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合并腰椎滑脱患者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观察脊柱侧凸及滑脱程度的转归。方法:对2002年5月~2011年1月收治的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9例青少年脊柱侧凸合并腰椎滑脱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10~18岁,平均14.4±2.7岁。功能性脊柱侧凸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6例;发育性腰椎滑脱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6例。滑脱节段均为L5/S1,Ⅰ度滑脱4例,Ⅱ度滑脱2例,Ⅲ度滑脱2例,Ⅳ度滑脱1例。3例(1、3、4号)功能性侧凸患儿均行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例(2号)特发性脊柱胸腰双弯患儿侧凸Cobb角未达到手术干预标准,行单一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5、6号)无滑脱症状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3例(7~9号)伴腰椎滑脱症状者同时行后路滑脱复位与脊柱侧凸矫形联合手术。测量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及滑脱相关参数。结果:仅行单一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例患儿末次随访时的侧凸主弯Cobb角改善率分别为58.1%、11.5%、57.9%、36.7%,滑脱百分比改善率分别为61.3%、76.9%、59.7%、27.3%;2例仅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患儿的侧凸主弯Cobb角改善率分别为81.8%及68.6%,滑脱百分比改善率分别为71.8%及25.0%;3例同时行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和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患儿末次随访时Cobb角改善率分别为86.2%、75.6%、72.9%,滑脱百分比改善率分别为31.8%、50.0%、67.7%。7例患儿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腰痛症状,1~4号患儿ODI评分为26.0(21.0~31.0)分,7~9号为23.0(15.0~29.0)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0(5.0~10.0)分和6.0(5.0~8.0)分。9例患儿在术后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对青少年脊柱侧凸合并腰椎滑脱患儿应根据侧凸类型及腰椎滑脱程度选择手术方式,侧凸Cobb角大于40°伴腰椎滑脱所致腰痛症状时,应同时行脊柱侧凸矫形术和腰椎滑脱复位术;若仅满足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或者仅满足脊柱侧凸矫形的手术干预要求,可考虑行单一后路行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或单一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  相似文献   

2.
脊柱侧凸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内外在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手术的安全性一直是影响手术疗效的最大隐患。一旦发生脊髓损伤,后果严重且不易恢复。自2000年4月~2005年6月我们对29例脊柱侧凸患者行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效果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9例,男性10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15.8岁(13~20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18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8例,脊髓纵裂并脊柱侧凸1例,胸椎管内脂肪瘤并脊柱侧凸1例,Chiari畸形并脊柱侧凸1例。手术方式:后路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15例;单纯后路矫形内固定…  相似文献   

3.
<正>脊柱侧凸分为特发性、先天性、伴随其他症状的继发性三种类型~([1])。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脊柱侧凸的常见类型,每1000个新生婴儿中即有1例患儿~([2])。遗传因素参与了CS的形成,然而脊柱侧凸确切的遗传学病因仍不清楚。笔者就近年来CS遗传学病因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1脊柱畸形的形成CS由先天性脊柱畸形(congenital vertebral malfor-  相似文献   

4.
正脊柱侧凸是最常见的脊柱畸形类型,在18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中发病率为1%~4%[1-4],Cobb角是量化脊柱弯曲程度的最常用方式,一般将Cobb90°定义为重度脊柱侧凸~([5-6])。儿童及青少年尚处于生长发育期,容易进展为Cobb角更大的重度脊柱侧凸~([1])。脊柱侧凸常导致疼痛、心肺功能障碍,并给患儿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带来不良影响~([5-6])。呼吸功能障碍是脊柱侧凸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重度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下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后路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治疗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中期疗效,并分析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我中心接受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治疗的52例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锚定点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通过复习病例资料,对年龄、撑开次数、撑开间隔时间以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Cobb角和T1~S1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根据患儿平均撑开间隔时间,将病例分为两组:A组有32例,男9例,女23例,初次手术年龄平均(7.4±1.1)岁(4~10岁),患儿共接受148次手术,手术间隔时间平均12.6个月(4~18个月),随访时间平均60.7个月(30~102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109±23)°,术后(55±16)°,末次随访时(46±12)°;T1~S1长度平均年增长率为1.9cm/年。B组有20例,男6例,女14例,初次手术年龄平均(7.7±1.3)岁(5~10岁),患儿共接受54次手术,手术间隔时间平均26.4个月(12~72个月),随访时间平均61.5个月(29~108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104±19)°,术后(51±13)°,末次随访时(62±17)°;T1~S1长度平均年增长率为1.19cm/年。末次随访时,A组在侧凸、胸椎后凸、躯干偏移矫正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1~S1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7例患者(21.9%)共发生9例次并发症,B组有12例患者(60%)共发生15例次并发症。结论对于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采用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选择。缩短撑开间隔时间,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获得更好的脊柱畸形的矫正与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防治网对脊柱侧凸综合防治的成效及临床意义。方法我单位于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采用"三检筛选"普查方法对广东省中山市城乡26所中、小学18 329名7~15岁中、小学生进行了脊柱侧凸普查,并建立了由医院、学校、家庭组成的脊柱侧凸防治网络。对三检阳性者建立档案,纳入脊柱侧凸患儿动态数据库,对确诊的患儿根据Cobb角大小有选择性地进行了宣教、体操、牵引、支具、手术等治疗方法,指导、督促并定期复查追踪,对发现的新病例及时反馈到中心并进行跟踪治疗。结果 1997年至今入库患者共计594例,剔除各种原因失访患者61例,共随访脊柱侧凸患者533例。将患者按5°Cobb角10°、10°≤Cobb角20°、20°≤Cobb角40°、Cobb角≥40°分组并采取阶梯治疗的方式,前三组病情进展率分别为2.60%、6.55%、5.43%,最后一组实施手术治疗,亦取得了满意的矫形效果。结论青少年脊柱侧凸防治网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侧凸进展。  相似文献   

7.
脊柱侧凸矫形术是骨科一项较复杂的手术。由于该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并发症可累及各个器官,因此在护理上有一定难度。本文结合我院近13年中39例本病施术资料,对脊柱侧凸矫形术护理作进一步探讨。临床资料本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7~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青少年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合并脊柱侧凸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对侧凸情况做术后随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7年10月于我院行滑脱复位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28例青少年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滑脱节段均为L5,依据Meyerding滑脱分度将其分为重度滑脱(Ⅲ、Ⅳ、Ⅴ度)组与轻度滑脱(Ⅰ、Ⅱ度)组。以术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估两组患者有无脊柱侧凸(Cobb角≥10°诊断为脊柱侧凸)、滑脱情况(滑脱程度、Dubousset腰骶角)以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青少年腰椎滑脱合并的脊柱侧凸分为特发性侧凸和痉挛/疼痛性侧凸两大类,其中痉挛/疼痛性侧凸又分为单纯痉挛性侧凸和"滑脱性"侧凸两种,"滑脱性"侧凸主要由滑脱椎体的旋转造成。对有侧凸的患者测量其末次随访时的侧凸角度以了解侧凸改善情况。结果:发育不良性重度腰椎滑脱15例,年龄12.5±2.6岁,男2例,女13例;轻度滑脱者13例,年龄14.5±2.6岁,男6例,女7例,两组年龄、性别比例及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滑脱组的Dubousset腰骶角明显小于轻度滑脱组(55.6°±17.0°vs.83.3°±18.4°,P0.05)。28例患者中合并脊柱侧凸者14例,其中重度滑脱组合并脊柱侧凸13例,轻度滑脱组中仅1例符合脊柱侧凸诊断,两组合并侧凸比例有统计学差异(86.7%vs.7.7%,P0.001)。重度滑脱患者术前冠状位平均Cobb角明显大于轻度滑脱患者(18.1°±13.0°vs.4.6°±3.7°,P=0.001)。重度滑脱组中脊柱侧凸的构成情况:特发性侧凸5例,Cobb角11.6°~52.6°,平均30.2°±17.0°;痉挛/疼痛性侧凸8例,其中单纯痉挛性侧凸4例(Cobb角12.5°~17.5°,平均14.8°±2.1°),"滑脱性"侧凸4例(Cobb角11.2°~12.6°,平均11.9°±0.6°)。对13例重度滑脱伴侧凸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其中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00个月(23.8±28.7个月),末次随访时单纯痉挛性侧凸的平均矫正率为92%,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平均矫正率为7.5%,"滑脱性"脊柱侧凸的平均矫正率为4%。结论:青少年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中,重度滑脱患者合并脊柱侧凸的比例高于轻度滑脱者,发育不良性重度腰椎滑脱与脊柱侧凸可能具有相关性,其中单纯痉挛性侧凸在滑脱复位固定融合术后可大部分自发矫正。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在胚胎期脊柱生长发育过程中,脊椎分节不全或/和形成不良所致的一种先天性畸形,由于脊柱两侧的生长发育不平衡而出现侧凸。国内报道先天性脊柱侧凸发病率占脊柱侧凸的3.1%~5.19%。献统计约25%的病人合并有脊髓异常,30%的存在泌尿、生殖系畸形,10%的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后即发生畸形,其病变往往随着年龄增长而进行性加重。不经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中,  相似文献   

10.
TSRH后路手术矫正青少年脊柱侧凸(15 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应用TSRH器械后路矫正青少年脊柱侧凸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4年1月用TSRH系统经后路矫正青少年脊柱侧凸15例,男4例,女11例。年龄10~15岁,平均年龄13.5岁。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例。结果15例患均经脊柱后路植入TSRH器械,手术时间平均为180min,平均矫正率为78.9%。结论TSRH器模是一种多功能的脊柱三维矫形器械,对脊柱侧凸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肋骨联合体的CT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但脊柱侧凸患者的胸椎椎弓根解剖变异大、直径小且进钉角度掌握困难,许多学者开始探索新的后路固定方式。椎弓根-肋骨联合体(Pedicle-rib unit)是指椎弓根内侧壁与肋骨头的外侧壁之间的复合体,当脊柱侧凸患者椎弓根螺钉置入困难或无法置入时,经椎弓根-肋骨联合体置入螺钉固定不失为一种较为安全的方法[1,2]。我们对2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弓根-肋骨联合体行CT扫描并对其影像学数据进行测量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12~19…  相似文献   

12.
重度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评价重度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65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1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0例,其它类型脊柱侧凸18例。术前侧凸Cobb角82°~171°,平均108°,其中32例合并后凸,后凸Cobb角60°~108°,平均81.8°。冠状面C7垂线偏移骶中线21~62mm,平均29.7mm。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减退,最大肺活量平均为正常值的52%。术前均进行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价。根据患者的畸形部位、程度和特点选择包括一期或分期前路松解、半椎体切除、椎体截骨、后路松解、内固定、融合术等进行矫正。结果: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术,无死亡及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矫正36°~102°,平均53°(49.1%),后凸矫正31°~68°,平均47°(58.4%),C7垂线偏移平均矫正21.2mm。随访12~72个月,平均32个月,侧凸和后凸平均丢失分别为12°和8°,无假关节形成。最后随访时81%的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详细全面的术前检查和适当的手术方法选择是重度脊柱侧凸矫正手术的关键,术中和术后的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获得手术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脊柱侧凸的分类与手术治疗的关系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三维矫正技术治疗10例脊柱侧凸(先天性5例,特发性5例)。结果随访6~30个月,10例脊柱侧凸矫正率平均4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脊柱侧凸明确分类、制定有效的手术方案是提高侧凸矫正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术中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2例经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的青少年脊柱侧凸,12例均采取一期后路矫形,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或G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矫形内固定,矫形后切取需要融合区域棘突、关节突及胸椎横突处外侧骨皮质,滑移错位植于关节突关节处。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脊柱侧凸Cobb角变化和内固定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00~600 ml,输血300~400 ml。术前Cobb角为45°~120°(87°±21°),术后为15°~50°(27°±13°),矫正率为69%。经12~19个月随访,X线提示11例达到骨性融合,未出现侧凸角度加大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疗效满意。1例术后5个月出现2枚下位椎弓根钉断钉,行二次手术。结论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可满足青少年脊柱侧凸矫形植骨要求,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伴无症状性椎管内异常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行半椎体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评估半椎体切除术治疗该类患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半椎体切除手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病例资料,共纳入36例(男1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6±2.7(2~9)岁。患儿术前全脊柱MRI发现椎管内脊髓拴系、脊髓纵裂及脊髓空洞,经详细的神经查体无神经系统异常。于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7PL-CSVL)、后凸Cobb角和矢状面平衡(SVA)等参数;记录患儿术中、术后及随访过程中的并发症。结果:患儿侧凸Cobb角术前为37.7°±16.4°,术后1周为10.4°±9.2°,手术平均矫正率为(72.4±27.9)%,有统计学差异(P0.001);后凸Cobb角术前为20.3°±5.4°,术后1周为1.6°±3.4°,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前、术后C7PL-CSVL分别为10.6±5.4mm、7.9±5.3mm,SVA分别为-6.4±19.8mm、1.2±14.1mm,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46.1±20.3(12~72)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C7PL-CSVL和SVA分别为11.3°±13.7°、3.1°±7.2°、9.1±4.8mm和8.7±22.4mm,无明显矫正丢失(P0.05)。1例患儿术中出现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修补后愈合良好。1例患儿术后出现继发弯加重5°,3例患儿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均经过支具保守治疗后控制良好。所有患儿术后及随访中均未见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及内固定失败并发症。结论:无神经损害表现的伴椎管内异常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行半椎体切除术可以有效地矫正脊柱畸形,不明显增加术中及术后发生神经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10岁及以下脊柱侧凸患儿侧凸矫正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及安全性,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08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10岁及以下脊柱侧凸4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CT检查,男26例,女15例,年龄2~10岁,平均5.4岁。先天性脊柱侧凸3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神经肌肉源性脊柱侧凸2例,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伴脊柱侧凸1例。术中根据解剖标志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在PACS系统上通过Pacs Client软件测量螺钉尖距椎弓根内壁、外壁、上壁、下壁以及椎体前缘的距离。若左侧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外壁或椎体前缘,测量钉尖与主动脉的距离。根据椎弓根螺钉所在位置(节段、凹凸侧、脊椎发育是否异常)分析其破壁率差别。不良置钉定义为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内、外壁或椎体前缘的距离超过2mm,和椎弓根螺钉进入椎间孔或穿破终板进入椎间盘。结果:本组病例共置入242枚椎弓根螺钉,胸椎128枚,腰椎114枚,平均每例患者置入5.8枚螺钉。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208枚,占86.0%。破壁34枚(占14.0%),其中不良置钉18枚(占7.4%),18枚中有5枚穿破外壁,8枚穿破内壁,5枚穿破椎体前缘。形态异常椎和凹侧的椎弓根螺钉的破壁率较高(分别为24.1%和17.9%)。术中一枚螺钉拔出,未出现其他螺钉置入相关并发症。穿破椎体前缘螺钉距离主动脉距离平均2.3mm。结论:10岁及以下儿童椎弓根螺钉的徒手置入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但在发育不良椎体及凹侧置钉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用前后路凸侧融合及凹侧皮下撑开治疗下胸椎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远期疗效。方法6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男5例,女1例;年龄为4个月~2.6岁,平均11个月;手术时年龄1.6~5.9岁,平均3.4岁。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采用Cobb法测量手术前后及随访时脊柱后凸角及侧凸角,了解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矫正情况。结果6例患儿,经7.7~11.9年(平均10年10个月)随访,冠状面侧凸畸形由术前的49°改善至29°,改善率为41%;矢状面畸形改善程度不尽相同,3例后凸畸形有所改善,1例无明显变化,2例加重。结论前后路凸侧融合及凹侧皮下撑开手术,是治疗T11或T12半椎体引起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脊柱侧凸矫正术是骨科一项较复杂的手术,极易出现并发症。我院自1980年~1991年施行脊柱侧凸矫正39例。本文仅涉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临床资料本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7~43岁,平均11.5岁。特发性脊柱侧凸35例,占90%,神经肌肉性及先天性各2例,各占5%。主凸在胸段21例,胸腰段15例,腰段3例。合并胸廓畸形24例,骨盆倾斜9例。术前侧凸35°~95°(Cobb法),平均71°。其中90°以上者6例,有限制性肺功能障碍,肺功能检查肺活量降低43%~48%。采用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方法 2004年12月至2011年6月,应用三维矫形系统治疗各型脊柱侧凸727例:男245例,女482例;年龄3~62岁,平均18.2岁。冠状面Cobb角32°~142°,平均87.6°;矢状面Cobb 角-10°~75°,平均45°。结果 术后随访12~90个月,平均62.5个月。全组病例均安全完成矫形手术,冠状面矫正率55%~98%,平均85.2%;矢状面矫正率35%~67%,平均47.5%。本组病例术中、术后无一例死亡。术中、术后无脊髓损伤,102例患者共发生113例次并发症。内固定相关并发症26例:即椎弓根螺钉松动5例,断钉5例,断棒8例,脱钩3例,椎弓根切割5例,其中14例(椎弓根螺钉松动5例,断钉4例,断棒5例)发生于早期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矫形并发症65例:交界性后凸36例,包括近端交界性后凸21例(其中11例为神经肌肉型侧凸),远端交界性后凸15例(其中4例马凡综合征伴脊柱侧凸,6例神经肌肉型侧凸);adding-on现象22例;平背畸形7例。内科并发症(肺部并发症、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伤口感染、压疮)9例。结论 脊柱侧凸矫形术如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与术后处理得当,脊髓、神经损伤能获得有效预防。对于成人脊柱侧凸,顶椎区予以充足的内固定可有效减少断钉、断棒、椎弓根螺钉松动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对于神经肌肉型侧凸、马凡综合征伴脊柱侧凸,适当延长融合节段可有效减少交界性后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节段内固定治疗脊柱侧凸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总结胸椎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方法。方法选取入组患者16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9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2~19岁,平均15.9岁。脊柱冠状面Cobb角为30~82°,而平均为52°。全部采用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后路三维矫形内固定,均获得骨性融合,其中10例行胸廓成形术。结果术中术后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手术切口I期愈合。术后随访3~44个月,平均23.5个月,无术后疼痛,X线正侧位及动态位片未发现断钉、假关节形成。术后平均矫正Cobb角41°,16例患者术后Cobb角平均为11°,矫正率达78.8%。所有患者均在4~8个月内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结论后路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内固定矫形治疗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且并发症发生概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