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的放化疗综合治疗方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方法:初治鼻咽癌患者73例,分为常规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组(RT CT)42例和调强放疗加化疗组(IMRT CT)31例。常规放疗鼻咽部剂量70~76Gy,肿大淋巴结60~65Gy,颈部预防剂量50Gy;调强放疗设鼻咽部大体肿瘤为GTVnx、颈部阳性淋巴结GTVnd、高危临床靶体积CTV1和低危临床靶体积CTV2。处方剂量分别为GTVnx(70.6~76.6)Gy/(31~33)f、GTVnd(61.6~70.6)Gy/(28~33)f、CTV156Gy/28f、CTV2(50.4~53.2)Gy/28f,化疗方案包括诱导、同期与辅助。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全组2年和3年的局部区域无复发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83.3%、90.9%、86.2%和78.9%、89.5%、84.3%;(RT CT)组分别为70.0%、85.0%、77.6%和70.0%、80.6%、60.4%;(IMRT CT)组分别为88.9%、95.5%、100%和88.9%、95.5%、100%。Log-rank生存比较显示,(RT CT)组与(IMRT CT)组的局部区域无复发率与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5和0.021。结论:IM-RT加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可获得理想的局部区域控制和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李桂生  陈绍俊  黄海欣  宁四海 《肿瘤》2011,31(4):343-347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与常规放疗(radiation therapy,RT)联合化疗(chemotherapy,CT)治疗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方法:2005年1月—2007年9月,8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按92福州分期,Ⅲ期50例,ⅣA期30例)随机接受RT+CT(40例)和IMRT+CT(40例)。CT方案为顺铂为主的方案,包括放疗期间同步化疗以及放疗结束后的辅助化疗。按放射反应评分标准(RTOG/EORTC)评价急性和晚期放射损伤。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1和2年局部区域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RT+CT组的1和2年局部区域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87.5%、90.0%和87.5%以及80.0%、82.5%和80.0%;IMRT+CT组则分别为100.0%、97.5%和97.5%以及97.5%、95.0%和97.5%。2组的2年局部区域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的急性放射损伤多为2~3级,晚期放射损伤多为1~2级。RT+CT组的口咽黏膜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放疗后1年,RT+CT组中重度口干发生率为82.5%,而IMRT+CT组仅表现为轻度口干。结论:IMRT联合化疗治疗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可获得较好的局部区域控制率和总生存率,且IMRT可明显减轻放疗引起的口干。  相似文献   

3.
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布野及联合化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投照方式、近期临床疗效,以及单纯放疗和放、化疗结合的耐受性。[方法]2003年12月 ̄2005年12月157例初治鼻咽癌患者鼻咽和全颈及锁骨上全程实施前7野IMRT。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1)、颈部大体肿瘤体积(GTV2)、临床靶体积1(CTV1)和临床靶体积2(CTV2)处方剂量分别为70Gy、66Gy、60Gy、50Gy,共32分次。88例患者行联合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RTOG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结果]治疗计划结果显示,靶区内GTV1、GTV2、CTV1和CTV2的平均剂量分别为70.5Gy、67.0Gy、60.1Gy和51.2Gy。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2年局部区域无进展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7.4%、94.9%和93.6%、89.4%及96.4%、92.7%。放化综合治疗组的口咽、黏膜反应及血液系统毒性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患者近期毒副反应均可以耐受,口干症状随着治疗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减轻。[结论]IMRT使靶体积照射剂量提高,而周围器官受照剂量降低,对初治鼻咽癌可获得理想的局部区域控制,放化综合治疗对控制远处转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调强放疗初步结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鼻咽癌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otherapy,IMRT)的初步疗效。方法:对91例经病理确诊的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处方剂量分别为GTV(鼻咽部和颈部淋巴结肿瘤靶区)66~70Gy,CTV1(临床靶区)60~62Gy,CTV2和CTVn(颈部淋巴结区域)54~56Gy。11例患者IMRT结束后有局部残留,1例采用IMRT追量照射10Gy/4次,其余给予鼻咽腔内后装追量照射9~15Gy/3~5次。分析疗效及放射治疗毒性。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1和2年生存率为97·1%和97·1%,局控率为97·1%和92·5%。急性放射反应多为Ⅰ度和Ⅱ度以口干和放射性口腔炎为主,分别占72·5%和58·2%。远期放射反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口干和听力下降,占患者的39·6%和17·6%。GTV、CTV1及CTV2的平均剂量分别为70·6、67·9和65·0Gy;5%体积的正常器官受照射剂量的平均值为:脑干41·4Gy,脊髓35·4Gy,左腮腺46·5Gy,右腮腺51·8Gy。结论:调强放疗能使得鼻咽癌各靶区得到很好的剂量分布,提高了初治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明显减轻了急性放射反应。鼻咽癌IMRT处方剂量70Gy以上,CTV2预防照射的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IMRT)在初治鼻咽癌应用的初步结果.方法76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了全程IMRT.根据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Ⅰ期2例,Ⅱ期20例,Ⅲ期29例,Ⅳ期25例.采用多叶光栅的静态调强技术实施IMRT,采用的逆向治疗计划系统分别为TMS、CMS和Pinnacle.各靶区处方剂量均以其PTV定义给予,鼻咽肿瘤(GTV)和颈部淋巴结(GTV-LN)处方剂量为68~76Gy,鼻咽区域及上颈部临床靶区(CTV1)处方剂量为58~66Gy.下颈部锁骨上区域(CTV2)37例采用IMRT技术,处方剂量为50~60Gy,39例采用常规技术单前切线野照射.晶体、脑干、脊髓、视神经和视交叉的最高限量(99%体积低于此剂量)分别为8、54、40、54、54 Gy.7例合并同时化疗,4例IMRT后鼻咽局部予以立体定向放疗加量.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RTOG标准评价急性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期为10个月,全组死亡3例,分别死于鼻咽肿瘤未控大出血、肝转移和治疗相关并发症.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92%;鼻咽和颈部1、2年局部控制率均为95%,4例出现了远处转移;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86%.急性反应以1、2级为主,其中唾液腺为99%,咽部和黏膜分别为88%和72%.GTV、GTV-LN、CTV1、CTV2的平均剂量均值分别为74.3、74.1、67.2、60.2Gy,平均低于95%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分别为0.58%、0.31%、0.67%、0.59%.左、右腮腺的中位剂量分别为33.9、34.0 Gy,晶体、脑干、脊髓、视神经、交叉最高剂量平均值分别为7.2、53.4、41.6、53.4、55.6 Gy.结论调强放疗技术能对初治鼻咽癌的各靶区达到很好的剂量分布,达到较高局部控制率,并降低了周围危及器官剂量和急性治疗反应,远期结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咽癌(NPC)缩小临床靶体积(CTV)调强放疗(IMRT)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2003年8月到2007年3月共380例NPC患者入组研究,其中AJCC分期Ⅰ期1例、Ⅱ期71例、Ⅲ期197例、Ⅳ期111例.高危临床靶体积(CTV1)包括肿瘤靶体积(GTV)及整个鼻咽黏膜,低危临床靶体积(CTV2)包括整个鼻咽腔(包括鼻腔后部5 mm)、上颌窦(后壁前5 mm)、翼腭窝、后组筛窦、咽旁间隙、颅底、斜坡及颈椎前1/3、咽后淋巴引流区(内侧组从颅底至第2颈椎上缘).处方剂量GTV 66.00~69.75 Gy,CTV160.00~66.65 Gy,CTV2或CTVN54.0~55.8 Gy,分割次数均为30~33次.其中308例局部进展患者接受了以铂类为基础的诱导化疗.结果 随访率为100%,随访满3年者145例.3年局部控制率、区域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4.9%、97.4%、86.2%、80.9%和89.0%.多因素分析表明N分期是影响无远处转移生存率(x2=20.80,P=0.001)的预后因素,N分期(x2=18.30,P=0.003)及年龄(x2=7.31,P=0.004)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5.6%患者放疗后2年仍存在2级口干,未观察到4级远期副反应.4.2%、2.6%和12.1%患者分别出现局部、区域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采用缩小CTV2IMRT方法治疗NPC可获得较好的局部区域控制率及总生存率,急慢性副反应可接受.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IMRT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鼻咽癌IMRT的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009—2010年间869例病理诊断明确、无远处转移、接受全程IMRT的鼻咽癌患者纳入研究。84.8%接受以顺铂为基础化疗。鼻咽原发灶放疗66~70.4 Gy分30~32次,颈部阳性淋巴结66 Gy分30~32次。 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差异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5年OS率为84.0%,5年LRFS、RRFS 、DMFS、DFS率分别为89.7%、94.5%、85.6%、76.3%。对局部晚期患者同期化疗有降低远处转移趋势(83.6%比75.7%,P=0.050)和改善OS趋势(82.6%比77.0%,P=0.082)。诱导化疗有提高OS趋势(80.7%比71.4%,P=0.057),其中含多西他赛或吉西他滨的诱导化疗有提高OS趋势(83.3%比72.2%,P=0.058)。初始放疗后接受推量者DFS率更低(52.2%比71.1%,P=0.004)。同期化疗增加远期口干、张口困难,高剂量顺铂增加口干和听力损伤。结论 IMRT治疗鼻咽癌远期疗效较好。同期化疗联合IMRT有降低远处转移趋势,其价值需进一步研究。放疗后残留接受推量似乎与不良预后有关。化疗增加远期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期推量调强放疗(sMART)并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多叶光栅的静态调强技术实施IMRT,鼻咽肿瘤(GTVnx)和颈部阳性淋巴结(GTVnd)处方剂量为66~72 GY,分次剂量为2.2~2.4 Gy;鼻咽亚临床病灶及中上颈部淋巴引流区域(CTV1)处方剂量为60 Gy,2.0 Gy/次;下颈部锁骨上淋巴引流区域(CTV2)处方剂量为54 Gy,1.8 Gy/次.56例患者放疗同期给予2个周期顺铂单药化疗;31例放疗同期给予2个周期PF+CF方案的化疗.放疗结束后1个月均行PF方案辅助化疗3~4个周期.结果:中位随访46个月(19~69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4.6%和91.3%.PF+CF方案同步化疗组与单药DDP组疗效相似,但前者的急性黏膜反应明显高于后者.结论:SMART技术减少周围正常组织损伤的同时,可提高靶区内生物等效剂量.同步放化疗提高了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肿瘤控制率及生存率,单药DDP作为同步放化疗药物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6年6月153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成同步放化疗组(同步组,n=82)和单纯放疗组(单放组,n=71)。同步组化疗方案为泰素25mg/m^2,或顺铂30mg/m^2,共6~8周。两组放疗方案相同,放疗技术采用常规或IMRT,原发肿瘤和阳性淋巴结总剂量为70~76Gy。[结果]治疗结束时,同步组的淋巴结CR率稍高于单放组(52.0%vs.48.5%,P=0.058)。2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无局部复发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率同步组为93.5%、83.3%、96.3%和86.7%,单放组为87.3%、76.2%、95.3%和80.4%,差异均无显著性。在Ⅲ期患者中,同步组2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96.9%,显著高于单放组的78.9%(P=0.034)。[结论]同步放化疗降低了Ⅲ期鼻咽癌患者远处转移率,提高无瘤生存率,远期结果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伽玛刀和三维适形放疗推量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局部晚期(Lrr4期)鼻咽癌患者120例,随机进入伽玛刀推量组(伽玛刀组)40例、3D.CRT推量组(3D—CRT组)40例、调强放射治疗(IMRT)组40例。IMRT组患者采用IMRT技术,鼻咽部大体肿瘤靶区(GTVnx)和其临床靶区(CTVI)的处方剂量分别为76Gy~78Gy和64Gy;颈部转移淋巴结(GTVnd)和其临床靶区(CTV2)的处方剂量分别为64Gy-72Gy和60Gy。伽玛刀组和3D—CRT组患者接受相同方式的常规外照射,鼻咽部剂量为70Gy,针对鼻咽原发灶进行推量治疗,研究组用伽玛刀推量治疗6Gy-10Gy,对照组用3D—CRT推量治疗6Gy~10Gy。结果放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肿瘤完全消退率与推量方式有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伽玛刀组明显优于IM-RT组和3D—CRT组;口干、放射性外耳炎、失眠等放疗急性不良反应与推量方式有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RT组的放疗急性不良反应明显低于伽玛刀组和3D—CRT组;伽玛刀组的放射性外耳炎和失眠的发生率分别为15.0%和12.5%,明显低于3D—CRT组的35.0%和37.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常规放疗+伽玛刀推量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可以提高肿瘤完全消退率,有可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减少放射治疗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时放化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及总生存率.方法 8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前瞻性随机分为放疗合并化疗组(放化组、R+C)和单纯放疗组(单放组、R),放疗方法相同,放化组放疗同时给予顺铂(DDP)和氟尿嘧啶(5-Fu).结果随访3年,放化组较单放组残存率及局部复发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远处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放化组和单放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5.5%、74.8%和90.0%、59.5%,差异无显著性(P>0.05).总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放化组毒性较单放组大,后遗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放疗合并使用DDP和5-Fu可减少残存率,提高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时辰化疗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 (2021年5期)、Pubmed、Embase、CBM、CNKI、VIP及万方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个研究1275例患者,其中时辰化疗联合放疗组642例,常规化疗联合放疗组633例。结果 显示时辰化疗联合放疗比常规化疗联合放疗组能提高有效率(OR=1.66,95%CI为1.17~2.34,P=0.004),降低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4级口腔黏膜反应及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均P<0.001);放化疗结束后CD3、CD4、CD4/CD8细胞数也较高(均P<0.001)。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时辰化疗联合放疗能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近期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同时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程度减少。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NPC)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放疗是NPC的主要治疗方法。化疗策略(诱导、同期、辅助)在放疗中的综合应用提高了局部晚期NPC的疗效。目前同期放化疗联合辅助或诱导化疗已被推荐为局部晚期NPC标准治疗方法。然而,标准治疗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诱导及辅助化疗仍有许多争议,建立更加理想及个体化的局部晚期NPC放化疗方案仍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ang Y  Gao JM  Hu WH  Gao YH  Xie FY 《癌症》2007,26(8):885-889
背景与目的:诱导加同期放化疗有提高鼻咽癌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趋势,本研究对比鼻咽癌接受单纯放疗或诱导加同期放化疗的生存率差异,探讨增加诱导及同期化疗对鼻咽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诱导加同期顺铂联合氟尿嘧啶方案化疗3~5疗程联合放疗75例鼻咽癌与同时期接受单纯根治性放疗的局部晚期住院患者460例的生存期进行比较.生存相关分析用Cox回归分析,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两组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疗加化疗组优于单纯放疗组(P<0.05).Ⅲ期患者组单纯放射治疗者中位生存期和中位无瘤生存期分别为85.1个月和82.9个月,而化疗加放疗组为94.5个月和89.5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a期患者组单纯放射治疗者中位生存期和中位无瘤生存期分别为44.4个月和40.3个月,化疗加放疗组为82.4个月和69.6个月,两组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和化疗与否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诱导化疗加同期放化疗治疗鼻咽癌可提高Ⅲ、Ⅳa期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Meta分析调强放疗时代鼻咽癌诱导化疗(IC)联合单纯放疗(RT)与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CCR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已经发表的回顾性或者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2010—2020年发表的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的研究包括接受IC+CCRT或IC+RT治疗的鼻咽癌患者,使用STATA 12软件合并风险比(HR)、危险比(RR)及95%可信区间(CI),并应用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了8项回顾性研究中的 2483例患者。IC+CCRT组与IC+RT组总生存相仿(HR=0.78,95%CI为 0.58~1.04, P=0.091);但IC+CCRT组的无远处转移生存(HR=0.56,95%CI为 0.42~0.74,P<0.001)及无进展生存期(HR=0.65,95%CI为 0.54~0.77,P<0.001)较IC+RT组提高。IC+CCRT组急性不良反应较IC+RT组明显增加。结论 鼻咽癌治疗中两种治疗模式总生存相当,而IC+CCRT组的无远处转移生存及无进展生存较优于IC+RT组,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应增加。IC+CCRT或许可作为鼻咽癌患者的一种推荐治疗方式,但需要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远处转移鼻咽癌在从初治转移到继发转移、从寡转移到播散性转移方面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对于远处转移(ⅣB期)的鼻咽癌患者,其预后与转移灶的解剖学特性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M1期进行细分,为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初治转移鼻咽癌不仅涉及全身治疗,还要考虑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处理。目前,初治 ⅣB期鼻咽癌缺乏公认的治疗模式,仍需更多研究来评估不同治疗手段的临床益处。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in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for patients with stage Ⅲ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251 patients with stage Ⅲ NPC treated with IMRT alone or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CRT)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from February 2001 to December 200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prognostic factors of NPC were analyzed and the efficacy of CCRT was assessed. The survival rate was calculated by Kaplan-Meier metho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by log-rank test. The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Cox model. Results The 10-year locoregional-free survival (LRFS), 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 (DM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for NPC patients were 88.6%, 81.1%, 68.8% and 75.1%, respectivel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N staging and nasopharyngeal tumor volume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s, and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FS and OS (both P<0.05). In T3N0-1 pati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rvival indexes between IMRT alone and CCRT (10y-LRFS:93.8% vs. 93.2%, P=0.933;10y-DMFS:80.9% vs. 86.8%, P=0.385;10y-PFS:70.6% vs. 77.7%, P=0.513;10y-OS:71.8% vs. 83.6%, P=0.207). For T1-3N2 patients, CCR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radiotherapy alone in LRFS, PFS, and OS (10y-LRFS:87.3% vs. 66.7%, P=0.016;10y-PFS:70.2% vs. 41.0%, P=0.003;10y-OS:78.5% vs. 51.7%, P=0.008), whereas there was an increasing trend in DMFS (10y-DMFS:80.3% vs. 66.4%, P=0.103). Conclusions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can improve clinical prognosis of stage Ⅲ NPC patients, and the most survival benefits are obtained in the N2 group.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ptions should be delivered based on the risk of treatment failur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MRT同期化疗对Ⅲ期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和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08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单纯IMRT和IMRT同期铂类药物化疗的 251例Ⅲ期鼻咽癌患者,分析相关预后因子和探讨IMRT同期化疗作用。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模型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 10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88.6%、81.1%、68.8%和75.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和鼻咽肿瘤体积是最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同期化疗有助于改善患者PFS和OS (均 P<0.05)。T3N0-1期患者单纯放疗组和同期放化疗组各生存指标均相近(10年LRFS为93.8%∶93.2%,P=0.933;10年DMFS为80.9%∶86.8%,P=0.385;10年PFS为70.6%∶77.7%,P=0.513;10年OS为71.8%∶83.6%,P=0.207);T1-3N2期患者同期放化疗的LRFS、PFS和OS优于单纯放疗(10年LRFS为87.3%∶66.7%,P=0.016;10年PFS为70.2%∶41.0%,P=0.003;10年OS为78.5%∶51.7%,P=0.008),DMFS有提高趋势(10年DMFS为80.3%∶66.4%,P=0.103)。结论 IMRT中同期化疗的加入有助于改善Ⅲ期鼻咽癌患者预后,在N2期组获益较为明显,需要根据患者治疗失败风险予以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精确放疗时代T1期伴不同颈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鼻咽癌患者生存预后,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放疗科2014—2019年间进行单纯放疗或放化疗的413例局部早期鼻咽癌患者(T1N0-3M0-1期)资料。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全部病例中男291例、女122例,中位年龄51岁(9~78岁)。病理类型均为鼻咽非角化性癌、未分化型。T1N0M0期(Ⅰ期)48例(11.6%),T1N1M0期(Ⅱ期)158例(38.3%),T1N2M0期(Ⅲ期)162例(39.2%),T1N3M0/T1NxM1期(ⅣA-ⅣB期)45例(10.9%);初治发生转移的ⅣB期患者8例(1.9%)。所有患者总体淋巴结转移率高达88.1%。接受三维适形放疗7例,调强放疗371例,容积调强弧形治疗35例。5年总生存率为(95.9±1.2)%,其中T1N0M0期为100%,T1N1M0期为(99.2±0.8)%,T1N2M0期为(95.1±2.2)%,T1N3M0期为(87.9±6.6)%;初治转移及N3期与患者远期预后显著相关(P<0.05)。放疗远期不良反应中口干不适最常见,发生率为18.6%,其中17.9%为1级不良反应;其次为听觉损伤及牙齿不适等;仅2例发生3级不良反应,表现为听力完全丧失。结论 T1期鼻咽癌患者虽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但放疗效果好,精确放疗技术下远期放疗不良反应并未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鼻咽癌螺旋断层放疗(HT)和调强放疗(IMRT)的急性不良反应。方法 对2016年收治的10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进行回顾分析,HT组50例,IMRT组50例。全部患者均予以同步放化疗,放疗选用6MV X线照射,剂量为68.2~73.8Gy分30~34次。采用RTOG评分标准分别对皮肤、口腔黏膜、唾液腺及下咽/食管的急性不良反应进行评价。配对t检验两组差异。结果 两组靶区剂量PTVnx、PTVnd(左)及PTVnd(右)均相近(P>0.05),HT组危及器官剂量低于IMRT组(P<0.05)。H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皮肤0级14%、1级68%、2级18%,口腔黏膜0级10%、1级54%、2级36%;唾液腺1级74%、2级26%,下咽/食管0级10%、1级60%、2级28%、3级2%。IMRT组的分别为皮肤1级52%、2级48%;口腔黏膜1级58%、2级42%,唾液腺1级28%、2级72%,下咽/食管1级40%、2级60%。HT组皮肤、唾液腺和下咽/食管急性不良反应优于IMRT组(P<0.05),口腔黏膜反应相近(P>0.05)。HT组仅皮肤反应发生时间比IMRT组晚(P<0.05),其他相近(P>0.05)。结论 HT和IMRT均能满足鼻咽癌放疗靶区剂量分布要求,但在危及器官保护和急性不良反应程度及出现时间上HT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