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应用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中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探寻一种比较适用于该种术式的麻醉方法.方法 选择行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全凭静脉全麻组(A组)、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B组)及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C组).B、C两组分别先以0.25%罗哌卡因及0.25%罗哌卡因与吗啡4mg混合液25 mL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A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15min后行全麻,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等的用药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中知晓发生率及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并进行术后镇痛VAS评分.结果 芬太尼用药量B、C两组明显少于A组(P<0.05);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B、C两组明显短于A组(p<0.05);术后6~24 h内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1或0.05),而术后14~48 h内VAS评分C组显著低于A、B两组(P <0.01或0.05);术后镇痛持续时间C组明显长于A、B两组(P<0.01或0.05).三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是一种更适合应用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副作用较少且可产生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及分析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经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胸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胸科手术患者120例进行临床研究,将其随机分成A组、B组及对照组等3组,各40例。A组患者于术毕前给予0.375%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肋间神经阻滞,B组患者于术毕前给予0.75%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肋间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给予0.9%浓度的生理盐水肋间神经阻滞。3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芬太尼PCIA。观察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两组患者术后24h内静息、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明显较低(P0.05),其中又以B组患者的差异更为显著(P0.05)。结论:在胸科手术中给予0.75%浓度的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与PCIA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双侧肋缘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96例接受择期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全麻诱导后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双侧肋缘下TAP阻滞.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将纳入患者分成生理盐水组、罗哌卡因A组和罗哌卡因B组,每组各32例.22 G神经阻滞穿刺针分别注入无菌生理盐水20 mL、0.375%罗哌卡因20 mL和0.5%罗哌卡因20 mL.术后均给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若术后48 h内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4分,使用地佐辛(Dezocine)补救镇痛.比较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PCIA按压次数、PCIA药物使用量、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麻醉不良反应以及住院时间等.结果:三组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罗哌卡因A组、B组术后PCIA按压次数、PCIA药物使用量均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罗哌卡因A组、B组术后4 h、12 h静息或活动时VAS评分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三组术后24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A组、B组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罗哌卡因A组、B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双侧肋缘下TAP阻滞对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可减少PCIA镇痛类药物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且不同浓度罗哌卡因TAP阻滞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酒石酸布托菲诺作为臂丛麻醉辅助用药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手外科急症需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A组80例采用酒石酸布托啡诺合并罗哌卡因,B组80例采用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结果 2组患者术后镇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呼吸抑制、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手外科手术中使用酒石酸布托啡诺静脉辅助行臂丛神经阻滞后不良反应明显少于芬太尼,是临床麻醉医生行臂丛麻醉值得应用的静脉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胸椎旁神经阻滞和静脉术后镇痛用于高原地区老年开胸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根据术毕所采用镇痛方式的不同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组(A 组)和静脉镇痛组(B 组)。A 组于术毕拔管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给予盐酸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混合液;B 组于术毕缝皮前开启经静脉自控镇痛(舒芬太尼和雷莫司琼)。观察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 h(t1)、2 h(t2)、3 h(t3)、12 h(t4)和24 h(t5)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镇痛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 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胸椎旁神经阻滞,未见与穿刺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与 B 组比较,A 组术后 VAS 评分明显降低(P <0.05);镇痛效果好,满意度高(P <0.01),恶心呕吐及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高原地区老年开胸患者术后镇痛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总体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将78例ASAⅠ或Ⅱ级、接受颈丛神经阻滞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9例,仅注入0.33%罗哌卡因15ml。B组39例,注入0.33%罗哌卡因15ml+地佐辛5mg,总共16ml。麻醉成功后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和不同时间VAS评分。结果 B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B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B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在颈丛神经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时可减轻疼痛,降低牵拉反应,延长镇痛时间,改善镇痛效果,减少术中及术后手术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行上肢手术成人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均行肌间沟臂丛阻滞,A组:0.4%罗哌卡因25ml,B组:0.4%罗哌卡因25ml+布托啡诺1mg,记录术中15、30、60min,术后4、8、12、24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B组比A组明显加快,镇痛持续时间B组比A组显著延长(P<0.05);术中、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评分(VAS)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0.4%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臂丛阻滞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时间明显延长,镇痛效果明显增强,但并不延长运动阻滞时间.  相似文献   

8.
王琳琳  郭梦倬  何农  张欢 《北京医学》2018,(3):218-220,22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神经阻滞复合患者自控镇痛用于妇科开腹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40例全麻下行妇科开腹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TAP复合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B组为单纯PCIA组,每组20例.术后A组在超声引导下用0.25%的罗哌卡因15 ml行双侧TAP神经阻滞,2组均给予PCIA,记录术后4、8、12、24、30 h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舒适程度评分(BCS),并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4、8、12、24 h时,A组的疼痛评分均低于B组(P<0.05);术后30 h,2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的BCS舒适度评分均高于B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TAP神经阻滞能在术后24 h内安全有效地用于妇科开腹手术的术后镇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喷他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对于术后镇痛时间、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入院的80例ASAⅠ或Ⅱ级,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均分为:A组,0.75%罗哌卡因30mL;B组,0.75%罗哌卡因30mL+喷他佐辛30mg。手术开始15、30、60 min及术后1、6、12、24h行VAS疼痛评分,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能明显延迟术后疼痛出现的时间,并使疼痛的程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两种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自控肌间沟臂丛神经镇痛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拟行上臂或肩部手术患者50例,年龄18~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II级,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技术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并留置导管,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随机分成两组:0.1%罗哌卡因组(A组)与0.25%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25例,无背景持续输注,单次PCA量为5 mL,锁定时间15 min,1 h限制剂量为20 mL。术后0.5、3、6、24 h(t1~4),评估患者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VAS评分及运动阻滞程度,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与B组比较,A组静息和活动的疼痛VAS平均评分、平均运动阻滞评分较高(P<0.01)。静息状态下,A组t4时的疼痛VAS评分高于B组(P<0.01),活动状态下,A组t2~4时的疼痛VAS评分高于B组(P<0.01);A组患者患肢手部麻木感的病例多于B组(19:8,P<0.05),Horner综合征的病例少于B组(3:13,P<0.05)。结论:0.25%罗哌卡因用于自控肌间沟臂丛神经镇痛的效果优于0.1%罗哌卡因,但对颈交感神经的影响较大。0.1%罗哌卡因可满足静息状态下的镇痛,并保持一定自主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应用高频超声引导单独阻滞耳大神经的临床实践方法,并对耳大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60例鼓室乳突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耳大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30例,2组均在全身麻醉下完成鼓室乳突手术.B组全麻诱导前应用超声引导平面内技术以0.25%罗哌卡因2 ml阻滞患侧耳大神经.注药后10 min,以针刺法测试耳部各分区阻滞效果.术后随访患者,以针刺法判断耳大神经阻滞消退时间,并记录患者术后24 h的VAS评分.结果 B组30例患者的耳大神经在超声下均可探查确认并成功阻滞.100%阻滞有效的区域为乳突区、耳廓背面、耳轮、耳轮尾、对耳屏、耳垂、下颌角,而耳轮脚、对耳轮、耳甲腔、耳屏、下颌缘、颊部、耳前区域则存在阻滞无效的可能.0.25%罗哌卡因2ml对耳大神经的阻滞时长为(11.70±1.95)h.术后0~12h,B组术后中重度疼痛(VAS≥4分)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2例vs.20例,P<0.01).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探头可以明确探查并成功阻滞耳大神经,耳大神经阻滞范围可以覆盖耳部绝大部分神经支配区.0.25%罗哌卡因2ml对耳大神经的阻滞时长为11.70±1.95 h.耳大神经阻滞可以缓解鼓室乳突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2.
叶伟光  王天龙 《北京医学》2012,34(8):654-655
目的探讨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本组拟行肱骨手术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65~85岁,体重52~83kg,ASAⅠ~Ⅱ级,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0.375%罗哌卡因起始容量为19ml,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减少2ml;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增加量2ml。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0.37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0.37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为19.0ml(17.1~21.2)。结论 0.375%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9.0ml。  相似文献   

13.
吴宏亮  孙莉 《安徽医学》2010,31(1):47-49
目的评价吗啡和地塞米松对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72例,性别不限,年龄45~65岁,体重48~70kg,ASAI或Ⅱ级。麻醉方式采用常规的静吸复合全麻方法。根据肋间神经阻滞药液种类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罗哌卡因复合吗啡组(RM组)、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组(RD组)及罗哌卡因复合吗啡和地塞米松组(RMD组),每组18例。术毕关闭胸腔前在切口上、下各两肋骨作胸廓内肋间神经阻滞,每点使用研究药物溶液各5ml,总量为20ml。肋间神经阻滞的药物中分别含有罗哌卡因10mg和/或吗啡2mg和/或地塞米松10mg。记录无痛状态时间、对疼痛治疗的总体评价及嗜睡、恶心等情况,并观察麻醉结束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呼吸情况。结果RMD组患者无痛状态的持续时间(21.32±5.03)h较R组(7.68±2.76)h、RM组(11.07±3.48)h、RD组(9.25±4.42)h明显延长(P〈0.05)。RMD组患者对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评价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组患者(P〈0.05)。RMD组患者术后出现嗜睡、恶心发生率与R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瘙痒发生率则较低。结论地塞米松和吗啡可延长罗哌卡因的肋间神经阻滞时间,并提高镇痛总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单侧髋部手术中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效果。方法50例ASAⅠ~Ⅲ级拟行单侧髋部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n=25)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n=25)。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两点分别给予0.45%罗哌卡因30ml(腰丛)、20ml(坐骨神经);B组行硬膜外麻醉,给予0.75%罗哌卡因10~15ml。观察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A组在手术过程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B组平稳;A组用麻黄碱的患者显著少于B组;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B组围术期出现恶心、呕吐、尿潴留不良反应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侧髋部手术不仅可满足手术需要,而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镇痛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162-165+169+封三
目的肌电图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对膈神经传导(phrenic nerve conduction,PNC)和膈肌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择期行前臂骨折取内固定装置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0.375%罗哌卡因20 mL)、B组(0.5%罗哌卡因20 mL)和C组(0.75%罗哌卡因20 mL),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SCBPB,应用肌电图测量PNC数据,对阻滞前、阻滞后5、10、15、30 min的PNC潜伏期及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测量三次记录平均值。测试阻滞后5、10、15、30 min阻滞情况,观察并记录三组的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效果、阻滞维持时间及术后24 h阻滞相关并发症。结果 A组阻滞后CMAP波幅小于阻滞前50%的概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比B、C组阻滞起效时间慢,阻滞维持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臂丛阻滞后PNC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30 min阻滞效果、术后24 h阻滞相关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0.375%、0.5%和0.75%罗哌卡因20 mL在超声引导下行SCBPB在注药后30 min均可以达到满意的阻滞效果,0.375%罗哌卡因20 mL比0.5%、0.75%罗哌卡因20 mL行SCBPB对CMAP波幅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中加入地塞米松对于肋间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ASAⅠ~Ⅱ 级择期在肋间神经阻滞下行单侧乳房肿块切除术的门诊患者39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A组,n=195)使用0.375%罗哌卡因24 mL和5 mg地塞米松1 mL,对照组(B组,n=195)使用0.375%罗哌卡因24 mL和0.9%生理盐水1 mL。主要观察指标为触觉阻滞维持时间和疼痛阻滞维持时间;次要观察指标为起效时间、VAS评分、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触觉阻滞维持时间和疼痛阻滞维持时间:A组均显著长于B组(P<0.01);出现疼痛感知时VAS评分:A组低于B组(P<0.05);患者满意度:A组高于B组(P <0.05);2组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未发生延迟性神经损伤。结论 0.375%罗哌卡因复合5 mg地塞米松可安全用于肋间神经阻滞,具有延长镇痛时间、降低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麻醉效果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背景量的连续胫神经阻滞用于跟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6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跟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腘窝后入路连续胫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置入连续刺激导管,持续输注0.2%(质量分数)罗哌卡因,A组背景量为5 mL/h,B组背景量为3.2 mL/h。置管后第12、24、48小时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情况与运动阻滞情况,并记录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VAS评分在第12、24和48小时3个时间点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8 h内胫神经感觉阻滞和胫神经运动阻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8 h内腓总神经感觉阻滞和腓总神经运动阻滞情况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8 h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3.2 mL/h背景量的0.2%(质量分数)罗哌卡因连续胫神经阻滞可为跟骨手术提供良好镇痛,同时可降低腓总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在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喉上神经阻滞对会厌囊肿切除术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9 年9 月—2019 年11 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行支撑喉镜下会厌囊肿切除术 的会厌囊肿患者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对照组实施静脉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 麻),正常浓度组采用盐酸罗哌卡因(0.5%)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喉上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全麻,低浓度组采用 低浓度盐酸罗哌卡因(0.25%)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喉上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全麻。结果 正常浓度组、低浓 度组置入喉镜前(T0)、脑电双频普指数(BIS)值在40 ~ 60 时(T2)的丙泊酚泵注速率、瑞芬太尼泵注速 率较对照组低(P <0.05)。正常浓度组、低浓度组T0、置入喉镜即刻(T1)的心率(HR)、平均脉动压(MAP) 和BIS 最大波动值较对照组低(P <0.05)。正常浓度组、低浓度组拔管后即刻、拔管后6 h 的VAS 评分较 对照组低(P <0.05)。低浓度组拔管后有并发症的患者数较正常浓度组低,满意度较正常浓度组、对照组高 (P <0.05)。结论 0.25% 罗哌卡因神经阻滞能更好地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有效减轻会厌囊肿患者术后 疼痛,同时减轻术后并发症,实现患者的舒适化医疗和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比较开颅前行头部神经阻滞和(或)联合术后曲马多PCA(患者自控镇痛)对手术后疼痛的影响及镇痛效果。方法60例择期额颞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ASAⅠ~Ⅱ级,用随机表法随机分为:①生理盐水对照组(n=20);②长效利多卡因组(商品名克泽普)(n=20);③罗哌卡因组(n=20)。麻醉诱导后根据手术切口部位进行眶上、耳颞、枕大、枕小神经阻滞。局麻药分别选用复方长效利多卡因、1%罗哌卡因和生理盐水。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术后采用曲马多PCA镇痛,检测术后2h、术后第1天和第2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ore,VAS)。结果术后2h对照组、长效利多卡因组、罗哌卡因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42.0±19.7)mm、(25.2±16.4)mm和(38.6±24.5)mm,长效利多卡因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天VAS评分较术后2hVA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术前行头皮神经阻滞可减轻术后的疼痛程度;联合术后曲马多PCA可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0.
袁建虎  李天佐  董慧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8):179-180,188
目的 探讨与0.5%盐酸罗哌卡因比较等摩尔甲磺酸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用于肛肠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肛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盐酸罗哌卡因组).入室开放静脉通路,连续监测BP、P、SpO2、ECG、RR.俯卧位行改良骶管阻滞,两组患者均以1%盐酸利多卡因5mL作为试验剂量,3min后无不良反应则分别给予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0.5%盐酸罗哌卡因各20mL.记录麻醉效果(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最高平面、持续时间及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麻醉满意度.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甲磺酸罗哌卡因比盐酸罗哌卡因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7.9±3.3)min VS(11.2±3.5min)],前者吸收快,易出现轻度局麻药毒性反应.两者感觉阻滞持续时间[6.4±1.3)hVS(6.5±1.1)h]、运动阻滞程度无明显差异,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满意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骶管阻滞下实施肛肠手术起效快,感觉阻滞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