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17例患者均行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和椎间植骨融合。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1~4年,平均21.5个月,17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疗效评价:优14例,良2例,可1例,融合区均骨性融合,椎间高度及复位程度无丢失。结论: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和椎间植骨融合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并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采用症状视觉模拟评估量表(VAS)、医学结局研究简化量表-36(SF-36)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15±24)min,出血量(550±235)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0.9)年。术前患者平均Cobb角(24.3±10.4)°,腰椎前凸角(22.7±11.3)°,矢状面轴向垂线(SVA)(7.8±6.6)cm,骶正中线(CSVL)(7.0±5.9)cm,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10.6±8.5)°、(8.9±5.3)°,腰椎前凸角(25.6±14.3)°、(31.8±13.4),SVA(0.5+3.4)、(-1.2±2.7)cm,CSVL(2.9±1.4)、(1.7±1.2)cm,较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矫正丢失,无一例发生椎间隙塌陷、神经损伤、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对近年来与退行性腰椎侧凸有关的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比较保守治疗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保守治疗只能暂时部分缓解临床症状,适合合并有严重内脏疾病及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手术治疗可达到矫形、重建脊柱稳定、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结论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可以有效解除病变部位压迫,改善临床症状,重建脊柱稳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骨密度检查及了解两者的相关性,从而为优化手术方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门诊及病房共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CT、MRI检查,部分患者行脊髓造影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及患者病史询问,明确病情并记录患者Cobb’s角;对照组53例均为非腰椎侧凸患者,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9例。结果: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与非腰椎侧凸患者的比较,骨质疏松发生率6.90%,骨量减少发生率26.42%,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不同年龄、Cobb’s角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的T值比较,发现骨质疏松程度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而与Cobb’s角零相关。结论:骨质疏松症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病的危险因素,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本组发病率为81.03%,同时骨质疏松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与侧凸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2005年3月-2010年3月手术治疗的118例60岁以上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疗效参照日本N'NAKANO和T'NAKANO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改良评定。结果: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伴有小关节增生内聚、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黄韧带肥厚以及腰椎不稳或腰椎退行性滑脱等病理特点。本组118例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36个月,优74例,良32例,可11例,差1例,优良率89.8%。结论:对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小开窗椎间盘摘除可能疗效不佳,只有对椎管侧隐窝、神经根管充分减压、肥厚的盘-黄韧带切除和腰椎不稳的植骨融合固定方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均行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并测量术前和术后患者X线上腰椎冠状面Cobb's角和矢状面的前凸角.结果 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30个月.优10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术后冠状面Cobb's角为5°~20°,平均12.5°;腰椎前凸角为-45°~-20°,平均-31.5°.结论 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并能重建腰椎序列及稳定脊柱,对巩固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患有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成人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的术式选择和具体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抽取120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根据患者病情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A、B、C三组,平均每组40例。A组患者采用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椎管减压+冠状位融合+内固定融合的方法进行治疗;C组患者采用单纯减压手术治疗。对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特定时间段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组患者手术后1年的矢状位cobb角、前冠状位均较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在手术后1年的矢状位cobb角、前冠状位均较治疗前比较略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治疗后的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成人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应该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程度的不同,在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后,合理的选择一种最为合适的手术方法,这对于患者的病情的有效控制和迅速恢复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①分析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患者腰痛的原因。②观察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手术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的108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X线片及CT或MRI片确诊。采用X线动力位片测量以腰痛为主要症状和以下肢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腰椎椎体间角度变化及椎体移位程度,以比较两者术前腰椎失稳和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的发生率,并观察患者术后腰腿痛的缓解情况。结果①以腰痛为主的患者腰椎失稳和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的发生率高于以下肢疼痛为主的患者。②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JOA评分改善,患者腰椎失稳消失,腰椎生理性前凸部分恢复。结论①腰椎失稳和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是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患者腰痛的重要原因。②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可明显减轻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腰腿痛症状,疗效确切,是临床较好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13例DLS患者均行椎弓根内固定、狭窄区腰椎管减压和需融合节段的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术后X片示Cobb角平均减小10.6°,所有病例术后下肢原有疼痛明显减轻,随访6个月~8年,参照O tan i评定标准,术后优11例,良2例,可1例,差0例。结论椎弓根钉-棒固定是维持退行性腰椎侧凸矫正后状态的有效方法,后路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和后外侧植骨融合同时应用,具有手术操作相对安全、减压与内固定一次完成、术后能达到即刻稳定和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节段与长节段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LS)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共83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短节段组41例采用短节段减压固定术,长节段组42例采用长节段减压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腰椎侧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记录两组的并发症情况。结果:长节段组术后1年的ODI指数、腰椎侧凸Cobb角、腰痛VAS评分均低于短节段组(P<0. 05);长节段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短节段组(P<0. 05)。结论: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治疗均可改善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长节段固定治疗对腰痛及后凸Cobb角的改善效果较好,但临床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DLS)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患者56例,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式选择后路正中切口并进行椎管的减压,长节段进行固定加去旋转和凸侧的加压、椎体间融合术以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术等。进过治疗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表现均有明显的好转,手术前后差异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DLS的治疗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确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进行彻底的减压,以便重建腰椎矢状面以及冠状面的平衡,最终达到稳定脊柱的目的、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李维  陈建华  阮文辉 《吉林医学》2011,(18):3777-3777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患者74例,所有患者拍片检查及CT、MIR检查所示,患者椎体边缘均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腰椎侧凸且角度在35°~65°间,平均43°以及双侧关节突的增生肥大内聚。结果:经过有针对性对患者的采取临床治疗,患者临床疗效的达到优量率高达91.9%。结论:对于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伴有侧凸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 with scoliosis,DLSS)或称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导致的侧凸的患者将会越来越多,其发病率占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6%,这一较新的概念正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此症保守治疗一般无效,手术方法较多,从不做融合的部分椎板切除减压到整个畸形节段的广泛减压加器械融合。本文就我科自1998年3月~2005年6月采用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脊柱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侧凸的患者23例,术后疗效与植骨融合率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程度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采用不同术式治疗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自1998年5月至2002年11月手术治疗31例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55.8岁(45~71岁).全部患者共分4组:A组为腰椎冠状位畸形较轻、矢状位畸形明显者13例;B组为腰椎冠状位畸形明显、矢状位畸形轻微,行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者5例;C组为腰椎冠状位、矢状位均畸形严重,行后路椎管减压、冠状位原位融合、矢状位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者5例;D组为腰椎冠状位、矢状位轻微畸形伴腰椎管狭窄,行单纯减压者8例.所有病例术后至少随访5年,收录临床结果和影像学资料.术前、术后1年和5年所有患者完成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结果 30例患者全程随访,平均随访74个月(60~94个月).内固定组患者术后1年较术前冠状位、矢状位Cobb角显著改善(q=10.125,P<0.05),术后1年和术后5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031,P>0.05);术后5年,单纯减压组(D组)腰椎冠状位Cobb角较术前呈增大趋势(q=3.071,P>0.05),矢状位Cobb角呈减小趋势(q=0.928,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ODI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12.4±7.69比56.8±13.2,q=6.453,P<0.05);术后5年较术后1年略有反弹,但仍显著优于术前(24.9±5.3比12.4±7.69,q=8.148,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 为彻底减压、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力学平衡.尽管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临床情况复杂多变,按照不同患者具体畸形情况、根据个体化原则,合理选择术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退行性腰椎不稳所致的腰腿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中退行性腰椎滑脱往往伴有椎管狭窄症状。我院自1997年8月至2000年7月采用椎管减压加短节段固定器固定植骨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19例,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在Ⅰ度退行性滑脱腰椎椎管狭窄治疗时,应用单纯减压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4月到2018年6月76例Ⅰ度退行性滑脱腰椎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性分为对照组(单纯减压)和观察组(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且出血量少、疼痛轻、且椎间隙情况好,均和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比较单纯减压而言,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Ⅰ度退行性滑脱腰椎椎管狭窄的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脊柱侧凸(degenerativelumbarspinalstenosiswithscoliosis,DLSSS)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DLSSS患者15例。结果术后随访3~4年6个月(平均3年5个月),术后1年、3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3%。结论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用棘突截骨椎管成型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病情改善情况。方法:分析资料来自本院2012年-2014年期间收治确诊为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44例相关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用棘突截骨椎管成型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患者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式分析后归纳该手术方式对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后接受平均时间2年的随访,提示术后1年患者优良率达到93.9%,术后2年患者优良率为88.9%;术后对患者用CT扫描,无患者形成椎管内疤痕且椎管直径有显著增加;受到覆盖的棘突融合所需时间在3-6个月范围间,融合率经计算可知为92.6%;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没有患者出现诸如复发性椎管狭窄、脊柱失代偿、腰椎滑脱或者假关节等并发症。结论:棘突截骨椎管成形内固定术,能在减压固定的基础上减少椎管内疤痕形成,防止腰椎管狭窄复发。提高覆盖骨融合率并缩短融合时间,近中期效果好,是矢状位脊柱畸形较轻型退行性脊柱侧弯并腰椎管狭窄症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是指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变,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及血管受压出现的临床症状。腰椎管狭窄是脊柱退行性疾病,往往伴有退行性腰椎不稳和腰椎侧弯。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发病率明显增多。为提高手术疗效,现就DLSS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以及融合内固定等方面进行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采用综合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方法:对63例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门诊病例采用中药药物离子透入、电针及穴位注射、中药辨证内服综合方法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随访1年以上,显效26例,占41.2%。有效29例,占47.1%。无效8例(有3例仅治疗1个疗程)占12.7%,总有效率为88.3%。结论: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应用综合疗法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