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琴  陈金  魏力 《护理学报》2019,26(17):1-5
目的 探讨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 related skin injury,MARSI)在PICC肿瘤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降低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提供护理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11月20日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PICC置管的396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并分析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类型、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部位及影响因素。结果 肿瘤患者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26.8%(106/396);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类型以接触性皮炎 13.9%(55/396)以及机械性皮肤损伤中的张力性损伤/水疱6.3%(25/396)为主,其次为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1.3%(5/396),毛囊炎1.0%(4/396)。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多发生在贴膜下皮肤63.2%(67/1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ICC导管相关感染(P<0.001,OR=3.271,95%CI:1.697~6.306)、穿刺次数(P=0.018,OR=2.474,95%CI:1.171~5.226)、导管维护周期延迟(P=0.018,OR=2.537,95%CI:1.176~5.473)是肿瘤PICC患者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患者PICC置管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较高,且好发于贴膜下皮肤;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类型以接触性皮炎和机械性皮肤损伤居多;而感染、穿刺次数、导管维护周期延迟是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M、IV3000、水胶体敷贴3种常用敷贴在PICC置管术后固定导管时局部皮肤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及其成本-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238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3组:3M敷贴组(A组)、IV3000组(B组)、水胶体敷贴组(C组),进行对照研究。成本只计算材料成本,效果以接触性皮炎的发生率为评价标准。结果:3种敷贴发生接触性皮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率最高(P<0.05),B组与C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成本最低,B组次之,C组最高。结论:3种敷贴(3M、IV3000和水胶体敷贴)中,经成本-效果分析,在不超过预算成本的基础上推荐优先选择水胶体或IV3000敷贴。  相似文献   

3.
目的集束化管理对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留置期间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 related skin injury,MARSI)中的应用效果,为减少肿瘤患者留置PICC期间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将2016年4月至8月678例留置PICC的门诊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发生MARSI的病例进行回顾,从护理人员及患者两方面分析患者出现MARSI的原因,制订护理干预措施。2016年9月开始护理人员采取加强对MARSI知识的学习,对患者皮肤的评估、改进导管维护方法、选择合适的敷料种类等护理干预措施。将2017年4至8月采用护理干预措施的110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发生MARSI的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MARSI的发生率由2016年的12. 39%下降至2017年的2.61%,差异有显著性(χ~2=67. 86,P<0.001)。结论实施预防控制等护理措施对降低MARSI在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联合IV3000透明敷料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处皮肤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143例PICC置管部位发生MARSI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选择敷料不同随机分为三组,A组采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M液体敷料对预防PICC贴膜所致早产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作用。方法:将126例置入PICC的早产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6例(研究过程中因堵管1例拔管,最终纳入65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用皮肤保护剂外涂后3M透明贴膜固定,对照组采用常规3M透明贴膜固定;观察两组更换PICC贴膜后是否发生MARSI,损伤部位及类型(包括表皮剥脱、皮肤撕裂、皮炎)等。结果:观察组PICC穿刺部位MARSI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损伤类型以表皮剥脱为主,观察组机械性损伤、皮炎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3M液体敷料能降低PICC贴膜引起早产儿MARSI的发生,避免局部表皮剥脱,且皮肤保护剂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敷贴移除和粘贴操作方法对PICC患者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置入PICC患者1 628例为对照组,2016年8月—2017年6月置入PICC患者2 45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敷贴移除和粘贴方法进行操作,观察组采用改良方法进行敷贴移除和粘贴。记录2组患者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不同类型及总体发生率,不同季节2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总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发生率(χ2=266.445,P<0.001)。观察组PICC患者发生张力性损伤、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过敏性接触性皮炎、表皮剥脱、皮肤撕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毛囊炎、皮肤浸润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不同季节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夏季发生率最高,观察组和对照组夏季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38.84%、7.70%。结论 对PICC带管患者采用改良方法进行敷贴移除和粘贴可有效预防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但是夏季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较高,是防控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的重要季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敷料在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中心置管术后使用效果。方法:将133例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中心置管术后病人分为A、B组,A组使用3 M普通透明敷料(6 cm×7 cm),B组采用高通透导管固定敷料IV3000(6 cm×7 cm)。观察两组病人固定处皮肤情况、敷料使用后效果、导管固定情况、更换敷料间隔时间。结果:B组敷料固定处皮肤红肿等异常情况、导管脱位发生率低于A组,敷料使用后效果优于A组。结论:使用高通透导管固定敷料IV3000皮肤红肿少,固定性好,敷料使用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银离子敷料预防及治疗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穿刺点感染的效果。方法将61例PICC穿刺置管的患者按留置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均采用常规消毒置管后贴IV3000透明贴膜,观察组(30例)使用葡萄糖酸氯已定消毒后覆盖银离子敷料后贴IV3000透明贴膜,观察两组的感染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44,P=0.000)。结论使用银离子敷料和葡萄糖酸氯已定消毒液预防治疗PICC穿刺点的感染,可以减少换药的次数、有效地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策略在肿瘤PICC置管患者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肿瘤PICC置管发生皮肤损伤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固定材料粘贴,规范的手法进行有效的导管固定及患者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生皮肤张力性损伤,表皮浸渍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肿瘤PICC置管患者实施集束化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黏胶祛除剂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皮肤医用黏胶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8月本院肿瘤PICC带管未使用黏胶祛除剂的患者50例为对照组。同时,选取2017年9月—2018年2月本院换药过程中使用黏胶祛除剂的PICC肿瘤带管患者50例为观察组,观察2组PICC置管皮肤医用黏胶剂相关性损伤(MARSI)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肿瘤PICC带管患者置管皮肤MARSI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PICC导管换药过程中使用黏胶祛除剂,能有效降低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从而提升PICC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镂空式固定法在危重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100例行脐静脉置管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镂空式固定法固定脐静脉导管,对照组按常规采用透明敷贴密闭式固定,比较2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敷贴更换频次、脐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21.057,P<0.001);敷贴更换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t=-17.321,P<0.001);观察组皮肤浸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脐部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透明敷贴密闭式固定法相比,镂空式固定法能够延长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减少敷贴更换频次,有效降低皮肤浸渍和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良后锁骨下深静脉导管固定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4月住院,肿瘤晚期并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60例,分为传统方法组和改良方法组各30例.传统方法组采用缝线、固定夹、贴膜三重固定,改良方法组采用输液贴、3M胶布、贴膜三重固定.比较两组导管滑脱发生率、皮肤损伤程度和穿刺处皮肤细菌检出率.结果2种固定方式下导管均无脱落情况,改良方法固定锁骨下深静脉导管对患者皮肤损伤小,穿刺处皮肤细菌检出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改良锁骨下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固定效果好,减少患者皮肤损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固定方法在肿瘤患者化疗置入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置入PICC化疗肿瘤患者12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固定方法。观察比较2组患者置管期间PICC异常情况发生,并记录无菌贴膜更换时间。结果观察组置管期间PICC异常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718,P=0.017);观察组患者置管期间提前更换无菌贴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4.958,P<0.001)。结论改良固定方法可有效减少 PICC断裂、异位、局部皮肤感染及受压情况发生,减少患者置管期间提前更换无菌贴膜发生,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分级预防方案, 为预防PICC皮肤损伤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的整体研究时间为2022年4—7月。基于循证检索国内外文献, 并结合前期调查结果, 初步构建肿瘤患者PICC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分级预防方案内容框架指标。采用目的抽样法, 选取山西省14所三甲医院的20名静脉治疗专家, 运用德尔菲法对专家进行2轮函询, 确定肿瘤患者PICC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分级预防方案。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 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4, 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2和0.16(P<0.001)。最终构建的肿瘤患者PICC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分级预防方案包含6项一级指标和31项二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肿瘤患者PICC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分级预防方案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可为PICC皮肤损伤的预防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粘胶祛除剂预防PICC置管患者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将2017年5月至8月的50例PICC门诊换药患者设为对照组,予常规护理,2018年5月至8月的50例PICC门诊换药患者设为观察组,予粘胶去除剂治疗,比较皮肤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发生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发生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粘胶祛除剂可以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透明贴膜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6月我院行外科手术需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24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3M透明贴膜固定,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固定所需时间、患者舒适度、导管脱出情况、局部皮肤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导管固定所需时间显著缩短,患者舒适度显著升高,局部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患者导管脱出发生率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贴膜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可节省操作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局部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类型的透明贴膜用于PICC置管术后换药的效果,比较两者的实用性与优缺点,为临床护理人员在PICC维护过程中选用适宜的敷贴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168名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在导管维护换药过程中甲组使用10 cm× 12 cm的3M(HP)贴膜,乙组使用10 cm×12 cm的施乐辉(Ⅳ3000)贴膜.观察两组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对比两组患者自感舒适度、局部皮肤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穿刺点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乙组患者的自感舒适度显著高于甲组(P <0.005),显示施乐辉(Ⅳ3000)贴膜透气性好于3M(HP)贴膜.乙组患者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甲组(P<0.005),但两组患者的穿刺点感染率无差异(P>0.05).结论 施乐辉(Ⅳ3000)贴膜透气性好、皮肤反应低、具有低敏性,用于PICC置管术后换药的效果优于3M(HP)贴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总结93 例患者PICC 癌症患者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原因包括:皮肤基础条件差致皮肤破溃,贴膜使用方法不当易引起皮肤损伤,药物不良作用导致皮肤过敏反应,患者自身过敏体质及汗液刺激.对策:皮肤基础条件差的患者使用水胶体敷料,掌握正确的贴膜粘贴及去除方法,对皮肤过敏患者避免使用含有酒精的消毒液,使用纱布敷料增加通透性,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物.93 例患者针对致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原因采用相应对策,皮肤状况好转,1 例患者皮肤状况未见好转,最终拔出导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化疗间歇期患者留置PICC导管维护在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6月30日在静脉治疗护理专科门诊行PICC导管维护的102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导管维护流程维护;将2019年7月1日~12月31日的99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在常规PICC导管维护流程维护的同时注意细节微调进行固定;比较两组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导管形成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64例(6.44%),对照组发生130例(1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P=0.01)。结论:对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导管患者采取常规PICC导管维护流程的同时注意细节微调固定,有效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20.
张利辉  姚志红 《妇幼护理》2023,3(24):5882-5884
目的 探讨系统化风险预防管理对小儿 PICC 置管部位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20 年 4 月至 2022 年 12 月收治的 PICC 置管的患儿 102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系统化风险预防管 理。分析和比较两组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和心理状态。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发生医用粘胶相关 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的焦虑、抑郁情绪相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 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小儿 PICC 置管部位实施系统化风险预防管理能够减少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