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李艳红  盛敏杰  吴强  庄槿 《眼科研究》2007,25(12):975-977
目的评价妥布霉素玻璃酸钠滴眼液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应用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双盲筛选出白内障患者121例(121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后滴用妥布霉素玻璃酸钠滴眼液,对照组术后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分别于术后第1d、用药后第3、7、14d观察眼部症状和体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泪膜破裂时间、结膜充血、睫状充血、房水闪辉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视力、眼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部分手术创伤小,反应轻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的患者可以使用妥布霉素玻璃酸钠滴眼液。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眼表的毒性作用,探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所致药源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方法:对临床所见的14例18眼白内障术后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诱发的药源性角膜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14例18眼,均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1wk;临床表现:眼部刺激症状:眼磨、流泪、畏光、视力下降。体征:眼部睫状充血,点状角膜糜烂11眼,弥漫性角膜上皮混浊6眼,角膜基质浸润1眼。其中合并有糖尿病病史者5眼,抗青光眼术后者6眼,玻璃体切除术后2眼,全身状况良好者5眼,停药后,眼部症状缓解、消失。结论:临床医生应关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角膜的毒性作用,并积极预防和治疗,规范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糖尿病患者,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对于术后黄斑水肿的预防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而且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n=104)术前1d和术后4wk使用10g/L双氯芬酸钠滴眼液4次/d,联合术后4wk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d;B组(n=113)术后4wk只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d。观察最佳矫正视力、黄斑水肿的发病率和黄斑中央区视网膜厚度。结果:临床检查发现,A组黄斑水肿4眼(3.8%),B组黄斑水肿10眼(8.8%)。光学断层扫描检查发现,A组6眼(5.8%)发生黄斑水肿,B组12眼(10.6%)发生黄斑水肿。A组的黄斑中央区厚度小于B组(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对于需要行白内障手术的糖尿病患者,术前和术后使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并联合术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与术后单独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相比,前者可以明显降低黄斑水肿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不同给药方式对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黄斑区厚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将拟行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129例(129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41例),乙组(44例),丙组(44例)。甲组术后不使用任何NSAIDs,乙组术后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丙组术后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3组患者均于术后当日开始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分别在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6周采用OCT观察患者黄斑区图像特征,应用黄斑地形图分析软件测量黄斑区9个分区视网膜平均厚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3组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有较大提高,但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不相关。3组患者术后1 d时黄斑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1周时黄斑中央区1 mm视网膜厚度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但是A2区丙组增厚较甲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时,甲组黄斑CSF厚度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甲组旁中心凹部分区域较乙组、丙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SAIDs的应用可以减轻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增加,口服NSAIDs在早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黄斑旁中心凹区视网膜的增厚。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非甾体类抗炎药在不同的给药时机对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以及糖尿病患者与单纯性白内障患者在给药时机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于我院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90例90眼纳入试验,其中糖尿病患者46例46眼,单纯性白内障患者44例44眼,所有患者随机分入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含有23例糖尿病患者和22例单纯性白内障患者,试验组:术前1d开始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术后第1d继续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至术后30d;对照组:术后第1d开始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至术后30d,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d开始应用地塞米松/妥布霉素滴眼液,所有滴眼液点眼4次/d。分别在术前7d内,术后第7d和术后第30d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定量测定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在术后第7d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第30d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中糖尿病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及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值在术后第7d及第30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单纯性白内障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和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值在术后第7d及术后第30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白内障术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滴眼液比术后应用可显著降低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增厚的程度。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当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时,建议在术前开始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滴眼液,以减轻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从而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口服化瘀明目饮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术后黄斑区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我院眼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行白内障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92例(10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50眼)术后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治疗,治疗组42例(50眼)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术后化瘀明目饮口服4周。两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对患者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眼压、眼底检查,并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区总容积。结果 两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53、2.610,均为P<0.01)。治疗组术后BCVA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Z=-2.074、-2.587、-2.264,均为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黄斑总容积均较术前增加(均为P<0.05),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3,P<0.05;t=-2.992,P<0.01),治疗组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9,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有3眼(6%)出现黄斑水肿,对照组术后1个月有9眼(18%)出现黄斑水肿,两组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瘀明目饮可防止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有效降低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分别使用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的抗炎效果。
  方法: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将2014-01/10在我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术后使用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氯替泼诺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地塞米松组)。观察术前术后的眼压以及炎症评分、舒适度评分。
  结果:共有143例143眼入选,其中氯替泼诺组有81例,地塞米松组有62例。两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炎症评分和舒适度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4 d地塞米松组的平均眼压为16.5±3.1mmHg,显著高于氯替泼诺组14.7±3.7mmHg(P=0.004)。在术后第14d,地塞米松组有2例眼压高于21mmHg,停药后眼压可恢复至正常。
  结论: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的抗炎效果相近,但是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对眼压的影响更小,更安全。  相似文献   

8.
陈洁  王桂琴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2):2102-2104
目的:探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应用于控制白内障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0例120眼,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用药组(试验组)、术后单独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组(对照组)。手术方法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第1、7、14d观察症状和体征并进行评分; 并观察眼压变化及黄斑水肿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100例120眼完成研究,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综合评分术后1d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7、14d内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值低。术前眼压试验组(14.657±2.605mmHg)和对照组(14.415±2.761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眼压:在术后1、7、14d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水肿发生率:对照组术后1、7、14d黄斑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7%、1.7%和3.3%,明显高于试验组的 0、0和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炎症的治疗效果较佳,是安全有效的,且不易发生高眼压等严重并发症; 同时可显著降低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预防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具有安全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重要手段,通常术后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以减轻患者术眼的前房炎症反应,但这存在升高眼压的潜在风险。目的比较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氟米龙滴眼液在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局部应用的抗炎效果及对眼压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对接受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的127例患者171眼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个组:氯替泼诺组35例47眼,采用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点眼;氟米龙组30例40眼,使用氟米龙滴眼液点眼;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29例38眼,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聚乙二醇组33例46眼,使用聚乙二醇滴眼液点眼。4个组均于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开始点眼,每日6次,连续使用5d。分别于术前1h及术后1h、1d、3d、1周使用Glo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按照Peizeng的标准对术眼的前房炎症反应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氯替泼诺组术眼术前1h,术后1h、1d、3d及1周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8.2±4.7)、(20.1±5.7)、(18.7±5.5)、(19.0±4.1)和(19.5±3.5)mmHg;氟米龙组分别为(18.7±5.3)、(20.9±5.7)、(21.3±4.5)、(21.0±4.9)、(22.5±6.5)mmHg;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为(17.9±6.3)、(20.3±6.1)、(23.0±3.7)、(24.7±4.9)、(24.5±6.5)mmHg;聚乙二醇组分别为(18.4±6.3)、(20.7±3.7)、(22.7±6.5)、(19.6±4.8)、(18.5±3.5)mmHg,4个组术眼眼压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3.876,P:0.023);随着时间的延长,氯替泼诺组和聚乙二醇组眼压逐渐下降,而氟米龙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眼压均高于术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801,P=0.031)。各组均未见其他明显眼部和全身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氯替泼诺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用药后房水细胞分级为1级和2级的百分比明显低于氟米龙组和聚乙二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276,P=0.012);氯替泼诺组术眼I级房水闪辉的百分比为8%,氟米龙组为22%,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为18%,聚乙二醇组为30%,各组房水闪辉严重程度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305,P=0.000)。结论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能有效减轻患者术眼的前房炎症反应,其中氯替泼诺滴眼液抗炎疗效更好,对眼压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少,可作为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的常规局部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改变。方法 纳入47例(57眼)白内障患者,分别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使用OCTA检查患眼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旁、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深层的微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旁和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全层厚度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主要表现在内层视网膜的增加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旁及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术后1个月视网膜深层黄斑中心凹周边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黄斑FAZ面积分别为(0.42±0.23)mm2和(0.34±0.17)mm2,显著低于术前的(0.73±0.91)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以及FAZ面积降低,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血管密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白内障围手术期使用溴芬酸钠眼液的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及黄斑水肿的发生率,评估此种非类固醇抗炎药预防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我院同一位医生所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溴芬酸钠组26眼,术前3d及术后2wk应用溴芬酸钠眼液,每日2次,术后2wk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每日4次; 对照组26眼仅术后点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术前及术后1mo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及黄斑水肿发生率。

结果:手术前后溴芬酸钠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21.077±22.194、221.692±29.685μm,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22.769±21.562、249.538±63.153μm,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但两组的黄斑水肿发生率分别是0和3.8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围手术期使用溴芬酸钠眼液有可能减少术后黄斑中心凹的增厚,预防黄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术中前房注射不同浓度曲安奈德(TA)控制术后炎症反应的效果。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手术60例(60眼),随机分为3组,每组20眼。A组在手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射TA0.1mg/0.2mL;B组前房内注射rrA0.2mg/0.2mL。A、B组术后滴妥布霉素滴眼液,4次/d,连用1周。C组(对照组),手术结束时前房内注射灌注液,术后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d,连用3周。术后随访1个月。术后6~8h测量眼压,术后1d、2d、7d、15d、30d观察前房细胞及房水闪光,测量眼压、检查视力及眼底。结果术后1d、2d、7d、15d、30d,3个组之间前房细胞比较(P=1),房水闪光比较(P=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8h,1d、2d、7d、15d、30d,3个组之间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术中前房注射0.1mg/0.2mL或0.2mg/0.2mL的曲安奈德都能有效地控制术后的炎症反应,无明显不良影响,重要的是术后可以不用糖皮质激素,从而减少了频繁滴眼的麻烦,也避免了由其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中前房内注射曲安奈德( T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连续收集我院300例300眼择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术中及术后抗炎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术后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1 mo;B组:术中前房注射1 mg TA,术后滴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mo;C组:术中前房注射
  2 mg TA,术后滴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 mo。术后不同时点观察和比较三组的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前房炎症反应和黄斑中央厚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 B,C 组患者术后1d;1wk;1mo的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A组(P<0.05),术后1d;1wk的前房炎症反应较A组患者轻(P<0.05);C组术后1d眼压平均值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术后各时点的最佳矫正视力,前房炎症反应和平均眼压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 B和C组术前术后黄斑中央厚度无显著变化,A组术后3wk;1mo的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增加,差异显著( P<0.05)。三组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前房注射TA可有效控制炎症并减轻黄斑水肿,加速视力恢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推荐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前房内注射TA的剂量为1 mg。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和普拉洛芬滴眼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18只眼。A组:术前2 d和术后4周应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联合术后2周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B组:术前2 d和术后4周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术后2周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分别在术前2 d内,术后1 d、1、4、12周测定黄斑中心亚区域平均厚度(CSMT),并计算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结果术前、术后1 d、1周、12周A组与B组CS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A组CSMT为(251.57±6.814)μm,低于B组的(254.40±12.00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4、12个月试验组黄斑水肿发生率分别为0、0、0.85%、0.85%,对照组分别为0、0.85%、1.69%、1.69%,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黄斑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和术后应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或普拉洛芬滴眼液,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均较低,前者比后者可能会更大程度地抑制术后黄斑中心亚区域增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定量检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前房水蛋白浓度,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32例32眼糖尿病患者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值,采用激光闪辉细胞计量仪测量前房平均闪辉计数值。结果术前1d、术后1d、3d、7d和30d时前房平均闪辉计数值分别为3.63pc·ms-1、29.54pc·ms-1、18·12pc·ms-1、10.68pc·ms-1和7.28pc·ms-1,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67.73μm、266.81μm、274.84μm、216.81μm和187.00μm。影响术后1d、7d和30d时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的的独立因素都仅为前房平均闪辉计数值。结论糖尿病眼白内障术后血-房水屏障破坏先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改变而达到顶峰。采用前房闪辉计数值监测可以辅助判断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病程进展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孙亚杰  李爱朋  潘志强 《眼科》2012,21(3):166-171
目的 探讨双氯芬酸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普拉洛芬、溴芬酸钠滴眼液频繁点眼对兔角膜上皮的副作用,并观察其常规使用对兔角膜上皮创伤愈合的影响。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80只新西兰大白兔。方法 将兔分为2组,每组40只,一组为频点组(点滴眼液每小时1次);另一组行直径6 mm的角膜上皮刮除模型并予点滴眼液每日4次。每组兔再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双氯芬酸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普拉洛芬、溴芬酸钠滴眼液。选择右眼为观察眼。在角膜上皮损伤前、损伤后12、24、48、72、96小时及第5、6、7天进行观察,并在观察结束后摘除眼球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指标 眼表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损伤、愈合情况和角膜上皮厚度。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四种滴眼液频繁点滴兔眼均未出现明显刺激症状且未见上皮缺损形成,但荧光素染色均可见角膜上皮点染,以第3天明显,且双氯芬酸钠组角膜上皮损伤的积分(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0分)和溴芬酸钠组(1分)(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点药5天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角膜上皮细胞层数(3.67±0.52层)少于对照组(4.17±0.41层)(P<0.05),其余各用药组与对照组的角膜上皮细胞层数未见明显差异。创伤后兔角膜上皮的平均修复时间在双氯芬酸钠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为(75.0±27.0)小时和(75.0±8.5)小时,而生理盐水、普拉诺芬和溴酚酸钠组分别为(66.0±11.1)小时、(69.0±15.4)小时和 (66.0±11.1)小时,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角膜上皮愈合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2.00±0.00层)和双氯芬酸钠组(2.50±0.55层)上皮细胞的层数少于对照组(5.00±0.00层)(P<0.05)。结论  频繁滴用抗炎滴眼液可导致兔角膜上皮细胞潜在的损伤;双氯芬酸钠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抑制兔角膜上皮创伤的愈合作用略强于普拉洛芬和溴芬酸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检测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方法对行超声乳化吸出术,且术前无合并症、术中无并发症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86例(104只眼)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以OCT观察黄斑中心凹及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1.0,均较术前提高,OCT检查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黄斑中心凹厚度无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4,P=0.122),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7,P=0.011);手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5,P=0.000;t=-2.862,P=0.005);术后3个月两区域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68,P=0.118;t=-0.197,P=0.844)。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的检测可能比单纯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检测更早、更全面地反映出患者白内障术后视网膜厚度增加的情况,为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诊治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盛春  王利群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250-2253
目的:探讨1g/L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18眼。试验组:术前2 d和术后4 wk应用1 g/L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联合术后2 wk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照组:术后2 wk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分别在术前2d内,术后1d、1、4、12 wk测定黄斑中心亚区域平均厚度( CSMT ),并计算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结果:术前、术后1d,1、12wk 试验组与对照组 CSMT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wk 试验组CSMT 为251.57±6.814μm,低于对照组的262.41±7.29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4、12wk试验组黄斑水肿发生率分别为0、0、0.9%、0.9%,对照组分别为0、0.9%、8.5%、1.7%,两组黄斑水肿发生率比较,仅术后4w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和术后应用1g/L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能有效预防术后黄斑中心亚区域增厚,减少黄斑水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引起激素性青光眼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11例(20眼)局部长期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致激素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确诊后均停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其中17眼(85%)停用后眼压降至正常,2眼(10%)经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眼压得到控制,1眼(5%)经药物降眼压处理后眼压仍控制不良,进行手术治疗.结论 长期不规范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可引起激素性青光眼,因此强调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普拉洛芬滴眼液预防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单纯用典必殊滴眼液(地塞米松+妥布霉素)和典必殊滴眼液减量使用加普南普灵(普拉洛芬)滴眼液预防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以探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使用在白内障术后预防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从2007-01/2007-10将术中无并发症的220眼分为两组,每组110眼。试验组:典必殊滴眼液加普南普灵滴眼液合用2wk后普南普灵滴眼液单独使用2wk;对照组:典必殊滴眼液使用4wk。在术后不同时间观察随访患者的症状、体征,并测量眼压,散瞳检查眼底以及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析(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结果:两组的术后症状和体征无显著性差异(P>0.05);房水闪辉术后1wk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术后第2wk开始到4wk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闪光值低;在术后2wk和1mo时,对照组的眼压比术前有所增加,而试验组则轻微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前、术后3mo时两组均行OCT检查,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后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s macular edema,CME)的发生率不同并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并发症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应用激素加非甾体类抗炎药滴眼液比单纯激素滴眼液抗炎对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