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智勇  裘丰 《浙江医学》2021,43(6):617-620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宁波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414例早期胃癌患者,按浸润深度分为两组:T1a(肿瘤侵犯固有层或黏膜肌层)组186例患者及T1b(肿瘤侵犯黏膜下层)组228例患者,对早期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是否合并溃疡、是否发生脉管侵犯及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1a组患者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患者性别、是否为印戒细胞癌、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是否发生脉管侵犯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而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是否合并溃疡均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均P>0.05)。T1b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是否为印戒细胞癌、分化程度、是否发生脉管侵犯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是否合并溃疡、是否发生神经侵犯均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上部、未发生脉管侵犯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分化程度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即肿瘤部位(胃窦、幽门)、分化程度(低分化)、脉管侵犯(是)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及是否发生脉管侵犯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术前准确评估患者病理指标,对于早期胃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和胰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胰腺和壶腹周围恶性肿瘤及部分胰腺良性疾病的主要术式.胰漏是上述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PD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胰空肠吻合是最常用的胰消化道重建方式,但胰胃吻合作为另外一种重建方式正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现有胰胃吻合术式进行改良,设计了一种新的胰胃吻合术式-胃壁内嵌入式胰胃吻合术(inserting pancreaticogastrostomy,IPG),现将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和改善胰腺损伤的诊断水平和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至2011年收治的28例胰腺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2例为开放性胰腺损伤,26例为闭合性胰腺损伤.单纯胰腺损伤14例,伴有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14例.根据AAST分级按照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并发胰瘘7例,死亡1例. 结论 胰腺损伤诊治困难,并发症的发生率高,CT是目前诊断胰腺损伤的主要手段;根据胰腺损伤的分级,采用合适的治疗方式,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4.
5.
腹腔镜下一期切开缝合胆总管治疗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后行一期缝合胆总管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配合使用纤维胆道镜的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68例,并用可吸收缝线一期缝合胆总管切口,不置T管引流.结果:全部病例手术成功,术后未发现结石残留,除发现3例胆瘘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选择合适病例施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用本院配制的体外肠道消化营养液(每1个单元含糖53g,蛋白25g,脂肪32g,热量2.51kJ),以灌注方式用于31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病人,术后第3天增加至4个单元,术后第10天4/31病人体重增加1~1.6kg。17例手术前后对照,白蛋白增加0.10±0.09g/L球蛋白增加0.57±0.09g/L。9/31病人出现类似轻度消化不良性腹泻症状,经用收剑剂后消失,全部病人没有中断灌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结果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2008年10月经病理证实的9例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发现,病理特征及治疗结果 .结果 本组9例中男2例,女7例,中位年龄5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右上腹痛及黄疸等胆管炎征象,8例合并胆道结石或既往有胆道结石手术史,CEA和CA19-9大多正常.B超和CT/MRCP发现有病变部位肝内胆管局限性囊状扩张和肝萎缩,黏液分泌者胆总管扩张尤其明显.全部病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9例病变均位于左叶,其中7例为黏液分泌型.剖检标本肝内胆管呈囊状改变,病变多发,分布在肝内各级胆管,呈乳头状隆起,直径在2~5 mm,很少超过10 mm,质脆易出血,镜下见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和上皮瘤变,其中2例有恶变.术后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 本组资料表明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好发于有胆道结石病史的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影像学表现为肝内外胆管的显著扩张,尤以病变部位为甚,MRCP和ERCP对本病诊断价值较大.临床和病理显示本病是具有很高恶变潜能的交界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术中胆道镜检查和切缘的快速切片有助于提高本病的根治切除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PLS)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P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共施行手术19次,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7年。术后标本病理:分化型脂肪肉瘤共8例,包括脂肪瘤样脂肪肉瘤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2例,多形性脂肪肉瘤2例;去分化性脂肪肉瘤3例;混合型8例,有2种甚至3种以上病理分类,其中1例含骨肉瘤分化。18例患者分为首次手术组及复发手术组,两组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0)。结论绝大部分PRPLS可凭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无论是原发还是复发患者,手术切除仍是标准治疗手段,完整切除肿瘤(必要时联合多脏器切除)可显著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俞仲辉  陆才德  裘丰  黄静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8):916-917,92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行腹腔镜射频消融(LRFA)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34例肝细胞肝癌病人在全麻下进行了LRFA治疗。术前经超声、CT或MRI等检查共发现瘤体42个,平均肿瘤直径(3.10±1.25)cm。肿瘤位于Ⅳ段、Ⅴ段、Ⅷ段或邻近胆囊结肠等空腔脏器。肝功能均为ChildA或B级。肿瘤位于肝脏深面者行腹腔镜超声检查定位。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LRFA治疗。未出现出血、胆道、胃肠道及膈肌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螺旋CT扫描证实,肿瘤完全坏死率达95%。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1例发现肝内新病灶,3例射频治疗部位复发,4例死于肿瘤复发及肝功能衰竭。结论肝细胞癌病人行LRFA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提高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方法回顾分析LC术后残留胆总管结石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胆总管残留结石好发于胆囊多发细小结石患者,术后胆管梗阻症状出现于术后4 ̄80d,经过保守治疗及EST处理和开腹手术全部治愈。结论LC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应引起重视,术前发现胆管结石、术中正确判断及操作是避免胆管残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