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与影像学分型的对应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OCSP分型情况及其影像学特征。结果按OCSP分型:完全性前循环梗死(TAC I)28例(11.9%),部分性前循环梗死(PAC I)71例(30.1%),腔隙性梗死(LAC I)94例(39.8%),后循环梗死(POC I)43例(18.2%)。临床分型与影像学分型一致者共有171例,分型总准确率72.5%(171/236);各亚型分型准确率分别为TAC I 76%(25/33),PAC I 81%(34/42),LAC I71%(81/114),POC I 66%(31/47)。结论OCSP分型能正确预测梗阻部位和大小,与影像学检查结果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秀丽  李宝丽 《医学综述》2013,19(13):2441-244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与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于唐山市协和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6例,根据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型26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型76例、后循环梗死(POCI)型42例和腔隙性梗死(LACI)型9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性质,分析斑块及其性质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的关系。结果①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之间斑块出现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15,P<0.05),OCSP分型与斑块出现相关(列联系数r=0.229)。②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之间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18,P<0.05),OCSP分型与斑块性质相关(列联系数r=0.215)。结论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脑梗死分型的关系.方法 按TOAST及OCSP分型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不同的亚组,检测各亚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并与4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MMP-9水平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TOAST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高于小动脉闭塞型(SAD)患者和对照者(P<0.05).按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后循环梗死(POCI)患者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高于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炎性因子hs-CRP和MMP-9可协助脑梗死的病因分型和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脑卒中项目(OCSP)临床分型及其发病后6月各型的结局。方法:采用Bamford的OCSP分型法,对160例住院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并评估病后6月mRS残疾程度分级的变化和卒中复发情况。结果:在160例脑梗死患者中,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占7.5%,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占26.3%,腔隙性梗死(LACI)占56.9%,后循环梗死(POCI)占9.4%;预后不良率分别为92.7%、57.1%、18.7%、46.7%。TACI的预后最差,LACI预后相对较好,PACI和POCI次之。结论: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可以预测发病6月后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脑梗死诊断的准确率、病变部位分布及与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的符合情况。方法:对5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MRI检查,归纳脑梗死MRI表现,分析其不同发病时间的诊断率,并与OCSP分型进行比较。结果:52例患者均于72 h内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100%,尤以发病6~12 h内确诊率最高(51.92%)。检出病灶94个,其中基底节区病变占34.04%,额叶占22.34%,脑室旁占14.89%,顶叶占11.70%,丘脑占10.64%,其他部位病变占6.38%,以基底节区病变最多。MRI诊断与OCSP分型的符合率分别为完全前循环梗死为88.24%,部分前循环梗死为78.57%,后循环梗死为81.82%,腔隙性梗死为70.00%。结论:MRI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率及病灶检出率高,与OCSP分型的符合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与影像学分型的对应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OCSP分型情况及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按OCSP分型:完全性前循环梗死(TACI)28例(11.9%),部分性前循环梗死(PACI)71例(30.1%),腔隙性梗死(LACI)94例(39.8%),后循环梗死(POCI)43例(18.2%).临床分型与影像学分型一致者共有171例,分型总准确率72.5%(171/236);各亚型分型准确率分别为TACI 76%(25/33),PACI 81%(34/42),LACI71%(81/114),POCI 66%(31/47).结论 OCSP分型能正确预测梗阻部位和大小,与影像学检查结果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的关系及护理干预对 Hcy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36例按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 )型26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型76例、后循环梗死(POCI)型42例和腔隙性梗死(LACI)型92例,并进行护理干预,入院及2个月后检测Hcy水平,分析Hcy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的关系,观察护理干预对Hcy的影响。结果①TACI、POCI组Hcy高于L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进行护理干预后脑梗死患者Hcy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相关,护理干预可降低 Hcy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探讨其与脑梗死OCSP分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组选择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期脑梗死的病人130例,按照OCSP分型法将脑梗死组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组)、前循环梗死组(PACI组)、后循环梗死组(POCI组)、腔隙性梗死组(LACI组)。随机抽取同期我院正常体检者31例作对照组。测定所有人血浆Hcy的浓度进行统计。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OCSP分型的各组Hcy水平在TACI有升高,其他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其只在完全前循环梗死组有升高,在OCSP分型其余各组没有明显变化,说明Hcy可能遇梗死严重程度有关,与梗死位置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和OCSP 分型的关系. 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73例和健康体检者98例,检测两者血浆Hcy水平并进行比较,对急性脑梗死进行TOAST和OCSP 分型,比较各分型Hcy水平和SNSS评分变化. 结果:急性脑梗死Hcy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ACI型、PACI型、POCI型、TACI型中Hcy依次升高,SNSS评分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AO型、LAA型、SUE型、CE型SNSS评分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血浆Hcy检测、OCSP 分型能较好的评估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病情预后,值得临床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脑梗塞组).选取体检健康者例作为对照组.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脑梗死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ELASA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分析脑梗死组血清Apelin-13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梗死部位和梗死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的OCSP分型、梗死面积、梗死部位的血清Apelin-13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部分前循环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小面积脑梗死>腔隙性梗死.而不同梗死部位的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脑梗死患者Apelin-13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升高,且随着脑梗死面积增大而升高,但与梗死的部位无相关性,因此Apelin-13水平检测对患者的病情评估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应柱  刘刚  杨璞  杨德刚  黄金忠  刘筱洁  朱艳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0):1245-1245,1286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的构成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08例ACI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按照OCSP标准分为4大亚型,分析不同亚型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本组OCSP各亚型构成比:完全前循环型13.46%、部分前循环型30.29%、后循环型19.71%、腔隙性梗死型36.54%;OCSP四个亚型中,完全前循环型NIHSS评分最高、预后最差;其次为后循环型和部分前循环型,腔隙性梗死型NIHSS评分最低。与腔隙性梗死型比较,完全前循环型和后循环亚型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I患者NIHSS评分随OCSP不同亚型而变化,OCSP分型可作为ACI患者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峪涵  梁颖  朱沂 《农垦医学》2012,34(3):206-208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OCSP分型的构成,结合不同亚型的NIHSS评分,探讨不同亚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7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按照OCSP的分型标准分为4大亚型,分析不同亚型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OCSP各亚型的构成为:腔隙性梗死36.42%,部分前循环梗死31.21%,后循环梗死17.92%,完全前循环梗死14.45%.4个亚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NIHSS评分最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高,其次为后循环梗死和部分前循环梗死,腔隙性梗死NIHSS评分最低.4种类型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SP分型方法可用于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OCSP不同亚型而变化,OCSP分型可用于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高龄脑梗死患者不同程度脑白质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0年8月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T2加权和FLAIR序列图像及Fazekas分级法评估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纳入分析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并发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既往史、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TOAST分型、部分治疗措施以及存活情况;比较不同脑白质病变程度的累计存活率。结果①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白质病变,Fazekas 3级患者比例最高(39.2%)。高血压对不同脑白质病变程度的影响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②在OCSP分型中,脑白质病变1级的患者以部分性前循环梗死比例最高,2级患者以后循环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比例最高,3级以腔隙性脑梗死比例最高。在TOAST分型中,脑白质病变1级的患者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比例最高,2级和3级的患者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闭塞比例最高,但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高龄脑梗死患者不同脑白质病变程度的整体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结论高龄脑梗死患者中重度脑白质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其与轻度脑白质病变的发病机制和预后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亚型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病因学亚型患者不同时期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按照TOAST分型分为5个亚型组.所有入组者于发病1周内及3个月后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时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1周之内为(53.4±25.6)mg/L,3个月后为(25.2±9.2)mg/L)].在5个病因学亚型组中,心源性脑栓塞组1周之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较其他亚型组高[(77.4±20.6)mg/L)],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61.5±25.6)mg/L].在随后3个月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亚型组[(30.8±6.7)mg/L].结论 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血清C-反应蛋白仍呈持续性增高,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人尿激肽原酶(human urinary kallikrein, HUK)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根据病情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HUK注射液015 PNA U(p nitroaniline unit,相当于10 000国际单位)+生理盐水50 mL静脉泵入,1次/d,共21 d。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并比较。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标准对治疗组患者进行分型。结果: 治疗21 d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81.67%)高于对照组(51.67%)。糖尿病及TOAST分型与HUK临床疗效相关(P<0.01);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心脏疾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性脑梗死、OCSP分型与治疗组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非糖尿病患者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使用HUK的临床疗效优于糖尿病患者及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结论: HUK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效果;糖尿病及TOAST分型可能是HUK的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口服通心络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缺血性卒中患者102例,在急性期治疗后分为通心络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均进行TOAST分类及Rankin评分,随访6个月后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02例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占23.5%,心源性脑栓塞占11.8%,小动脉病变占45%,其他原因占10.7%,未能确定病因占6.8%。6个月后通心络组与对照组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据Rankin评分,治疗后全部患者均有神经功能改善。其中通心络组中小动脉病变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其神经功能显著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通心络是一种有效的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不同分型的比较及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丽宏  韩杰 《当代医学》2009,15(16):8-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OOSP分型和TOAST分型在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入选的5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进行OCSP和TOAST分型;再分别评定不同分型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随访1个月。结果在TOAST分型中,以ZSAO最常见;CE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高;出院时再次分型,一致率为638%。在OCSP分型中,以LACI最常见;TACI病因最常见于LAA,PACI病因较常见于SAO、SUE和LAA,POCI病因较常见于SUE和LAA,LACI病因最常见于SAO;TACQ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高;OCSP分型与最终神经影像学诊断一致率为89。6%。结论OCSP分型与神经影像学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TOAST分型可准确反映病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hs-CRP、BNP、vWf在脑梗死TOAST分型中的意义.方法 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心源性脑梗死(CE)组,每组50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检测LAA、SAO、CE各组血浆hs-CRP、BNP、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进行分析.结果 CE组血浆hs-CRP、BNP、vWf水平[(3.33±1.64)mg/L、(270.21±120.47)pg/ml、(31.12±6.59)ng/ml)]与对照组[(1.08±0.36) mg/L、(32.57±10.27) pg/ml、(8.65±3.09 )ng/ml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CE组血浆BNP、vWf水平与其他组比较均为最高 LAA组血浆hs-CRP、BNP水平[(8.86±3.58) mg/L、(110.47±42.30) 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浆hs-CRP在各组中为最高,而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SAO组血浆vWf水平[(12.47±4.54 )n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hs-CRP、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血浆hs-CRP、BNP、vWf水平不受平均动脉压、血糖、血胆固醇、LDL等的影响.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s-CRP水平能辅助LAA的分型,BNP、vWf水平能辅助CE的分型.  相似文献   

19.
王文科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3):2122-212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OCSP分型与神经影像学结果、心电图以及常见血液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5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进行Oxfordshire Communit Stroke Project(OCSP)临床分型为完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组),后循环梗死组(POCI组)和腔隙性梗死组(LACI组),并做各种常规及血液生化、心电图及颅脑CT或MRI检查。再根据影像学上病灶的大小进行分类。结果(1)按照OCSP分型方法,TACI组14例(8.98%),PACI组89例(57.05%),POCI组32例(20.51%),LACI组21例(13.46%);(2)OCSP临床分型与影像学诊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624,P<0.01);(3)TACI组与PACI组心电图的异常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I组与POCI组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CI组和LACI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4)TACI组和POCI组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此两组的血糖分别与PACI组和LA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SP分型是一种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进行简单、快速分类的方法,能准确地预测出脑成像上的梗死灶位置和体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住院患者的各型构成比。方法采用英国苏格兰脑卒中登记法、CT分型和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法,对住院的159例脑出血和24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登记和分型。结果脑梗死组完全前循环梗死9.7%,部分前循环梗死37.3%,后循环梗死3.2%,腔隙性梗死49.8%。脑出血组壳核出血60.4%,丘脑出血27.0%,脑叶出血5.7%,小脑出血2.5%,脑于出血3.1%,脑室出血1.3%。结论前循环梗死病冽约占脑梗死住院患者的50%,腔隙性梗死所占比例最大。脑出血部位以壳核及丘脑最为多见,其他依次为脑叶、脑干、小脑、脑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