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6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角膜胶原交联(CXL)是一种用于治疗圆锥角膜的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利用370nm波长的紫外线A照射核黄素产生的光敏反应来诱导角膜胶原纤维间的交联,以此提高角膜硬度,增强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该方法目前已被应用于多种角膜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理想的临床疗效。但最近也有文献报道经典交联方法术前去角膜上皮所引起的一些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针对去角膜上皮引起的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有学者提出了跨角膜上皮核黄素-紫外线胶原交联法。本文主要对角膜胶原交联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去角膜上皮的影响及近年来跨上皮交联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连续锁边缝合联合角膜绷带镜在翼状胬肉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取2018年1月到2021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术的患者132例180眼,按结膜瓣固定方式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64例90眼)行间断缝合固定法,B组患者(68例90眼)行连续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综述致力于全面无偏倚地总结传统角膜胶原交联治疗方案的改进措施的进展,包括改进原因、措施和效果以探讨其将来的发展方向。 数据资源 所有文章主要来源于Pubmed数据库。 研究选择 与传统角膜胶原交联治疗的改进技术相关的原创文章和综述被选入。数据主要来源于参考文献中所列94篇文章。 结果 相关改进研究累及传统治疗的每个步骤如仪器准备、上皮处理、核黄素点药、紫外线照射等。这些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前景乐观。 结论 角膜胶原交联治疗是目前从病因角度阻止圆锥角膜进展的唯一有希望的治疗措施,但传统治疗方案的局限性和相关并发症如角膜厚度限制、紫外线损伤、去上皮影响等促进了相关改进措施的研究。尽管有些研究有待进一步证实,期待其有助于相关患者及科研人员。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兔角膜基质中核黄素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HPLC)分析方法,并分析其专属性、灵敏度和准确性。方法:兔角膜组织匀浆经加热孵育和10%三氯乙酸去蛋白后离心,组织上清液经C18-SPE柱固相萃取后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柱选择ODS-BP色谱柱(5μm,250mm×4.6mmID),以甲醇-纯水(体积比为2:3)为流动相,pH=7.0,流速:0.1mL/min;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425nm,发射波长525nm。结果:核黄素在1.0×10-6~1.0×10-4mg/mL范围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584),精密度结果显示:RSD=0.86%(n=10),样品溶液在24h内稳定性RSD=0.51%,测得的角膜样品核黄素加标平均回收率为99.3%,RSD为3.7%。结论:本实验中建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简单,HPLC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可作为紫外线A/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法中角膜基质内核黄素含量测定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检测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方法对行超声乳化吸出术,且术前无合并症、术中无并发症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86例(104只眼)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以OCT观察黄斑中心凹及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1.0,均较术前提高,OCT检查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黄斑中心凹厚度无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4,P=0.122),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7,P=0.011);手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5,P=0.000;t=-2.862,P=0.005);术后3个月两区域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68,P=0.118;t=-0.197,P=0.844)。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的检测可能比单纯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检测更早、更全面地反映出患者白内障术后视网膜厚度增加的情况,为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诊治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伍腾飞  彭秀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890-1893

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离子螯合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生物工程等诸多领域。早在20世纪中期就有EDTA用于治疗带状角膜病变等眼部疾病的报道,随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EDTA能够松解角膜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间接地增加药物向角膜内的转运,是一种良好的渗透促进剂。如今,EDTA这种松解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功能在细胞工程中角膜细胞的分离提取也有着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就EDTA在治疗角膜疾病、眼科药物的角膜渗透及角膜生物工程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伍腾飞  彭秀军 《眼科研究》2013,(11):1016-1020
背景EDTA是常用的眼用制剂添加成分,是一种重要的钙离子螯合剂,其对药物的角膜促渗作用可能为实现跨角膜上皮胶原交联提供便利,目前国内外关于EDTA对核黄素在角膜促渗方面的作用研究较少。目的比较去上皮、不去上皮以及使用促渗剂EDTA对核黄素在角膜基质渗透方面的影响,探讨EDTA在跨角膜上皮胶原交联中的可行性。方法清洁级健康无眼疾新西兰大白兔15只30只眼,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分为去上皮组、EDTA组(不去上皮,点质量分数0.5%EDTA—Na2 1h)和不去上皮组,每组5只实验兔。给予相应处理后,各组兔眼分别点质量分数0.1%核黄素+质量分数20%右旋糖酐作用30min,随后去除EDTA组、不去上皮组角膜上皮,钻取各分组兔眼直径8.5mm的角膜中央组织,制备角膜组织匀浆上清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法对各组组织匀浆上清液进行核黄素定量检测。结果0.1%核黄素+20%右旋糖酐点眼30min后,去上皮组、EDTA组、不去上皮组角膜基质中核黄素含量分别为(23.54±1.61)、(2.04±0.25)、(1.44±0.06)μg/g组织,不同方式处理后角膜组织中核黄素含量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2.839,P=0.000),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780、7.484、43.408,P〈0.05)。除去上皮组角膜基质内核黄素含量超过理论值15μg/g组织以外,其余两组均未达到此理论值。结论交联术前去角膜上皮能充分提高核黄素在角膜基质内的弥散,促渗剂EDTA虽能有效促进核黄素在角膜的渗透,但尚不能取代去角膜上皮对促进核黄素角膜渗透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