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利拉鲁肽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格列美脲治疗,研究组采取利拉鲁肽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 血糖(2hPPG)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 FPG、2hPPG、HbA1c 均有明显改善(P <0.05),但研究组改善更显著(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利拉鲁肽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可明显改善血糖水平,而且安全性很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围手术期病人51名,随机给予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利拉鲁肽治疗,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低血糖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三组治疗后血糖均低于治疗前(P<0.05),低血糖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相似(P>0.05).结论 利拉鲁肽在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能有效控制血糖,有较好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江柳  文重远 《医学综述》2013,(22):4182-4184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21例,患者停用其他口服降糖药,改用利拉鲁肽,治疗3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1-IbA1c)、eC肽及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并记录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患者的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BMI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ec肽、餐后2heC肽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无低血糖发生,部分患者有恶心、腹胀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但均可耐受。结论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利拉鲁肽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胰岛素泵(SCII)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清C肽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新诊断40例2型糖尿病(T2DM)FBG〉11mmol/L患者,进行为期两周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观察其血糖(FBG、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血清C肽浓度的变化,结果: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FBG、2hBG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HbA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血清C肽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胰岛素C肽功能,控制血糖效果显著,是治疗糖尿病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在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通过空腹血糖(FBG)受损情况,将81例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分A组(FBG≤7.8mmol/1)、B组(7.8mmol/1〈FBG〈11.1mmol/1),对两组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治疗3周前后进行C-肽测定结果对比。结果A、B两组经CSII治疗后,c-肽测定均有改善,而A组中8例患者c-肽恢复正常,且停用降糖药后血糖仍可正常。结论CSII治疗对早发2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恢复显著,而空腹血糖未明显受损部分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在多种口服降糖药物联用和(或)胰岛素联合治疗疗效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选用多种口服降糖药联用和(或)胰岛素联合治疗疗效不佳的肥胖T2DM患者30例,予以糖尿病饮食及增加餐后运动,保持原有治疗不变,再加用艾塞那肽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变化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加用艾塞那肽治疗3个月后,患者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甘油三酯(TG)和体重等方面均明显下降。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绝大多数患者反应较轻,只有1例患者不能耐受退出试验。结论在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若应用多种口服降糖药物联用和(或)胰岛素联合治疗血糖仍控制欠佳的,可考虑应用艾塞那肽治疗,达到有效控制血糖,并可显著减轻体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利拉鲁肽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对其肾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从莆田市第一医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法分别为替米沙坦治疗、利拉鲁肽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肾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尿素氮(BUN)、尿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UACR)和血肌酐(Scr)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利拉鲁肽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的效果较显著,不仅能有效降低其血糖水平,还能改善肾功能,减轻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王艳  管一平  蔡雪 《海南医学》2014,(11):1578-1581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多种口服降糖药物联用并和胰岛素联合治疗疗效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对多种口服降糖药物联用并和胰岛素联合治疗疗效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21例,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治疗12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血脂、血压、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使用量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加用利拉鲁肽治疗12周后,患者的FBG、2 hPBG、HbA1c、TG、BMI、FIns、HOMA-IR、胰岛素用量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HOMA-β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低血糖,但两者均较轻微且短暂。结论对多种口服降糖药物联用且和胰岛素联合治疗后血糖仍控制欠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利拉鲁肽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体重控制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住院治疗的体重指数≥26 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20例,既往使用多种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者,应用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16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体重指数、HbA1c的控制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应用利拉鲁肽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利拉鲁肽能够有效控制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和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艾塞那肽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各23例,分别给予艾塞那肽和甘精胰岛素治疗3个月,观察其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PC -P)、餐后2小时C肽(2hPPC - P)及其体重的变化;低血糖及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后患者FBG、2hPBG、HbA1c明显下降;FPC -P及2hPPC-P水平上升.艾塞那肽组体重明显下降,1例出现低血糖,5例有轻度胃肠道不适.甘精胰岛素组体重增加,7例有不同程度低血糖发生.结论 新诊断2型糖尿病应用艾塞那肽治疗疗效显著,在控制体重和低血糖发生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那格列奈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双盲双模拟法分那格列奈组及瑞格列奈组各24例进行12周的临床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较各自治疗前下降(P〈0.01);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那格列奈组6例次,瑞格列奈组11例次,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为轻度消化道症状,可自行缓解;其中治疗组1例因肝酶轻度升高退出;对照组1例因肾功能损害退出。结论那格列奈片降糖效果好,与瑞格列奈片相当,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降糖药。  相似文献   

12.
张玄娥  周尊海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8):2251-2259
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且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传统降糖药物尽管降糖疗效显著,但缺乏对心血管结局的良好评估。新型降糖药物经过大型临床试验确保了疗效和对心血管结局的安全性。本文从降糖药物对心血管结局影响的角度,介绍传统降糖药物及新型降糖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心血管安全性,指出某些新型降糖药物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良好心血管保护作用,其治疗地位在多项指南中得到提升,成为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重要选择。本文结合多项国内外最新临床证据对糖尿病治疗药物对心血管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医疗工作者制定糖尿病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7年5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网站刊登研究报告说文迪雅可能大幅增加心脏病风险,导致死亡率增加的事实引起世界关注。欧盟药品管理局(EMEA)发布信息,建议暂停文迪雅及其复方制剂的上市许可。美国FDA决定严格限制文迪雅的使用,仅用于那些其他药品不能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SFDA密切关注EMEA和FDA对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采取的新的监管措施,其措施反应了维护药物安全性的科学监管与保护公众利益的一致性。针对药物监管部门的这些决定,可以说是标志着糖尿病治疗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以控制血糖水平的标准批准这类糖尿病治疗药物上市的时代已经结束。  相似文献   

14.
万立新  申敏  蒋木兰 《中外医疗》2013,32(15):24-25
目的探讨研究二甲双胍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12月间确诊的并在社区观察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97例,回顾性分析器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疗程为6个月。在治疗前、治疗的1、3、6个月后分别检测并记录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乳酸、胰岛素、血脂的水平。结果使用二甲双胍后患者的血糖在治疗期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二甲双胍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结论二甲双胍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有较好的降低餐后血糖、调节血脂的作用并且有较低的副作用,因此在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上选用二甲双胍可在疗程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马淑芳  王运兴  孙丽静 《医学综述》2014,(16):2978-2980
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目标是良好控制血糖,同时尽最大努力减少其相关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新近出现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药物主要有两大类,即GLP-1类似物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作为新型降糖药,此类药物集多效于一身,不仅保留了GLP-1的降糖、β细胞保护等多种生理作用,而且具备低血糖风险低,安全性好等特点,还能全面干预减轻体质量、降血压、调血脂等,较胰岛素、双胍类、磺酰脲类等常规治疗药物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2型糖尿病(T2DM)临床治疗药物种类繁多,噻唑烷二酮类、磺酰脲类、双胍类及胰岛素等传统降糖药物的降糖机制与安全性存在差异。近年来各种关于治疗T2DM的新靶点药物层出不穷,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多重肠促胰岛素激动剂、胰高血糖素受体拮抗剂等新靶点药物通过不同机制逐渐满足临床个性化的治疗要求。本文对当前T2DM新靶点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各类新靶点药物临床研究的优、劣势,以期为T2DM临床治疗提供基础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瑞格列奈和格列吡嗪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瑞格列奈组和格列吡嗪组。瑞格列奈组采用瑞格列奈治疗。格列吡嗪组采用格列吡嗪治疗,监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及24周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空腹C肽以及总胆固醇、体重和甘油三脂的变化,并观察有否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结果瑞格列奈组和格列吡嗪组对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较治疗前有相似的下降效果(P〈0.05),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后12周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24周时瑞格列奈组糖化血红蛋白优于格列吡嗪组。C-肽治疗后24周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两组参数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瑞格列奈和格列吡嗪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均有效,但瑞格列奈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的能力。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方面优于格列吡嗪,且更安全。  相似文献   

18.
肥胖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不断增加的患病率及并发症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巨大负担。目前被批准用于减重的药物相对较少。替尔泊肽为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双受体激动剂,是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新型药物。相比传统的GLP-1受体激动剂,其具有更显著的降糖和减重疗效。该文阐述替尔泊肽减重的可能作用机制、临床研究数据等,探讨其用于肥胖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治疗肥胖提供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a majority of Muslim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fast during the month of Ramadan, there are no accepted guidelines for its managemen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few studies on this subject suggest that there are important alterations in energy intake and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at most patients change their pattern of drug intake. This is associated with a greater risk of hypoglycaemia and ketoacidosis. The usual pattern of eating during Ramada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normal diurnal variation of blood sugar with a regular non-fasting diabetic diet, suggests that anti-diabetic agents for use during this period need to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ir pharmacokinetic and tablet for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sulphonylureas are first line drugs in type 2 diabetes and used by a majority of patients. A comparison of the pharmacokinetics, efficacy, and safe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agents suggests that a long-acting once daily formulation of gliclazide such as gliclazide modified release, taken in the evening, may be the sulphonylurea of choice during Ramad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