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依那西普,etanercept,rhTNF:Fc)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0例活动性RA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在每周口服甲氨蝶呤(MTX)10~15mg基础上联合应用依那西普,每周皮下注射2次,每次25mg;对照组口服相同剂量的MTX,联合应用其他改变病情药(DMARDs),如柳氮磺胺吡啶、来氟米特或羟氯喹.疗程均为12周.疗效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标准评定.结果 治疗6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均有改善,ACR 20%改善标准(ACR20)有效率分别为44%和16%(P<0.01),ACR 50%改善标准(ACR50)有效率为20%和4%(P<0.01).治疗12周后各项指标进一步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ACR20有效率分别为64%和36%(P<0.01),ACR50有效率为48%和12%(P<0.01).进一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明疾病活动评分(DAS28)的变化,发现治疗组患者DAS28下降更明显.治疗后两组DAS28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部位反应和上呼吸道感染.结论 依那西普是安全有效的治疗RA的药物,常常可以更早期的达到诱导缓解病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早期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超声检测志愿者与RA 患者关节情况,超声对 RA 的早期诊断;进一步通过 DAS28评分和 MRI 对患者的检测判断超声检测的准确性;再通过记录RA 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的超声指标,判断关节变化,提供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超声可以准确诊断 RA 患者(P <0.05),并与 DAS28评分和 MRI 评分高度相关(r=0.859,P<0.05),在治疗过程中准确反应关节的变化,为治疗提供确切依据。结论超声在 RA 的诊断中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作为 RA 早期诊断和治疗疗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徐琦  朱张茜  尤利益  陈玲  张翔 《浙江医学》2019,41(16):1749-1753
目的探讨超声表现及超声评分在类风湿关节炎(RA)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9例RA患者,在疾病活动期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进行一次各靶关节超声检查,观察超声表现并计算关节超声评分,计算28个关节疾病活动分数(DAS28评分),实验室检测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并进行治疗有效性评价。结果超声评估为治疗有效的患者比例与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及DAS28评分评估为有效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比DAS28评分评价为有效、疗效一般或无效的患者,滑膜增生、滑膜炎在治疗前后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疾病活动期超声评分、滑膜增生、滑膜炎评分与DAS28评分、ESR、CRP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超声表现及超声评分可以作为RA患者疗效评价的影像学诊断指标而在临床中推广使用,超声表现及超声评分与临床病情活动性评价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拟扶正祛邪化瘀汤配合针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RA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自拟扶正祛邪化瘀汤配合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包括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水平]以及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晨僵时间、休息痛、压痛个数、肿胀个数、双手握力和健康状况问卷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RF、CRP、ESR、A-CCP 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DAS28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DAS28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扶正祛邪化瘀汤配合针刺治疗RA疗效稳定,可改善RA患者的症状,RF、CRP、ESR、A-CCP 指标等实验室指标以及RA疾病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杨孝兵  孙颖慧  蒋峰 《浙江医学》2017,39(15):1284-1286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及补充活性维生素D对RA疾病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检测118例RA患者血清25(OH)D水平,将25(OH)D低下的89例R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均进行标准治疗,其中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法骨化醇胶丸(每次0.25滋g×2粒,1次/d),观察期为12个月。在入组前(基线)、3、6及12个月时均测定患者血清25(OH)D、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进行28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估。分析血清25(OH)D与DAS28、ESR、CRP的相关性,比较两组25(OH)D水平、DAS28评分的差异。结果与基线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时血清25(OH)D水平均上升、DAS28评分均下降(均P<0.05)。研究组6、12个月时血清25(OH)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DAS2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RA疾病本身基础状态下血清25(OH)D与DAS28评分呈负相关(r=-0.403,P<0.05)。将各观察点的血清25(OH)D水平与DAS28评分进行总体相关分析,均呈负相关(r=-0.534、-0.691、-0.639,均P<0.001)。结论RA患者中有75.42%(89/118)血清25(OH)D降低;血清25(OH)D与DAS28评分、ESR、CRP值呈负相关;补充活性维生素D对降低DAS28评分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钙卫蛋白(S100A8/A9)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5例,健康志愿者25例,RA患者依据病情活动度分为活动组34例,缓解组21例。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钙卫蛋白水平,比较RA患者与健康者及RA活动组与缓解组间的血清钙卫蛋白水平差异,并分析RA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RA患者组血清钙卫蛋白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251.38±48.72) pg/mL vs (216.53±40.95) pg/mL,P<0.01];RA活动组血清钙卫蛋白水平高于缓解组[( 278.75±37.80) pg/mL vs (207.07±26.77) pg/mL,P<0.01]。RA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与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免疫球蛋白G、疾病活动度指数28评分、肿胀关节计数、压痛关节计数呈正相关。结论:RA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高于健康人,异常升高的血清钙卫蛋白水平DAS与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相关,可能成为评价疾病活动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灰阶联合能量多普勒超声(PDUS)评价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侵蚀,探讨其敏感性并评价其在疾病活动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高频灰阶超声联合PDUS对56例早期RA患者进行骨侵蚀评价及滑膜炎评分,并同时测定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包括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健康调查问卷(HAQ)。对其中20例患者进行手腕x线及MRI增强扫描。结果:超声发现骨侵蚀是X线检查5.7倍,与MR/检查基本相符(91.5%)。与体格检查相比,超声检出滑膜炎的关节数是体格检查1.6倍,与MRI检查基本一致(95.7%)。PDUS活动性滑膜炎关节计数及关节指数评分与DAS28、血沉、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与HAQ无显著性相关。结论:灰阶联合PDUS是评价早期RA患者骨侵蚀及疾病活动度的敏感及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回族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水平与血清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PADI)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及两者在RA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风湿科2009年6月—2011年11月住院及门诊回族RA患者63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我院回族健康体检者54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两组受试者抗CCP抗体水平,魏氏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RF)水平。根据GenBank号NT004610序列查找PADI4基因多态性位点,即PADI4-94、PADI4-104、PADI4-92,其基因多态性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扩增后收集DNA片段进行测序。采用RA疾病活动评分(DAS28评分)评价病例组患者疾病活动性,HAQ生活质量问卷(HAQ评分)评价其生活质量。结果 (1)两组ESR、CRP水平、抗CCP抗体水平及R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患者DAS28评分平均为(4.89±0.17)分,HAQ评分平均为(8.07±1.03)分。(3)PADI4-94位点的基因型为A/A、G/G、A/G,PADI4-104位点为A/A、G/G、A/G,PADI4-92位点为C/C、G/G、G/C。3个位点不同基因型RA患者抗CC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A患者抗CCP抗体水平与DAS28评分(r=0.25,P=0.018)、HAQ评分(r=0.22,P=0.04)及ESR(r=0.81,P=0.001)均呈正相关,与CRP、RF无相关性。结论青海地区回族RA患者血清抗CCP抗体水平高于回族健康人群,并与DAS28评分、HAQ评分及ESR呈正相关,提示抗CCP抗体可作为评价回族R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指标,PADI4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抗CCP抗体形成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钙网织蛋白(CRT)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和疾病活动度评估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5 例早期活动性RA 患者、35 例骨性关节炎(OA)患者,以及30 例正常对照者(HC)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 组患者血清CRT 水平,魏氏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 反应蛋白(CRP)的水平。采用Spearman 对血清CRT水平与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ESR、CR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 组血清CRT 水平[(6.7±2.5)μg/L]高于OA 组[(3.9±0.9)μg/L]和HC 组[(3.8±0.7)μg/L](P <0.05),OA 组与HC 组的血清CR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OA 组和HC 组比较,RA 组ESR、CRP 水平升高(P <0.05);RA 组血清CRT 水平与DAS28 评分、ESR 及CRP 呈正相关(rs =0.391、0.459 和0.454,P =0.008、0.002 和0.002)。结论早期活动性RA 患者血清CRT 水平增高,CRT 与DAS28 评分、ESR 及CRP 呈正相关,提示CRT 可能成为早期诊断RA,以及辅助ESR、CRP 评估RA 疾病活动度的潜在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依那西普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青少年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青少年AS男性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依那西普组和英夫利昔单抗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半年内及治疗期间均未曾服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治疗12和2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收集患者的枕墙距、指地距、Schöber试验、AS活动指数(BASDIA)、AS功能指数(BASFI)、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沉(ESR)和MRI表现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2种药物的临床疗效,同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24周治疗后,依那西普和英夫利昔单抗均对AS有较好的疗效,2组患者腰背部及腰骶部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和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和24周后,2组患者晨僵时间、指地距、枕墙距、Schöber试验、BASDAI评分、BASFI评分、ESR和CRP水平等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期间,依那西普组1例患者出现皮肤红斑,英夫利昔单抗组出现2例中度感染、2例消化系统反应和1例皮肤瘙痒,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西普和英夫利昔单抗对青少年AS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有效改善其受累髋关节的症状,2组患者短期疗效相近,但依那西普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英夫利昔单抗。  相似文献   

11.
不同护理模式在阑尾手术患者中的综合护理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在阑尾手术患者中的综合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3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6例阑尾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组(常规护理组)和B组(Orem自理模式组),每组各48例,将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依从性、患者满意率及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4.0±1.1)d vs(5.3±1.2)d(t=5.124,P〈0.05)],治疗依从性、患者满意率均优于对A组[(89.58%、100.00%)vs(77.08%、85.42%)(χ2=4.123、9.452,P〈0.05,P〈0.01)],治疗后SF-36评分高于A组[(76.8±5.6)、(82.3±6.5)、(76.8±6.5)、(70.3±6.7)、(75.9±7.0)、(84.3±8.0)、(83.6±7.0)、(82.3±5.7)分]vs[(68.9±5.9)、(66.9±7.1)、(65.8±5.9)、(59.6±6.3)、(68.9±6.3)、(72.9±8.2)、(71.6±7.2)、(71.3±6.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4、9.865、4.336、9.374、4.789、9.669、10.123、9.771,P〈0.05或P〈0.01)。结论:Orem自理模式在阑尾手术患者中的综合护理效果较好,可在阑尾炎手术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普伐他汀治疗对血浆脑钠素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5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6例)和普伐他汀治疗组(30例),剂量为、10rag,每晚1次,疗程8周,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浆BNP浓度和总胆固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普伐他汀治疗8周后,血浆BNP浓度由(218.6±64.2)pg/mL降至(149.4±50.1)pg/mL(P〈0.01);LVEF由(34.4±3.4)%升至(45.4±4.9)%(P〈0.05),LVDd由(65.5±5.1)mm降至(45.4±4.9)mm,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普伐他汀治疗前后,患者血浆BNP降低值与LVEF增加存在良好的负相关(r=-0.71,P〈0.01),而与LVDd减小呈正相关(r=0.79,P〈0.01)。结论普伐他汀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抑制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改善心功能;血浆BNP可作为评价他汀类药物治疗CHF疗效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通心络联合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按照临床需要在常规应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他汀类降脂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盐酸曲美他嗪20 mg,每日3次,疗程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164.2615.06)mL比(174.34±16.07)mL,P<0.05;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VSV):(84.6913.24)mL比(90.23±15.18)mL,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39.15±11.24)%比(36.83±8.56)%,P<0.05],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8%比90%,P<0.05),血脂明显改善[总胆固醇(TC):(4.34±0.84)mmol/L比(4.87±0.52)mmol/L,P<0.05;三酰甘油(TG):(1.26±1.05) mmol/L比(1.84±1.42)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27±0.78) mmol/L比(1.06±0.37) mmol/L,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73 ±0.56) mmol/L比(1.94±0.54) mmol/L,P<0.05].结论 通心络联合曲美他嗪通过改善微循环、优化心肌能量代谢、降低血脂、稳定斑块来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补肾降压方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86例诊断为1级或2级高血压病同时伴勃起功能障碍且符合中医肾虚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补肾降压方与盐酸贝那普利片联合用药组)43例,对照组(盐酸贝那普利片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服用盐酸贝那普利片10mg,1次/d,4周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者加用氨氯地平片5mg,1次/d,药物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补肾降压方"水煎剂,1剂/d,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应用IIEF-5评分量表进行勃起功能障碍评分及无创超声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检测。结果:药物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30%vs89.50%,P〈0.01);勃起功能障碍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6.9±5.49vs13.6±4.99,P〈0.01);治疗后两组FMD、NMD均有增高,而药物组FMD、NMD升高更为明显(FMD:13.6±2.58vs10.4±2.06,NMD:16.9±2.82vs12.6±2.12,P〈0.01)。结论:补肾降压方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能够改善高血压合并ED患者勃起功能,显著提高ED患者勃起动能障碍评分,其可能机制考虑与其能够显著改善高血压合并ED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作用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40例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在抗高血压治疗基础上,A组(n=70)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B组(n=70)为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患者均于就诊当日和治疗4周后的清晨测定卧位右上肢血压,同时空腹12 h各抽取静脉血4 mL用于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A组治疗前后收缩压为(162.2±15.8)mm Hg vs(128.6±16.9)mm Hg,舒张压为(106.6±12.3)mm Hg vs(89.4±11.6)mm Hg;B组治疗前后收缩压为(163.2±15.6)mm Hg vs(126.2±16.8)mm Hg,舒张压为(109.2±13.6)mm Hg vs(88.8±11.4)mm Hg;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用阿伐他汀前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TC、TG、LDL-C、HDL-C水平均有下降(P<0.05),但阿托伐他汀40 mg/d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较大剂量(4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高血脂的降脂优于小剂量(20 mg/d),这为临床上较大剂量的阿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高血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ROY适应模式在产后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6月入住广东省第三荣军医院住院治疗的产后抑郁症患者82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护理)和干预组41例(采用ROY适应模式的护理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健康状况问卷(SF-36)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Zung SDS评分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12周后得分[(45.68±4.21)分比(57.10±12.25)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2.682,P< 0.01);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4.074,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HAMD评分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12周后[(6.87±2.01)分比(21.15±4.86)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2.341,P<0.01);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1.074,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SCSQ得分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12周后积极评分[(21.50±5.20)分比(18.71±5.4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0,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积极和消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3.257、6.754,均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④SF-36得分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12周后生理功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对照组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干预组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得分比较,除生理职能、活力改善外,其余各项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0.01).结论 ROY适应模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增强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坦索罗辛0.4 mg和0.2 mg对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试验组口服坦索罗辛0.4 mg/d,对照组口服坦索罗辛0.2 mg/d,研究时间为8周。分别于基线第2、4、6、8周采集患者的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数据。比较不同剂量坦索罗辛对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68例患者,最终试验组29例、对照组25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结石排出率均随时间不断提高,从第4周起试验组结石排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8%比36%,P〈0.05)。对不同直径结石的分层分析显示,〈5 mm直径的结石,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结石排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比83%),5~10 mm直径的结石,试验组的结石排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8 mm:71%比45%;8~10 mm:57%比25%)(P〈0.05)。整体上试验组的结石排出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10.34±6.23)d比(17.73±9.30)d](P〈0.01),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5 mm结石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结石排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2±4.55)d比(16.73±2.49)d],5~10 mm结石的排出时间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5~〈8 mm:(14.39±6.31)d比(19.25±10.33)d;8~10 mm:(18.92±8.91)d比(27.67±13.52)d](P〈0.01)。本研究中未见不良反应报告。结论治疗输尿管结石,坦索罗辛0.4 mg疗效优于0.2 mg,能明显增加5~10 mm直径输尿管结石的排出率,缩短其排出时间,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过氧苯甲酰凝胶对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的疗效及对皮脂分泌率(SER)的影响。方法:对60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采用针刺联合过氧苯甲酰凝胶治疗8周(观察组),对照组55例,单用5%过氧苯甲酰凝胶治疗8周,采用Samuelson九度分级法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病情情况,用改良的周氏直接称重法检测患者的SER,对两组治疗效果及SER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76.6%)(P<0.01);治疗后观察组平均病情级别[(3.12±2.01)度]较治疗前[(7.23±1.89)度]及对照组治疗后[(6.46±1.11)度]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SER[(0.83±0.05)μg.cm-2.min-1]亦较治疗前[(1.45±0.71)μg.cm-2.min-1]及对照组治疗后[(1.20±0.14)μg.cm-2.min-1]明显下降(P<0.01)。随访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低。结论:针刺联合过氧苯甲酰凝胶临床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能明显地降低皮脂分泌率,效果较好,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伴有焦虑症状抑郁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伴焦虑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随机进人艾司西酞普兰组(n=32)或帕罗西汀组(n=32)接受为期6周治疗,分别在治疗第0、1、2、4、6周末以《汉米尔顿抑郁量表一17》(HamiltonDepressionRatingScaleforDepression一17,HRSD)及《汉米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Scale,HAMA)总分评估患者疗效,以《药物副反应量表》(TreatmentEmergentSymptomScal,TESS)评估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脱落患者数据视为不可用,不予统计。结果:经过6周的治疗,艾司西酞普兰组脱落1例,帕罗西汀组脱落2例,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是83.9%(26例)和58.1%(18例)。帕罗西汀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是76.7%(23例)和56.7%(17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1、2周末艾司西酞普兰组HAMD量表总分改善明显好于帕罗西汀组(P〈O.01),第4周、第6周则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1周HAMA量表艾司西酞普兰组总分好于帕罗西汀组(P〈0.05)。不良反应艾司西酞普兰组明显少于帕罗西汀组(x2值=14.93;P值〈0.001)。结论: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疗效相当,艾司西酞普兰起效较快,早期即有明确的抗抑郁及焦虑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增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小板(PLT)增高与类风湿关节炎(RA)病情的关系。方法:将139例RA患者根据其外周血PLT计数结果分为PLT正常组和PLT增高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有无差异,并将PLT计数结果与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以及平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RF)滴度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于活动期的RA患者PLT计数与ESR、CRP和RF滴度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41、0.24、0.17,P<0.05~P<0.01)。PLT计数>450×109/L的RA患者血清平均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抗体)水平为(199±96)u/ml,而其他RA患者血清抗CCP抗体水平为(118±108)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计数>450×109/L的RA患者关节X线有Ⅱ期以上病变者占46.2%,而其他RA患者仅为1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PLT增高与RA的病情活动性有一定关系,PLT计数可以作为评价RA病情活动简便有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