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肝炎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的骨髓象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肝硬化时病变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为探讨肝硬化时的骨髓像变化,我们对60例肝炎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简称肝硬化脾亢)患者进行了骨髓检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256例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合的原因。2 56例住院患者 ,年令 9~ 68岁 ,平均 31.7岁。采用经皮肝穿刺术。结果表明 ,2 56例肝穿刺临床与病理符合情况 :淤胆型肝炎、原发性肝癌和急性肝炎符合率为 10 0 %。其它符合率由高向低依次为 :活动性肝硬化( 90 .9% )、轻度慢性肝炎 ( 86.3% )、慢性重型肝炎 ( 73.9% )、急性重型肝炎 ( 66.67% )、中度慢性肝炎 ( 60 .4 % )、静止性肝硬化 ( 4 2 .9% )、重度慢性肝炎 ( 4 0 .4 % )和亚急性重型肝炎 ( 33.3% ) ,总符合率为 69.9%。影响临床诊断的原因 :( 1)部分慢性肝炎起病隐袭 ,肝脏具有…  相似文献   

3.
单项抗-HBs阳性肝炎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单项抗-HBs阳性肝炎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提高对单项抗-HBs阳性肝炎的认识。方法 对72例单项抗-HBs阳性肝炎患者进行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肝功能检查、血清HBV DNA检测及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72例患者除去4例脂肪肝和3例Dubin-Johnson综合征外,另65例中89.2%为慢性肝炎(58/65),其中慢性肝炎轻度占慢性肝炎79.3%(46/58)。与病理诊断比较临床诊断的正确率为61.1%,在慢性肝炎轻度则较高为71.7%。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密切相关。3.2%的患者示肝内HBsAg或/和HBcAg阳性,而血清HBV DNA检测7.9%阳性。结论 单项抗-HBs阳性肝炎多为慢性肝炎,临床表现轻,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较轻,但体内仍可有HBV复制,仍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穿刺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及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用明胶海绵进行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治疗36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观察术前及术后各时段血象、脾脏大小、门静脉宽度变化。结果术后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上升,3个月后稳定在正常水平,术前及术后红细胞无明显变化,3个月后脾脏明显缩小,门静脉宽度也不同程度缩小,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治疗肝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症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并能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超滤术后脾动脉栓塞术32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肝炎肝硬化常伴脾大脾功能亢进,特别是出现顽固性腹水因周围白细胞下降,易导致腹腔感染。我院2003年—2005年收治肝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32例。先行腹水超滤术待腹水消失并稳定后,实施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1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脾功能亢进 (脾亢 )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患者可因脾亢导致血小板、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从而引起出血倾向、抵抗力下降及重症感染 ,危及患者生命。目前有手术脾切除、脾动脉栓塞、超声引导脾内注射硬化剂等方法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我院对 15例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男 13例 ,女 2例 ,年龄 35~ 66岁 ,平均 4 6.3岁。 15例均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 ,按 Child分级法 ,肝功能属 A级 2例 ,B级 13例。 15例患者白细胞均低于 4 .0× 10 9/L,血小板低于 10 0×…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硬化或其他肝病时,血液系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其异常变化可归纳为贫血、凝血障碍和脾功能亢进(脾亢)。一、肝病性贫血肝病性贫血多见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时,贫血的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慢性肝炎合并糖尿病临床调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慢性肝炎、肝硬化易发生糖代谢紊乱 ,为探讨北京地区慢性肝炎合并糖尿病 (DM )的临床发生规律 ,提高防治水平 ,我们对近两年收治的慢性肝炎患者合并糖尿病状况及临床资料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对象1997年 1月 1日至 1998年 12月 31日我院收治北京市居民 2 30 3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 ,年龄 18~ 82岁 ,男 182 1例 ,女 482例。慢性肝炎 10 73例 ,肝炎肝硬化 12 30例 (伴发癌变 112例 )。肝炎 ,肝硬化以 1995年 (北京 )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 为诊断标准 ;糖尿病按 19…  相似文献   

9.
α-SMA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α-SMA的表达对肝脏炎性损伤和肝纤维化程度的病理诊断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12 7例CHB患者肝穿刺组织中α-SMA的表达,结果与现行病理诊断标准慢性肝炎分级、分期及Knodell-HAI评分系统进行统计学比较。另有6例作为对照,其中急性肝炎3例,静止性肝硬化3例。α-SMA在CHB、急性肝炎及静止性硬化三组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在扩大的汇管区及其周围,以及小叶内点灶状坏死部位。且α-SMA表达与慢性肝炎病理分级(G)、分期(S)及Knodell-HA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α-SMA是判断慢性乙型肝炎肝损伤程度及纤维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 132例肝病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12~69岁,平均34.4岁。诊断标准按1995年5月北京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进行,其中急性肝炎17例,重症肝炎6例,慢性肝炎(轻度)22例,慢性肝炎(中度)57例,肝硬化26例,肝癌4例。  相似文献   

11.
观察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的糖尿病患者38例和普通糖尿病患者38例,测定两组人群FBG、2h PBG、HbA_(1c)。结果血糖相仿的情况下(P0.05),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的糖尿病组患者HbA_(1c)平均水平低于普通糖尿病组患者,(P0.01)。结论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的糖尿病患者HbA_(1c)平均水平低于普通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骨髓病理的某些特点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文对42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了骨髓病理活检,其结果表明,32例病人的骨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髓脂肪化、纤维化、肉芽肿及浆细胞异常增多现象。这些骨髓组织病理上的改变使得骨髓造血床明显减少,以致骨髓的有效造血量降低。提示,骨髓本身的异常病理变化是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全血细胞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117例常见肝脏病及合并症以及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浆氨基酸的含量,并与健康成人比较。现对其特征性变化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分组:①慢性肝炎组(慢肝组)19例,其单项GPT持续升高200u/L以上超过半年,H BsAg阳性,并排除药物影响、高脂血症、脂肪肝等;③肝炎后肝硬化无黄疸组(无黄疸组)10例,合并脾功能亢进、食道静脉曲张,除血清GPT升高外,其他常规肝功能试验基本正常;③肝硬化有黄疸组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肝癌发生率,我们对632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632例患者均为诊断明确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其中新疆阿勒泰市106例,青海省西宁市282例,山西省运城市127例,甘肃省敦煌市117例.男性394例,女238例.年龄20~52岁,平均40.3岁.病程2~28年,平均12.4年.所有病人均因巨脾、脾功能亢进、反复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而行脾切除术,调查术后5年肝癌发生率.结果291例在脾切除术后5年内发展为肝癌,肝癌发生率为46%.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指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均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急性肝炎10例,慢性肝炎轻度40例,慢性肝炎中度65例,慢性肝炎重度9例,肝炎肝硬化47例,男146例,女25例,平均年龄41.48岁。  相似文献   

16.
部分脾栓塞对脾功能亢进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资料与方法 5例均为住院患者,女3例,男2例;年龄34~66岁。均符合1995年北京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炎肝硬变的诊断标准。2例并发原发性肝癌。5例均有不同程度脾大、门脉高压、食道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外周血象血细胞显著减少,骨髓细胞学检查证实符合脾功能亢进(脾亢)。5例患者栓塞术前白细胞水平(2.1~2.6)×10~9/血小板(35~56)×10~9/L。无明显黄疽、腹水.转氨酶正常或轻度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全肝灌注模式,探讨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患者脾脏体积、肝总动脉、脾动静脉、门静脉内径差异及肝脏血流状态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42例,无肝脾疾病患者15例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全肝灌注成像:(1)测量比较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组与对照组脾脏体积、肝总动脉、脾动静脉、门静脉内径之间的差异;(2)分析比较脾脏体积与各相关血管内径之间的相关性;(3)测量比较基于Couinaud分段肝脏五叶相关灌注参数值: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脾脏体积与各血管内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组脾脏体积及脾动脉、脾静脉、门静脉内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7.108、17.484、23.124、13.636,P值均<0.05)。(2)中、重度脾功能亢进组脾脏体积及脾动脉、脾静脉、门静脉内径明显大于轻度脾功能亢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418、13.293、15.136、7.093,P值均<0.05),但中、重度脾功能亢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脾静脉、门静脉、脾动脉内径与脾脏体积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80、0.548、0.726)。(4)脾功能亢进组全肝叶PVP、TL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组HPI均高于对照组,中、重度脾功能亢进组肝右后叶HPI高于轻度脾功能亢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555、4.570,P值均<0.05);各组间全肝叶H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脾功能亢进组全肝叶HAP均低于对照组、轻及中度脾功能亢进组。结论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动静脉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宽,与脾脏体积增大一致,且中、重度为著;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患者门静脉灌注量及总肝灌注量均减少,肝动脉灌注量以重度脾功能亢进患者减少显著。  相似文献   

18.
肝炎引起的肝硬化脾大、脾功能亢进临床常见,脾功能亢进是以脾脏肿大,外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限与生活质量。1979年,Spigos等应用明胶海绵颗粒作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法(PSE)明显减少了全脾栓塞所致的并发症。我院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应用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脾肿大脾功能亢进3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龚燕芳  方裕强 《肝脏》1999,4(2):77-79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血清前Ⅲ型胶原(PⅢP)和透明质酸(HA)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放射免疫法检测201例肝病患者、30例正常人血清的PⅢP和HA含量,同时检测慢性肝炎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除脂肪肝组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中重度三型、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各组的PⅢP和HA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PⅢP在慢性肝炎(重度)为最高,HA在肝炎后肝硬化组为最高。慢性肝炎组随着病情的加重PⅢP、HA、γ-球蛋白和胆汁酸含量随之增高,而血清白蛋白(A)、白/球比例(A/G)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逐渐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则延长。其中PⅢP、HA在轻度慢性肝炎患者就有明显改变。结论 血清PⅢP、HA在多种肝病中均有显著升高,在慢性肝炎轻型,其含量变化已很明显地高于正常值,较生化指标能更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检测其含量可反映肝脏损害程度、炎症活动程度及纤维化增生程度,有助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诊断,尤其对慢性肝炎轻型的诊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分级分期诊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191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肝活检,病理切片按Scheuer推荐标准进行了分级分期诊断,并与肝功能、肝脾B型超声检查对照,提示慢性肝炎随着炎症活动的严重和反复,肝内纤维化程度亦愈明显。慢性小叶性肝炎诊断必须依赖于病理诊断。肝硬化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33%,故病理诊断分级分期是目前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纤维化者的必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