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mi R-106b增强肿瘤细胞放疗抵抗作用机制。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结直肠癌细胞株当中的mi R-106b的表达,分析其对放疗抵抗的影响。结果检测SW620细胞放疗敏感性,mi R-106b过表达之后SW620细胞的生存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检测mi R-106b抑制表达的SW480细胞放疗敏感性,mi R-106b稳定干扰之后SW480细胞的生存分数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板克隆实验结果表明,SW620/pl VTHM/mi R-106b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强于SW620/pl VTHM细胞(P0.05)。结论 mi R-106b可以强化细胞抵抗射线导致的DNA损伤,提高细胞修复DNA的能力,最终强化结直肠癌细胞放疗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i R-29b(micro RNA-29b)的作用靶点及其对肝肿瘤细胞系Huh7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正常肝细胞系LO2及肝癌细胞系Huh7的mi R-29b和Mcl-1表达水平。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cl-1基因是否受micro RNA调控。将mi R-29b模拟物通过Lipofectamine 2000顺时转染Huh7细胞,检测mi R-29b对Mcl-1表达水平的影响。MTT法检测mi R-29b模拟物转染对Huh7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I染色法检测mi R-29b对Huh7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肝肿瘤细胞相比于正常肝细胞高表达Mcl-1(3.42±0.15比1.00±0.04,P0.05)低表达mi R-29b(0.43±0.04比1.00±0.06,P0.05),在肝癌细胞中转染mi R-29b可使Mcl-1的表达水平下降(0.37±0.03比1.03±0.07,P0.05),转染mi R-29b可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0.85±0.11比1.68±0.17,P0.05)并诱导其发生凋亡[(28.4±2.10)%比(3.6±0.06)%,P0.05]。结论 Mi R-29b下调Huh7细胞Mcl-1蛋白的表达并诱导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检测血浆中的几种血小板micro RNAs来观察输血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小板活性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输血导致缺血性并发症的相关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选择本院100例拟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各50名。输血组将患儿静脉血1.8 ml与0.5 ml同型贮存红细胞悬液混合,30 min后检测各项指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以及血小板微粒(PMP)的含量。光密度比浊法检测两组患儿ADP诱导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运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浆血小板来源的mi R-223、mi R-24、mi R-126、mi R-191的水平。进一步比较未输血组患儿中,非紫绀型亚组与紫绀型亚组间血小板活性、聚集功能及上述几种micro RNAs的表达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儿输血前血红蛋白(Hb)水平无组间差异(P>0.05),输血组加入0.5 ml贮存红细胞悬液后,Hb较之前升高(23±6)g/L。输血组较未输血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PMP的含量以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明显增高(P<0.05)。输血组血浆血小板来源的几种micro RNAs含量较未输血组明显升高(P<0.05),以mi R-223的差异性最为显著。未输血组中,紫绀型亚组血小板激活程度较非紫绀型亚组明显增高,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降低,几种micro RNAs的表达均较高(P<0.05)。结论输血可引起血浆中血小板来源的micro RNAs表达增高,尤其是mi R-223,可作为研究不同疾病状态下血小板活性的指标。为减少输血相关不良反应,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用血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胃黏膜相关组织(MALT)淋巴瘤的micro RNAs(mi RNAs)谱,并探讨mi RNAs表达与胃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收集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月~2013年6月间手术治疗胃MALT淋巴瘤47例,检测手术切除标本的石蜡mi RNAs水平,并比较mi RNAs谱中mi R-142-5p及mi R-15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胃MALT淋巴瘤组织中有38条mi RNA上调,包括差异17倍mi R-142-5p和4.5倍mi R-155;另外,有28条下调包括mi R-34a表达差异为4.9倍。本研究结果发现胃MALT淋巴瘤组织mi R-142-5p及mi R-155表达显著高于相应正常胃黏膜(P<0.01),且Hp感染阳性胃MALT淋巴瘤病例mi R-142-5p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Hp感染阴性病例(0.65比1.29,P=0.022),且较大肿瘤(≥5 cm)病例的mi R-142-5p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小肿瘤(<5 cm)病例(1.63比1.36,P=0.038),肿瘤浸润深度超过肌层及全层病例的mi R-142-5p表达显著高于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病例(1.19比0.67,P=0.041),且Ⅱ+Ⅲ+Ⅳ期组mi R-142-5p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期病例(1.36比0.67,P=0.034)。另外,本资料表明Hp感染阳性胃MALT淋巴瘤病例mi R-155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Hp感染阴性病例(1.34比11.46,P=0.010),且较大肿瘤(≥5 cm)病例的mi R-155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小肿瘤(<5 cm)病例(1.34比4.36)(P=0.048),肿瘤浸润深度超过肌层及全层病例的mi R-155表达显著高于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病例(1.86比1.37,P=0.048),且Ⅱ+Ⅲ+Ⅳ期组mi R-155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期病例(13.90比1.81,P=0.009)。结论胃MALT淋巴瘤组织与正常胃组织之间mi RNAs表达差异显著,尤其是mi R-142-5p及mi R-155基因,且这两种基因表达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及恶性程度等密切相关,提示mi RNA在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微小RNAs(micro RNAs,mi RNA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小分子非编码RNA,长度约为20~22纳特斯拉,其在转录后水平通过降解靶m RNA或抑制其表达。Mi RNA-149作为micro RNA的家族成员之一,在多种疾病中的不同作用机制以及表达水平差异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已成为mi RNA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af2基因敲除小鼠中micro RNA的表达情况,以及Eaf2基因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及晶状体内micro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Lipofectamine 2000瞬时转染p EGFP-C1-Eaf2质粒过表达Eaf2基因,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利用Real time q-PCR方法检测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icro RNA的表达情况;利用Real time q-PCR方法检测Eaf2基因敲除小鼠micro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p EGFP-C1-Eaf2质粒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mi R-125b、let-7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而mi R-204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Eaf2基因敲除小鼠mi R-125b、let-7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i R-204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af2基因可能通过调控micro RNA的表达抑制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从而在白内障发生中发挥晶状体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i R-148b对肝癌SMMC7721细胞衰老的影响。方法分别使用50 nmol/L的mi R-148b mimics(mi R-148b)和negative control(mi R-NC)转染肝癌SMMC7721细胞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mi R-148b表达的变化。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检测细胞衰老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检测P21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 R-148b能明显增加肝癌SMMC7721细胞中mi R-148b的表达。50 nmol/L的mi R-148b转染SMMC7721细胞48 h后,细胞形态变得大而扁平,衰老细胞比例明显增加[(9.67±2.08)%vs(43.67±3.51)%,P0.01]。mi R-148b使肝癌细胞P21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增加。结论 mi R-148b可能通过影响P21的表达促进肝癌SMMC7721细胞的衰老,mi R-148b有可能成为肝癌SMMC7721细胞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micro RNA-26b(mi R-26b)联合顺铂对宫颈癌细胞的杀伤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正常宫颈上皮细胞系CRL-2614及宫颈癌细胞系Hela、SiHa和C-33a的mi R-26b表达水平。MTT法检测顺铂单独治疗及联合mi R-26b治疗对宫颈癌细胞系Hela的杀伤活性。利用生物信息学及Western blot方法验证mi R-26b是否调节Hela细胞Mcl-1表达。构建Mcl-1真核表达载体,MTT法检测Mcl-1表达载体转染对mi R-26b联合顺铂杀伤Hela细胞疗效的影响。结果宫颈癌细胞系mi R-26b表达水平:Hela细胞为(0.21±0.04),Si Ha细胞为(0.42±0.03),C-33a细胞为(0.33±0.03),显著低于正常宫颈上皮细胞系CRL-2614的(1.00±0.05)(P0.05)。mi R-26b联合1μmol/L顺铂治疗组对Hela细胞的杀伤活性[细胞活力抑制率为(52.6±6.9)%]显著高于1μmol/L顺铂单治疗组[细胞活力抑制率为(6.7±3.5)%]。mi R-26b转染后,Hela细胞Mcl-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mi R-26b联合1μmol/L顺铂在Mcl-1表达载体转染后对Hela细胞的杀伤活性[细胞活力抑制率为(19.6±6.7)%]显著低于未转染Mcl-1表达载体的mi R-26b联合1μmol/L顺铂组[细胞活力抑制率为(55.7±7.6)%]。结论 Mi R-26b通过靶向于Mcl-1增强顺铂对宫颈癌细胞系Hela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并验证日本血吸虫感染后,肝脏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s)内差异表达micro RNAs(mi RNAs)及基因。方法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日本血吸虫组。用密度梯度离心和流式分选相结合的方法,分离肝脏F4/80~(hi)CD11b~(lo)枯否细胞。取感染后6周样本进行mi RNA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验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肝脏F4/80~(hi)CD11b~(lo)枯否细胞数量急剧减少,与此同时感染组肝脏逐渐出现F4/80loCD11bhi非实质细胞。采用感染后6周宿主肝脏F4/80~(hi)CD11b~(lo)枯否细胞样本进行mi RNA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肝脏枯否细胞差异表达的mi RNAs有106条,差异表达基因为1 083个,其中包含多个趋化因子。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导致宿主肝脏F4/80~(hi)CD11b~(lo)枯否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并鉴定一批差异表达的mi RNAs和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mi R-125a-5p、mi R-193b的表达水平。方法收集研究对象共102例,分为四组,其中对照组25例(A组),稳定型心绞痛组22例(B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6例(C组),急性心肌梗死组29例(D组)。抽取静脉血,进行单核细胞分离、提取总RNA,实时荧光定量(RT-q 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mi R-125a-5p、mi R-193b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mi R-125a-5p、mi R-193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1);与B组比较,C组、D组mi R-125a-5p、mi R-193b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 <0.01);而C组和D组之间mi R-125a-5p、mi R-193b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i R-125a-5p、mi R-193b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寻找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小核糖核苷酸(micro RNA)的差异性表达以及发生碱基突变的难易度。方法: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IMN患者和健康对照者(NC)的micro RNA进行测序,构建IMN与NC组之间micro RNA差异性表达谱。并对两组的micro RNA进行碱基编辑分析,寻找发生了碱基突变的micro RNA,比较IMN与NC组micro RNA碱基突变的难易程度。结果:通过构建表达谱,找到了has-mi R-208b、has-mi R-195-3p、has-mi R-23b-5p、has-mi R-95、has-mi R-503、has-mi R-449a、has-mi R-486-3p与has-mi R-27 8个micro RNAs最具有差异性表达。2组共同表达的41个micro RNA中,IMN比NC更容易发生碱基编辑而引起碱基突变。结论:IMN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micro RNA存在着差异性表达,差异性表达的micro RNA特异性很高,可以作为深入研究IMN发病机制的靶点。IMN患者相比健康对照者更容易发生micro RNA碱基编辑引起碱基突变,这些发生碱基突变的micro RNA可能用于解释IMN的病因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酚A(bisphenol A,BPA)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和mi R-19表达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BPA处理人前列腺癌PC-3细胞,以雌二醇(E2)作为阳性对照,6 d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测定BPA对PC-3细胞增殖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mi R-19a和mi R-9b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i R-19的靶基因PTEN及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AKT、AKT、PCNA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5×10-6~5×10-5 mol/L BPA显著促进PC-3细胞增殖,增加PC-3细胞中mi R 19a和mi R 19b的表达水平,降低PTEN表达并上调p-AKT、PCNA和Cyclin D1表达水平。结论:BPA可促进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BPA引起mi R-19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甲状腺转录因子-1 (TTF-1) 和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 (PTEN) 基因在子宫内膜癌早期病变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选择子宫内膜癌41例、增生性子宫内膜38例和正常子宫内膜13例,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 (RT-PCR) 检测3种子宫内膜中TTF-1和PTEN mRNA表达量, 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RT-PCR法检测3种子宫内膜中mi R-135b、mi R-125b和Snail mRNA表达量, 分析其与TTF-1和PTEN mRNA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TF-1和PTEN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 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量最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绝经与否、腺癌和鳞癌间TTF-1和PTEN mRNA表达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FIGO分期增加、肌层浸润增加、盆腔淋巴结转移的TTF-1和PTE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子宫内膜癌中mi R-135b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2组, 正常子宫内膜中最低;mi R-125b和Snail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他2组, 正常子宫内膜中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TF-1和PTEN mRNA表达量与mi R-135b 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 与mi R-125b和Snail 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 (P<0.05) .ROC模型得出, TTF-1 mRNA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86.5%, 特异性84.2%, 准确性0.823, 95%CI=0.7620.921, P=0.012;PTEN mRNA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85.3%, 特异性83.6%, 准确性0.842, 95%CI=0.7850.936, P=0.010.结论 TTF-1和PTEN基因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 与临床特征密切相关, 可能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影响肿瘤进程.  相似文献   

14.
李超  刘春艳  王玉 《中国热带医学》2017,(10):1021-1026
目的分析mi R-31、mi R-21和mi R-155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92例DLBCL患者和84例对照mi R-31、mi R-21和mi R-155的表达水平,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患者MYC和p53基因的异常情况,根据Hans的分类方法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erminal center Bcell type,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结果 DLBCL组mi R-31、mi R-21及mi R-155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i R-31、mi R-21及mi R-155在non-GCB型的表达高于GCB型(P0.05)。与MYC基因没有发生重排的患者相比,mi R-31、mi R-21及mi R-155在MYC重排的患者中表达下调(P0.05)。mi R-31、mi R-21及mi R-155在p53基因丢失组的表达较基因正常组下调(P0.05)。BCL-2蛋白阳性组mi R-31、mi R-21及mi R-155的表达较BCL-2蛋白阴性组下调(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i R-31、mi R-21及mi R-155高表达的DLBCL患者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的患者(P0.05)。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发现mi R-31、mi R-21及mi R-155表达水平、免疫分型、p53基因与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 R-31、mi R-21和mi R-155对DLBCL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望成为DLBCL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脂联素(Adiponectin,Ap 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最主要抗炎细胞因子。利用Ap N过表达(Ap N-Over)和Ap N基因敲除(Ap N-KO)小鼠模型筛选出Ap N的靶micro RNAs(mi RNAs),以探寻脂肪组织新的具抗炎作用的功能性mi RNAs。方法:给予4周龄雄性Ap N-Over小鼠和其野生型对照小鼠高脂饮食6周后,分离提取腹股沟脂肪组织。采用mi RNA微陈列芯片筛选出两组小鼠脂肪组织间表达有差异的mi RNAs;在Ap N-Over,Ap N-KO和高脂(HFD)诱发的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用定量PCR验证上述筛选出的差异mi RNAs;采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预测mi RNAs的靶基因。结果:Ap N-Over小鼠脂肪组织中有12个mi RNAs的表达与野生对照小鼠显著不同;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有3个mi RNAs确实受到Ap N的调节:mi R532-5p的表达被Ap N下调,而mi R883b-5p和mi R1934的表达被上调;其中仅有mi R1934在Ap N-KO小鼠的脂肪组织中明显下降,与Ap NOver小鼠脂肪组织呈现相反的表达模式;mi R1934在HFD诱发的肥胖小鼠的内脏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普通饮食喂养的小鼠(1.00±0.22 vs.0.54±0.13,P=0.04)。生物信息数据库预测出mi R1934有53个靶基因,其中2个靶基因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serine/threonine kinase 3,STK3)和趋化因子(C-C motif)配体[chemokine(C-C motif)ligand,CCL19],二者均为参与JNK信号通路的分子。结论:mi R1934是体内脂肪组织中受脂联素特异性调节的mi RNA。肥胖小鼠内脏脂肪组织中mi R1934的表达显著降低;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发现mi R1934可能参与调节JNK信号通路。因此脂联素特异性的靶mi R1934有可能为改善脂肪组织炎症及其相关的代谢异常提供新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mi RNA-21 (mi R-21)对HER-2阳性乳腺癌生物学特性以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收集HER-2阳性乳腺癌标本,通过PCR分析mi R-21的表达,通过CCK8和Transwell实验验证增殖和侵袭能力,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验证VEGF表达变化。结果 mi R-21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过表达(P<0.001),但其过表达不会影响预后(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P=0.47,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P=0.26)。抑制mi R-21表达可抑制HER-2阳性乳腺癌的增殖(P<0.01)和侵袭(P<0.001),并且抑制mi R-21的表达可抑制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结论癌基因mi R-21在调控HER-2阳性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以及血管生成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微小RNA-574-3p(micro RNA-574-3p,mi R-574-3p)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肠癌细胞HCT116作为实验对象,细胞转染mi R-574-3p mimic和阴性对照分别作为mi R-574-3p mimic组和阴性对照组,同时以正常HCT116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RT-qPCR检测细胞mi R-574-3p表达;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 Western blot法检测Cyclin A1、CDK2、PCNA、Cdc25A及P5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 R-574-3p mimic组mi R-574-3p表达明显上调(P0.01),且在36~72 h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 R-574-3p mimic组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降低(P0.01),同时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相较于阴性对照组,mi R-574-3p mimic组Cyclin A1、CDK2、PCNA、Cdc25A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P5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上述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mi R-574-3p可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这可能与下调Cyclin A1、CDK2、PCNA、Cdc25A及上调P53蛋白表达,最终诱导细胞S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熊果酸通过调节mi R-373-3p对肺癌A549细胞凋亡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熊果酸对肺癌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熊果酸作用于转染mi R-373-3p的A549细胞后对A549细胞凋亡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熊果酸加药组和转染mi R-373-3p mimics组中A549细胞mi R-373-3p表达程度;RT-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熊果酸作用下mi R-373-3p调控的下游靶基因TXNIP m RNA及蛋白的表达;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mi R-373-3p细胞迁移能力。结果熊果酸显著降低肺癌A549细胞的生长活力(P<0.05),IC 50为60μmol/L;瞬时转染mi R-373-3p mimics可以上调A549细胞中mi R-373-3p的表达(24 h,11.367±2.120;48 h,12.167±1.108);熊果酸作用于转染mi R-373-3p mimics的A549细胞后,能够显著提高细胞中mi R-373-3p mimics的表达水平(24 h,16.787±3.109;48 h,16.980±3.106);并且mi R-373-3p mimics下游预测的目标基因TXNIP m RNA(10.757±0.79)及蛋白表达量(0.8210±0.043)均明显上升;FCM结果显示:mi R-373-3p能够促进肺癌A549细胞凋亡(46.20±5.970)。细胞转染mi R-373-3p mimics后,迁移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0.001)。结论熊果酸能够通过促进肺癌A549细胞凋亡抑制其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mi R-373-3p表达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张积广 《中外医疗》2014,(29):55-57
目的研究micro RNA-101(mi R-101)对紫杉醇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将mi R-101mimics、si RNA-EZH2转染到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应用流式细胞学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EZH2,Bim和cleaved PARP的表达。结果 mi R-101过表达或EZH2基因沉默促使紫杉醇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与相应的阴性对照组相比凋亡细胞数量分别为2.4倍及2.2倍,;mi R-101抑制EZH2表达并增强凋亡相关蛋白Bim和cleaved PARP的表达,,与相应的阴性对照组相比Bim和cleaved PARP的表达分别为1.8倍及2.7倍。结论 mi R-101增强紫杉醇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为mi R-101介导的EZH2低表达诱导凋亡相关蛋白Bim生成,因此促进紫杉醇诱导肺癌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