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目的:分析颅骨筋膜炎的影像表现及其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筋膜炎的临床资料及CT、MR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儿中男童7例,女童3例,年龄5~108个月,平均29.3个月,肿块大小约3~60mm,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病变均位于颅骨,10例均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头颅CT、MR显示颅骨筋膜炎影像表现有三种,分别是膨胀性骨质破坏,溶骨性骨质破坏,头皮包块。病变多数位于额颞顶部,软组织部分CT呈等密度影,边界清,部分病灶穿破颅板累及硬脑膜,MR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等/高信号,不均匀明显强化,DWI无扩散受限。影像诊断均未诊断为颅骨筋膜炎,2例误诊为嗜酸性肉芽肿,误诊为转移瘤、骨纤维结构不良、表皮样囊肿各1例,5例诊断意见性质待定。结论:颅骨筋膜炎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头皮颅骨肿物,易误诊,影像特点是常见于额颞顶部颅骨的骨质破坏。综合分析影像特点、临床特征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通过手术切除即可治愈,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筋膜炎(CF)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经本院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颅骨筋膜炎的临床及CT、MRI资料,13例患儿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其中1例CT及MRI增强检查,手术切除后进行了8~61个月随访。结果:13例CF中,男7例,女6例,年龄3个月~12岁8个月,平均46.7个月。13例均表现为质硬、无痛且活动性差的头皮肿块。短期内,2例(15.4%)体积迅速增大,6例(46.2%)缓慢增大。CT表现分为三型:Ⅰ型(7例,53.8%)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Ⅱ型(2例,15.4%)表现为非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Ⅲ型(4例,30.8%)表现为头皮肿块压迫相邻颅骨,颅骨受压变薄/吸收破坏。13例中,12例软组织包块为等或稍高密度,1例为低密度,包块边界清晰。3例行MRI检查患儿中,1例软组织包块信号均匀,2例不均匀,其中1例行增强扫描后呈环形增强。随访中4例(30.8%)复发。结论:CF是发生于儿童头皮或颅骨的无痛性的良性包块,质硬、活动度差,体积多缓慢或快速增大。CT表现分为3种类型: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CT表现。方法:对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及CT 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中病变位于上肢5例、下肢4例、颈部、腹壁和腰背部各1例,病灶最大径1.0~4.0 cm,11例为单发肿块,1例于腰背部可见2个肿块。主要CT表现:病灶均为实性软组织肿块,呈扁平状或椭圆形,与周围肌肉密度相比呈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示肿块明显强化;肿块与周围脂肪层及邻近肌肉分界清晰10例,边界不清2例,其中1例颈部肿块侵及颌下腺及周围颈部肌群;8例可见“筋膜尾征”,未见肿块突破筋膜面向浅(深)侧侵犯。结论:结节性筋膜炎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其临床表现,有助于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颅骨骨膜下血肿不同时期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11例颅骨骨膜下血肿的患儿临床及CT资料。结果:11例患儿中,3周内血肿1例,为孤立性颅外丘状软组织影。3周至3月7例,CT表现为血肿周边弧状或壳状钙化。局部颅骨骨质疏松,骨外板骨质吸收、变薄,2例累及内板,骨密度减低区伴周边轻度骨质增生。3月至5岁3例.CT表现为血肿包膜骨化形成新外板,原来颅骨形成内板,血肿机化钙化形成板障,逐渐塑形。结论:CT对诊断颅骨骨膜下血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膜血窦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儿童颅骨膜血窦的临床资料和CT、MRI表现。结果颅骨膜血窦的特征性临床症状为随颅内压改变而变化的头皮肿块。病变位于颅顶部4例,额部2例,颞部1例,枕部1例。CT表现为颅板外头皮下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骨窗及三维成像可显示颅骨的孔状缺损。MRI表现为头皮下肿块,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并清晰显示异常连接静脉。结论儿童颅骨膜血窦具有典型的CT、MRI表现,结合患者特征性临床表现,对该病能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结缔组织病肌筋膜炎的MR和CT表现与穿刺活检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结缔组织病肌筋膜病变的影像表现特点,以及MRI、CT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临床诊断的结缔组织病22例,其中皮肌炎(DM)8例、多肌炎(PM)12例和嗜酸性筋膜炎2例。所有病例均完成大腿CT平扫、MR的T1WI、T2WI、频率预饱和反转恢复(SPIR)序列及CT导向经皮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 穿刺活检、MRI和CT发现肌组织病变分别有17例、14例和5例,发现筋膜病变分别为5例、9例和9例。肌炎、肌萎缩、筋膜炎可单独或合并存在,肌炎(9例)呈现T1WI低信号和T2WI或SPIR高信号改变,肌萎缩(9例)呈T1WI、T2WI高信号以及肌间隙增宽。SPIR检出肌炎明显优于CT和T1WI,P<0.05。DM(6/8)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M(3/12),P<0.05。病情加重期肌炎(7/1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缓解期(2/11),P<0.05。结论 MRI和CT能够客观地反映结缔组织病肌筋膜病变的类型、累及部位和病情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地中海贫血性骨病变的CT、MRI表现及诊断要点,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地中海贫血性骨病变的CT、MRI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其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17例胸腰椎椎体及附件均受累,其中4例合并颅骨病变,2例合并股骨及胫腓骨病变,5例合并肋骨、胸骨及肩胛骨病变。MRI见骨髓弥漫性信号异常,T_1WI骨髓高信号弥漫性降低,T_2WI呈等信号,STIR T_2WI呈高信号。CT示胸腰椎椎体呈栅栏状改变,骨小梁减少、增粗;其中5例肋骨、胸骨及肩胛骨膨胀改变,4例颅骨板障增厚、板障间呈放射状排列骨小梁;合并椎旁软组织肿块11例,合并肋骨旁软组织肿块4例,增强扫描肿块轻度均匀强化,穿刺活检示髓外造血组织。结论:地中海贫血性骨病变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病史,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头皮软组织病变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头皮软组织病变,其中CT检查17例,MRI检查14例.观察头皮软组织病变的部位、大小、病变边缘情况、密度或信号特征、强化幅度、有无颅骨或脑内侵犯.结果 发病部位:枕部11例,顶部8例;形态:梭形20例,扁平形(5例);大小平均1.6cm×3.8cm;病变9例呈囊状表现,22例呈软组织密度或信号;3例无强化,10例有强化;2例侵犯临近颅骨,其中1例同时侵犯小脑.结论 影像学能显示头皮病变位置、大小、形态、囊实性及与颅骨、颅内的关系等,是临床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全面分析腰背部浅筋膜炎的MRI表现,提高对腰背部浅筋膜炎的认识。方法分析了从426例腰痛和腰部不适进行MRI检查的患者中发现的58例腰背部浅筋膜炎的MRI表现。结果腰背部浅筋膜炎的MRI表现为浅筋膜内出现异常信号及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STIR高信号,58例可为四型:片状型,11例(28.9%),条状型40例(68.29%),积液型2例(3.4%),混合型5例(8.6%)。结论 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是目前诊断腰背部浅筋膜炎最敏感、最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结节性筋膜炎(NF)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NF的影像表现,其中4例行CT检查,5例行MR检查.结果 9例NF中,5例位于下肢,2例位于腹壁,2例位于外耳道.病灶最大直径为1.1~9.5 cm,平均(3.7±0.3)cm.所有病灶均表现为单发实性软组织肿块,CT平扫显示肿块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病灶在MR T_1WI呈等低信号,在T_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中、重度强化.结论 CT及MR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NF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鼻腔鼻窦淋巴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原发于鼻腔30例,鼻窦7例,鼻腔、鼻窦同时发病或累及邻近结构9例。CT表现:淋巴瘤位于鼻腔前部28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部皮肤22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2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6例,鼻中隔、中下鼻甲浸润性破坏7例。鼻窦淋巴瘤表现为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窦壁骨质浸润性改变5例,明显破坏2例,4例上颌窦周软组织浸润,增强后中度强化3例。弥漫型淋巴瘤表现为鼻腔中线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鼻腔及邻近鼻窦伴软组织肿块,6例并累及邻近面部软组织、眼眶、鼻咽部、口咽、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2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12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8例;T2WI高信号11例,等信号9例;病变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10例。4例沿翼腭窝神经周扩散。结论 多数鼻腔淋巴瘤及弥漫型鼻腔鼻窦淋巴瘤有特异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鼻窦淋巴瘤则缺乏特异影像学征象。CT是本病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帮助临床准确地分期。  相似文献   

12.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MRI表现.结果:26例共发现29个病灶.其中单发24例(额骨12例、顶骨8例、颞骨3例、枕骨1例),多发2例.主要表现为起源于颅骨板障并侵犯内外板、边界清楚的骨破坏,病灶内残留的小骨片(钮扣骨)、脂质和软组织肿块.CT呈不均匀密度,MRI呈稍长T1和稍长T2信号.结论:X线平片是诊断基础,结合CT、MRI能够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彭源  陈朝晖 《武警医学》2020,31(6):520-522
 目的 探讨CT及MRI在腰部浅筋膜炎诊断上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对腰部浅筋膜炎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8年1-12月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48例腰部浅筋膜炎患者的CT及MRI扫描结果,进行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21~64岁,平均44岁。均行腰椎CT及腰椎MRI检查。CT检查常规行1 mm重建,并做矢状位MPR。MRI检查采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节段同CT,采集矢状位T1WI序列、矢状位T2WI序列、横轴位T2WI序列及矢状位T2_TIRM序列图像。结果 CT观察到异常37例,对腰部浅筋膜炎的检出率为77.1%,可见到腰部浅筋膜明显增粗呈网状、絮状,边界模糊不清;MR观察到异常48例,对腰部浅筋膜炎检出率为100%。MR上观察到片状型浅筋膜炎8例,条状型浅筋膜炎26例;积液型浅筋膜7例;混合型浅筋膜炎7例。结论 CT及MRI对腰部浅筋膜炎的诊断均有重要意义,其中MR可列为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析头皮Marjolin’s溃疡的CT及MRI影像表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选取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头皮Marjolin’s溃疡患者的CT、MRI资料及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其分析病理特征、总结影像表现。结果 本文12例患者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4例乳头型、8例溃疡型。MRI表现:12例T1WI均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伴混杂信号,边界较模糊;8例见坏死区,T2WI呈较高信号;其中6例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强化明显,坏死区无强化。4例累及颅骨、脑膜及静脉窦。2例累及颅内脑实质,病变中心DWI呈明显高信号。CT表现:8例平扫病变呈等高密度,其中4例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2例累及颅骨。结论 CT及MRI是评价头皮Marjolin’s溃疡受累范围的可靠影像学方法,特别是DWI对本病侵犯颅骨及颅内包膜期脑脓肿等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并发软组织感染的影像表现(附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并发软组织感染的X线、CT及MR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AIDS并发软组织感染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均行MR检查,1例行CT检查,1例行X线片检查。结果蜂窝织炎1例,MRI显示皮下组织明显增厚,T1WI表现为边界模糊的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梯度回波序列(GRE)呈网状改变。坏死性筋膜炎1例,MRI显示皮下组织、浅深筋膜增厚,T1WI和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显示肌肉和肌间隔内液体聚积。软组织结核感染1例,CT平扫显示皮下软组织内及多发的低密度灶,增强后可见环状强化;病灶在T1WI为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环形强化。结论软组织感染是AIDS患者常见并发症,影像检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制定治疗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颅骨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其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实验室、病理检查确诊的LCH患儿的临床与颅骨CT图像资料.结果 颅骨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骨缺损区,边界清晰,小缺损区的软组织肿块以外凸为主,大缺损区的软组织肿块保持颅骨形状;3例累及中耳听小骨和内耳结构,2例累及眼外肌、视神经、眼球.结论 小儿LCH的颅骨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对病变范围、软组织改变及邻近结构受累情况显示清晰.  相似文献   

17.
视神经肿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视神经肿瘤的CT、MRI表现。方法 对病理学或临床证实的30例视神经肿瘤患者行CT、MR检查。结果 脑膜瘤17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3例,梭形肿块11例,不规则眶内肿块3例;CT为软组织密度;MR T1W1呈中等或低信号,T2W2呈中等或高信号;肿瘤钙化5例,肿瘤内“轨道征”10例,均有明显强化,累及管内段及颅内段3例,同时发现肿瘤有流空血管影5例。视神经胶质瘤8例,3例表现为视神经弥漫性增粗,5例表现为梭形肿块;CT为软组织密度;MR T1W1呈低信号,T2W2呈高信号,均明显强化;累及管内段、视交叉6例,2例伴发神经纤维瘤病。视神经转移瘤5例,4例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侵及视神经,l例肺癌转移至视神经。结论 CT、MR检查不仅可以推测视神经肿瘤的性质,还可以明确肿瘤侵及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肌炎的MRI表现及不同MRI成像序列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2例皮肌炎在不同MRI成像序列上的MRI表现,成像序列包括:SE T1WI、FSE T2WI、S11R、DWI与增强SE T1WI抑脂序列。结果:12例中,幼年性皮肌炎10例,3例表现为多发性肌炎,5例表现为多发性肌炎、肌筋膜炎,2例表现为肌筋膜炎、皮下结缔组织炎并钙质沉着和表皮损害。成人皮肌炎2例,表现为多发性肌炎、肌筋膜炎、皮下结缔组织炎。肌炎、肌筋膜炎、皮下结缔组织炎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STIR、D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点、片状轻至中度强化,软组织钙质沉着在所有序列上均呈结节状低信号。STIR与DWI序列对显示组织炎性病变最为敏感,病变区域ADC值与正常肌肉组织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MRI能反映皮肌炎不同病变阶段的各种异常病理改变及其动态变化,STIR与DWI对显示组织炎性病变优于其他成像序列,横断面扫描对显示病变位置及分布较好。  相似文献   

19.
李金矿  严华  龚福林  黄璐   《放射学实践》2014,(4):441-443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患者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6例均行头颅CT平扫,其中2例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检查,6例中5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6例均为双侧颅面骨受累,主要CT表现为颅面骨骨质破坏、骨膜下垂直骨针和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中可见钙化;主要MRI表现为颅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其内有钙化灶,肿块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肿块和邻近脑膜有不均匀轻度强化。5例腹部CT显示腹膜后肿块并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1例MRI显示腹膜后肿块。结论:神经母细胞瘤颅骨转移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MRI对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结果:6例均广泛累及咽旁间隙,侵犯颈静脉孔5例、岩尖3例、寰椎旁3例.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不规则骨质破坏,肿块呈分叶状4例,类圆形2例,伴不同程度点状、斑片状及周边弧形钙化;4例CT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MRI T1 WI示肿块呈低或稍低信号,T2 WI上呈多房分叶状明显高信号,内有低信号分隔,其中3例黏液样软骨肉瘤信号较均匀,其余信号不均匀,有片状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伴周边及间隔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可广泛累及咽旁间隙,易造成误诊;CT可显示钙化及骨质破坏,MRI上肿块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