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出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间的18例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出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显影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随机选取20例无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的受检者为对照,并将2组CT影像资料与超声心动图进行比较。结果 18例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下腔静脉出现返流患者中14例合并肝静脉的返流,强化的下腔静脉和肝静脉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密度近似,高于胸主动脉密度,近端比远端密度高。18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显示三尖瓣返流17例,其中15例合并其他瓣膜异常,包括二尖瓣返流8例,主动脉瓣返流5例,肺动脉瓣返流4例。其他CT表现包括增强后斑片状强化的肝脏充血4例,心包积液3例。对照组20例受检者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少量返流3例,二尖瓣少量返流2例。两组肝上段下腔静脉前后径测量平均值分别为25.4 mm和19.2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强CT扫描动脉期出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可提示心脏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播散性结核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AIDS合并播散性结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9例中,8例累及2个不相邻部位,4例累及2个以上不相邻部位;肺部受累17例,胸膜受累4例,纵隔淋巴结受累3例,颈部淋巴结受累2例,腹部淋巴结受累3例,胰腺受累1例,腰椎受累1例。结论AIDS合并播散性结核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以肺部最常见,其次为淋巴结、胸膜等部位,其影像学表现较无免疫功能损害者所患结核复杂且不典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艾滋病(AIDs)相关消化道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AIDS相关消化道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行胸部平片检查11例,胸部CT扫描4例,腹部CT扫描9例,盆腔CT扫描2例,盆腔MRI检查1例,消化道内窥镜检查9例。结果:11例中消化道穿孔3例(食管穿孔2例,胃穿孔1例)、肠结核2例、巨细胞性肠炎1例、淋巴瘤4例、胃腺癌1例。食管穿孔的主要影像表现为食管一纵隔瘘伴纵隔淋巴结结核及双肺结核;胃穿孔主要表现为胃瘘伴肝左叶及肝胃间隙脓肿;肠结核主要表现为回盲部肠壁增厚;巨细胞性肠炎主要表现为乙状结肠末段及直肠管壁向心性增厚;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受累消化道管壁肿块状增厚,肠腔狭窄或扩张,多伴溃疡及病变周围淋巴结增大;胃腺癌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僵硬及明显强化。结论:AIDS相关消化道病变可表现为多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效果。方法将11只实验小型猪分为治疗组(n=6)和对照组(n=5),均给予D-氨基半乳糖,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治疗组48 h后经人工肝血浆置换结合血液滤过联合治疗。观察2组的一般情况、生存时间、生化指标和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治疗组经人工肝治疗72 h后,一般状况有所改善,生存时间为(128.7±11.3)h,与对照组〔(67.9±9.4)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与同组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1)。2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E染色标本相比,肝脏坏死区域明显缩小,未发现明显淤胆。结论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效果显著,可以减少坏死区,提高肝细胞再生率,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本研究对15例SOS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分析.13例患者行多排CT(MDCT)检查;3例患者进行了MDCT和MRI检查.回顾性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结果 本组病例最常见的肝功能异常指标为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  相似文献   
7.
8.
贾翠宇  赵大伟 《北京医学》2014,(12):1021-1021
患者女,13岁。因皮疹5d,发热2d于2013年3月21日入院。患者5d前出现手掌红色疱疹,2d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4℃,伴咳嗽咯痰。既往史:类风湿性关节炎6年余,规律口服环孢素等药。体检:颜面、躯干、四肢多发疱疹;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胸部X线片显示双肺弥漫性小结节影,右下肺片状阴影。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49岁.因肝病史28年、乏力、走路不稳1周入院.28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不详),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未服用抗病毒药物,未进行系统治疗.15年前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外院就诊,并行脾切除及分流术.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术后未再出现消化道出血,但反复出现肝性脑病.1周前患者出现乏力、头晕、走路不稳,查血氨230μg/dl.B超提示肝硬化,肝内结节,胆囊炎.门诊给予精氨酸、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未见好转,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体检:神智清,反应略迟钝,巩膜无黄染,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肿涨,双侧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ALT 14.3U/L,AST 25.1 U/L,TBIL 15.5 μmol/l,ALB 21.7 g/l,AFP1.57 ng/ml,CEA 3.16 ng/ml,CA 19-9<0.6 U/ml.临床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切除术后,肝性脑病Ⅱ期.入院后予脱氨、保肝、对症治疗,予以白蛋白支持治疗,患者血氨下降,肝性脑病好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小肝癌(≤20mm)的多期增强MDCT的强化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小肝癌(≤20mm)的多期增强MDCT表现,影像分析包括肿瘤大小,密度或信号强度,强化方式和肿瘤包膜。结果 39例小肝癌平扫表现低密度31例,等密度8例。增强扫描出现5种强化方式:①动脉期肿瘤结节状强化22例(56.4%);②动脉期肿瘤云雾状强化9例(23.1%);③未见强化6例(15.4%);④环状强化1例;⑤低密度结节内的小结节样强化,即"结中结"1例。39例MDCT检查中20例为HCC的典型影像表现(51.3%),不典型影像表现19例(48.7%)。结论小肝癌具有多种强化表现,应结合增强后多个期相的影像表现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