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在心力衰竭患者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在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的筛选、左室电极的植入及评价CRT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17例,年龄60±13岁,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术前均经VVI评价左室内十二节段任2个节段收缩达峰时间的最大差值及标准差,并分析左室内收缩最延迟部位。行CRT治疗,将左室电极植入左心收缩最延迟部位相关的冠状静脉窦分支血管内。分别在术后第1,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CRT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指标,以及VVI评价同步性参数的变化。结果随访3个月,患者心功能分级提高I~II级,6min步行距离由309.77±76.05m增至402.06±87.09m(P<0.05),左室射血分数由0.32±0.04增加至0.42±0.07(P<0.01),二尖瓣返流减少。VVI结果显示室内不同步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VVI技术可用于评价心脏的同步化状态、指导CRT的治疗及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2.
左室Tei指数对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室Tei指数,评价其对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38例心力衰竭(心衰)或疑似心衰的老年患者,30例中年健康体检者,以超声检测其左心室Tei指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的比值(E/A)等指标。比较老年心衰患者、老年非心衰者和中年体检者Tei指数的差异,评价上述指标对老年人心衰的诊断价值。结果老年心衰患者Tei指数较非心衰老年患者(0.77±0.14与0.45±0.10,P<0.01)和中年体检者(0.77±0.14与0.40±0.11,P<0.01)均明显延长,Tei指数对老年人心衰的综合诊断价值优于LVEF和E/A比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6.6%、85.4%和84.6%。结论Tei指数可作为判断老年患者心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右心室起搏患者的心室间及心室内非同步收缩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22例,分为右心室起搏组与对照组。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获得患者左心室各节段心肌及右心室侧壁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测量各节段自QRS波起始至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等收缩期同步性指标和舒张期同步性指标,以及运动速度峰值。结果右心室起搏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可测得的组织多普勒参数左心室壁12个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188.3±46.0)ms比(142.6±33.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心室起搏组存在左心室壁收缩的延迟。但有关左心室壁12个节段内运动同步性的参数,左心室壁12个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的标准差[(29.9±18.7)ms比(30.3±20.3)ms]及左心室壁12个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最大与最小值的差值[(95.6±60.4)ms比(90.0±58.3)m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右心室心尖起搏致QRS波增宽,可造成心室间收缩不同步,但不一定会造成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心肌运动指数对评价扩张型心肌病 (DCM )左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DCM患者 31例 ,正常对照者 6 2例 ,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记录二尖瓣舒张期和左心室流出道收缩期脉冲多普勒血流频谱 ,测量心肌运动指数。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DCM组等容舒张期时间 [(98.39± 2 0 .83)ms∶(6 6 .4 5±11.32 )ms ,P <0 .0 1]及等容收缩期时间 [(39.5 2± 13.31)ms∶(2 1.4 5± 7.6 5 )ms,P <0 .0 1]明显延长、射血时间[(2 2 3.39± 4 0 .93)ms∶(2 73.0 6± 2 1.0 1)ms ,P <0 .0 1]明显缩短 ,导致心肌运动指数 (0 .6 3± 0 .14∶0 .32± 0 .0 4 ,P <0 .0 1)明显升高 ,相关分析表明 ,心肌运动指数与左心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 ;②相关分析显示 ,心肌运动指数与年龄、心率、血压无相关性。结论 :①心肌运动指数是评价DCM患者左心功能简便而准确的多普勒超声新指标 ,且与左心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 ;②心肌运动指数不受年龄、心率、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中左室电极导线的植入并评价CRT短期疗效.方法选择拟行CRT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例,起搏前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计算LVEF、Tei指数、左右心室间不同步参数(T1-T2),QRS距左室各节段收缩峰值时间的标准差(Ts-SD),经心率校正的Ts-SD(Ts-SDC),并根据组织同步显像图(TSI)的色彩计算TSI指数.结合组织速度显像、组织追踪显像、组织同步显像3种方法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和程度,根据延迟的部位选择靶静脉及导线植入的深度,比较起搏前后各参数的变化.结果起搏前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组织多普勒指导下,2例选择了左室后静脉,2例选择了左室侧静脉,3例选择了左室侧后静脉.起搏后7~10天,所有患者左心功能改善LVEF由起搏前的(27.3±7.4)%增高至(40.7±8.9)%(P<0.01),Tei指数由1.23±0.70降低至0.83±0.33(P<0.05),且心率较起搏前减慢(P<0.05);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改善TSI指数由起搏前的2.03±0.22降低至1.62±0.33(P<0.05),Ts-SDC由191.39±47.35降低至119.45±62.02(P<0.05);左右心室间收缩不同步改善T1-T2由起搏前(49.14±26.82)ms降低至(15.43±11.30)ms(P<0.05);左房内径起搏后缩小(P<0.01).结论组织多普勒可用于识别心室机械不同步的程度和部位,对于指导CRT中左室电极导线的植入和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心室机械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CRBBB的患者48例为CRBBB组,另选取心电图正常的健康成人42例为正常组。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PW-TDI)测量CRBBB患者心肌组织的运动速度与时间间期指标以反映其心室机械功能的变化。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CRBBB组右室侧壁基部收缩波峰值速度(Sm)减小、舒张早期波峰值速度(Em)减小、Em/舒张晚期波(A波)峰值速度(Am)减小(13.7±2.53cm/svs17.00±3.10cm/s;12.1±2.06cm/svs21.05±4.23cm/s;0.71±0.38cm/svs1.22±0.65cm/s,P均<0.01),Am无差异(P>0.05);两组间左室基部六个取样点的Sm、Em、Am、Em/Am比较无差异(P均>0.05);②与正常组比较,CRBBB组右室侧壁基部电-机械延迟时间(EMD)和等容舒张时间(IVRT)延长(55±13msvs46±10ms;41±20msvs30±16ms,P<0.05),射血时间(ET)缩短(309±43msvs400±60ms,P<0.05),等容收缩时间(IVRT)与充盈时间(FT)无差异(P均>0.05);两组间左室基部六个取样点的EMD、IVCT、ET、IVRT及FT比较无差异(P均>0.05)。③与正常组比较,CRBBB组右室侧壁基部Tei指数延长(0.56±0.14vs0.43±0.13,P<0.05);两组间左室各取样点的Tei指数无差异(P>0.05)。结论CRBBB患者右室舒缩功能降低,而左室舒缩功能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开博通及醛固酮拮抗剂螺内脂逆转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纤维化及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方法放射免疫法测定45例原发性DCM患者应用开博通及螺内脂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清心肌纤维化指标: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超声测定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应用开博通及螺内脂治疗后血清心肌纤维化指标显著下降:PCⅢ(243.4±50.3 vs 186.6±38.4P<0.01)、LN(224.7±50.1 vs 160.8±36.8P<0.01)、HA(259.4±70.4 vs 173.4±40.6P<0.01);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心室内径(62.4±11.4 vs 51.6±10.2P<0.05)、左心房内径(48.6±10.3 vs 40.7±8.9P<0.05)、右心室内径(30.4±7.3 vs 23.4±5.7P<0.05)、LVEF(36.5±9.6 vs 41.8±11.8P<0.05)。结论开博通及螺内脂能明显逆转原发性DCM心肌纤维化,改善其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心肌机能指数和血浆脑钠肽评估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指标——心肌机能指数(Tei)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鉴别收缩性心力衰竭(SHF)及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心力衰竭患者67例,按照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SHF(LVEF<50%)及DHF组(LVEF≥50%)。32名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常规超声指标及Tei指数,并采用ELISA法测得血浆BN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HF及SHF组Tei指数、BNP显著增高(P<0.01);心力衰竭两组相比,Tei指数、BNP在SHF组显著升高(0.63±0.11)比(0.82±0.20)ng/L,P<0.01;713.38ng/L比1345.86ng/L,P<0.05,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1)。结论Tei指数、BNP在心力衰竭患者显著升高,二者可鉴别SHF及DHF。  相似文献   

9.
从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角度研究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的电生理作用。采用自制电极同步记录在体犬左室三层心肌细胞的单向动作电位(MAP),观察静脉注射L-THP前后动作电位时程(APD)、振幅(APA)、TDR及各层心肌有效不应期(ERP)的变化。结果:应用L-THP后三层心肌的动作电位复极90%的时程均延长(内、中、外层心肌分别为189.67±23.29msvs182.83±23.70ms、194.67±24.12msvs192.17±24.49ms和185.08±24.53msvs173.42±22.06ms,P均<0.01),内、外层心肌ERP显著增加(分别为164.54±20.53msvs159.08±20.08ms、161.60±21.28msvs150.99±18.93ms,P<0.01)、TDR降低(9.58±2.94msvs18.75±3.77ms,P<0.01),对APA无明显影响。结论:L-THP降低心室肌的TDR,延长心室内、外膜心肌细胞的ERP。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双心室起搏为核心技术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技术(CRT)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时可能引起心肌复极异常而具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危险性。本研究以接受CRT的CHF患者为对象,观察反映心肌复极特性的心电图指标在不同部位起搏时的变化及差异,并结合患者转归探讨其意义。方法21例接受CRT和/或CRT-D治疗的CHF患者入选。在植入术过程中或者复查时,将CRT装置分别程控为右心室心内膜起搏(RV-Endo)、左心室心外膜起搏(LV-Epi)和双心室起搏(Biv),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心电图上反映复极时间和复极差异的指标QT间期、JT间期和Tp-e间期,并在不同起搏部位间比较这些参数的差异。结果准确反映心肌复极时间的JT间期和公认代表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Tp-e间期均在LV-Epi起搏时最长[(341.78±61.69)ms,(199.70±62.44)ms],Biv起搏时次之[(325.86±59.19)ms,(184.89±74.08)ms],RV-Endo起搏时最短[(286.14±38.68)ms,(146.41±31.16)ms],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QT间期的变化有类似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9.18±18.38)个月的随访期中,共发生4例死亡,其中1例猝死,1例发生“心律失常风暴”并最终死于无休止性室性心动过速。结论在CHF患者已有器质性心肌病变的基础上,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和目前CRT采用的双心室起搏延长心肌复极时间并增大跨室壁心肌复极离散,从而为促进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了“基质”。  相似文献   

11.
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探讨能够预测右室心尖部起搏后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性的因素。方法选取因病窦综合征置入双腔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8例,术后7天分别测量患者在自身心律、VVI起搏两种状态下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心功能指数(Tei指数)、左室内不同步指数(Ts-SD)等参数并分析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的影响因素。结果64.2%的患者在右室起搏期间,表现为左室机械活动的不同步;Ts-SD显著增加(40.10±18.50 ms vs 29.96±18.87 ms,P=0.034);右室起搏后Tei指数明显增加(0.49±0.23 vs 0.38±0.21,P(0.01);自身心律状态下的Ts-SD指数是右室起搏时出现左室收缩不同步现象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79,P=0.029)。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左右心室之间及左室内收缩不同步,对患者心脏整体功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如何进行参数优化以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方法对8例慢性心力衰竭CRT患者,术后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在组织多普勒显像下优化VV间期,达到CRT最佳治疗目的。结果8例CRT后心功能都得到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从Ⅲ~Ⅳ级改善为Ⅱ~Ⅲ级,起搏时的AV间期与窦性心律时的AV间期之比优化至130~180/100~150ms,使得左室充盈时间从354±147ms升至420±112ms,二尖瓣返流由8.41±4.55cm2减少至5.36±4.71cm2;VV间期优化至4~40ms,使得左室内各室壁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从48.4±17.9ms减少至30.2±18.6ms,左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由20.6±9.0cm/s上升至26.1±3.1cm/s。结论术后个体化的参数优化可以提高CRT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右心室心肌功能指数(RVM P1)评价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右心室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CHD患者51例、DM患者30例、CHD合并DM患者46例作为3个试验组,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房上下径(RA1)、有心房左右径(RA2)、二尖瓣血流E/A比值(MV E/A)。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三尖瓣环的运动速度,并计算Tei指数及RVMPI。结果 3个试验组的Tei指数及右心室心肌舒张期功能指数(RVDMPI,CHD组:0.24±0.10,DM组:0.26±0.09,CHD+DM组:0.27±0.08)均较对照组(0.16±0.07)升高(P<0.01),而右心室心肌收缩期功能指数(RVSMPI,CHD组:0.22±0.06,DM组:0.22±0.06,CHD+DM组:0.23±0.07)与对照组(0.21±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和DM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下降,RVMPI较Tei指数能更准确地评价右心室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复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描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4小时心室复极变异性。方法对65例AMI患者和80例正常人行24小时Holter检测,人工编辑QRS-T波群模板,计算机辅助测定QT间期、RR间期、QT变异度(QTV)、心率变异性SDNN,计算QT变异系数(QTCV)、及QT变异度指数(QTVI)。结果①AMI组较正常对照组平均心率减慢(68.02±12.01bpmvs.73.57±7.65bpm,P<0.01),平均QT间期延长(382.96±37.07msvs.367.66±25.58ms,P<0.05),而两组QTc无显著差异(405.13±19.87ms,vs.404.1±18.65ms,P>0.05)。②AMI组24hQTV和QTCV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5.03±9.91msvs.29.95±7.27ms,P<0.01;0.066±0.03vs.0.081±0.02,P<0.01)。③AMI组24小时QTVI较正常组显著增高(-0.45±0.41vs.-0.76±0.25,P<0.01)。结论AMI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全天QT变异度和QT变异系数显著降低,可能与交感神经受损、心率变异降低有关。去除心率变异影响后,AMI患者QT变异度指数增高,心室复极变异增大。推测AMI造成的心肌缺血和心肌坏死,导致心室复极变异增大。QTVI可能是一个新的AMI电生理紊乱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在接受抗心衰起搏治疗的患者中,通过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力求QRS波进一步变窄的可能性和方法学。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2年12月入选昆明医科大学一附院心内科收住入院,确诊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有CRT-P/D适应证并成功植入抗心衰三腔起搏器的患者60例(男4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87±9.29岁)。术后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分别给予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和传统双室起搏两种CRT工作模式。比较兼顾模式和传统模式在心电图QRS波宽度上的差异。结果:60例患者的CRT系统在静息状态下,均可借助程控仪和12导体表心电图监测,实现传统和兼顾两种CRT工作模式(成功率100%)。且两种CRT工作模式的QRS波平均宽度均分别小于CRT术前(115.78±19.30ms和137.03±19.76ms与155.72±28.78ms,P均<0.01)。静息状态下,兼顾模式的QRS波平均宽畸程度低于传统模式,QRS波平均时限短于传统模式(115.78±19.30ms与137.03±19.76ms,P<0.01)。兼顾模式的QRS波平均宽度较传统模式减少15.5%。结论:传统CRT工作模式强调100%双室起搏夺获,弃用自身房室传导,造成QRS波偏宽畸,可能是部分患者对CRT无应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应变率成像技术(SRI)及Tei指数评价糖尿病前期患者左室局部和整体舒张功能,为早期诊断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变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糖尿病患者35例、糖尿病前期患者30例、对照组35例,组织多普勒(TDI)测算二尖瓣环Ea/Aa及Tei指数.SRI技术测量左室基底段及中间段各壁SRe、SRa及SRe/SRa.结果 ①糖尿病前期组与对照组比较Tei指数明显延长(P<0.01).②糖尿病前期组左室心肌所有节段SRe均小于对照组,12个节段中11个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前期组左室心肌12个节段SRe/SRa除了侧壁基底段和中间段2个节段略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10个节段均小于对照组(P<0.05).③Tei指数与SRe、SRe/SRa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4和-0.374(P<0.05).结论 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左室局部节段舒张功能已受到损害.将SRI技术结合Tei指数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糖尿病前期患者左心室的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右心室功能变化,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2例经多导睡眠监测诊断中重度OSAHS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择同时期有打鼾症状但未达到OSAHS诊断标准的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TDI)检查。比较两组心脏超声常规参数、右心室面积变化率、左室心肌应变及应变率、左右室Tei指数等。结果 病例组二尖瓣E峰减速时间(EDT)较对照组延长(286.8±76ms.1 253.8±60.5ms,P<0.05)。病例组右心室方面右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43.2±13.1,44.9±10.2)和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18.7±3.5mm,20.0±3.3mm)、右心室Tei指数(RVTei)(0.597±0.12,0.36±0.08)高于对照组(P<0.05),且RVTei与年龄呈正相关趋势(相关系数:0.521,P<0.05)。结论 中重度OSAHS患者的肺动脉压未出现明显增高时,左心室舒张功能及右心室功能出现减退,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CHF患者行CRT,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置入左室导线1根至心脏静脉,术后随访13.8±10.4个月,观察心功能,患者活动度及夜间心率、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相关心功能超声指标。结果24例治疗后心功能改善,2例猝死,有效率92.3%,心功能NYHA分级,从Ⅲ~Ⅳ级改善为Ⅱ~Ⅲ级,患者活动度从0.17±0.24小时/天增加至2.98±0.46小时/天,夜间心率由80.8±12.0次/分降低至61.3±2.5次/分,QRS波时限从158.60±31.86ms缩短至130.95±23.44ms,P<0.05。LVEF从0.21±0.05提高至0.35±0.05,P<0.05,其他相关超声指标较CRT之前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CRT是治疗CHF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探讨起搏诱发的心室不同步收缩对于心脏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65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分别在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室上性节律状态下行常规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右室完全起搏模式下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0.58±0.07 vs 0.61±0.01,P<0.001),左室6节段收缩期平均速度下降(4.0±1.5cm/s vs 4.7±1.6cm/s,P<0.001),心室收缩同步性下降(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37.5±12.5ms vs 23.7±10.2ms,P<0.001),心室同步性恶化程度与收缩功能恶化中度相关(r=0.37,P<0.05)。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致左室收缩不同步及左室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20.
组织多普勒超声测定正常人心肌作功指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评价正常人左心室Tei指数。方法对50例正常人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脉冲血流多普勒方法测算传统Tei值(conventionalTeiindex,c-Tei,);TDI条件下,分别显示二尖瓣环后间隔位点和左室侧壁位点(心尖四腔观)、左室前壁位点和下壁位点(心尖二腔观)、前间隔位点和左室后壁位点(心尖左室长轴观),分别测算各位点的Tei值,取6个位点测值的均值作为左心室整体Tei指标(tissueDopplerTeiindex,t-Tei)测值。结果正常人的左心室整体t-Tei测值为(0.41±0.07),各年龄组间Tei指数测值无明显差别(P>0.05)。不同室壁间心肌的Tei指数测值无差别(P>0.05)。将正常人t-Tei测值与c-Tei值(0.44±0.08)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DISK准确测定正常人心脏整体Tei指数及心肌各节段Tei指数,为评价Tei指数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