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胆结石患者胆道手术后发生局部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因胆结石行胆道手术9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胆结石患者胆道手术后局部感染发生率为15.35%,手术时间、优质护理、合并糖尿病、急诊手术、再次胆探、行肝切除术、胆汁培养、肝内胆管结石分期、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以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级等因素都与胆结石患者胆道手术后局部感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住院天数多、总住院花费金额大、术后拔出引流管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均较长,与发生非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相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优质护理是胆结石患者胆道手术后局部感染发生的保护因素,合并糖尿病、再次胆探、行肝切除术、胆汁培养及肝内胆管结石分期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胆结石患者胆道术后发生局部感染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优质护理及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局部感染概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 n=42)与对照组( n=43),观察组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切口、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手术用时及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BD)或经皮肝胆管内支架引流术(PTIBS)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共15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首次采用 PTBD 或 PTIBS 介入治疗,分类对比临床发病特征、手术方式和术后观察资料。结果共2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术后并发胆道感染,发生率14.6%。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胆道感染病史、术前黄疸天数、低位梗阻、不全梗阻、支架累及 Oddis括约肌、术后胆汁引流不畅是造成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术前详细了解病史、依据梗阻平面和程度合理选择介入治疗方法、加强术后观察,能够降低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心内直视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后连续3例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1999中可能影响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后SSI的危险因素,以求为减少心脏直视术后的手术部位感染提供借鉴。结果3例患者自身因素和术前准备方面存在较多的感染危险因素,术中的无菌术由于涉及环节多是最易引起SSI的危险因素,病房和ICU护理中有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结论3例SSI的发生与手术前基础心脏病变严重和术前准备欠充分有关;术中无菌术是手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关手术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预防SSI至关重要;要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防止发生院内感染与交叉感染。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作为SSI的病原菌近年来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尹国庆 《当代医学》2021,27(24):136-138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74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并发症情况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出现并发症,n=36)与参照组(预后情况良好未出现并发症,n=38).分析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74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36例(48.65%),其中切口感染占比16.22%,胸腔积液占比10.81%,胆漏占比8.11%,膈下积液占比6.76%,腹腔感染占比5.41%,胆道出血占比1.35%;预后良好未出现并发症38例(51.35%).两组性别、年龄、肝切除范围、手术出血量、术中胆镜、术中肝门阻断、术前白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既往行胆道手术、合并胆肠吻合比率高于参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参照组,术前白蛋白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既往行胆道手术及术前白蛋白水平是肝内胆道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时间、既往胆道史及术前白蛋白是肝内胆道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做好营养护理、手术护理和抗感染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胆道蛔虫症合并急性胆管炎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率。方法分析20例胆道蛔虫症合并急性胆管炎的诊治、手术及治疗资料。结果术前均行彩超检查,胆总管直径1.2~1.5cm,内有“条状负影”17例(85%)。开腹行运总管探查取虫引流18例(90%),ERCP取虫引流2例(10%)。20例6~10天黄疸均消退,症状消失。结论胆道蛔虫合并急性胆管炎多发生于青少年,病情急,手术取虫解除梗阻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外科手术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组给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治疗情况、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出血量(术中)、住院时间(术后)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手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9.52%,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26.19%(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可获得更为理想的疗效及预后效果,有利于使其尽快恢复机体健康并保障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52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26例。开腹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联合胆道镜探查治疗,腹腔镜组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肝功能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取净结石。腹腔镜组中二期胆道手术患者7例,三期、四期胆道手术患者各1例,均未因黏连严重、无法分离而中转开腹手术。开腹组所有患者术中放置T型引流管,而腹腔镜组有10例(38.5%)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132.88±24.40 min和42.122±11.11千元,大于对照组的94.04±22.58 min和32.123±10.66千元,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962±0.87 d和6.154±1.99 d,短于对照组的2.769±0.710 d和7.500±2.2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发生并发症3例(11.54%),开腹组发生并发症9例(34.61%),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结石复发2例(7.69%),开腹组结石复发4例(1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治疗再发性胆总管结石切实可行,可缩短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行外科手术的5 4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SSI及病原菌。根据患者SSI情况将其分为感染组(46例)与非感染组(5 374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SI的影响因素。 结果 患者SSI发生率为0.85%(46/5 420)。分离出的48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31株(64.58%),革兰氏阳性菌17株(35.42%)。感染组年龄>65岁、合并糖尿病、全身麻醉、切口类型Ⅲ类、急诊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Ⅲ级、术前使用抗菌药物者占比均高于非感染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2.125,95%CI:1.104~4.090)、合并糖尿病(OR=2.585,95%CI:1.327~5.036)、手术时机(OR=2.209,95%CI:1.306~3.736)、手术时间(OR=2.704,95%CI:1.325~5.518)、住院时间(OR=2.767,95%CI:1.348~5.680)、切口类型(OR=2.159,95%CI:1.128~4.325)、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OR= 0.784,95%CI:0.673~0.995)是外科手术患者SSI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年龄、糖尿病、手术时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类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是外科手术患者SSI的影响因素,针对上述因素予以早期干预有利于减少SSI。  相似文献   

10.
开腹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常见,易造成此类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胆道结石是外科常见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其中采用开腹手术的患者术后常发生肺部并发症,并成为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对胆道结石开腹手术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作一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放置胆道支架与内镜下支架置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适应症选择。方法:回顾分析35例不能根治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金属记忆合金胆道内撑支架经开腹手术置入(n=23)、经 ERCP 置入(n=12)完成胆汁内引流,比较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胆管末端支架置入达到内引流的目的。支架置入术后胆红素均在术后第1周下降约100μmol/L;术后第2周胆红素仍有继续下降;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在术后第1周开始较术前明显下降。主要并发症有胆管炎2例,胰腺炎2例,胆道出血3例。结论:胆道支架经开腹手术置入与经 ERCP 置入均可有效解除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管梗阻,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临床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胆道支架置入方式,达到个体化治疗,以提高胆道支架置入的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单纯胆囊切除术后黄疸原因及风险因素.方法 对20例胆囊切除术后出现黄疸病例进行原因及风险因素分析.结果 梗阻性黄疸主要有胆总管残留结石、胆囊壶腹部压迫胆总管、肿瘤及医源性损伤等引起;非梗阻性黄疸主要有胆管炎引起.急诊手术未能详细检查,胆囊内泥砂样结石、胆囊管粗短,未先结扎胆囊管逆行胆囊切除,术前胰管扩张等是导致胆管结石残留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单纯胆囊手术必须重视胆总管情况,必要时术中造影或胆道镜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Ⅰ类切口SSI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某三甲教学医院手术日期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人病例资料,分析SSI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Ⅰ类切口手术14 023例病人共发生SSI 63例,发生率为0.45%。骨外科Ⅰ类切口手术SSI发生率较高,为0.5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手术时间(χ2=9.62)、术中出血量(χ2=30.93)、ASA分级(χ2=9.17)、NNIS分级(χ2=10.60)、术前住院天数(χ2=7.07)、术后抗菌药物使用天数(χ2=109.25)的病人SSI发生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过长和术后抗菌药物使用天数过长是发生Ⅰ类切口SSI的危险因素(OR=2.84和11.87)。结论Ⅰ类切口手术病人SSI发生率与手术时间和术后抗菌药物使用天数等因素有关,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术中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的临床疗效,与同期进行的49例常规开腹手术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进行,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25.2±11.3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4.6±5.3小时、住院天数5.2±2.3天、切口感染率1.7%均优于开腹组(47.3±23.1mL、58.3±6.1小时、8.2±2.5天、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残余结石和胆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52个月,平均28个月,两组均无胆管狭窄发生。结论: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前静脉胆道造影的价值。方法:对常规行LC手术病人(胆囊多发性结石、病史长、胆囊颈部结石、胆总管直径大于6mm、既往有黄疸史肝功能有异常)均行术前静脉胆道造影。结果:896例病人显影良好864例,显影不良24例,未显影8例。显示胆总管有结石6例。其中阳性探查4例,阴性探查2例。显影良好率为96.4%。结论:对常规行LC术病人行术前静脉胆道造影可降低胆道残余结石发生率,避免不必要的阴性胆道探查,同时可间接判断手术难易度,了解胆道情况,有效地减少胆道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复杂性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特点,方法 对23例复杂性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患告术前准备、手术处理及术后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23例复杂性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26%,死亡率5.1%。结论 复杂性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行胆道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为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选择合适手术时机、术式及围手术期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重症胆管炎术后胆道残留结石的原因分析(附8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重症胆管炎术后胆道残留结石的原因。方法:术后T管造影:术前、术后CT、B超的对比:近期再次手术(半年以内)。结果:胆道残留结石为胆石症常见并发症。重症胆管炎病人发生率较高。本组高达33.33%。结论:由胆石症引起的重症胆管炎应明确结石的数量、部位。术中需彻底清除结石。以降低胆道残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切除治疗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6月98例于我院行肝切除术的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分析其术后严重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3例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3.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与既往胆道手术史、ASA分级、胆汁性肝硬化、术前Child-Pugh分级、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A分级Ⅲ级、胆汁性肝硬化、手术时间≥4h是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ASA分级Ⅲ级、胆汁性肝硬化、手术时间≥4h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梗阻性黄疸病人手术后发生低氧血症情况进行分析,寻找影响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梗阻性黄疸病人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种因素对术后早期发生低氧血症的影响。结果: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发生低氧血症与术前并发有呼吸道疾病、肝硬化、术中术后出现低血压有明显相关(P<0.01),与高龄、高胆红素血症、术前合并感染、手术时间过长等有关(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与术前术中多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结石性慢性胆系炎症患者手术前后胆汁。sIgA含量变化及意义,利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术中和术后14天胆总管胆汁sIgA含量。发现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患者胆汁中sIgA虽低于术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无残余结石患者术后胆汁sIgA显著低于大前和有残余结石患者(P均<0.01)。表明胆汁sIgA含量随局部炎症发生而增高.局部炎症减轻而降低。故胆汁sIgA的测定可作为胆道术后监测胆道炎症变化及有无残余结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