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发展及易损斑块形成和破裂的全过程。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即外来之毒与内生之毒相互作用产生的痰毒、瘀毒、热毒在粥样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说明炎症反应贯穿"痰瘀热毒"产生的全过程,痰毒、瘀毒和热毒作为病邪又可诱发机体炎症反应,这样反复循环,可致粥样斑块形成和不断增大。因此,AS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炎症反应与中医毒邪致病理论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痰浊与衰老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亏虚是痰浊形成的病理基础,而痰浊又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水谷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在人体衰老的过程中脏腑亏虚与痰浊瘀结互为因果。文中还探讨了痰浊的致病特点、痰浊促使衰老的机制、痰浊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痰浊防治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理论基础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病理变化,上个世纪众多医家认为,痰浊、血瘀、气滞等是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1999年,创新性提出的"炎症假说",认为冠心病的发生是由炎症反应贯穿始终,炎性细胞浸润,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形成易损斑块;其中斑块内具有标志性的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易导致斑块破裂,引起恶性事件的发生。随后,国医大师根据炎症反应学说和实验研究,创新性提出"毒邪"理论。认为炎症因子引起的病理变化与祖国医学中毒邪的致病特点相似,并认为炎症的反应加快了疾病的恶化。痰、瘀、毒三者互结,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基于病人体质不同加以运用祛瘀化痰解毒法得到了明显的疗效。目前,根据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剧增常致肝气郁滞,郁久化热;饮食不节,多食辛辣油腻,脾失健运,聚久形成痰浊热毒。因此,医家提出痰毒、瘀毒蕴久皆可化热,"热毒"学说得到大家普遍认同,并通过基础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实清热解毒法抗炎症反应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易损斑块,减少炎症因子聚集,降低心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根据常见毒邪(瘀毒、痰毒、热毒)的致病特点、病机演变,结合临床观察,论证热毒是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运用清热解毒法可有效降低此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 ,从而继发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病变。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笔者就其辨治作初步探讨如下。1 脾肾亏损为本 痰瘀互积为标高脂血症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人至中年肾气渐亏 ,脾气渐衰。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 ,或劳思过度 ,均可伤及脾胃。脾虚运化失健 ,无以升清降浊 ,致痰浊内生 ;肾阳虚亏 ,失于温煦 ,水浊不化 ,凝聚成痰 ;更因年老气血亏虚 ,气不行血 ,致血脉瘀滞 ;也有肝肾阴亏 ,虚火内燔 ,或素体阳亢 ,或七情所伤 ,肝郁化火 ,均可灼津炼液生痰。痰瘀互结胶着于脉…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具有进行性恶化的特点,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现将近年来UA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标实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任建勋等[1]指出UA最常见于痰瘀互结证。李振中等[2]认为气虚不仅导致脂质在脉道蓄积过量而为浊邪,而且气虚鼓动无力导致血液瘀滞,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吴以岭[3]强调“络脉瘀阻或瘀塞日久,瘀血与痰浊凝聚成形”,沉积于心络壁形成心络“癥积”,致使“络道痹阻,而致胸痹心痛,即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病机为浊痰瘀血集聚融合物阻痹络道。王阶等[4]发现气虚血瘀是UA的核心病机。并且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心肾阴虚,心脾两虚为UA的基本证型。林钦等[5]研究发现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痰阻心脉证28例(26.67%),心血瘀阻证23例(21.90%),而具有血瘀证表现的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共41例(39.05%),血瘀证加痰浊证共69例(65.72%)。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提示痰浊和瘀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因素。阳虚寒凝,血瘀痰浊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热毒病机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吴伟  彭锐 《新中医》2007,39(6):3-4
探讨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归纳出冠心病基本病机为瘀血、痰浊、邪毒、正虚。结合现代医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炎症、温度、病理生理研究的新进展,认为应当重视热毒痹阻心脉在冠心病病机中的致病作用。提出清热解毒法对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可能是一种新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合并脑血管病以气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气虚为脾肾亏虚,包括元气亏虚与宗气亏虚;痰浊瘀血为心失所主、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蒸腾,痹阻于心脑脉络,发为本病。故治当培补脾肾元气,兼以活血、化痰、理气、平肝熄风、通络。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临床研究成果丰硕,为促进和提高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本文用普赖斯定律根据文章重要性和影响力筛选出核心作者58位,主要论文142篇,其中关于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观点有血瘀学说、瘀毒从化说、痰瘀学说、阳虚血瘀说、络病学说、心脾痰瘀相关说、热毒说以及络风说等。不同冠心病病因病机观点阐发的角度不同,但实质基本一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主要与痰浊、瘀血、毒、虚等有关,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心脉,与肝、脾、肾、肺四脏有关,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尤其是心气血阴阳不足为本,痰浊、血瘀、热毒为标,痰浊、血瘀闭阻心脉,热毒损伤心脉,致心脉不通或心脉失荣而发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标本互为因果,因虚可致实,因实亦可致虚。  相似文献   

9.
补心肾化痰瘀治疗冠心病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晓华  王宜芳 《陕西中医》2006,27(11):1388-1390
目的:探讨补心肾,化痰瘀治疗冠心病的机理及方法。方法: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中医理论,对命题进行阐述发挥。结论:痰浊、瘀血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脏气血的亏虚根本在于肾气的亏虚;补肾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方法,早期控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防治冠心病的关键,具有补肾养心、活血化痰等功效的中药,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主因,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实质是血管的炎性病变,中医痰浊瘀血热毒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机制高度相关。痰浊瘀血热毒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病变的形成,进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斑块的破裂,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探讨痰浊瘀血热毒与动脉粥样硬化炎性机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有效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而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络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05,46(4):243-245
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由阳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一系列病机演变过程.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末端形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的场所,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由于络脉的结构运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病机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络病基本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12.
陈俊  肖万泽 《河南中医》2012,32(8):962-963
痰浊是代谢综合征形成的病理基础,瘀血则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痰瘀成毒为其病机演变核心,脾气亏虚是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始动和关键因素,在治疗上健脾助运当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3.
总结李延教授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经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传统中医学中的"胸痹""心痛""真心痛"等,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阳亏虚为主,标实以痰浊和瘀血较为常见。本文从病因病机、临床特征、治疗等方面系统分析、总结了李延教授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和肌钙蛋白(c Tn I)与胸痹心痛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胸痹心痛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 157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胸痹心痛中医辨证分为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心血瘀阻、阴寒凝结、气滞胸痛和胸痹心痛的变证真心痛证型:痰瘀交阻、气阴两虚、阳虚欲脱共10个证型,1个对照组;并设立冠心病组、动脉粥样硬化组、正常组,搜集正常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各个中医证型NT-pro BNP、c Tn I的数据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由ROC曲线确定NT-pro BNP水平从而诊断(辨证)心阳不振证型。结果:NT-pro BNP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高于正常组(P0.001),冠心病组高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P0.001),冠心病组NT-pro BNP、c Tn I低于急性心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NTpro BNP:心阳不振阳虚欲脱气阴两虚痰瘀交阻心气不足、心血瘀阻痰浊闭塞、寒凝气滞气滞胸痛、心阴不足对照组。心阳不振与心气不足、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寒凝气滞、心血瘀阻、气滞胸痛、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对照组比较,P0.001;与阳虚欲脱比较,P0.05;ROC曲线AUC面积为0.874(P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NT-pro BNP对心阳不振的辨证(诊断)有意义。c Tn I冠心病组高于正常组(P0.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c Tn I真心痛的证型值(痰瘀交阻、气阴两虚、阳虚欲脱)最高分别与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寒凝气滞、心血瘀阻、气滞胸痛、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对照组比较,P0.001。结论:NT-pro BNP可以作为心阳不振辨证的客观指标,最佳临界值是NT-pro BNP为563,约登指数为(Youden index)0.588。c Tn I可以作为辨证真心痛证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笔者学习先贤理论、治验,阅读大量文献,结合大量临证实践中的体会,认为"虚、浊、热、瘀"是痛风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痛风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瘀热痹阻经脉、骨节为标,本虚标实。脾肾亏虚、浊毒内蕴、湿热搏结,浊瘀互结贯穿了整个疾病的始终。在临证中结合西医分期,采用分型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结合,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以"湿热痹阻"论治,痛风间歇发作期从"脾肾"论治,慢性痛风石病变期以"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论治。急则治标,以利湿泄浊、清热解毒为主;缓则治本,间歇期以健脾益肾为主;慢性期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为主,辅以化痰软坚散结之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关联性。方法:根据冠脉CT结果将103例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17例、单支病变组48例及多支病变组38例,分析三组相关危险因素,了解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的关系。结果:与冠状动脉狭窄组比较,多支病变组伴有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患者较多(P〈0.05),单支病变组的心血瘀阻证比例较高(P〈0.05);多支病变组的心血瘀阻证及心气亏虚证较冠状动脉狭窄组明显上升(P〈0.05);痰浊痹阻证IMT值与斑块积分大于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P〈0.05),心气亏虚证斑块积分大于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两组(P〈0.05),显著小于心血瘀阻证(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颈动脉超声结果可作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为临床冠心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医无动脉粥样硬化相对应病名,常归属于“胸痹”、“心痛”、“真心痛”、“中风”等范畴,其病机以痰、瘀、虚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炎症反应及其诱发的细胞坏死,而炎症反应与中医的痰、瘀、虚存在紧密的联系。以“虚”是炎症产生的根本,“痰瘀”是炎症激发和加剧的条件,痰瘀为标,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理论为指导,从痰、瘀、虚与炎症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病机,并结合最新研究发现,如清道夫受体内陷导致胆固醇逆转运异常、清道夫受体同时可介导低密度脂蛋白进入血管内皮、巨噬细胞转化为泡沫细胞、激活炎症通路诱发血管慢性炎症持续状态和激活细胞坏死相关通路诱发细胞坏死,最终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为临床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拓展临床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龚丽娟教授认为慢性尿酸性肾病病因可责之于内外2个方面:外因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经脉,导致经脉痹阻,血行不畅,筋骨失养,内因为年高正气亏虚,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醇酒等,致使脾胃受损,湿热内生,气血瘀滞,日久酿湿成痰化浊,终致湿浊痰瘀阻于肾,肾气渐亏,不能分清泌浊。慢性尿酸性肾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上龚教授提出以淡渗利湿、苦寒清热、活血通络三法组合成方,分期论治,急性期重在清热利湿,缓解期治当化痰祛瘀,兼清湿热,久病及肾治宜补益肝肾,化瘀泄浊。  相似文献   

19.
对建国以来中医诊治冠心病学术成果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其中病因病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命题,逐步归纳、提取核心概念,并对核心概念进行逻辑建构,形成冠心病病因病机概念体系。血瘀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气虚、气滞、阳虚、阴虚、血虚、血瘀可导致血瘀。血瘀形成,瘀血内阻,阻碍气机,影响气血津液生化,又可加重本虚标实,使气、阳、阴、血虚者更虚,气滞、血瘀、痰浊实者更实。冠心病早期多为痰阻脉络、胸阳不展;而中晚期多为痰浊、血瘀相兼为病,痰瘀互结,痹阻心脉,热邪入侵或痰瘀湿浊蕴积日久内生热毒,热毒亢盛,痹阻心脉,败坏形体,损伤心络,或热毒生风,久病脉络空虚,血虚生风,络风内动,均为危重冠心病发生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20.
胸痹病机阳微阴弦,与五脏及血瘀、寒凝、痰浊、气滞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从痰瘀角度辨证论治,主要分为痰瘀互结兼气虚、兼气阴两虚、兼心阳亏虚、兼热毒兼加、痰瘀互结兼积聚等,辨证投以方剂、针刺、穴位贴敷及联合西药治疗,疗效显著,为今后科研和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治疗本病提供了参考依据与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