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针刺镇痛的研究进展,总结针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机制。分别从外周和中枢水平阐述了针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机制,包括外周敏化与免疫炎性反应、离子通道的改变、中枢敏化、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等方面。认为借助多组学技术开展体外试验,检测针刺前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体内相关代谢物质及各级信号通路分子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明确针刺的镇痛机制,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当前腧穴敏化的成像研究相对不足,尤其在组织微循环层次上难以深入。光声成像具备高对比度、高探测深度、对组织功能特性敏感等特点,是微循环成像领域的主流技术与前沿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光声成像,并从结构及功能方面综述了微循环的光声成像研究进展。光声成像能够对兴趣组织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微循环结构进行3D、高空间分辨率成像及量化评价,同时能够对目标血管的总血红蛋白浓度及其氧合水平、血流速、氧代谢水平、微血管舒缩运动、血流动力学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腧穴微循环敏化的成像研究进展,展望了光声成像在腧穴微循环敏化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光声成像与腧穴敏化成像研究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在敏化态腧穴局部微循环与腧穴的中枢敏化成像上具有应用潜力,有望进一步明确敏化态腧穴微循环的特征性改变,丰富腧穴中枢敏化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3.
推拿镇痛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勇  郑岚  曹遵雄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1):678-680
对近年来现代医学有关推拿镇痛机制的研究从调节外周水平机制、脊髓水平机制、脊髓上中枢水平机制及疼痛的心理性机制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向"激活态"转化的生理病理过程,是特定腧穴对机体脏腑功能的实时、动态反映。穴位敏化研究是继经络研究之后针灸领域的又一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穴位临床应用的横向推广和穴位本态研究的纵深推进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穴位敏化的多样性、普遍性、规律性、功能性、特异性、动态性及其敏化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入手,论述了目前关于穴位敏化特性与敏化机制的研究情况,以期丰富和完善穴位本态的具体内涵,同时为腧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灸已经得到国内外认可并广泛应用,诸多证据表明针灸会显著改变大脑活动。针灸疗效是针灸学的基石,如果机理不清,则阻碍临床推广及针灸的发展。影响针灸效应的重要因素包括疾病证型、腧穴的选择与配伍、操作手法、调神、中枢的信息整合等。中枢整合是针灸效应机制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针灸作用效应的各环节,特别是针灸效应中枢整合机制分析入手,着重从影响针灸疗效的调神、腧穴配伍方面出发,深化对针灸疗法原理的研究与理解,以期为提高针灸的疗效,阐明针灸治疗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收集f MRI相关的针灸文献,主要分析运用f MRI技术阐释针刺和艾灸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针刺f MRI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腧穴特异性、穴位配伍、针感等方面,多数研究支持腧穴特异性,针感和穴位配伍能引起不同的脑功能响应,但针刺的中枢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而艾灸f MRI研究较少,以热敏灸为主,其他灸法研究稀少;针刺与艾灸比较效应的f MRI研究更少。  相似文献   

7.
电针对炎症痛镇痛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电针(EA)对中枢和外周神经递质的影响,以及EA对细胞分子物质的影响等方面综述EA镇痛的机理,提出在今后有必要深入研究EA镇痛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EA镇痛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以揭示EA镇痛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针刺尤其是电针有很好的镇痛作用,但针刺介导的外周和中枢镇痛机制仍处于不断研究中。对相关研究及时进行综述,有利于更好地阐述针刺对炎性疼痛的作用机制,并为今后的研究指出方向。本文从外周、脊髓和脊髓上水平阐述针刺对炎性疼痛的镇痛机制,主要包括外周炎性介导的免疫反应和伤害性感受器上的受体之间的神经免疫交互作用,脊髓神经递质、神经调质、胶质细胞、信号通路及其他相关活性分子等相互作用机制,和针刺对脊髓上水平痛感觉和痛情绪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金铁锁总皂苷(TSPT)镇痛作用及其机制,进一步揭示金铁锁总皂苷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理作用基础。方法:采用热板法初步评价TSPT的镇痛效果,建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运用免疫组化研究TSPT对c-fos基因表达产物FOS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TSPT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大剂量组优于中药阳性对照组;TSPT还能明显抑制AA大鼠炎性疼痛中枢及外周组织中c-fos基因的表达。结论:TSPT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其镇痛作用可能与抑制中枢和外周神经c-fos基因的表达有关,为深入研究其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单穴fMRI研究、腧穴配伍效应机制研究、真假穴及真假刺fMRI研究、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研究、针刺后效应fMRI研究、针刺治病机制fMRI研究、针刺fMRI影响因素、灸法效应fMRI研究与动物实验fMRI研究9个方面对近20年关于腧穴特异性的功能磁共振成像临床及实验报道进行归纳总结,以为研究针刺中枢机制提供可视化的影像学依据,同时为临床取穴提供指导。通过归纳总结认识到fMRI技术存在自身优势的同时,尚有诸多不足,今后临床试验设计应增强规范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针刺得气的描述主要强调医者和患者的主观感受,得气与否大多依靠医者经验把握,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便于针刺疗效机制的阐述和相关研究的开展。笔者提出"针刺得气的脑中枢效应与脑默认模式网络密切相关"的假说,运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观察以内关穴为中心,本经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非穴配穴等不同穴位配伍情况下,针刺得气后脑功能区的激活情况,分析针刺得气激活脑区和脑默认模式网络的关联、激活脑区和与腧穴疗效相关脑区的关联,探索针刺得气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针刺得气客观化研究提供思路,为科学阐述针刺疗效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失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针刺腧穴可以调节神经中枢代谢功能,但具体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从影像学角度研究针刺治疗失眠的脑响应区,进而对其中枢机制进行剖析。分析基于fMRI针刺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发现主要集中在静息态及任务态fMRI方面,即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脑激活区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认知、情绪调控相关脑区神经元被激活,达到治疗失眠的作用。本文对近些年代表性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针刺治疗失眠脑效应机制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从基因及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是生命医学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医学生命学科的重大革命,亦对中医推拿基础与临床产生重大影响。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重组DNA技术-基因工程,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和学科。中医推拿学科研起步较晚,但已经开始运用分子遗传学技术来研究推拿学的问题,相信两学科交叉性研究对推拿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分子遗传学技术在推拿学中运用的概况笔者在cqvip和cnki检索近5年文献,检索到运用分子遗传学相关技术对推拿基础与临床进…  相似文献   

14.
离体肾脏灌流(IPK)是应用比较早的离体器官灌流实验方法,具有去除神经和体液等影响、便于施加干扰因素以及实时监测肾脏功能变化的特点,可用于研究药物肾脏代谢与排泄及其机制等。本文通过对国外利用IPK技术进行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拓展国内利用IPK技术进行研究的视角。通过整理、归纳、分析大量国外利用IPK技术进行研究的文献,本文主要从肾小球滤过调节机制、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调节机制以及肾脏局部缺血损伤模型等多个方面探讨IPK技术在研究肾脏分子水平上的变化以及肾脏发病机制和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调节因素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大量文献的分析,发现国外运用IPK技术比较成熟,而国内运用此技术主要研究药物的代谢排泄机制、药物性肾损伤机制或供体肾脏移植等方面,较为局限。本文针对IPK技术在肾脏分子水平上的变化以及肾脏发病机制等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可以为国内学者利用IPK技术在研究药物以及致病因素刺激下肾脏功能改变及其机制等方面提供参考,并指出IPK技术在整体肾脏角度研究足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及其分子机制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曾芳  刘旭光  唐勇  梁繁荣 《针刺研究》2008,33(4):284-286
PET技术与CT技术的融合,实现了结构和功能的融合,代表着核医学影像发展的未来。利用PET-CT技术进行针刺作用中枢机制研究有利于阐明针灸作用物质基础(神经递质及其它物质)与效应(针灸作用及其机制)的对应关系,为针灸效应中枢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本文从PET-CT技术的特点、运用PET-CT进行针刺作用中枢机制研究的优势、需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取得的进展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卒中后抑郁症(PSD)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与生活,目前现代医学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临床观察发现针刺能促进卒中后抑郁症相关症状的改善。故从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两个方面分析针刺促进卒中后抑郁症相关症状的可能改善机制,探讨确立外周-中枢皮层反射区联系途径理论的可能,分析针刺对卒中后抑郁症预后的调控机制,为提高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提供有力的生理学证据支持,进一步促进针刺疗法在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超声成像技术在针灸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但由于低分辨率等限制,临床用超声仪无法应用于针灸基础研究。超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具有分辨率高、无创、可实时、动态观察,亦可进行整体及局部观察等优势弥补了这个缺陷。然而目前该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运用极少,而将小动物超声成像技术运用于针灸基础研究,尤其运用于针灸治疗心脏、血管、肿瘤等疾病的研究以及可视化针刺等方面,将有助于完善针灸治疗不同疾病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亦可为不同深度针刺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这将促进针灸效应机制研究的发展,为针灸基础研究开拓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穴位敏化是穴位接受刺激因素后激发机体调节功能的动态过程。目前,运用影像学技术的穴位敏化研究尽管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局限性:忽略了穴位敏化的时空动态性、忽略了敏化过程中特征性物质的动态变化、特定分子探针尚未得到较好运用。随着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观察到穴位敏化动态过程中的生物物理学变化,还可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同时,前沿纳米技术和材料正愈发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将生物成像技术和纳米生物技术的优势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纳米生物成像技术,可为穴位敏化的胞内结构研究奠定基础,进而为探讨穴位敏化的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改善麓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糖元合成,抑制糖元分解;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分泌;延缓对葡萄糖的吸收;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等几个方面。实验研究已深入至细胞分子水平。但由于某些中药成分复杂,其降糖机理呈现多途径、多靶点,且药物剂型、剂量、疗程等方面无统一标准,大多药物的研究还都是动物实验,实验模型及技术手段也存在差异,有些药物机理的研究还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断。  相似文献   

20.
"合谷穴"能有效治疗大肠经远端循行所过部位"面口部"的疾患。面口部与合谷穴在感觉传入路径的重叠会聚,也为"面口合谷收"提供神经解剖基础。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功能磁共振成像由于无创伤性、时间空间分辨率高及代谢物质的测定,已成为研究针刺中枢效应机制的手段。针刺合谷穴发现激活脑区具有穴位偏侧性,且不同的刺激方法(包括手针、电针、经皮电刺激)及得气情况也影响脑功能变化。本文从合谷穴的外周神经解剖结构、针刺中枢响应特征、穴位特异性中枢机制来阐述"面口合谷收"的中枢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