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矫形手术,自体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并正中神经部分切断方法治疗重型脑性瘫痪上肢痉挛患儿,探讨其在降低肌张力的同时,提高肌力和手指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02-02确诊为重型脑性瘫痪后遗右上肢肘、腕关节严重痉挛和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1例。男,12岁,病程12年。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定患儿智商为55分(90~109分为平常;80~89分为低于平常;70~79分为边界;<69分为智力缺陷),应用巴氏指数(共10项,每项10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评估患儿残疾自理能力45分,左上肢可支撑协助爬行。右上肢肌张力Ⅲ级,肘关节屈曲挛缩45°,腕关节屈曲挛缩105°,右腕骨质轻度畸形,右手不能持匙和分指。双下肢肌张力Ⅲ级,髋、膝、距小腿(踝)关节均有屈曲挛缩。对此患儿的治疗方案监护人知情同意。采用矫形手术:①上肢矫形手术:行屈腕屈指肌起点下移和尺侧屈腕肌腱背移;②术后2个月行右上肢正中神经部分切断和自体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移植。自患儿右髂后上棘取骨髓12mL,用梯度密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基质细胞,接种于含维甲酸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中,连续培养11d后移植。取右腋窝纵切口,显露正中神经后切开神经外膜,将正中神经在神经外膜内切断一半,缝合外膜将培养好的干细胞注入外膜内,周围用凝胶海绵包埋,滴2mL神经节苷脂于凝胶海绵上,逐层缝合切口。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标准评定肌张力(0级:无肌张力增加;Ⅰ级:肌张力轻度增加;Ⅱ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Ⅲ级:肌张力严重增高;Ⅳ级:强直)。结果:①上肢矫形手术2个月后复查右上肢,屈肘屈腕挛缩好转,但屈肘屈腕肌痉挛状态无改善,右手指随意伸屈功能无好转。②由于屈肘屈腕挛缩有复发趋向,因此决定行右上肢正中神经部分切断和自体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移植。③移植术后1周、2周、1个月时检查右上肢屈肘、屈腕、屈指肌张力低于正常,右手腕屈曲和手指屈曲肌力下降到Ⅱ级,正中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迟钝。但肘关节屈曲挛缩和腕关节屈曲挛缩均消失,右手也不能持匙,不能分指,手指不能夹纸。3个月后右上肢屈肘、屈腕、屈指肌张力,以及右手腕的屈曲和抓握肌力开始恢复。18个月后右手腕和手指屈曲肌力达到Ⅳ级,可持匙进食,可夹纸,肌张力和感觉基本正常,患儿可扶单拐行走,右上肢屈肌痉挛状态未见复发,2年后复查右手腕指屈伸功能仍在改善中。结论:本例脑性瘫痪患者所致肘、腕关节严重痉挛和屈曲挛缩,行正中神经部分切断和自体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后,不但降低了屈肌痉挛的状态,而且改善了正中神经部分切断后腕手指屈曲无力和感觉异常。说明此方法不仅有利于周围神经横断缺损感觉运动功能的修复,而且对肌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腕手矫形器.方法:该腕手矫形器由腕背护板和腕托架构成的主架,主架的前侧固定安装一U形前支架;食指套圈、中指套圈、无名指套圈和小指套圈分别通过弹力带连接在主架的腕背护扳上;拇指套圈通过钢丝安装在腕背护板的食指套圈一侧;一外展弹力套通过钢丝设置在小指套圈外侧的腕背护板上.使用时可根据矫形需要,将手腕以手心朝上或朝下之方式伸入腕背护板和腕托架构成的主架内,手位于其前方,指套置于滚动套管上的前方,手指伸至滚动套管下的前方,指套圈分别套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上,拇指套圈套在拇指上.然后根据矫形需要活动手腕,实现其各种矫形功能.结果:该新型腕手矫形器可用于伸指肌腱损伤术后保持手指呈伸直状态,以限制手指的活动范围,促进断端的愈合;用于屈指肌腱损伤损伤术后保持腕关节和指关节处于屈曲状态;改善腕关节屈、伸,增加腕关节屈曲的活动范围;增加腕关节桡侧偏移的活动范围;增加桡侧腕屈肌和尺侧腕屈肌肌力、桡侧腕伸肌和尺侧腕伸肌肌力、尺侧伸腕肌和尺侧屈腕肌肌力、指总伸肌肌力、指浅屈肌及指深屈肌肌力.结论:该种型腕手矫形器适用于腕及手的神经、肌腱、肌肉、血管损伤术后保护,腕及手骨折所致的腕关节、指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恢复,可改善腕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肌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选择性上肢肌皮神经、正中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肘腕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3例肘腕痉挛型的脑瘫患儿均为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该院接受选择性上肢肌皮神经、正中神经部分切断术,对其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估及生活质量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经手术治疗后肌张力显著降低,痉挛程度明显减轻,主动活动度较大改善,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随访1年显示患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随访6个月和随访1年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肘关节改善(50~700)与随访6个月时的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选择性上肢肌皮神经、正中神经部分切断术对肘腕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治疗,能有效缓解肘腕痉挛状态,减小残障程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上肢痉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痉挛可造成上肢功能受限,出现肘屈曲、腕掌屈、前臂旋前、手指屈曲等异常模式,致使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下降,如穿衣困难,姿势不美观,出现痉挛性肢体疼痛和关节挛缩等问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中出现的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是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1].课题组根据针对康复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上肢屈曲痉挛,自行研发的抗痉挛三角架并应用于上肢屈曲痉挛患者,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腕管综合征误诊为颈椎病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80岁。1989—04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右手麻木、右大鱼际肌萎缩。查体:压颈试验阳性,双上肢腱反射(+),手掌桡侧半感觉减退,右大鱼际肌萎缩,叩击试验、屈腕试验阳性。颈椎平片:颈椎骨质增生。颈椎CT示:C2~3椎间盘向后突出(中央型)。肌电图检查示:右外展拇短肌呈神经源性改变(轻度),右正中神经运动传导肘一腕传导速度减慢,右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指一腕)未引出,右尺神经、桡神经、左正中神经运动、感觉传导未见异常,诊断为颈椎病(混合型),给予扩血管、神经营养及物理治疗,右手麻木及右大鱼际肌萎缩未见改善。2008—07出现右手疼痛,活动时加重,休息缓解,查体右腕前方肿胀,右大鱼际肌萎缩,右腕前侧压痛,并向手部放射,Tinnel(+),手掌桡侧半感觉减退,腕关节过屈时手部麻木加重。肌电图示:近侧腕横纹到大鱼际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延长。诊断:右腕管综合征。给予腕管切开减压术,术后右手疼痛消失,麻木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6.
促通技术中的抑压法常用于脑卒中患者功能训练前降低患手屈肌张力.但过度牵伸挤压关节导致掌指关节囊损伤者目前报导较少.本文报告2例中风患者,在治疗中均出现上述情况.资料介绍 例1;男性,65岁,中风后2月,右上肢轻瘫.右肩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肘关节轻度内旋,腕关节背伸欠佳,屈肌张力稍高,五指伸展不能自如,握半空拳,右手肿胀.无手指关节疼痛.用反射抑压法(肩后伸外旋,肘伸直、旋前,腕背伸,五指伸直打开)治疗右上肢并轻扣三角肌、肱三头肌,约5min,然后牵伸挤压指关节,每个关节约 2~3次,第3天患者诉右手中指掌指关节掌侧痛.检查发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脑卒中后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是常见体征之一,如患者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可导致肘、腕、指关节屈曲,甚至诱发关节挛缩、畸形、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既往研究表明,单独应用肉毒素治疗能改善患者肢体的痉挛状况,但对患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尚存在争议,特别是关于肉毒素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尚未见大宗病例报道。本研究于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期间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观察肉毒素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痉挛型脑瘫SPR手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可降低肌张力,能有效地预防畸形的发生发展.而对于固定畸形仍需要矫形治疗。痉挛型脑瘫常见的手部畸形有:腕关节屈曲、拇指屈曲内收、手指屈曲等,而手部功能重建可以改善护理条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一种动态腕手矫形器(Saebo Glove康复手套)辅助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的抓握、伸展训练。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脑卒中慢性期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患者11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佩戴动态腕手矫形器后进行抓握、伸展训练,共3周。比较训练前后腕背伸肌、腕掌屈肌肌电值;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屈腕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Tardieu量表(MTS)和三倍痉挛量表(TSS)进行评定;测量握力,主动屈、伸腕关节,屈掌指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患者FMA-UE和ARAT评分、主动腕背屈活动度增大,腕屈肌TSS评分下降(t 2.739, P 0.05)。结论动态腕手矫形器辅助下抓握、伸展训练可提高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降低屈腕肌痉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各关节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变化,定量分析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为上肢肌肉协调性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纳入研究,在进行屈腕、屈伸肘及肩外展MIVC时,记录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三角肌的sEMG信号,计算协同收缩率(CR)和共激活比值,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屈伸肘时,病例组患侧肱二头肌CR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三头肌CR大于对照组(P<0.05),患侧、健侧及对照组肱二头肌CR均大于肱三头肌CR(P<0.05),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CR差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屈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三头肌(P<0.05);伸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二头肌(P<0.05);屈腕时,患侧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三角肌及肱三头肌(P<0.05);肩外展时,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常表现为屈肌痉挛和典型异常的协同运动模式,在康复治疗中,应注重抑制屈肌痉挛,改善上肢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促进上肢肌肉整体协调性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1功能性的上肢外科治疗1.1目的 :偏瘫患者因上肢肌肉痉挛或挛缩造成手的伸展功能受限时 ,可以通过手术改善手的伸腕、伸拇和伸指功能。1.2适应症 :①患者发病 9个月以上 ,意识正常 ,有改善功能的要求。②手指存有单独伸展能力。③患侧为可主动活动的应用手 ,皮肤感觉良好 ,手掌和指尖皮肤的两点分辨觉在 10mm以下。术前先用正中神经或尺神经阻滞麻醉鉴别痉挛和挛缩。阻滞麻醉可改善痉挛造成的手指伸直受限。合并挛缩时可采用屈肌腱延长术。它不但可以改善伸展受限 ,而且还增加伸肌力量 ,扩大关节主动活动范围。1.3各部位的手术方法1.3.1手…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脊髓水平肌肉功能C4神经C5神经C6神经C7和C8神经T1~T5神经T6~T10神经T11~L1神经L2神经T3~L4神经L5~S2控制颈部提起肩胛骨部分控制肩部和部分肘屈曲控制肩活动、肘屈曲和旋后活动控制肩下沉、肘伸直、手活动正常上肢功能部分躯干稳定躯干稳定髋屈肌正常内收肌和股四头肌正常髋伸肌、外展肌、膝屈肌正常,能控制踝脊髓损伤病人的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13.
大脑瘫所造成的肢体病废,在早期不及时治疗,中晚期矫形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Crother分类痊挛型脑瘫后遗症占55%,下肢的病变多于上肢,但上肢的治疗及预后都不及下肢。我们于1988年以来采用上肢手术矫形方式治疗46例大脑瘫病人,取得一定效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大脑瘫病人46例,年龄3~35岁,男25例,女21例。其中10例为双侧手部极度屈曲畸形,手指握物写字困难,屈腕平均90度,屈掌指关节接近90度。手术方式:①尺侧屈腕肌移位,替代并加强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失神经支配的腕屈肌在自体和异体神经移植后的形态变化,为延缓肌萎缩提高神经再生效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沈阳市中心医院手外科研究所完成。采用8只家犬失去神经支配的腕屈肌为研究对象,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和异体神经移植组两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左肢正中神经缺损采用自体正中神经移植;异体神经移植组:右肢正中神经缺损采用异体正中神经移植。术后不同时间取材.常规制成光、电镜标本。结果:自体神经移植组腕屈肌的细胞核增多,为(203.88&;#177;16.64)个,异体神经移植组为(112.63&;#177;12.07)个,且延续时间较长;肌萎缩变化不明显,特别是术后180d,正常肌纤维的数量自体神经移植组为(20.75&;#177;2.50)条,异体神经移植组为(11.25&;#177;1.98)条,自体神经移植组远远多于异体神经移植组;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自体神经移植组腕屈肌的运动终板和肌梭的结构逐渐恢复,明显好于异体神经移植组,尤以术后180d效果更为明显;自体神经移植组肌纤维间神经纤维束明显增多,而增生的结缔组织明显减少。结论:神经再生效果愈好,其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越慢,肌肉恢复的效果愈佳;失去神经支配的肌肉其细胞核的增多和延续,可能在延缓和恢复肌萎缩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ESW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肌肉张力的作用,并通过超声弹性成像和神经电生理检测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46例符合入排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每周治疗6天,共2周;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ESWT,每周3次,隔日1次,连续2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超声弹性成像测量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评估肌张力及肌肉硬度,采用正中神经F波检测评估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结果:(1)MAS变化:治疗后干预组腕屈肌、指屈肌和旋前肌群M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干预组腕屈肌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SWV变化:治疗后干预组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和旋前圆肌的SWV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干预组指浅屈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和旋前圆肌的SWV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6.
脑干损伤常出现四肢、心理及认知功能障碍,本文对1例脑干损伤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44岁,司机。因车祸致颅脑损伤,CT诊断为脑干损伤,珠网膜下腔出血,颅底骨折,骨盆多发骨折。行保守治疗。患者持续昏迷>20d,初期双下肢伸直位,12d后出现双下肢屈肌痉挛,肌张力持续增高,直至形成屈膝屈髋双足跟靠近臀部的异常姿势。伤后50d转入我科。检查:患者意识欠清,烦躁不安,辗转反侧,答非所问,二便失禁。颅神经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V-级,腱反射(),病理反射(-);双下肢屈曲挛缩,膝关节ROM左150~110°,右150~1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定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肘屈肌群痉挛患者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的杨氏模量值,分析其与改良的Ashworth量表间的相关性,通过检查来确定对肘关节屈曲痉挛起主要作用的肌肉,探讨剪切波弹性超声在确定痉挛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6例脑卒中所致的单侧偏瘫并且肘屈肌痉挛患者(17例女性和19例男性),...  相似文献   

18.
车祸或机器碾压所致的上肢损伤,组织缺损,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严重挫伤或短缺,造成上肢屈肘屈指功能丧失,临床上并不少见,治疗也很棘手。我院1990年2月~1994年10月应用背阔肌肌皮瓣带蒂移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12例,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16~52岁,平均32.6岁。组织缺损6例,前臂组织缺损《例,上月组织缺损2例。范围16cmX8cm~scmX5cm。创面浪疤愈合6例,肌皮神经损伤3例,正中、尺神经损伤9例。右上肢8例,左上胶电例。1.2手术方法一组切取背阔肌:首先在背阔肌前缘,距…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外周结合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使用"8"字形磁刺激线圈给予治疗组患者非受累侧皮层M1区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频率1Hz共1200个脉冲磁刺激,随后给予患侧上肢Erb's点iTBS模式刺激共600个脉冲,刺激强度为能引起患侧拇短屈肌肉眼可见细微收缩最小强度。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共持续5周,每周治疗5天,每天治疗1次。观察其对患者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评分、Tardieu评分的影响,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侧上肢正中神经腕水平H反射潜伏期及H_(max)/M_(max)肌电生理指标的变化,与对照组做比较。结果:治疗组偏瘫侧上肢MAS评分治疗前后分值差:肘屈曲、肘伸展、屈指间关节、伸指间关节与对照组差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ardieu评分治疗前后分值差:肩水平内收、肘屈曲(肩内收位)、肘伸展(肩外展位)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肩前屈、肩外展、肘伸展、腕屈曲、伸腕MAS评分、肩内旋、前臂旋前(肩内收位)、前臂旋后(肩内收位)Tardieu评分差值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H反射潜伏期、H_(max)/M_(max)治疗前后差值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周磁刺激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可能有助于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西方现代促通技术与中国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偏瘫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痉挛缓解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治疗偏瘫上肢屈肌痉挛效果。 方法:①选择2002-12/2004-12上海几家医院及社区(奉贤中医院、龙华医院、长寿路地段医院、静安老年医院、市一医院宝山分院、市六医院、瑞金医院、华山医院以及田林社区)中的28例上肢屈肌痉挛的偏瘫患者,男17例,女11例;年龄31-85岁;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2~4级。均对干预方案知情同意。②抑制患侧上肢屈肌痉挛统一采用的现代促通技术:Rood易化技术中的快速刷擦、叩击等方法刺激患侧上肢伸肌;抑制技术中的持续缓慢牵伸方法,沿上肢长轴挤压肘、腕关节,在肘、腕关节伸展位时让患者将身体的重心移到患侧使之负重,必要时用分指板辅助伸指。中医推拿手法:刺激性手法中的滚法、揉法、捏拿等治疗手法施于患侧上肢伸肌。根据患者的情况每天或隔天做1次抗痉挛治疗。6次治疗分别是:第1次:促通技术5min;第2次:促通技术20min;第3次:推拿手法5min;第4次:推拿手法20min;第5次:结合治疗10min(先用促通技术结合推拿手法将肘、腕关节伸展,再负重保持至10min);第6次:结合治疗20min(先用促通技术结合推拿手法将肘、腕关节伸展,再负重保持至20min)。6次治疗在一两周内完成。③疗效评价: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标准(0~5级: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5级:受累部分僵直)评估患者每次治疗前后上肢屈肌痉挛的程度,将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下降1级以上视为痉挛缓解;从治疗结束后痉挛缓解开始计算时间,到痉挛再次回到原来的级数所经过的时间视为痉挛缓解时间,将该时间作为疗效判定依据。④应用配对的秩和检验分析,用中位数表示均数,用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均数的范围。结果:上肢屈肌痉挛的偏瘫患者2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相同治疗时间下,治疗效果比较:治疗时间为5min时,促通技术治疗与推拿手法疗效相同,痉挛缓解的时间分别是9.5和10.0min(P〉0.05)。治疗时间为20min时,促通技术治疗后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推拿手法(37.5和26.0min,P〈0.05),两种方法结合治疗10min与推拿手法单独治疗20min痉挛缓解时间相近(P〉0.05)。两种方法结合治疗20min与促通技术单独治疗20min痉挛缓解时间相近(P〉0.05),促通技术和两种方法结合治疗明显优于推拿手法(P〈0.01)。②相同治疗方法,不同作用时间治疗效果比较:促通技术治疗20min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促通技术治疗15min(37.5和9.5min,P〈0.01);推拿手法治疗20min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推拿手法治疗5min(26.0和10(min,P〈0.01);两种方法结合治疗20min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两种方法结合治疗10min(41.0和24.5min,P〈0.01)。 结论:促通技术和推拿手法在对偏瘫患者的抗痉挛治疗方面都有效,相同的治疗方法下,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在相同治疗时间下,治疗时间为5min时,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相同。治疗时间为20min时,促通技术显优势,与两种方法结合治疗效果相近,疗效均优于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