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卷帘式腰椎管成形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与总结采用卷帘式椎管成形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优越性。方法自2004年5月至2009年12月,对2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保留椎板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减压的卷帘式腰椎管成形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人均获随访,时间3个月~5年,无症状复发,无腰椎不稳,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4例患者在术后2~3个月CT扫描可看到满意的骨痂生长,未见回植椎板移入椎管或有移入倾向,未见截骨前缘过度增生对硬膜产生新的压迫等。结论卷帘式腰椎管成形术安全、可靠、疗效好,具有避免椎管内黏连与瘢痕压迫,恢复局部解剖和维持脊柱稳定的特点。既可对腰椎管狭窄进行减压,又可减少对腰椎稳定性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颈椎后路固定钛板在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固定钛板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可行性,报告其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利用颈椎后路固定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疾病21例,手术减压节段C3-75个节段19例,C4-74个节段2例,均采用常规单开门,开门后将钛板固定于门轴对侧的侧块上,另一端固定在棘突根部。结果平均随访3~15个月,术前JOA评分9.1,术后评分13.5。结论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利用后路固定钛板方法简单实用,能有效的防止再关门和减少轴性症状,是真正意义上的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加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ervical Cage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同时,颈椎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1例,平均随访6个月。按40分法和JOA评分对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测量颈椎术前术后前柱高度及椎管宽度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加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明显改善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功能。40分法平均37分,改善率83%;JOA评分16.5分,改善率91%;前柱高度平均增加1.28mm;椎管宽度平均增加2.22mm。[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加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有效恢复了颈椎前柱高度、增加椎管宽度,明显改善了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4.
颈椎板成形术后脊髓膨大、移位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孙玉鹏1侯树勋1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椎体间融合或椎板成形术均可达到扩大椎管的目的。有些病例需要同时进行前、后路手术。对于渐进性的颈椎管狭窄,通常采用椎板成形术、椎管扩大成形术,即“开门”手术。椎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应用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采用带线锚钉锚定侧块并应用缝线悬吊“门轴”侧.结果 本组获随访3~17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均较满意.结论 带线锚钉应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操作安全,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卷帘式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卷帘式"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卷帘式"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5例,其中两节段狭窄28例,三节段狭窄7例.影像学显示退变性狭窄33例,发育性狭窄2例,35例患者均无腰椎不稳及滑脱.结果 35例患者均获回访,回访时间5月-6年,平均2年8个月.本组优18例,良11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为82.8%,椎板愈合率97.2%.1例因术后椎板陷入椎管进行了二次手术.结论 该手术方法椎管扩大减压彻底,恢复和保持了椎管结构特点及腰椎三柱的稳定性,疗效满意,是一种治疗多节段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自从1981年以来,我们采用了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以避免传统椎板减压术所引起的问题。本文旨在阐述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长期疗效以及探讨术后出现的问题。方法:对54例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男43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6岁。平均随访时间为5.5年。25例患者为退行性椎管狭窄,13例为腰椎滑脱引起的椎管狭窄,12例为复合性的椎管狭窄(同时存在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6例为增生性椎管狭窄,(2例同时存在增生性狭窄和滑脱的患者分别包括在两个组内)。术后临床疗效评价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计算恢复率。影像学结果分析包括:椎管横断面积、腰椎后凸情况、腰椎活动度及椎板间融合率。结果:在末次随访时,退行性椎管狭窄的平均恢复率为69.2%,复合性椎管狭窄为66.5%,增生性椎管狭窄为65,2%,滑脱性狭窄为54.7%;恢复差的主要原因为惠者年龄大和减压不充分。随访中有7例JOA评分降低,6例病变在椎板扩大处有发展和5例滑脱处有发展,22例(41%)发生椎板间融合。结论:在术后平均5.5年的随访中,多数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保持了满意的疗效,该手术的最佳适应证是活动较多的年轻人,并且是中央型椎管狭窄的患者。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系列病例[无,历史的,对照组]。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椎板减压后复位,用棘突或髂骨植于一侧开槽处扩大椎管,并进行椎板及关节突关节植骨,对54例随访病人的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及X线和CT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39个月,临床优良率为81.1%。随访X线片显示椎板明显后移,CT测量与术前对比显示椎管内径扩大明显。结论:椎管扩大成形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1995-1999年采用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并成功随访的1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开门组(1组)和双开门组(2组)。分析复查颈椎CT测量椎管矢状径,并按照JOA评分系统计算恢复率。结果术后随访8~11年,平均9.5年,患者术后椎管矢状径双开门组大于单开门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永久性并发症发病率单开门组显著高于双开门组(P〈0.01),而暂时性并发症发病率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均取得令人满意的优良率。双开门手术在扩大椎管方面优于单开门手术,且术后永久性并发症发病率略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棘突"人"字型劈开式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达到既扩大狭窄的椎管,又一期重建脊柱后部结构的目的,采用改良的棘突“人”字型劈开式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52例。术后随访到32例,随访时间为8个月~2年3个月。结果:优21例,良8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6%;术后24例获影像学检查,椎板愈合率为95.1%,椎管矢状径平均扩大6.4mm,横径平均扩大3.2mm,椎管容积平均扩大37.6%。认为,棘突“人”字型劈开式椎管成形术操作简便,可有效地预防腰椎不稳定及继发性椎管狭窄,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5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7例应用内固定.结果 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恢复1~4个等级,JOA评分改善率为(69.1±17.5)%,不稳节段均获得稳定的融合.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辅以必要的内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保留后韧带结构的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使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更完善的方法。方法:设计保留后韧带结构的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椎管狭窄症107例,结果:术后矢状径平均为1.7cm,平均扩大0.75cm,截面积平均1.86cm^2,平均增加0.91cm^2,随访87例,时间为术后5-8年,疗效评定:优64例,良23例。结论:后韧带结构为坚韧有弹性的骨-韧带条,在维护脊柱稳定的过程中,有无法替代的价值,术式既有后路手术直视减压的优点,又有效地扩大椎管撩状径,增加截面积,术后脊柱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颈椎旁正中切口棘突重建椎管扩大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方法,评价其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采用旁正中切口棘突重建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11例,根据JOA评分和术后CT判定改善率。结果 术后随访9-17个月(平均14.3个月),应用JOA评分改善率均〉75%,CT示处于良好开门状态,疗效满意。结论 本改良术式较传统后正中切口入路手术并发症减少,但对手术者要求较高,应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录,对颈椎后路手术的命名繁多,如"椎管扩大术"、"椎管扩大成形术"、"椎管成形扩大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椎板成形术"等,同样的术式,不同的名称,很不利于学术交流、临床教学及知识的传承.因此,有必要对颈后路手术名称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5.
自1983年Hirabayashi等首次报道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以来,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已经逐渐成为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再次手术问题的探讨:附13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130例颈椎手术治疗后的再手术,其中脊髓型颈椎病54例,脊髓神经根型17例,颈椎病合并椎管狭窄51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8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像及首次手术后变化,选择应用颈前路扩大减压植骨融合,颈后路椎管扩大和椎板成形术,有效率为81.8%。对颈椎病再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选择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胶原酶直视下溶盘术联合治疗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11例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然后在直视下将胶原酶注入突出的颈椎间盘,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结合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观察手术效果。结果联合治疗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显示椎管容积明显增加,突出的间盘缩小。术后6个月平均JOA改善率63.7%。结论联合治疗不仅通过后路单开门扩大了椎管的容积,而且通过溶盘术缓解了颈髓前面突出髓核的压迫,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胶原酶溶盘术联合治疗Ⅲ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CPLL)外伤后不全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OCPLL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有程度不等的脊髓压迫症状,全部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术后JOA评分为9~17分,平均(14.3±4.6),较术前5~12分,平均(7.2±3.0)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OCPLL后不全瘫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23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连续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及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于开门侧将植骨块通过钢丝或尼龙线固定于掀起的椎板和小关节间。87例患者随访2~14年,平均5.3年。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9.1分,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4.4分,改善率平均为67.0%,其中优44例(50.6%,良26例(29.9%),可11例(12.6%),差6例(6.9%)。术后侧位X线片示椎管直径扩大1.5~7.0mm,平均4.1mm,椎管扩大率为15%~100%,平均40%,术后CT示植骨愈合良好,无再关门现象,MRI示脊髓受压解除。并发症包括轴性症状(颈部疼痛或僵硬57例次),神经根麻痹(4例次)及颈部活动受限(旋转、过伸、屈曲或侧屈受限115例次)等。结论: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连续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及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椎管扩大稳定持久,但其并发症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开门Arch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41例颈椎管狭窄症随机分为2组,21例实施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开门Arch钢板内固定(A组),20例实施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结果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明显轴性发生率、颈曲角度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Arch钢板内固定可有效改善颈椎管狭窄症的神经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