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采用新型Ca2+荧光指示剂Fura-2建立双波长法测定兔MCAO局灶脑缺血脑片游离钙([Ca2+]i),结果显示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内[Ca2+]i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
1 D2受体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DA)功能亢进假说已被广泛接受,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主要作用机理即阻断作者单位:200030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中枢D2受体。随着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的应用,对于D2受体的研究则更进一步。用于研究D2受体的配体主要有123I-iodobenzamide(123I-IBZM)。Klemm及Schlosser等[1、2]为了比较典型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纹状体D2受体的作用,采用纹状体的同位素结合/额叶皮层同位素结合(ST/FC)作为分析D2受体的一个半定量…  相似文献   

3.
氟桂嗪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研究氟桂嗪(FNZ)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Fura-2荧光比值法测兔大脑中动脉阻断后不同时期血小板胞浆游离[Ca2+]i浓度变化,观察FNZ对其变化的影响及对缺血脑水肿的保护作用。结果血小板[Ca2+]i随缺血时间延长而递增。FNZ能明显降低脑缺血后的血小板[Ca2+]i及脑水含量(P<0.01)。结论FNZ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和Ⅱ型共存并脑膜瘤二家系报告周列民神经纤维瘤病依据其表型[1]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2,3]分为神经纤维瘤病I型(NFI)和Ⅱ型(NFⅡ).前者又称为von-Recklinghausen氏病,其发病率国外为1/3500[2],国内为4...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3H]—三磷酸肌醇([3H]-IP3)放射活性及突触体游离Ca2+([Ca2+]i)的变化,并用苯甲基磺酰氟化物(PMSF)治疗,观察其对[3H]-IP3放射活性及突触体[Ca2+]i的影响。结果:脑缺血1min[3H]-IP3放射活性非常显著地增高。缺血20min、缺血20min再灌流1h、6h、2d[3H]-IP3放射活性非常显著地降低。缺血20min突触体[Ca2+]i非常显著地增高,至再灌流6h达到最高水平。应用PMSF治疗能显著地抑制突触体[Ca2+]i的升高。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60年前,有人开始注意和描述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状(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 schizophreia,OCSS),Bleuler[1]曾称强迫患者为假面性精神分裂症。但其临床意义、特点、治疗及机制至今仍不清楚。本文就相关问题作一简要的综述。1OCSS的发生率 OCSS的发生率,各家报道相差甚远。国外Fenton和Mc-Glashan[2]报道为15%。 Berman等发现10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中有明显强迫症状者高达25%[3]。 Poyurovsky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3H]-三磷酸肌醇[^3H]-IP3)放射活性及突触体游离Ca^2+([Ca^2+]i)的变化,并用苯甲基磺酰氟化物(PMSF)治疗,观察其对[^3H]-IP3放射活性及突触体[Ca^2+]i的影响。结果:脑缺血1min[^3H]-IP3放射活性非常显著地增高。缺血20min、缺血20min再灌注1h、6h、2d[^3H]-IP3放射活性非常显著地降低。缺血20m,  相似文献   

8.
ISAACS综合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ISAACS综合征马维亚综述许贤豪审校获得性神经性肌强直亦称Isaacs综合征[1]、Isaacs-Mertens综合征[2]、神经性肌强直[2]、连续性肌纤维活动[1]、运动单位持续活动综合征[3]。是一种罕见的由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自发性连续性肌肉...  相似文献   

9.
局限性脑损害时,在远离病灶的广泛脑区亦可能出现功能、代谢和脑血流量的改变,称之为远隔机能障碍(Diaschi-sis,DC)[1]。但脑梗死 DC发生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本文采用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流(MCA-OR)大鼠模型,观察动物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时双侧大脑半球脑含水量的变化,探讨缺血性脑损害时脑水肿的产生及其病理生理机制,为脑梗死的全脑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1.1 Wistar大鼠36只,由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58.0±…  相似文献   

10.
Isaacs综合征二例报道及病例分析北京医院(100730)国红,蒋景文Isaacs综合征由Isaacs1961年首次报告,称为连续性肌纤维活动(Continuousmusclefi-breactivity[1]),1965年mertens[2]称为...  相似文献   

11.
尼莫地平对大鼠皮质脑梗塞再灌流期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许国正,牛国忠,金石自由基在脑缺血再灌流期神经细胞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1]。本研究应用大鼠局灶性皮质脑梗塞再灌流动物模型,观察尼莫地平(NP)对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材料与方法Wistar普通级...  相似文献   

12.
谷氨酸载体在鼠脑缺血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谷氨酸载体在脑缺血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后脑内谷氨酸载体GLASTmRNA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用药理分析手段观察谷氨酸载体摄取抑制剂L反式吡咯烷2,4二羧酸(LtransPDC)对脑缺血致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后24小时,大脑皮层缺血周边区GLASTmRNA和GFAP表达无显著变化;而缺血后72小时,缺血周边区GLASTmRNA和GFAP表达都显著增加,脑缺血后24小时和72小时,缺血侧海马CA1区GLASTmRNA表达则无显著变化;与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组相比,侧脑室注射1μg或2μgLtransPDC有使脑梗塞体积增大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侧脑室注射5μgLtransPDC使脑梗塞体积显著增大。结论脑缺血后谷氨酸载体功能可能呈代偿性增强,提示谷氨酸载体在限制脑缺血时谷氨酸神经毒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兔局灶脑缺血后脑片游离钙的变化孙青芳赵卫国张天锡田恒力张学新一、资料与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7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共9只,脑缺血后1、2、4小时(I1、I2、I4)组。经左眶入路电凝阻断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建立MCAo局灶脑缺血模型。以缺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与胆碱能神经的关系,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CCAO)的脑缺血动物模型,用乙酰胆碱离子选择性微电极(ACh-ISMs)检测皮层ACh释放量,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时谷氨酸对六鼠皮层ACh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1molo/L Glu对ACh-ISMs无干扰作用,在生理状态下不能显著地促进皮层ACh的释放,但可使脑缺血3min时皮层ACh释放量较示加Glu组增加58.1%  相似文献   

15.
脑缺血再灌流后bFGF基因的表达及MK-801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流后bFGF基因表达的意义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1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bFGF基因的表达及MK-801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缺血2h再灌流1h可见bFGF表达增高(P〈0.05),bFGF mRNA表达于12h达高峰,bFGF蛋白于24h,达高峰;MK-801组与缺血组相比,于再灌流6h~48h bGFG表达减弱(P〈0.05)。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  相似文献   

16.
冯涛  朱克  戚晓昆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33(6):364-367,I032
目的 研究氟美松对成年人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及相关Fas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14组(每组5只)。1~7组为对照组,8~14组为实验组。用右侧近端大脑中动脉电凝术建立大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后1h,实验组动物尾静脉射氟美松(5mg/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在缺血后3、6、12、24、48、72和120h取材,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原位RT-PCR法分别检测缺血后细胞凋亡和Fas mRNA表达并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结果 氟美松可导致缺血后细胞凋亡提前发生,促进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Fas mRNA的表达,使其表达开始时间提前、表达持续时间延长、表达细胞增多及表达信号增强。结论 氟美松可促缺血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 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加重成年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尤其  相似文献   

17.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作为无创性癫■灶定位方法,早在1977年已被Engel应用于临床[1],而我国这一工作在近几年才得到开展。我们用~(18)F-FDGPET对36例顽固性癫■患者进行致■灶定位,其中10例行开颅脑皮层电极检查监测并行致■灶切除术,现报道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顽固性癫■患者,2次以上脑电图或24小时动态脑电图检查确诊。经神经内科正规抗癫■药物治疗2年以上效果不佳或无效。其中男25例,女11例,…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与胆碱能神经的关系,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CCAO)的脑缺血动物模型,用乙酰胆碱离子选择性微电极(ACh-ISMs)检测皮层ACh释放量,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时谷氨酸对大鼠皮层ACh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1mol/LGlu对ACh-ISMs无干扰作用,在生理状态下不能显著地促进皮层ACh的释放,但可使脑缺血3min时皮层ACh释放量较未加Glu组增加58.1%(P<0.01),再灌注后皮层ACh活性恢复减慢。结果提示:Glu协同ACh释放的效应在脑缺血时明显放大,推测Glu和ACh可能在缺血性脑损伤中有放大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许旺细胞的IGF—I基因转染及其mRNA和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转染旺细胞的可能性,采用体外培养许旺细胞(SCs),构建IGF-Ⅰ逆转录病毒载体,利用基因转梁技术将IGF-Ⅰ基因转入SCs,核酸分子杂交及细胞免疫组化检测SCs表达IGF-Ⅰ mRNA及其蛋白水平,辅以正常SCs作对照。结果:pLXSN-IGF-Ⅰ转染的SCs在体外相同培养条件下较正常SCs表达IGFⅠ mRNA及其蛋白水平能力分别增强4.8和3.2倍  相似文献   

20.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细胞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累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多灶性脱髓鞘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GBS是由体液和细胞免疫共同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随着基础免疫学和实验技术研究的深入,特别是GBS的动物模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AN)的应用,获得了大量证据,支持GBS存在细胞免疫损害[1]。在GBS/EAN的发病过程中,CD4+T细胞(Th1和ThZ)及其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IGBS与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机制参与GBS的发病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实:1.1外周血中激活T细胞增加对G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