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颞叶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在全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及行为学改变。方法在小鼠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再灌流后1、3、7d及2、4、6周取海马CA1区脑组织,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流式细胞仪对凋亡细胞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进行行为学(包括卒中指数及神经病学症状)评分。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天卒中指数及神经病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凋亡存在于正常颞叶CA1区神经细胞中,在缺血再灌流1d后,神经细胞凋亡开始增加,3d达最高峰,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细胞凋亡存在于正常颞叶CA1区神经细胞内,细胞凋亡是缺血再灌流后颞叶CA1区神经细胞主要死亡形式。  相似文献   

2.
小鼠颞叶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及行为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王凤章  李巍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861-2862,F002
目的:探讨颞叶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在全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及行为学改变。方法:在小鼠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再灌流后1、3、7d及2、4、6周取海马CA1区脑组织,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流式细胞仪对凋亡细胞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进行行为学(包括卒中指数及神经病学症状)评分。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天卒中指数及神经病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凋亡存在于正常颞叶CA1区神经细胞中,在缺血再灌流1d后,神经细胞凋亡开始增加,3d达最高峰,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细胞凋亡存在于正常颞叶CA1区神经细胞内,细胞凋亡是缺血再灌流后颞叶CA1区神经细胞主要死亡形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缺血边缘区神经细胞与微循环形态学改变。方法采用线栓并环扎的方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动物模型,用单片脑组织TTC染色定位方法确定缺血中心区与边缘区。结果缺血3h和再灌3h边缘区即可见正常组织和缺血组织交错存在。缺血6h以后中心区与边缘区分界尚不清,脑组织的损伤和水肿进一步加重。缺血12h后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分界明显,呈裂隙状改变,并在中心区可见片状出血灶。结论神经细胞和微循环的缺血性改变发生在缺血3h,缺血3h边缘区可见以小血管为中心的缺血小区,正常组织和缺血组织交错存在。缺血12h缺血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可见中心靠边缘区小血管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缺血边缘区神经细胞与微循环形态学改变。方法 采用线栓并环扎的方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动物模型,用单片脑组织TTC染色定位方法确定缺血中心区与边缘区。结果 缺血3h和再灌3h边缘区即可见正常组织和缺血组织交错存在。缺血6h以后中心区与边缘区分界尚不清,脑组织的损伤和水肿进一步加重。缺血12h后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分界明显呈裂隙状改变,并在中心区可见片状出血灶。结论 神经细胞和微循环的缺血性改变发生在缺血3h,缺血3h边缘区可见以小血管为中心的缺血小区,正常组织和缺血组织交错存在。缺血12h缺血与正常组织分罪清楚,可见中心靠边缘区小血管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对Fas基因的RNA抑制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NGF诱导PC12细胞为类神经细胞。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GFP siRNA组;Fas siRNA组。对照组用完全培养液培养,其他三组细胞制作体外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制作模型前24小时进行转染。于造模后6h进行Fas、Caspase-3表达检测。24 h进行细胞凋亡相关检测。结果1.凋亡率:模型组细胞(39.13±10.63)明显高于对照组(2.85±0.43),差异有显著性(P<0.01)。Fas siRNA组(1.70±0.31)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2.Fas、Caspase-3阳性率:模型组模型组的Fas阳性率(37.25±8.37)、caspase-3阳性率(28.79±6.23)明显高于对照组(7.21±3.28,8.01±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FP siRNA组Fas阳性率(14.35±7.31)c、aspase-3阳性率(16.33±4.15)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Fas的siRNA能有效地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对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远程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各组n=10),即对照组和远程预处理(RPC)组。所有动物脊髓缺血前1h戊巴比妥钠麻醉动物(30mg/kg,iv)。RPC组动物麻醉后进行双后肢短暂缺血2次(充气式压力止血带环扎双后肢,压力26.6kPa,阻断10min,松开10min,再阻断10min),最后一次缺血后再灌注30min,阻闭肾下腹主动脉20min,制作兔脊髓缺血模型。对照组动物不进行双后肢短暂缺血,其余同RPC组。再灌注后4,8,12,24和48h分别对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再灌注48h后,处死动物取脊髓(L5~7),石蜡包埋切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RPC组神经功能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与对照组相比,RPC组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数明显增多(P=0.000),且神经功能评分与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计数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868,P<0.01)。结论:远程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已经成为人类致死、致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以缺血性卒中最为多见。由于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干预因素复杂,目前尚无成功的治疗方案。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以神经元死亡最为突出,有坏死和凋亡两种方式[1] 。脑缺血急性期神经元的死亡以坏死为主,主要发生在缺血中心区;神经元的迟发性死亡以凋亡为主,多发生在缺血半暗区。传统观点认为,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已经是终末分化的神经元,一旦死亡就不能再生。2 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不断从胚胎、成年动物甚至人脑中分离出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实验室及针灸推拿学院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入37℃恒温水中以1L/min的速度通入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缺氧缺血 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颞Ⅰ针、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d仅针四肢部(位,第8天开始加针头部(位。缺氧缺血 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两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颞Ⅰ针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针仪,连续波,频率5~10Hz,持续10min。1次/d,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连续针刺20d,缺氧缺血 针刺Ⅱ组连续针刺13d。假手术组针刺方法与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相同;模型组只造模,不予以任何治疗。③于术后第7,14,21天,将胶布粘于大鼠两前爪腹侧面后,记录其撕去胶布所用时间。④术后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以下检测: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额页皮质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及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400)计数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及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数目。⑤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q检验)。结果:纳入大鼠109只,因造模失败脱失13只,假手术组动物无死亡。造模后7d,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缺氧缺血 针刺Ⅱ组、模型组分别死亡2,5,3只;造模后7~14d,上述3组分别死亡2,2,4只;造模后14~21d,上述3组分别死亡0,0,2只。①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内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缺氧缺血十电针Ⅰ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低于缺氧缺血十电针Ⅱ组(P<0.05)。②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在数量和强度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1),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明显多于或高于缺氧缺血 针刺Ⅱ组(P<0.01)。③术后第7天,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鼠撕去胶布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术后第14天,模型组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0.01);术后第21天,2个针刺组和模型组鼠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模型组仍明显长于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和假手术组(P<0.01)。结论:电针可抑制脑缺氧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强缺氧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肢体功能,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 c-fos 和 c-jun 表达的意义。方法:Wistar 大鼠18只分为两组,实验组12只,对照组6只,制备脑缺氧缺血动物模型,用 RT-PCR 和斑点杂交方法检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 c-fos 和 c-jun 在神经细胞中的表达。结果:c-fos 和 c-jun的表达在不同时间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72小时组和96小时组的表达比24小时高,缺氧缺血后24~96小时,c-fos 和 c-jun 在躯体感觉皮质区,海马回 CA3区和基底节区持续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c-fos 和 c-jun 的表达在不同脑区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海马区与基底节区大于皮质区。结论:c-fos 和 c-jun 的表达增加不仅是脑缺氧缺血的结果,而且可能参与了对神经细胞损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后皮质区Bcl-xl/Bcl-2相关死亡促进因子(Bcl-xl/Bcl-2 associated death promoter,Bad)磷酸化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Sprague Dawley(SD)大鼠四动脉结扎全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预处理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各组大鼠脑内皮质区Bcl-xl/Bcl-2相关死亡促进因子磷酸化(p-Bad)的表达变化.结果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3 d后,缺血-再灌注组皮质区p-Bad表达逐渐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缺血预处理组再灌注3 d p-Bad表达较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3 d显著增加(P<0.05).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再次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脑缺血预处理可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导致脑缺血耐受的产生.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给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及模型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模型.预处理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前3 d用插入尼龙线阻塞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22 h.模型组第一次手术将线栓前推5 mm,不阻断血流,其他同预处理组.假手术组仪插入尼龙线不阻塞大脑中动脉.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3组间神经细胞变化.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分别比较3组神经功能评分、光镜下脑缺血再灌注区神经细胞形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缺血面积及缺血程度均减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果提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而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局部灌注卡托普利低温溶液对阻断兔主动脉致脊髓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 2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 (A组 )、缺血对照组 (B组 )、低温生理盐水局部灌注组 (C组 )和低温生理盐水 +卡托普利 (4mg/kg)局部灌注组 (D组 ) ,每组 8只。阻断肾动脉水平和主动脉分叉上方的腹主动脉上下两端 40min ,建立兔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经主动脉阻断段灌注保护液 ,观察 4组动物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再灌注后后肢神经功能Tarlov评分和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4组动物的心率、血压均无显著性差异 ;B组 8只兔子发生瘫痪 ,C组 3只瘫痪 ,D组仅 1只瘫痪 ,3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光镜下 ,C、D组兔子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数较B组明显增多 (P <0 .0 1)。结论卡托普利低温溶液局部灌注对脊髓缺血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单纯缺血负荷对家兔股动脉固有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和开放持续时间的影响,为生理性缺血训练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健康成年家兔26只,体重(2.5±0.5)kg。股动脉以动脉夹夹闭,制作下肢单纯缺血模型,逐级设定不同缺血时间、间隔和缺血频率。采用微球技术检测缺血区和正常区股动脉固有侧支循环血流(FCBF)。结果:①FCBF在阻断后递增,第3min时达到高峰,较阻断后即刻明显增加(P0.01),第4min时达到平台期。②缺血区在阻断3min后再灌注,再灌注第2min时局部血流较阻断前明显增加(P0.01),再灌注最大维持时间可以达到5min,不超过8min。③反复缺血刺激(阻断3min,间隔5min)6次,缺血3次时FCBF显著增加,达到高峰(P0.01),继续增加缺血频率FCBF反而呈下降趋势。结论:家兔股动脉最大FCBF开放的最短缺血时间为3min,再灌注最大维持时间可以至5min,适宜缺血频率为3次。  相似文献   

14.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即早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朱庆三  尹飞  郭丽  杨晓钰  刘景臣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7):2390-2391,T001
目的 细胞凋亡是受一些基因控制的。很多因素可激活这些基因而导致细胞凋亡。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Ⅱ)后即早基因(c-fos、c-jun)表达的变化和细胞凋亡。方法 制作SCⅡ动物模塑,采用光镜、荧光显微镜、激光多普勒超声、免疫组化等技术,研究SCⅡ后即早基因(c-fos、c-jun)表达的变化和细胞凋亡。结果 缺血30min,血灌流量平均下降85.37%,再灌流即刻血灌流量迅速升高,再灌流10min左右达到最高点。再灌流30min,血灌流量基本恢复到缺血前的基线水平。以后逐渐降低。缺血的部分再灌注后出现“二次瘫痪”现象。荧光染色发现缺血再灌注后脊髓神经细胞有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如核固缩、边聚等。实验组动物脊髓神经细胞核中出现棕色c-fos和c-jun的阳性表达产物,对照组仅有轻微c-fos和c-jun表达。结论 脊髓缺血一定时间后恢复血液供应,可以发生再灌注损伤。脊髓缺血再灌注后c-fos和c-jun的表达均增加,而且在SCⅡ后细胞死亡以凋亡为主,c-fos和c-jun可能参与了I/R损伤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银杏叶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先给予银杏叶提取物能否预防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银杏叶提取物保护组(G组)。其中G组每日腹腔注射给予0.83 ml.kg-1GBE,连续给药5天。采用腹主动脉缺血法制备大鼠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45 min,再灌注24 h后进行Tarlov神经功能评价和病理组织学改变的观察。结果 G组与IR组相比较,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显示IR组后肢神经功能改善明显,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结果表明,IR组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神经细胞固缩、组织内血管充血等病理改变,G组的病理改变较轻,明显好于IR组。结论银杏叶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RK1/2和Akt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Postcond)组各24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10min、30min、6h、24h后留取大脑皮质。Western blot检测再灌注10min、30min、6h后ERK1/2和Akt活性变化;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再灌注后24h神经细胞凋亡。结果:Postcond组再灌注10min、30min、6h后ERK1/2和Akt活性高于I/R组(P<0.05);脑缺血再灌注24h后,Postcond组与I/R组比较,TUNEL阳性细胞减少(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提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内ERK1/2和Akt活性,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γ-羟基丁酸(GHBA)对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1h,分别于再灌注后1.5、3、6、12、24、48、72h,用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GHBA组海马区的凋亡细胞、Bcl-2、Bax的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GHBA组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5),Bcl-2表达增多,Bax表达减少,且Bcl-2/Bax的比率上调(P<0.05)。结论GHBA可能通过增加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可影响Bcl-2、Bax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肢端缺血预处理(LIP)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炎症反应及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的影响,探讨LIP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36只SD大鼠,实验组(LIP组)15只、缺血组15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和缺血组设立5个时间点:6h、12h、24h、48h和72h,每点3只.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LIP法建立脑缺血耐受模型,观察并计算每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脑组织形态学与组织学改变、炎性细胞计数以及神经元密度的变化.[结果]缺血组和实验组在各时间点的NSS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脑组织学病理改变程度明显轻于缺血组;在24h、48 h和72h时间点,实验组炎性细胞计数明显少于缺血组,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细胞明显多于缺血组,且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IP诱导脑缺血耐受,可以减轻脑部炎症反应和延迟海马区神经元死亡,从而减轻缺血后脑组织损伤,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稳定的兔脊髓缺血损伤实验模型,并探讨其科学性。方法:选取日本大耳白兔24只,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腰动脉的方法制模后,将动物分为3组(A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1d;B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3d;C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7d)。采用Jacobs法对兔后肢功能评级,Reuter法对脊髓感觉运动反射功能评分,并取脊髓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改变。结果: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1,3,7dJacobs分级和Reuter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脊髓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神经元的空泡变性、核固缩的程度和范围于术后1d已趋于稳定。结论: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腰动脉的方法可建立稳定而科学的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对沙土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延迟性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方法 :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阻断双侧颈总动脉 5min ,然后松开 ;沙土鼠缺血预处理模型 :在 5min缺血前 2d行 1或 2次 2min缺血。 30只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组 ) ,缺血组 (Is组 ) ,预处理组 (Po组 ) ,缺血预处理 1组 (Ip1组 ) ,缺血预处理 2组 (Ip2组 )。末次缺血后第7d用组织学检查海马CA1区存活的锥体细胞数。结果 :缺血预处理能明显减少沙土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死亡的数目 ,且 2次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效果优于 1次缺血预处理。结论 :缺血预处理能明显减轻沙土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延迟性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