瘫患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运动疗法、ADL训练、作业疗法等对94例接受偏瘫康复的患手的功能障碍进行1-6个月的康复护理,并用运动功能Fugl-Meyer评价法中腕关节与手的主动运动功能积分及Barther指数积分治疗前,后对偏瘫侧手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94例患手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05)。结论:康复护理显提高偏瘫患手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胡永林 《中国康复》2013,28(1):17-19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对于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患肢运动功能(FMA)及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独立步行率及BBS、FMA下肢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患者早期运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能够较好地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周人龙  李响  张洪蕊  孙亚鲁 《中国康复》2021,36(11):673-676
目的:观察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存在一侧肢体偏瘫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科相关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包含常规步行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与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m步行速度测试(10MWT)、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蒙哥马利和艾森贝格抑郁量表(MADRS)对患者的步行功能及抑郁状态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下肢FMA、10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HAMD-17和MA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规运动疗法结合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步行功能与抑郁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周峦 《中国康复》2019,34(7):375-377
目的:观察功能性移动训练配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并辅以运动想象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移动训练。分别于治疗治疗前和训练6周后,采用简式Berg平衡量表评估(BBS)、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态测试(FGA)及改良Barthel指数(BI)测试对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BBS、FGA、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功能性移动训练配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从而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肌力训练和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各种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力训练和针刺治疗。不仅能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低下,而且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ADL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减重步行训练组(63例)及对照组(69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减重步行训练。2组患者于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评分(BI)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水平;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每月均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AD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减重步行训练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第2,3个月时,发现减重步行训练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不仅有利于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ADL能力恢复,而且还有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尽早对其实施减重步行训练。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桥式运动、翻身运动、卧-坐转移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减重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及虚拟训练模式等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徒手肌力测试法(MMT)分级标准之 Kendall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两组股四头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腘绳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BS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olden FAC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运动再学习疗法对改善偏瘫下肢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杨敏 《现代康复》1999,3(3):264-265
目的:通过运动再学习疗法.以期改善并证实偏瘫患下肢活动功能、提高日常生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方法:对40例脑血管意外患偏瘫下肢应用运动再学习疗法(moter relearning programme MRP),根据神经肌肉运动的发育理论、通过Brunnstrom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六阶段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后能独立步行由20%提高到62.5%。结论:日常生活能力比治疗前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综合复康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运动疗法、ADL训练及皮肤刺激对9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6-12个月治疗,结果:治疗后94例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均有显著提高(P<0.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赵彬  唐强  王艳  朱路文  梁玉林  李超男 《中国康复》2019,34(10):529-531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FES组、SET组和结合组各30例。 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FES组和SET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和悬吊训练,结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再配合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和悬吊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 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威斯康星步态量表(WG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BBS、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WG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结合组的BBS、FMA评分均明显高于FES组和SET组(均P<0.05),WGS评分均明显低于FES组和SET组(均P<0.05);FES组和SET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改善效果显著,并且较单独使用悬吊运动疗法或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更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重复性下肢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改善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复性训练对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肌痉挛的作用。方法:51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及对照组26例,均采用平衡协调训练,体位转移及步行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MOTOmed(类似踏车)智能训练系统进行重复性训练。2组治疗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及Ashworth痉挛分级法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FAC及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Ashworth评分明显下降(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表现更明显(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配合重复性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改善和整体功能的恢复有更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Bobath球训练偏瘫患者躯干、骨盆及下肢,对其改善运动功能、平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8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增加Bobath球训练患者的躯干、骨盆及下肢。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e mayer评定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时间(10MWT)、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6MWT)、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BBS、MBI、FAC与6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10MWT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Bobath球训练偏瘫患者,可以改善其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诱发手指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诱发手指功能训练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诱发手指的屈伸动作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12周分别采用Brunnstorm分级评定、Fugl-Meyer运动积分(FMA)、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及手精细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0.01)。结论 早期诱发手指功能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用弹力带训练方式对偏瘫患者异常步态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治疗条件的48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均进行以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为主的治疗,观察组加以弹力带抗阻、环绕式扭曲法进行步态矫正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对患侧下肢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改良Ashworth评分及下肢FMA评分,躯干骨盆控制能力、患腿负重能力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连续训练6周后,观察组患者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Ashworth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下肢FMA评分和患肢负重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0.05);躯干骨盆控制能力和步行速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加用弹力带抗阻、环绕式扭曲法训练可显著矫正异常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07年3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并符合人选标准的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基线期采用常规功能训练。上肢采用改良的CIMT,在治疗期间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同时接受塑型训练。下肢CIMT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平板训练、起坐训练,以及上下楼梯训练、平衡训练、单腿负重等。在CIMT治疗前8周的基线期、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和10m最大步行速度(MWS)来评价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常规康复治疗前后比较:STEF和MWS功平均提高3.0±1.2分和3.1±0.9s,效应值分别为0.11和0.14。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前后比较:STEF和MWS功平均提高27.3±11.1分和10.1±6.7s,效应值分别为1.73和0.51。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显著促进患者上、下肢功能的改善,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训练。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嘉  谭东升 《现代康复》2001,5(9):59-59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步行功能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康复组脑卒中患74例接受步行能力训练,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结果:康复组步行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坐位,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等一系列程序训练方法可有效恢复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减重组30例,行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仅行常规康复训练。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减重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强化躯干训练配合蹲起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躯干强化训练组(观察组)与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与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强化躯干训练配合蹲起训练。患者平衡功能的评定采用平衡障碍严重程度分级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步行能力的评定采用Holden功能步行分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躯干强化训练配合蹲起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给予强化躯干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TCT)、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析后还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呈正相关。结论强化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均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