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探讨下直肌牵引悬吊和不放液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上方脱离者采用下直肌悬吊;手术采用不放液局部巩膜外垫压术.结果:上方网脱74眼经下直肌悬吊后加压包扎17眼网膜自行复位,有效率达90.54%;131眼采用不放液局部巩膜外垫压术,手术一次成功121眼(92.36%);网膜下液的吸收不受年龄、屈光状况、脱离范围和网膜下液量的影响;手术失败者为术中裂孔封闭不完全和裂孔处有牵拉.结论:下直肌悬吊方法可阻止上方网脱向下扩展,促进网膜下液的吸收,有利于手术中裂孔的封闭和网膜复位.不放液局部垫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的关键是封闭裂孔.  相似文献   

2.
下直肌悬吊和不放液方法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探讨下直肌牵引悬吊和不放液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上方脱离者采用下直肌悬吊;手术采用不放液局部恐膜外垫压术。结果:上方网脱74眼经下直肌悬吊包加压包扎17眼网膜自行复位,有效率达90.54%,131眼采用不放液局部巩膜外垫压术,手术一次成功121眼(92.36%),网膜下液的吸收不受年龄,屈光状态,脱离范围和网膜下液量的影响;手术失败者为术中裂孔封闭不完全和裂孔处有牵拉,结论:下直肌悬吊方法可阻止上方网脱向下扩展,促进网膜下液的吸收,有利于手术中裂孔的封闭和网膜复位,不放液局部垫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的关键是封闭裂孔。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不放液手术的效果和影响视网膜下液(SRF)吸收和网膜复位的因素,对30例(30眼)RRD采用巩膜外冷凝、巩膜环扎或外加压、不放液的手术方法。结果1次手术26眼网膜完全复位(86.7%);SRF术后24h吸收15眼(57.7%),7天内吸收10眼(38.5%);术后视力提高。表明不放液手术效果与放液手术相同,且避免了放液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术前PVR的程度和术后裂孔是否封闭。  相似文献   

4.
本科自2001年1月收治裂孔位于上方原发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56例,采用术前下直肌牵引制动,而后施行单纯巩膜外硅胶垫压或加环扎不放液手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不放液手术的效果和影响视网膜下液(SRF)吸收和网膜复位的因素。对30例(30眼)RRD采用巩膜外冷凝、巩膜环扎或外加压、不放液的手术方法。结果:1次手术26眼网膜完全复位(86.7%);SRF术后24h吸收15眼(57.7%),7天内吸收10眼(38.5%);术后视力提高,表明不放液手术效果与放液手术相同。且避免了放液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术前PVR的程度和术后裂孔是否封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放视网膜下液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38例(39眼)行不放视网膜下液的巩膜扣带术,术后随访,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术后并发症和视力.结果:视网膜复位37眼(94.9%),术后视力提高31眼(79.2%),不变7眼(17.9%),下降1眼(2.6%),术后1眼发生葡萄膜炎,硅海绵暴露1眼.结论:不放液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症少,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杨俊  区显宁  衷昕 《西部医学》2006,18(6):697-698
目的探讨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19例(19眼)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巩膜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封闭视网膜裂孔治疗。结果术后随访中17例视网膜复位,2例视网膜脱离复发,1次手术成功率89.47%。术后随访两个月以上,视力≥0.3的有13眼,其中≥1.0的有2眼。结论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满意。本手术应用于早期手术的视网膜脱离,或者视网膜裂孔不复杂的病例,术后视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8.
沈念 《华夏医学》2005,18(1):84-85
目的:观察裂孔性视网膜脱离(RRD)环扎加压不放液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5例(35眼 )RRD采用巩膜环扎、外加压、不放液手术,术后2~20d局部视网膜氩激光光凝治疗. 结果:1次手术31眼视网膜完全复位(88.6%),2眼再次不放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总复位率为94.3%; SRF术后24h内完全吸收12眼(36.4%),7d内吸收18眼(54.5%),术后视力均有提高.结论:环扎加压不放液术具有手术难度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且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韩泉洪  王琳  惠延年 《医学争鸣》2003,24(13):1164-1166
目的 :探讨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巩膜扣带术中将冷凝改为半导体激光透巩膜视网膜光凝封闭裂孔的治疗效果 ,讨论其手术的并发症和适应证范围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巩膜扣带术中接受半导体激光透巩膜视网膜光凝治疗的RRD患者 34例36眼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术后随访 3~ 6mo ,36只眼中 ,视网膜一次手术完全复位 32只眼 (88.9% ) ,视力 >0 .1者 31只眼(86 .1% ) ,无明显并发症 .结论 :将巩膜扣带术中冷凝改为半导体激光透巩膜视网膜光凝 ,可简化手术 ,操作准确 ,减少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是治疗RRD的有效方法之一 .  相似文献   

10.
方爱武  孙倩 《浙江医学》1999,21(10):614-615
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时,只要封闭裂孔,视网膜下液可自然吸收。经多年实践,我们对不放液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适应证有了新的认识,在手术操作中采用不预置缝线固定环扎带的方法,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1995年1月至1997年5月采用此术治疗的130例(134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显微镜直视下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872例(882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在显微镜直视下行巩膜外环扎、硅压、放液、冷凝术,使视网膜复位.结果:视网膜裂孔封闭,包含复位837只眼(94.9%),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36只眼(4.1%),9只眼(1.0%),因患者拒绝再次手术,视网膜未能复位.结论: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双手操作准确而迅速,视网膜裂孔和变性区能清楚观察,显微镜直视下放液及作视网膜冷凝,同时核实硅胶填压的位置是否合适,且助手能同时观察和配合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BVI倍频532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和分析用BV1532倍频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用法国BVI532倍频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患眼200眼,结果 视网膜周边于性裂孔和视网膜周边变性单纯用激光治疗76眼。成功72眼,占94.21%,失败4例是因玻璃体有牵引。结合局部垫压后成功;不放液巩膜外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68眼,一次激光封孔成功56眼,占82.4% ,12例因视网膜下液较多失败,后经使用中药,脱水剂等治疗后,8例二次光凝成功。4例失败;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成功18例。失败4例;未发现裂孔的视网膜脱离12眼100%手术成功;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中及术后激光封闭裂孔26眼,成功100%。结论 BVI532倍频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成功率高,创伤小,周边视网膜裂孔和变性激光治疗可以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激光可根据病情在术中,术后选择,作为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和玻璃体手术均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间接眼底镜直视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7例(27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治疗,术中采用在间接眼底镜直视下定位裂孔、巩膜外冷凝、放视网膜下液、巩膜扣带或环扎术,术后观察裂孔封闭及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27例(27眼)患者术后矫正视力改善22眼(81.48%)...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研究巩膜外加压术手术治疗上下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的140例14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裂孔位于上方者74眼、裂孔位于下方者66眼的术后疗效差异。结果:行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的下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要低于上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结论:视网膜裂孔位于上方的患者行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的疗效要好于裂孔位于下方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巩膜扣带术中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与放视网膜下液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巩膜扣带术中裂孔定位良好但裂孔周围视网膜下液较多时联合气体填充固定或放视网膜下液治疗.结果 38例38眼行巩膜扣带术,其中26眼术中联合行玻璃体腔C3F8气体填充治疗,术后23眼(88.5%)经1次手术后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12眼术中采用放视网膜下液治疗, 术后11眼(91.7%)脱离的视网膜经1次手术完全复位.结论巩膜扣带术中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代替术中放视网膜下液.巩膜扣带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的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新裂孔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至2004年住院的28例(28眼)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巩膜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封闭视网膜裂孔治疗.结果术后随访中27例视网膜复位,1例视网膜脱离复发.1次手术成功率96.43%.术后随访两个月以上,视力≥0.3的有20眼,其中≥1.0的有7眼.结论巩膜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满意.本手术应用于早期手术的视网膜脱离,或者视网膜裂孔不复杂的病例,术后视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光纤照明显微镜直视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5例45只眼,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放视网膜下积液、光纤照明下视网膜裂孔定位及冷凝、标记、巩膜外加压术和(或)环扎术,术后观察视力恢复和网膜复位情况.结果:视网膜完全复位44眼.1眼因玻璃体出血改为玻璃体切割复位,视力提高39眼,不变4眼,下降2眼,矫正视力在0.3以上42眼,放液无并发症.结果:光纤照明显微镜直视下孔源性网膜脱离手术是一种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伴视网膜下增殖的陈旧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手术仍是难题,文中回顾性分析巩膜扣带联合冷凝放液术治疗陈旧性RRD伴明显视网膜下增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陈旧性RRD患者15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B级(包括B级)以下病例15例(15只眼),男12例,女3例;年龄17~45岁。近视患者14只眼,所有患眼均有明显视网膜下增殖,术前视力:6例≤0.01,6例为0.02~0.08,3例≥0.1。所有患者视网膜脱离范围在1/2象限及以上,黄斑脱离,手术方法为传统的巩膜扣带联合冷凝放液术。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视网膜复位14例,成功率为93.33%,其中男11例,女3例。多数复位患者的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Z=-3.24,P<0.01);1例未复位患者放弃再手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随访结果显示,当常规眼底检查正常时,黄斑区视网膜仍未完全复位。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RRD伴视网膜下增殖安全有效,黄斑区视网膜的完全复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巩膜扣带术(SB)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1例(21眼)复杂的RRD行PPV联合SB的视网膜解剖复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并发白内障6眼,一过性高眼压3眼,无其他并发症.3~12月行硅油取出术,并发白内障者行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21眼视网膜均复位,视力较术前提高2~7行,平均5.2行,无1例视力下降,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部分复杂的RRD行常规PPV视网膜复位术难以达到解剖复位、封闭裂孔的疗效,通过PPV联合SB是治疗这类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环扎加压不放液手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4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均采取环扎、外加压、不放液的手术方法,分析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时间以及术后成功率。结果:41例中38例视网膜复位,手术成功率为92.7%;其中28例在术后3天内视网膜下液基本吸收;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结论:环扎加压不放液手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