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了解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发病状况,探讨代谢性疾病与脑卒中发病之间的联系,为人群脑卒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金昌队列随访人群33 042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体检数据,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揭示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状况,研究代谢性疾病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使用限制三次样线条法来分析各代谢性指标与脑卒中发病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发病率为1.59%,标化发病率为3.99%。高血压(男性HR=2.20,女性HR=4.45)与血脂异常(男性HR=1.49,女性HR=1.79)是队列人群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仅影响男性人群脑卒中的发病(HR=1.79),肥胖仅影响女性人群脑卒中的发病(HR=1.64),且罹患代谢性疾病种类越多,脑卒中发病风险越大。SBP与脑卒中发病风险之间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而DBP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呈正向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处于较高水平;代谢性疾病人群为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在脑卒中防治中应予以重视;DBP可能与脑卒中具有更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G、FPG及TG葡萄糖乘积指数(TyG)与高血压发病间的关系,为人群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金昌队列中符合研究标准的23581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TG、FPG及TyG与高血压发病风险间的关系,并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正常TG组相比,总人群中TG边缘升高组和升高组的HR值(95%CI)分别为1.16(1.01~1.34)和1.49(1.30~1.70),男性中分别为1.13(1.01~1.27)和1.17(1.06~1.30),女性中分别为1.05(0.88~1.26)和1.06(0.88~1.28);与正常FPG组相比,总人群中空腹血糖受损组的HR值(95%CI)为1.29(1.13~1.48),男性中为1.26(1.08~1.48),女性中为1.59(1.14~2.21);以最低四分位数组为参照,总人群中TyG的最高四分位数组的HR值(95%CI)为1.73(1.45~2.07),男性中为1.32(1.14~1.53),女性中为1.87(1.37~2.54)。TG、FPG与高血压发病风险间呈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TyG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线性相关。结论较高的TG、FPG、TyG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TG、FPG及TyG较高的人群为高血压的高危人群,在高血压防治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根据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A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0例)、 B组(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0例),比较两组的血糖水平,并分析血糖水平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B组的FPG、 2hPG和HbA1c水平明显低于A组(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FPG、 2hPG、 HbA1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呈正相关(r>0, 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即血糖水平越高,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越高,故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能够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院》2019,(6):887-890
目的评估糖尿病的分级管理对患者血糖控制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探索合理的糖尿病分级管理模式。方法选取在本市三家不同级别医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21例,参考2012年IDF全球糖尿病管理指南,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推荐组及基本组,进行分级管理,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差异。结果随访2年,两组患者FPG及HBA1c均较随访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推荐组患者较基本组改善更明显(P <0. 05)。与一般糖尿病人群相比,两组患者脑卒中发病率均减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459)。结论糖尿病分级管理,能改善患者空腹血糖及HBA1c,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上海市松江区社区≥65岁高血压人群基线收缩压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对基线未患脑卒中的6 65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收缩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的关系。结果:经过中位随访时间4.55年后,新发脑卒中234例,发病密度为779.60/10万人年;限制性3次样条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在130~149 mmHg (1 mmHg=0.133 kPa)和≥150 mmHg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有关,经性别、糖尿病、慢性肾病、吸烟、饮酒分层后关联仍存在。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30mmHg与脑卒中首次发病独立相关,建议将老年高血压人群的理想收缩压降至<130 mmHg,以更好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金昌队列人群BMI、血压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为该人群防治糖尿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以金昌队列第一次随访(2013-2015年)期间新发1 021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在同期随访期间未新发糖尿病、循环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者中,按照性别相同、年龄±2岁进行1:1匹配,选取1 021例对照组,最终共纳入2 042名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相加及相乘交互模型探讨BMI、血压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调整职业、饮酒、糖尿病家族史、高尿酸血症、高TC血症、高TG血症、低HDL-C血症、高LDL-C血症等因素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随BMI、血压的递增呈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5)。高血压与超重/肥胖对糖尿病的发生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男性、女性超重/肥胖的高血压患者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分别是体重及血压正常人群的2.04倍(95%CI:1.54~2.69)、3.88倍(95%CI:2.55~5.91)。肥胖且SBP≥160 mmHg(1 mmHg=0.133 kPa)者糖尿病发生风险是体重及SBP正常者的4.57倍(95%CI:2.50~8.34),肥胖且DBP≥90 mmHg者糖尿病发生风险是体重及DBP正常者的3.40倍(95%CI:2.19~5.28)。结论 超重/肥胖及高血压可增加金昌队列人群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应加强该人群体重及血压健康教育,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TG、HDL-C及TG/HDL-C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方法  以“金昌队列”基线调查中30 546名未患2型糖尿病者为研究对象,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限制性立方样条法估计TG、HDL-C及TG/HDL-C对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及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其对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预测能力,确定最佳预测指标及其临界值。  结果  调整混杂因素后,在总人群中高TG、低HDL-C、高TG/HDL-C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病风险比(hazard ratio, HR)分别为1.082(95% CI: 1.053~1.111, P < 0.001)、0.730(95% CI: 0.595~0.897, P=0.003)与1.061(95% CI: 1.038~1.085, P < 0.001),且均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TG/HDL-C预测价值高于TG和HDL-C,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2、0.646、0.600,最佳临界值为1.14、1.67 mmol/L、1.40 mmol/L。  结论  高TG、低HDL-C及高TG/HDL-C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TG/HDL-C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预测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病风险,为实施精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上海市青浦区某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等方式,评估出55岁以上的脑卒中高危人群400例,采用Framingham脑卒中概率模型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结果高危人群中男、女性的10年脑卒中发病概率分别为18.4%和17.2%;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同时患有2种疾病者10年脑卒中发病概率分别为9.8%、19.6%和20.1%;高血压患者中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高于糖尿病患者。结论高血压患者10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高于糖尿病患者,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是延缓脑卒中发生的关键。对于男性而言,戒烟、控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降低脑卒中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张晶 《医疗装备》2014,(10):59-61
目的:探讨各种危险因素与江苏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江苏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病例245例,正常对照组281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肥胖、高盐饮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HP感染、高尿酸血症、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均能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低高低密度脂蛋白、冠心病、肥胖、高盐饮食、高尿酸血症、吸烟。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是多危险因素疾病,需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明确本地区的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可以为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FPG与血尿酸(SUA)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广州生物库中老年队列第一期基线资料收集时10413名年龄≥50岁的广州市居民,按照不同FPG水平分组,分析FPG与SUA及高尿酸血症(HUA)的相关性。结果女性SUA水平及HUA检出率随FPG水平升高而增加,各FPG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P<0.05)。男性SUA水平及HUA检出率在糖尿病(DM)组、IFG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于FPG正常组(P<0.05)。按不同FPG水平分组与HUA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年龄、吸烟、饮酒、体力活动以及BMI、TG、SCr、高血压等相关因素后,女性患HUA的风险随FPG水平升高而明显增加(趋势检验P<0.01),当出现IFG时(FPG 6.1~6.9 mmol/L),女性患HUA的风险增加40%(95%CI:1.19~1.64),受检者诊断为DM与非DM者相比,女性患HUA的风险增加44%(95%CI:1.15~1.79),而男性患HUA的风险则与FPG水平的升高无明显相关(趋势检验P>0.05)。结论中老年女性SUA水平及HUA检出率随FPG水平升高而增加;FPG水平的升高使女性HUA患病风险增加,而男性则未见此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糖控制与结核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方法  在中国东部地区对40 311名研究对象开展队列研究,通过10年的随访,探讨结核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排除了基线调查时发现的结核病患者,通过与南京市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匹配发现结核病患者。主要通过匹配身份证号码、姓名、年龄、出生日期和地址。并建立了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状况等因素。  结果  经过10年(中位随访时间为8.4年)的随访,共发现204名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发病密度为59.0/10万人年(95% CI:51.3~67.5)。其中,糖尿病患者有25人,占12.3%,发病密度为71.3/10万人年(95% CI:47.2~103.8)。共发现7名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患者发病,发病密度为84.4/10万人年(95% CI:50.8~132.4)。当把人群按照FPG是否≥7.0 mmol/L分组时,研究发现,与FPG < 7.0 mmol/L相比,FPG≥7.0 mmol/L人群发生结核病的风险提高0.89倍[风险比(hazard ratio, HR)=1.89,95% CI: 1.13~3.13,P=0.014]。  结论  此次大规模的人群队列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增加了其发生结核病的风险。因此,加强对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患者的筛查可以及早发现结核病,有利于降低中国结核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中国西北地区孕妇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7月加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出生人口队列的孕早期孕妇,调查其基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等资料,并对研究对象的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结果进行随访。首先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对GDM的影响,进一步采用限制性三次立方样条来呈现血红蛋白水平与GDM的非线性关系。  结果  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孕早期高血红蛋白水平(血红蛋白≥135 g/L)增加了GDM的发生风险(OR=1.44,95% CI:1.13~1.83);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每升高10 g/L,FPG、OGTT 1h血糖、OGTT 2h血糖水平分别升高0.03 mmol/L(95% CI:0.01~0.05)、0.14 mmol/L(95% CI:0.07~0.21)、0.13 mmol/L(95% CI:0.08~0.19);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随着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升高,GDM的发生风险逐渐升高。  结论  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将增加GDM的发病风险,应积极对孕妇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进行监测,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国成人BMI和腹型肥胖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发病关系。  方法  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抽取11个省(市),再从中选择60个监测点作为随访点,并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共随访到27 604人,数据清理后共26 794名调查对象纳入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和腹型肥胖与AMI发病的关系。  结果  26 794名调查对象,平均随访6.0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256例AMI事件。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正常、BMI < 24 kg/m2组相比,腹型肥胖、BMI < 24 kg/m2组AMI的发病风险增加85%(HR=1.85, 95% CI: 1.14~3.01),腹型肥胖、BMI≥24 kg/m2组AMI的发病风险增加56%(HR=1.56, 95% CI: 1.11~2.18),而WC正常、BMI≥24 kg/m2组与AMI的发病风险无相关(HR=0.85, 95% CI: 0.49~1.47)。  结论  无论BMI值为多少,腹型肥胖都是AMI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吸烟状况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及其亚型发生风险的关联性。  方法  本研究选取东风-同济(Dongfeng-Tongji,DFTJ)队列中基线未患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中风、癌症、严重心电图异常的13 940名男性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完成了基线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查和血液样本采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关联性分析,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  结果  多因素调整后,与从不吸烟者相比,现在吸烟者发生CVD、CHD和中风的风险增加,吸烟指数≥ 40包年者发生CVD、CHD和中风的风险HR值分别为1.49(95%CI:1.32~1.68,Ptrend=0.001)、1.40(95%CI:1.22~1.62,Ptrend=0.026)和1.59(95%CI:1.26~2.00,Ptrend=0.029),开始吸烟年龄 < 20岁者发生CVD和CHD的风险HR值分别为1.29(95%CI:1.06~1.58,Ptrend=0.007)和1.30(95%CI:1.03~1.64,Ptrend=0.010);与现在吸烟者相比,戒烟时长≥ 10年者发生CVD和中风的风险显著降低,HR值分别为0.80(95%CI:0.71~0.91,Ptrend=0.017)和0.65(95%CI:0.50~0.84,Ptrend=0.207)。  结论  吸烟能增加CVD、CHD和中风的发生风险,且吸烟指数越大或开始吸烟年龄越小,CVD发生风险越高。戒烟可降低CVD和中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遗传风险在恶性肿瘤发病中的联合作用。  方法  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 UKB)以及前期已构建的全恶性肿瘤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cancer polygenic risk score, CPRS),将研究对象分为高、中、低三个遗传风险组,同时按照血清CRP浓度的自然对数值大小将研究对象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遗传风险组中,血清CRP水平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结果  共纳入420 940位研究对象,包括男性192 942名(45.84%),女性227 998名(54.16%)。血清CRP水平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均存在统计学关联,随着血清CRP水平的升高,男性和女性整体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均增加(男性:HR=1.09, 95% CI: 1.07~1.11; 女性:HR=1.09, 95% CI: 1.07~1.11);在低遗传风险组中,高水平CRP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关联效应更强(男性:HR=1.38;女性:HR=1.46);在高遗传风险组中,高水平CRP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关联效应较弱(男性:HR=1.07;女性:HR=1.17),呈负向交互作用。  结论  高血清CRP水平可增加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其在低遗传风险人群中可能具有更强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潮州市居民肥胖状态与高血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为提出适宜的血压控制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潮州市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BMI、腰围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采用基于限制性立方样条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BMI、腰围与高血压间剂量-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小板(platelets, PLT)对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与性别、年龄间的交互作用。  方法  选取2014年2月1日―2018年11月30日58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ES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Kaplan-Meier法用于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计算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无病生存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的危险系数(hazard ratios, HR)及其95% CI。  结果  PLT仅与性别存在交互作用(HR=2.417, 95% CI: 1.150~5.078, P=0.018)。分层分析显示,男性PLT增多组的死亡风险是PLT正常组的1.713倍(HR=1.713, 95% CI: 1.203~2.441, P=0.003);女性PLT增多组与PLT正常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590, 95% CI: 0.299~1.165, P=0.129)。  结论  PLT与性别对ESCC根治术患者预后的预测存在交互作用,采用PLT预测患者预后时应注意性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10年对抽取的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常住居民共9 280人进行基线调查,于2016—2020年对该队列所有人群进行随访;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SES、健康生活方式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  结果  研究有效样本量为3 401人,高血压发病765人,人群高血压发病密度为32.53/1 0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与低SES(<9分)人群相比,高SES(≥9分)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下降29.9%(HR=0.701, 95% CI: 0.584~0.842);与≤2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相比,4种、≥5种健康生活方式人群发病风险分别降低25.7%(HR=0.743, 95% CI: 0.581~0.950)、39.2%(HR=0.608, 95% CI: 0.455~0.812)。与SES低且健康生活方式≤2种的人群相比,SES低且具有3种、4种、≥5种健康生活方式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SES高且具有3种、4种、≥5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降低36.3%(HR=0.637, 95% CI: 0.446~0.909)、44.0%(HR=0.560, 95% CI: 0.391~0.802)、55.8%(HR=0.442, 95% CI: 0.295~0.662)。  结论  SES较低人群是贵州省高血压防控的重点人群,应采取措施提高其SES,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有关COPD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协同控制后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失能和失智对死亡风险的影响。  方法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02―2018年共6期数据中13 540位65岁及以上老年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慢性病患病、失能和失智与死亡风险的关系。  结果  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存平均时间为5.75(2.33. 13.00)年。在充分调整混杂因素并协同控制三个维度健康因素后,本研究发现在慢性病患病维度,癌症患者比未患癌症者死亡风险高50%(HR=1.50, 95% CI: 1.16~1.94),而非癌慢性病患病与否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失能维度,日常活动能力受限者比不受限者死亡风险高40%(HR=1.40, 95% CI: 1.32~1.47)。在失智维度,认知受损者相较于未受损者死亡风险高30%(HR=1.30, 95% CI: 1.23~1.37),痴呆患者相较于未患痴呆者死亡风险高26%(HR=1.26, 95% CI: 1.09~1.46)。  结论  在过去20年里,中国老年人健康相关的死亡风险因素主要来自患癌、日常活动能力受限、认知受损和罹患痴呆,提示对于老年人的死亡风险,相较于疾病特别是非癌慢性病患病本身,罹患疾病后的失能与失智尤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