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 辨证施治、证治结合是《伤寒论》的精髓,而其具体运用则体现在汤证中,所以,汤证既是研究《伤寒论》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半夏泻心汤证是《伤寒论》中的一个汤证,它由半夏泻心汤方和半夏泻心汤证两部分  相似文献   

2.
五苓散证发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雪帆 《天津中医药》2007,24(4):265-368
五苓散证是《伤寒论》重点汤方证,又是临床常用方。文章就《伤寒论》五苓散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吸收历代《伤寒论》注家的观点,并结合当代的临床实际经验及实验研究,来验证、阐明过去认为难以理解或有歧义的《伤寒论》中的某些证候,使古老的汤方证论治在现代临床重现生机。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传承发展《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医经七家和经方十一家,并论广汤液,合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认为《伤寒论》中的方证辨证体系包括主方辨证、类方辨证、合方辨证、药证辨证、类证辨证和随证辨证(坏病、或然证、若然证)六类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从系统思维出发以促进对张仲景思维模式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4.
经方"小柴胡汤"是《伤寒论》治柴胡汤证的代表方,《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简称《讲座》)集中体现了经方大家胡希恕论《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其对小柴胡汤有着深刻的见解.笔者通过《讲座》中胡先生对小柴胡汤相关条文的论述,从其学术思想出发,探析小柴胡汤源于《汤液经》之因,阐明小柴胡汤组方内涵,分析小柴胡汤所主之证及其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之异同,总结小柴胡汤之"和"义,从理论上对小柴胡汤之应用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5.
古今多数医家认为,仲景《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证就是少阳病,把二者等同起来。个人认为,小柴胡汤证和少阳病在发病,病机,主证、主脉、治疗原则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小柴胡汤是治疗太阳病的主方之一,并非是少阳病的主方。具体分析如下。一、小柴胡汤出自太阳篇,是治疗太阳病主方之一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中。小柴胡汤证是太阳篇中的主要汤证之一。在太阳篇一百七十八条原文中,小柴胡汤证就有十二条,占全书小柴胡汤证总条文数的三分之二。而在少阳篇中却只有一条。在太阳篇第87、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少阳证的主方。张景岳在《伤寒论》中灵活运用小柴胡汤,其中对7个或然证的加减应用对临证处方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笔者总结了汪静教授临床辨证应用小柴胡汤的经验。汪静教授注重病症结合,谨遵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训,灵活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多种病证,如呕吐、肝着、积聚、咳嗽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谈白虎汤四大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虎汤为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首载,是治疗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人依据先贤的文献记载及临证用方经验,将白虎汤的应用归纳为“大热、大烦渴、大汗出、脉洪大”,即今之所谓“白虎汤四大症”。然细考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白虎汤的三条原文,似有不合:  相似文献   

8.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伤寒论》中使用率较高,应用范围较广的一首经方,而且疗效确实很好,在一些书本中称其功效为“和解少阳,主治少阳半表半里证”。但纵观《伤寒论)条文,其功效绝非主治少阳证一端,在《伤寒论》中.有关小柴胡汤主治的条文共13条,其证治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少阳证、三阳俱病以少阳为主、土虚木乘之腹痛、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历代医家称之为医方之祖、杂病之宗,现就张仲景对其在有关汤方中用姜的规律作如下探讨。1生姜的运用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生姜者计68方,其中《伤寒论》37方,《金匮要略》31方,具体应用可做如下归类。1.1辛散解表祛邪,调和营卫通阳(1)《伤寒论》太阳中风表虚证“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证;太阳中风表虚兼证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中风表虚兼证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以上汤证中用生姜侧重于辛散解表。(2)《伤寒论》太阳中…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用药法度严谨,变化灵活,但有规律可循。现就笔者学习体会,略述于下。1根据主证,制定主方,是《伤寒论》用药基本原则《伤寒论》用药是根据主证(包括病机),制定主方,辨证用药,在确定主证的前提下,层层展开,有顺有逆,随证变方。抓着主证,是为了制定主方.证是方的基础,方是证的归宿,有一证则有其对证的一方。如表寒实证的麻黄汤,表寒虚证的桂枝汤,里热实证的白虎汤、承气汤等,其理法方药是极其严密的。临证运用时,对《伤寒论》的主证主方,应将原文和实际病例相印证,方能取得良效。如三承气汤:大承气汤由大黄…  相似文献   

11.
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同宪  李月彩 《陕西中医》2000,21(3):141-142
<正> 热实结胸证是《伤寒论》中的急难病证之一,在《伤寒论》中具有特殊地位,阐明热实结胸证的实质,是破译《伤寒论》的突破口。在《伤寒论》中,以及后世伤寒学派对它的病因、病症、病机、病位、病性以及治疗方、药都作了详尽描述,对于热实结胸与《伤寒论》中其他主证之间的关系、鉴别诊断都作出了说明。现代中西医结合学派对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早就有人提出:急性腹膜炎与“大结胸”证无论其主证、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及方药等极为相似,并从这几方面进行了比较。用大陷胸汤及其变方治疗急性腹膜炎及胃十二指肠穿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都说明了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有较多的重叠,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多大的范围内能够  相似文献   

12.
张雷风 《中医杂志》2000,41(11):699-700
小柴胡汤配伍合理,作用平和,应用广泛,为和法的第一要方,为临床所常用。注释《伤寒论》者及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讲义》,引文均引自此处),根据《伤寒论》第98条,提出了小柴胡汤的应用禁例。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现在共商于同道。1 名家误注,原义淹灭《伤寒论》第98条云:“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说:“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则邪在半表半里,未为实,反二三下  相似文献   

13.
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小柴胡汤证的相关条文看出,小柴胡汤证不能等同于少阳病,小柴胡汤不能简单地视为少阳病主方,半表半里不能理解为小柴胡汤证病位而主要是指在有太阳表证的同时兼有少阳、阳明、太阴、少阴或厥阴病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的本质特点。方法:根据相关论文中《伤寒论》母本为张仲景用《内经》论广《汤液》而成的结论,尝试对《汤液》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构,并对《伤寒论》的三阳三阴内容进行《汤液》与《内经》双理论体系分析。结果:《汤液》三阳三阴有别于《内经》六经,《伤寒论》三阳三阴提纲及部分条文来源于《汤液》理论体系,而其余部分条文来源于《内经》理论体系。把三阳三阴内容划分为来源于《汤液》理论体系的汤液本证、来源于《内经》理论体系的内经经证和内经脏腑证,能有效清晰地对《伤寒论》进行解读与分析。结论:《伤寒论》三阳三阴由《汤液》和《内经》两个不同理论体系有机结合而成,对条文理论体系属性的分辨有助于全面理解三阳三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董正华 《陕西中医》1993,14(1):44-45
以通行本《伤寒论》与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进行对勘,认为四逆散证属少阴阳虚阴盛,四逆散方即四逆加人参汤改汤为散,原书四逆散应名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属少阳病方。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药物虽然只有三味,但审其用方精神在于宣泄祛邪,临床应有颇为广泛。笔者临证常用此方加减,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现介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将大陷胸汤证归于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属太阳病变证之一。本文从大陷胸汤的中药药理角度探讨,认为该方的六经定位应为阳明燥实证,兼有水饮证。  相似文献   

18.
杨世权 《中医杂志》2006,47(11):872-872
答: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创立的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誉称为“经方”。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用经方的主要思维方法是“有是证用是药”,追求“汤证相应”的契合关系,即张仲景所云:“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今人应用经方,必须熟悉张仲景的这种思维方法,掌握经方应用的辨证要点,才能提高疗效。抓住该方的主症:每一个经方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适应范围,经方与适应范围的结合则称之为汤证,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每一个汤证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证候群,其中又有“主症”…  相似文献   

19.
对《伤寒论》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进行了分析,认为仲景以咽喉干燥之证提示发汗禁例,用意并非只局限于阴津不足的虚证,少阳病、外感表证等实邪所致的凡见咽喉干燥的证候,俱不可用发汗法治之。  相似文献   

20.
六味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小柴胡汤方后加减法,其方证实为小柴胡汤证去人参生姜大枣证,再合干姜五味子证。根据方证对应原则,临证运用本方治疗外感发热、急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胃肠炎等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