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阮锡勇 《吉林医学》2012,33(33):7220-722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15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同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心室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左室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二尖瓣A峰值与二尖瓣E峰值的比值(A/E)增大,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血压昼夜节律者更容易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加血压和 E/A 比值对房室结构的影响。方法1013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287例)、中年组(419例)、老年组(307例),各组又根据性别分为男、女组,分别测量各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 峰)、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 峰),计算 E/A 比值。结果(1)LADi、LVMI、脉压、A 峰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收缩压、舒张压、E 峰、E/A 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其中在各年龄段中女性LADi、脉压、E 峰、A 峰均大于男性(P <0.05)。(2)青年组男性高血压患者 SBP、DBP、PP、A 峰、E/A 比值均与LVMI 相关,仅 SBP 与 LADi 相关,女性高血压患者 SBP、PP、E 峰、E/A 比值均与 LVMI 相关,仅 SBP、PP 与 LADi相关;中年组男性高血压患者的 SBP、DBP、PP 仅与 LVMI 相关(P <0.05)。结论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加血压及 E/A 比值对房室重构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尤以青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脉压和 E/A 比值与左心室重构密切相关为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分别与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相关关系,应用诊所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374例高血压病患者。发现其收缩压与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EPFV)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APFV)及A/E比值呈明显正相关(P<0.05及0.01);舒张压与心输出量(CO)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舒张功能指标无相关关系。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舒张期高血压组(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众多因素以后,收缩压与A/E比值呈明显正相关(P<0.05),舒张压与年龄、CO呈明显负相关(P均<0.01)。结果提示: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主要影响左室舒张功能,舒张压主要影响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更年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诊室血压水平与左心室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收集65 例更年期高血压妇女作为更年期组,60例更年期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两组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特点;分别评估不同水平诊室血压及动态血压与更年期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障碍的关系.结果 反映更年期组患者舒张功能的指标左心室后壁厚(LVPW)、 室间隔厚度(IVS)、左房前后径(LA)及E′/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h平均血压中重度升高的更年期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比平均血压轻度增高(收缩压140~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的患者LVPW、 IVS、LA更大, E′/A′值更小(P<0.05).而诊室血压水平中重度升高的更年期高血压患者与诊室血压轻度升高患者相比,E′/A′比值更小(P<0.05),但LVPW、IVST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更年期高血压患者心脏损害以舒张功能减退明显;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诊室血压水平更能预测更年期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彭江  罗昭林  孙祥国 《重庆医学》2001,30(5):413-4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模式与左心室肥厚及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夜间血压是否下降明显将6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昼夜节律正常组(杓型30例)和异常组(非构型34例),观察和比较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左心室生理指数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间24h平均舒张压和舒张压负荷,白昼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及舒张压负荷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构型组24h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和舒张压负荷较榴型组显著增高(P<0.05-0.01),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增加(P<0.01),心肌缺血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高血压病昼夜节律减弱和消失患者较节律正常患者左心室肥厚更重,心肌缺血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OISH)患者左室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及其与血压负荷的关系.方法对80例OISH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按左室结构不同分左室肥大组(LVH)和无左室肥大组(NLVH)、按血压负荷程度不同分血压负荷增高组和正常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结果和左心室功能的比较分析.并设健康老人30例和舒张压增高而收缩压不高的高血压者30例作为对照.结果 OISH组的左室结构及舒张功能均发生改变,其中LVH组较NLVH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明显增高(P<0.05),且以夜间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增高更显著(P<0.01);血压负荷增高组较正常组E峰明显减低、A峰明显增高、E/A值明显减低(P<0.05).结论 OISH可引起左室结构改变和舒张功能的早期损害,且左室结构和舒张功能的改变与血压负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2例,按是否有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分为两组,均检测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水平。心脏超声检测评估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与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的比值(E/A)及E值与组织多普勒瓣环速度(Ea)的比值(E/Ea)以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肌酐、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P<0.01)。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与E/A呈明显负相关(r=-0.779,P=0.000),与E/Ea呈明显正相关(r=0.611,P=0.002)。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8.
王爽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118-11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有无左心室肥厚分成无左心室肥厚组和左心室肥厚组,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查,比较其检测值。结果左心室肥厚组24h平均收缩压(24hMSP)、夜间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收缩压(nMSP)、24h收缩压负荷(24hSBPL)、24h舒张压负荷(24hD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显著高于无左心室肥厚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不仅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有关,而且与血压超过正常值的次数(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环磷酸腺苷葡甲胺(心先安)注射液(MCA)治疗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3例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心先安注射液治疗组(n=33)患者两组基础临床特征有可比性。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心室率、血压和左心室舒张功能有关指标的观察和测定,观察疗效和副作用。结果:治疗10-14天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36、4%(P<0.01)。治疗后E/A比值升高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心先安注射液是治疗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安全有效的药物,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左心室舒张功能新指标测定的意义。方法应用脉冲多普勒技术测定高血压病Ⅰ期(20例)、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22例)、高血压病伴有房颤(14例)及25例正常人二尖瓣口及瓣下1cm、2cm、3cm左心室内不同部位的舒张早期充盈速度(E0、E1、E2、E3),计算E1/E0、E2/E0、E3/E0比值。结果高血压病人E3显著降低,E3/E0与自身E2/E0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且E3/E0与常规测定舒张功能指标E/A法有良好的相关性。高血压病Ⅱ组与高血压病Ⅰ组相比,舒张功能障碍更为明显。结论高血压病早期即有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并出现于心室功能障碍之前,且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随心肌受损加重而明显。E3/E0法是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良好指标,可弥补E/A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舒张功能不全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线粒体在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DHF)大鼠心脏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DHF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DHF模型,4周末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颈动脉插管记录血流动力学,分光光度计检测心肌线粒体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电镜检测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DHF组大鼠左心室后壁(LVPW)、室间隔(IVS)、左心室心脏指数(LVM)和E/A比值增高,主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升高,左心室松弛时间常数(Tau)延长,平均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LV-dp/dtmax)下降,心肌SOD和GSHPx下降,MDA增加,电镜示心肌细胞肌丝排列不整齐、线粒体肿胀及空泡化等线粒体损伤。结论心肌线粒体损伤在DHF大鼠心脏功能损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左室舒张功能的特点及二甲双胍对二者的影响。方法:对73例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DM组),72例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HT组)和50例健康对照组(NC组)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检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等,观察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左室舒张功能的特点及二甲双胍对二者的影响。结果:DM组和HT组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无统计学差异。而DM组左室舒张功能差于HT组,且夜间收缩压(NSBP)水平高于HT组。DM组代表左室舒张功能的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心室最大充盈速度的比值(E/A)与NSBP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呈负相关(r=-0.57,r=-0.49P<0.05)。多元回归显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独立预测因素。DM组口服二甲双胍0.5g,3次/d,3个月后,NSBP显著下降(P<0.05),E/A增高,但较服药前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夜间收缩压显著增高,左室舒张功能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独立预测因素。二甲双胍能改善T2DM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NSBP并有可能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24hABP)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10年以上病史、经冠脉造影或64排CT证实无冠心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分别作24hABP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oppler echocardiography,DECG)检查,观察24hABP,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脉压(24hPP)与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的关系。结果24hSBP、24hPP与IVST、LVPWT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随着24hSBP增高及24hPP增大而肥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晨峰血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20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晨峰血压分为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晨峰组和非晨峰组。依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并比较患者晨峰血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患者24 h、日间、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晨峰血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晨峰收缩压分别为(39.60±10.48) mmHg 和(15.94±10.07) mmHg,晨峰舒张压分别为(14.76±3.42) mmHg 和(10.37±8.83)mmHg;24 h尿微量白蛋白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分别为(105.95±26.06)mg/24h和(90.98±23.63)mg/24h;收缩压的晨峰血压与尿蛋白分泌呈明显正相关(r=0.26,P<0.01),舒张压的晨峰血压与尿蛋白分泌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肌酐、血尿素氮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晨峰血压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心踝血管指数(CAVI)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7例,根据CAV1分为2组,CAVI正常组57例,CAVI升高组90例,比较并分析2组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和血压变异性参数。结果:CAVI升高组较CAVI正常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血压晨峰均高(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血压晨峰升高可能是高CAV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脉胜与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3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4hPP分为两组,观察Ⅰ组(n=95)为24hPP不低于60mmHg的研究对象,观察Ⅱ组(n=95)为24hPP低于60mmHg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相关指标及24hPPI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功能不全在各级别患者间差异。结果①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比较24hSBP、24hPP均明显较高,而24hDBP均明显较低.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IVST、LVPWT、LVEDD、LVM、LVMI、LVEF、E/A在三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在不同分级患者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4hPPI明硅正相关于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功能不全(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功能减退中高脉压是一项重要的危险因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脉压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在临床监测中24hPPI是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MBPS)对心脏结构和肾功能的损害。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符合条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4例分为MBPS组(65例)和非MBPS组(99例)。常规检查空腹血糖、肌酐、血脂谱、尿微量白蛋白、a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等,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MBPS组的24h、自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MBPS组的LVMI、尿微量白蛋白、a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均高于非MBPS组(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晨峰者有更明显心脏结构和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更年期高血压妇女动态血压及其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96例更年期高血压妇女作为观察组,按24h动态脉压(APP)分为两组;88例健康更年期妇女作为对照组。通过24hAPP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APP与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24h、白天和夜间的SBP、D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以非杓型和反杓型为主,对照组以长柄杓型为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4hAPP与年龄、APFV和A/E呈正相关(P〈0.05),与EPFV呈负相关(P〈0.05),与收缩功能无相关性。结论更年期高血压妇女24hAPP与左室肥厚和舒张压功能不全密切相关。而对寿窜收缩功能无明昂影响.可作为评价其靶器官榻害的萤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探讨血压异常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对4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9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进行3年前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对两组患者的24h、日问、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24h、日问、夜间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及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24hSBP和日问SBP及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日间SBP变异性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16.44±3.19)mmHg(1mmHg=0.1333kPa)比(15.20±4.45)mmHg],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5±3)%比(7±2)%,(4±2)%比(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增高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影响,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消失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