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本证、兼证、变证之概念《伤寒论》原著并无本证、兼证、变证之称,而是后世伤寒之家在六经提纲下又设的一种辨证分类方法。如,《伤寒来溯集》曰:“太阳本病脉浮……仲景以其或然或否,不可拘定,诊者……必须理会此等兼证”:《伤寒指掌》曰:“大抵今之伤寒,无不兼经而病,……其各兼并之症,列于六经正病之下……”:《伤寒贯珠集》则以三证分治则。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本证、兼证、变证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原著并无本证、兼证、变证之称,而是后世伤寒诸家在六经提纲下又设的一种辨证分类方法。如《伤寒来溯集》日:“太阳本病脉浮,仲景以其或然或否不可拘定,诊者……必须理会此等兼证。”《伤寒指掌》日:“大抵今之伤寒无不兼经而病……其各兼并之症列于六经正病之下……。”《伤寒贯珠集》则以三证分治则,本证用“正治法”,兼证用权变法,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一部以讨论外感病为主而阐发运用辨证论治方法的著作,书中仲景既示人以规矩,又诲人以技巧。其言精奥,其法简详,其中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后世医家或伤寒论注家对此"一证"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对此笔者认为此"一证"定是"主证",其义有二:一为某方所治之证侯;二即某证侯中之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4.
伤寒夹证是内伤杂病与外感之疾并见的一类复杂病证的总称。本文阐述了历代医家对这一病证的认识。重点探讨了与其相关病证的鉴别以及伤寒夹证的病理。最后提出了这类病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对从总体上把握这类病证的辨治提供了可循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不仅是外感病专著,还是外感病与杂病合论之作。如清·柯韵伯言:“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指出《伤寒论》所述“变证”实质上属于杂病的范畴,所以通过伤寒论太阳证变可以探识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方证研究引起高度关注,成为中医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经方方证研究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对中医经典及方证研究提供参考。1经方方证概念经方本指古代医方,现一般指《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所载之方。证的早期字义为口头作证,《说文解字》训“证”为“告也”,其后引申为证验或验证。证字用于医籍的最初本义,盖指疾病的证据、征象,即今之所言症状、体征。方证即用方的证据、征象,是以主治方剂来命名的证,具有某方证之主证的任何疾病都可使用该方。如《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证就是指使用桂枝汤的证…  相似文献   

7.
自仲景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后,历代医家对于“一证”所指多有论述,难成定论,遂为争论。文章通过仲景脉证并治诊疗过程的分析,提出“辨××病脉证并治”当为后世“辨证论治”之滥觞,且辨病是辨证的前提,辨病基础上的辨病辨证结合是仲景诊治疾病的基本范式。辨证上仲景又非常重视辨“脉”证,所以《伤寒杂病论》开篇“平脉法”,每一篇都是“脉证”为主要辨别依据,这里的证不是证候的“证”,而是证据的“证”,故而据脉证(体征)、参它证(症状)的“以脉统证”是仲景辨证的基本程式。由此推论,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当为脉证,即脉证基础上的综合征,而非指单纯的症状而言。  相似文献   

8.
林大勇  曲道炜  李斌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105-1106
《伤寒类证》一书系金大定3年(公元1163年)金人宋云公于常山医流张道人处密受《通玄类证》而写成。此书格式新颖,别出新裁,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之上,以表格的形式列述了伤寒诸证的证治,将《伤寒论》原文397法重新归为50门,共计484法。表格中前有主证,后列方药,举一纲而万目张,标一言而众理显,使难见之文,明于掌上,为后世医家临床应用伤寒六经辨证施治提供便捷之法,同时亦为后世《伤寒论》的研究开拓出一种新方法,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人强健、余远分别著有医著《伤寒直指》,二书属同名异书。考论强健、余远及其所撰著作,比较两部《伤寒直指》的差异,强健"直指"历代《伤寒论》注释之"是非",余远"直指"伤寒之证候。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110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应当如何理解,历代医家纷然。笔者殚思竭虑,偶获一得,敢忘卓陋,略陈微见于下。一但见一证便是,是小柴胡汤的使用原则,审证标准“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既是少阳病的审证标准,也是临床使用小柴胡汤的重要原则。临床使用小柴胡汤时,可不必如原文96条必须具备四大主证和七个或然证。96条所述之证,是  相似文献   

11.
阴阳易证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论其病机多以阴阳两虚为要。笔者认为阴阳易证之病机为肾厥,即肾脏之阴阳厥逆而不用,治以调和肾厥。  相似文献   

12.
伤寒一脉自仲景而下即为中医之显学,伤寒学的发展为中医学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伤寒一脉千年流传,宋代和清代两朝伤寒之学尤其成就卓绝。这一点在《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伤寒著作以及其序跋的相关状况便可以窥见一二。为何会产生宋清两代伤寒学繁盛?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伤寒著作的序跋看,其原因有以下两个:1.宋代病之盛以致宋代伤寒之盛;2.宋清两代治学之风致伤寒著作之盛。  相似文献   

13.
伤寒以六经辨证为纲,其中厥阴肝经为三明之尽,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厥阴病多为阴阳交错、寒热错杂之证;又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内寄相火,为阴尽阳生之脏,其病多为伤寒末期,病机复杂,病情危重。因此,探讨仲景治疗厥阴寒热错杂证的用药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治疗疑难杂证,无疑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观伤寒厥阴病,仲景治疗寒热错杂证仅立三方:一为治蛔厥并主久利的乌海丸,一为治寒热格拒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为治邪陷阳郁的麻黄升麻汤。观其用药,少则几味,多则十几味;其用量,轻重悬殊;其配方,寒热并用者有之,五味兼…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治发作有时之疑难杂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及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杂病而见少阳证者。笔者以此原方单服或与它方配伍治疗发作有时之疑难杂证,每获良效,试论于下。一、夜半恶心恶心乃胃气上逆之症,一般有寒、热、虚、实之分。夜半恶心,其病理机转在于木  相似文献   

15.
《治温阐要》及其温病证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玮 《陕西中医》2006,27(12):1593-1595
明清时期,温病著作达到顶峰,《治温阐要》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部。由于本书刊印甚少,致使作者的名字和著作内容,很少放学者提及,未能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令人有遗珠之憾。经对该书的校点考证,发现汝锡畴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临证不受伤寒、温病藩篱之限,对温病尤其是春温、湿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对于温病证治有较重要的学术与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用大青龙汤者凡二见,一是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一是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古今注家多认为38条是大青龙汤的主证,39条是其副证,二证均是表寒里热,大青龙汤是解表清里之剂。笔者有不同看法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对此历来有多种理解,本文遵胡希恕教授"始终理会仲景书"的思路,主要从原书条文分析柴胡证之病因、病机、病位、病程及小柴胡汤的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8.
对《伤寒论》中太阳蓄水证的部位在下焦膀胱的论点,似已为众所公认,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蓄水证之部位应在三焦。现将管见略述于下: 一、《伤寒论》原著中没有经证腑证之分经腑证之分,首见于西晋·王叔和《伤寒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腑者……,已入于腑者,可下而已。”而太阳病经腑证之分,始  相似文献   

19.
胡宝书先生为清末民初江南名医,浙江绍兴人。他精研经典,毕生致力于时病研究,擅治温热病症。今结合阅读胡氏著作《伤寒十八方》,对其治疗温热病的临证经验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临床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10 1条曰 :“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汪苓友曰 :“柴胡证者 ,谓邪入少阳 ,在半表半里之间也。但见一证 ,谓或口苦 ,或咽干目眩 ,或耳聋无闻 ,或胁下硬满 ,或呕不能食 ,往来寒热等便宜与柴胡证。故曰 :呕而发热者 ,小柴胡汤主之 ,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注解伤寒论》成无己曰 :“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为柴胡证。即未作里实 ,医便以药下之 ,若柴胡证仍在者 ,虽下之不为逆 ,可复与柴胡汤和解之。”徐大椿在《伤寒约编》中曰 :“柴胡为枢机之剂 ,凡邪气不全在表 ,未全入里者 ,皆可用 ,故证不必悉具 ,而方亦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