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京 《环球中医药》2011,4(4):306-310
综述近10年来,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肌疲劳,在病因病机、中医证候、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辨证治疗等中医药方面的研究进展.呼吸肌疲劳是COPD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引起多脏器虚损的病变,以虚证为主,临证可见虚实夹杂的证候.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证明,治疗中采用补气益肺法和培土生金法可以有效缓解呼吸肌肌力的进行性下降,说...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到后期经常会出现呼吸衰竭。呼吸肌疲劳是呼吸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病人在病情危重期间,由于消化吸收不良、能量供需失调等原因,常常伴有营养不良,进而使呼吸肌的结构和功能受损,由此导致呼吸肌疲劳,并导致撤离呼吸机困难。这已经成为呼吸监护室的临床难题之一。笔者以粗针膻中穴透刺治疗COPD 20例,并观察了其对患者呼吸肌疲劳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呼吸肌疲劳及呼吸肌锻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COPD)患者由于反复急性呼吸道感染,呼吸负荷加重,可发生呼吸肌疲劳。同时,呼吸肌疲劳又加重或参与了原发病的恶化过程,最终可成为呼吸衰竭的重要因素。而呼吸肌锻炼可有效地提高呼吸肌肌力及耐力,是防治呼吸肌疲劳的重要手段。笔者从呼吸肌的生理功能、呼吸肌疲劳与通气功能衰竭、临床表现及呼吸形态改变、呼吸肌锻炼,特别是患者能广泛接受自主性高的呼吸体操等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脾虚角度探讨呼吸肌疲劳的发病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呼吸肌是呼吸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外呼吸的动力。呼吸肌收缩的能源来自营养物质代谢产生的ATP。因此,呼吸肌的肌力主要决定于机体营养状况及代谢水平。近10多年来,人们对呼吸肌的研究日渐增多,证明了呼吸肌疲劳是呼吸衰竭的重要潜在原因。不少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存在的持续性呼吸肌疲劳是引起呼吸衰竭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呼吸肌疲劳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对于防治呼吸衰竭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国外关于呼吸肌疲劳的研究1.呼吸肌疲劳发生原因和机理:(1)长期低氧血症,有氧化谢障碍,呼吸肌能量供给减少。(2)长期全身营养不良,除热量供应不足外,尚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久之造成肌肉萎缩、  相似文献   

5.
张俭 《新中医》2015,47(10):266-268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慢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疾病晚期由于呼吸衰竭的发生,病死率极高。目前医疗界对于COPD发生呼吸衰竭的原因多认为是肺部感染、通气障碍、治疗不当等,很少涉及到呼吸肌疲劳,而呼吸肌疲劳的发生明显早于呼吸衰竭[1],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呼吸肌属于骨骼肌,主要由膈肌、肋间肌和腹肌组成,而膈肌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担负着呼吸肌80%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COPD稳定期呼吸肌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呼吸肌疲劳患者70例,并按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茶碱缓释片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29%,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呼吸肌疲劳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建议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稳定期呼吸肌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化痰活血、益肺温肾、健脾生肌的中药汤剂,并辅以隔姜灸治疗,最后以自制的虚喘膏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肺功能、呼吸肌疲劳等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7.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两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血气分析、肺功能、呼吸肌疲劳等指标改善不明显,组内差异不大(P〉0.05);实验组血气分析、肺功能、呼吸肌疲劳等指标改善明显,组内差异明显(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治疗方法,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呼吸肌疲劳的临床效果更佳,既能有效缓解呼吸肌疲劳,又能显著提高肺部呼吸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刘英锋教授临床善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学术上主张经典辨证论治方法统一性,融三焦、卫气营血、六经辨证于一体,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六经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病案3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杂病的六经辨治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介绍张崇泉教授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经验。张教授临床将COPD分2期辨治: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分寒痰阻肺证、痰热壅肺证2型辨治,病情迁延者兼顾扶正;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分肺气亏虚证、肺脾两虚证、脾肾两虚证3型辨治,重在调补肺、脾、肾三脏,以治其本。并以显效病案为例,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骨骼肌功能障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疾病进展及患者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古今文献阅读分析,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切入点,探讨COPD骨骼肌功能障碍中医辨证论治要点,强调以健运脾胃为中心从"痿"辨治COPD骨骼肌功能障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4.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鼻炎研究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流行情况、实验及试验研究、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治疗前景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从辨证指标入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