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AMI住院病例98例,并发糖尿病35例(糖尿病组),未合并糖尿病63例(非糖尿病组),均在发病后12h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及近期疗效。结果:开始溶栓时间糖尿病组平均为(5.68±2.24)h,非糖尿病组平均为(4.66±1.80)h,两组比较,糖尿病组时间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梗死血管再通率糖尿病组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病死率、再梗死和合并症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并发AMI患者的病情较重,静脉溶栓近期疗效较差,其溶栓治疗再通率较低,这与糖尿病患者开始溶栓时间延迟有关。  相似文献   

2.
吴志敏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2):142-143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静脉溶栓的9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溶栓前均给予阿司匹林0.3gpo,治疗组于入院后即口服氯吡格雷300rag,次日改为75mg,qd,po。观察两组溶栓厉的血管再通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组梗死后的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P〈0.05),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再发梗死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生素c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28例AMI患者随机分成维生素c组(68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以尿激酶常规溶栓治疗。维生素c组在溶栓治疗前予维生素C注射液5.0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比较两组再通标准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再通率相似(61.76%和58.33%),而维生素c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6.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33%(P〈0.05);心力衰竭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8.82%和7.3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0.58%和16.67%)(P〈0.05);休克及总病死率也低于对照组。结论维生素c注射液配合尿激酶溶栓治疗AMI,可提高疗效,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王海明 《现代医学》2003,31(3):144-147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 (缺血预处理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率、再通速率、梗死面积及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90例AMI住院患者分为心绞痛组与非心绞痛组 ,均一次性给予尿激酶 15 0~ 2 0 0万U溶栓。连续监测特异性血清心肌酶 ,计算血管再通时间 ,按Wagner方法计算早期及最后 (1周后 )心肌梗死面积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EF)。结果  (1)心绞痛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明显低于非心绞痛组〔(12 44 5± 14 7 4)IU·L- 1 vs .(162 4 3± 199 7)IU·L- 1 ,P <0 0 5〕 ;(2 )心绞痛组心肌梗死面积 (QRS积分 )明显小于非心绞痛组〔(4 .0± 1 5 )分vs .(5 1±2 0 )分 ,P <0 0 5〕 ;(3 )心绞痛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非心绞痛组〔82 9%vs .60 .5 % ,P <0 0 5 ;(67.4±13 .6)minvs .(95 4± 16 5 )min ,P <0 0 5〕 ;(4 )心绞痛组AMI后EF恢复优于非心绞痛组〔(5 6.2± 9.5 ) %vs .(4 5 .7± 6 7) % ,P <0 0 5〕 ,且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对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 ,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再通速率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溶栓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60岁以上的AMI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尿激酶组,一组为对照组,尿激酶组给予小剂量的尿激酶并辅以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对照组除未给予尿激酶溶栓外,其他均一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尿激酶组血管再通率明显升高(P〈0.05),4周病死率、出血并发症和各种严重并发症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溶栓不仅是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有效的临床方法,而且相对安全系数高,值得在地方医院推广实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PCI)和静脉溶栓治疗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期间收治的首次AMI患者211例,12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其中30例溶栓后行补救PCI。8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45例溶栓患者48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结果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CI组(P〈0.05)。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40.6%,梗死相关血管(IRA)达到TIMI 3级血流者为60.5%,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96.8%,AMI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溶栓组为(49.3±12.1)%,直接PCI组为(64.2±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住院天数溶栓组为13.4d,直接PCI组为8.2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及时、充分、持续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实现有效再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与静脉溶栓相比,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更高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有利于挽救濒死心肌及缺血心肌,更好地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缩短住院时间,并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ST段抬高伴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AMI患者,根据是否获得溶栓治疗,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31例,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均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或抗休克治疗、抗心律失常、脑保护等对症处理,溶栓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结果溶栓纽23例血管再通,对照组4例血管再通,溶栓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4周平均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住院4周死亡1例,对照组住院4周死亡9例,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心肺复苏术后行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吴立春  陈国桢 《实用新医学》2006,7(12):1075-1077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RE)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后的临床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发病前48h前有无心绞痛分为两组,即缺血预适应组(A组)和对照组(B组),所有患者予尿激酶150万IU静脉溶栓,观察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梗死范围、溶栓再通率、住院期间死亡率以及心功能的情况。结果①A组溶栓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衰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P〈0.05)。②CTn—I值、CK及CK—MB峰值浓度A组低于B组(P〈0.01)。③A组溶栓再通率和LVEF高于B组(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以模拟缺血预适应现象,减少心梗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限制梗死范围,增加溶栓再通率,改善左心室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附6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表现早期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AMI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150万u,30min内静滴。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率83.3%,病死率6.7%,并发症发生率6.7%,对照组分别为14.3%、33.9%、26.8%,治疗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住院时间(10.66±2.68)d,短于对照组(19.86±7.78)d,(P〈0.01)。结论AMI早期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极化液(葡萄糖.胰岛素.钾.镁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率、再通速率、梗死面积和再灌注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极化液组(A组)和对照组(B组)。两组均给予尿激酶150万u(体重〉75kg者,按2万U/kg计算)30min内静脉滴入,肝素抗凝,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凝集治疗;A组患者在实施溶栓前或溶栓同时应用极化液。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心肌酶变化、心电图变化,评估再通指标(再通率和再通速率),计算溶栓前和溶栓后1周时的心肌梗死面积,利用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EF)值。结果两组病人血清心肌酶变化对比,CPK、CK.MB的峰值水平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溶栓面积组内比较溶栓后比溶栓前明显减小,但A组缩小更明显,组间比较溶栓后面积A组明显小于B组(P〈0.05);再通率、再通速率A组均明显大于B组(P〈0.05);出院时测得左室射血分数EF值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凡率和死亡率都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极化液联合早期溶栓(同时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是目前药物治疗AMI的理想方案,极化液对AMI静脉溶栓提高冠脉再通率、再通速率、减少梗塞面积、恢复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具有显著的优化疗效作用。极化液可明显提高AMI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有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钧乐  岳瑞华  张红  史若飞  徐幸 《重庆医学》2004,33(9):1358-1359
目的探讨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穿壁性AM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阐明梗死之前心绞痛引起的缺血预适应效应对AMI的面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保护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梗死前48h有心绞痛的94例AMI患者(A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前无心绞痛的39例患者(B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学分数(LVEF),梗死后4周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24周后LVEF,A组有提高,B组则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的患者,心梗后梗死面积缩小,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改善,与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心脏的保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杨伟光  张丽  杨昱 《河北医学》2011,17(3):315-3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6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标准组和联合组。两组均接受尿激酶150万IU 30m in静脉滴入溶栓治疗。溶栓前标准组给予阿斯匹林口服,联合组加服氯吡格雷。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发生率、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出血的差别,观察30d。结果:30d时联合组再通率、LVEF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发生率、病死率、总出血事件低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尿激酶和瑞替普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治疗.治疗组采用瑞替普酶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等。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3.8%、94.9%;死亡率分别为7.7%、0%;出血并发症率分别为30.8%、17.9%,两组比较,治疗组血管再通时间早、再通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溶栓后60min的血管再通率为64.1%、溶栓后90min的血管再通率为94.9%、溶栓后120min的血管再通率为9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的再通时间早、冠脉再通率高,且药物维持时间长,患者不良反应较少,是临床一种高效、安全的溶栓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赵胜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8):1010-1012,101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病变的程度与血液中Ca2+含量之间的联系。方法:将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稳定型心绞痛(ASP)组,选取冠状动脉正常的为对照组。采用SYNTAX评分系统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程度。结果:ASP组的血Ca2+含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AMI组低于UA组、ASP组(P<0.05)。血Ca2+与TG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SYNTAX积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血液中的K+、Na+、Ca2+含量与EF值均成正相关关系(P<0.05~P<0.01)。血Ca2+含量偏低是导致冠心病的原因之一(P<0.05)。结论:血清中的Ca2+含量越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病率就越高,病变程度就越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AMI)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10例AMI病例,根据AMI前有无心肌缺血、心绞痛将其分为两组。A组有缺血预适应,B组无缺血预适应,将AB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小面积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而左心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具有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限制梗塞的扩大,维护了梗塞后心功能,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实验室诊断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68例冠心病(CHD)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hs-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阳性率。结果:CHD组患者的hs-HS-CRP、cTnI、Mb、CK-MB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HD组又分为3组,急性心机梗死组(AM 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2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20例。AM I组患者的hs-HS-CRP、cTnI、CK-MB和Mb阳性率均明显高于SA组(P<0.01);UA组hs-CRP和cTnI阳性率均明显高于SA组(P<0.01),但两组间CK-MB和Mb阳性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发生与hs-HS-CRP和cTnI的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1例UAP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 :急诊介入治疗组 (4 3例 ) ;非急诊介入治疗组 (2 8例 )。均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观察 30天内心脏事件 (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再次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 )的发生情况 ,症状缓解时间 ,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急诊介入治疗与非急诊介入治疗组比较 ,30天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间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手术的成功率及疗效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急诊介入治疗高危的UAP患者效果好 ,安全 ,并可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9.
63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正科 《右江医学》2004,32(3):203-20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冠脉再通、胸痛、严重并发症、出血副反应、住院病死率情况。结果 冠脉再通率静脉溶栓治疗组为 60 .7% ,非溶栓治疗组为 8.6%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溶栓组心衰发生率 17.9% ,非溶栓组 40 .0 % ,两组比较亦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其他严重并发症、住院病死率、出血副反应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髓过氧化物酶(MPO)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1例,20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MPO水平。结果:MPO在AMI和UAP组中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O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中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O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但不能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