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接受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34例老年患者(男24例,女10例,年龄60~76岁)的临床资料,以同期收治的54例中青年患者(男43例,女11例,年龄29 ~ 59岁)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术前病程、术前合并症、前路减压节段数、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和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按日本矫形协会(JOA)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 老年患者的术前合并症、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 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P<0.05),术前病程、减压节段数、平均住院日、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正确的围术期处理、积极防治并发症,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少年颈椎长节段严重后凸畸形的颈椎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分析手术治疗此类疾病的个体化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青少年颈椎长节段严重后凸畸形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术前、术后情况评价及手术方式选择的指标。结果根据对每例患者特点的具体分析采用针对性的手术入路。前方入路3例,后方入路3例,后方入路联合前方入路11例,一期前-后-前入路1例。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73°矫正至平均15°。随访3个月~6年,1例在融合固定的下端发生新的成角和节段性不稳,其余11例矫正度无明显丢失。3例瘫痪者均恢复正常神经功能。颈椎MRI检查表现高信号的18例患者中,没有发现颈椎后凸畸形和颈椎不稳,术后MRI信号变为正常。结论不同病因、不同畸形程度和不同继发性病理改变的青少年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应采用合理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才能有效地矫正畸形和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山羊椎间盘损伤后的组织学改变及P物质(substance P,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在损伤纤维中的分布.方法 15只山羊,用直径1.2 mm的穿刺针刀刺伤L5/L6椎间盘前纤维环全层和L6/L7后部纤维环内侧,以L4/L5椎间盘作为完整对照椎间盘.分别于损伤后3周、3个月、6个月随机处死5只山羊.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年龄及固定范围对单节段胸腰段A型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27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AO分型均为A(A_1或A_2)型,均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其中T_(11) 3例,T_(12) 7例,L_1 11例,L_2 6例.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青壮年组)12例,年龄16~55岁,平均(32.6±10.7)岁;B组(高龄组)15例,年龄56~78岁,平均(66.8±9.2)岁.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同种异体骨植骨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固定范围分为长节段固定(骨折椎体上、下方相邻各2椎体)和短节段固定(骨折椎体上、下方相邻1椎体).记录并比较A、B两组不同固定节段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周、1年骨折椎体高度及骨折节段后凸角度变化以及并发症等.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4个月,平均(29.6±9.1)个月.采用短节段固定者,A、B两组椎体前方压缩比术前分别为(41.3±14.0)%、(38.5±11.2)%,术后1周分别为(5.4±1.0)%、(8.3±2.1)%,术后1年分别为(13.6±1.1)%、(21.4±5.2)%;脊柱后凸角度术前分别为17.5°±1.0°、16.3°±2.1°,术后1周分别为4.2°±1.0°、6.0°±1.1°,术后1年分别为11.5°±1.0°、13.4°±3.0°.采用长节段固定者,A、B两组椎体前方压缩比术前分别为(40.8±11.5)%、(44.3±10.2)%,术后1周分别为(4.6±1.2)%、(9.7±2.1)%,术后1年分别为(8.3±1.0)%、(11.2±3.0)%;脊柱后凸角度术前分别为20.7°±2.0°、16.4°±3.1°,术后1周分别为3.1°±1.0°、8.3°±1.0°,术后1年分别为6.1°±1.0°、11.1°±4.0°.无论长节段固定还是短节段固定,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矢状位角度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年时骨折椎体前方高度及骨折节段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年与1周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壮年单节段胸腰段骨折患者无论采用短节段还是长节段固定手术,治疗效果均满意;对于高龄患者采用长节段固定较短节段固定疗效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行为药理学方法,探讨不同时期硬膜外地塞米松治疗对大鼠后足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影响,确定炎症和压迫因素的不同作用。方法取大鼠自体尾部椎间盘组织置于L5神经根下,建立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然后硬膜外置管,采用早期预防性给药及晚期治疗性给药方法,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影响。结果早期预防性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完全抑制了大鼠2周内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降低,而3周时机械刺激阈值降到最低时治疗性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对疼痛则无明显影响。结论椎间盘突出早期阶段,炎性反应是诱致疼痛的主要因素,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疼痛的产生;当椎间盘突出到达一定阶段,压迫因素成为致痛的主因时,硬膜外再给予地塞米松对已经产生的痛阈降低没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个新的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疼痛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吸取以往神经根性疼痛动物模型的优缺点,模拟临床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形式,建立一个新的坐骨神经痛动物模型。方法取大鼠自体尾部椎间盘组织放置在L5神经根下,造成对L5神经根的直接压迫,术后不同时间点测定大鼠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变化。根据行为学结果检测脊髓背角伤害性刺激标记物c—fos蛋白的表达,并与行为学结果相对照。结果术后实验组大鼠后足底产生了一个长时程机械痛觉敏感性的升高,3周时达到峰值,然后逐渐恢复。3周时相应脊髓背角浅层中出现了c—fos蛋白的表达。结论新建立的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动物模型在病理机制上与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的产生过程相似,并且此模型能够产生一个长时程的机械痛觉过敏,因此这一模型适于用来研究临床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坐骨神经痛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局部破坏坐骨神经中辣椒素敏感传人纤维(CSPA),确定CSPA在自体椎间盘直接压迫L5神经根所诱导的机械刺激痛觉过敏的作用.方法 取大鼠自体尾部椎间盘组织放置在L5神经根下,造成对L5神经根的直接压迫,建立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疼痛动物模型.同时暴露大鼠左侧坐骨神经,给予辣椒素溶液或溶媒处理.术前及术后不同的时间点测量大鼠双侧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变化.在3周当机械刺激疼痛阈值降到最低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脊髓后角中c-fos蛋白空间表达变化.结果 用辣椒素处理坐骨神经,完全阻止了椎间盘压迫神经根所诱致的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降低.椎间盘直接压迫L5神经根能够诱导后角中c-fos蛋白表达,而辣椒素处理坐骨神经能够抑制后角中c-fos蛋白的表达.结论 主要终止于脊髓后角浅层的CSPA纤维,可能在新的坐骨神经疼痛动物模型机械刺激痛觉过敏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胶原酶化学髓核溶解术机制的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胶原酶盘内注射对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化学髓核溶解作用,重新评估化学髓核溶解术的机制。方法:胶原酶注射前10周,通过手术损伤椎间盘前外侧纤维环诱发椎间盘突出和退变,并经MRI证实。胶原酶注射后1天、1周、2周、4周、12周观察X线片上椎间盘高度指数、椎间盘的组织学等变化。结果:胶原酶对正常和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具有类似的溶解作用。胶原酶盘内注射后在突出模型椎间盘中央和髓核突出部位均出现溶解空腔,终板破坏轻;而对正常椎间盘溶解部位在椎间盘髓核和内层纤维环,并严重破坏终板。结论:盘内注射胶原酶能有效溶解山羊突出模型椎间盘的中央和突出部位髓核组织。胶原酶注射后12周,退变间盘基质出现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高原汽车驾驶员高发腰痛的原因,并对疼痛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对1132名高原汽车驾驶员的问卷调查和91名驾驶员的体格检查,分析各种造成腰痛的原因和相关因素。结果 高原缺氧反应可导致驾驶员发生腰痛,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职业行为和不良工作体位与腰痛有关;腰痛性质以酸痛为主;半数以上驾驶员腰背部有压痛点,而与腰痛肌有关的压痛点占45.61%。结论 高原汽车驾驶员腰痛的病因较为复杂,但他们的腰痛与职业有关。  相似文献   
10.
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回顾分析闭合复位、单侧外固定器跨腕关节静力性固定治疗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0年6月~2003年6月,20例(24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男16例,女4例;年龄15~48岁.平均33.4岁;左侧12例,右侧4例.双侧4例,骨折分型均为FrykmanⅧ型或AO C3型。采用手法或外固定器协助复位.外固定器静力性固定。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7.4周。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器,行腕关节屈伸、桡偏、尺偏及前臂旋前、旋后等功能锻炼。结果 加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桡骨远端位置的影像学评估(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评分):优17例(21处).良3例(3处);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Iey功能评分):优13例(16处).良5例(6处),可2例(2处).2例2处出现针道表浅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局部换药后好转;5例(7处)骨折复位后干骺端出现明显的骨缺损,来经任何处理.骨折愈合时骨缺损消失。无一例出现骨性针道感染、松动、医原性骨折及桡神经浅支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闭合复位、单侧外固定器跨腕关节静力性固定是治疗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欢方法,无须植骨,通过选择合适的外固定针置入部位.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早期进行手部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