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分析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9月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前路减压、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置换节段C3/4 7例,C4/5 10例,C5/6 27例,C6/7 9例.应用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OM)、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和颈椎整体曲度(C2~C7 Cobb角).结果:随访3~36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前置换节段ROM为8.60°±3.7°,末次随访时为9.7°±3.5°,有统计学差异(P<.05);术前PSU Cobb角(前凸为正值)为0.1°±4.8°,末次随访时为3.6°±4.5°,有统计学差异(P<.05);术前颈椎整体曲度为7.0°±10.2°,末次随访时为8.0°±10.4°,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增大,颈椎整体曲度无明显变化,FSU前凸增大,对于术前病变节段FSU生理前凸变小或轻度后凸的拟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可选择ProDisc-C假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CDF)治疗连续型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ACDF治疗38例连续型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评分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26个月。术后6~8个月椎间隙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节段Cobb角:术前为5. 7°±3. 4°,术后3 d为8. 8°±2. 7°,末次随访为8. 1°±1. 9°。融合节段高度:术前为53. 2 mm±2. 5 mm,术后3 d为57. 7 mm±3. 3 mm,末次随访为56. 9 mm±2. 6 mm。JOA评分:术前为7. 8分±2. 2分,术后3 d为12. 4分±2. 6分,末次随访时为13. 0分±2. 1分。上述3项指标术后3 d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ACDF治疗连续型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维持融合节段高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治疗1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观察人工椎间盘、内固定、植骨融合以及JO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24~60(36±9.6)个月。置换间隙平均活动度术前为13.8°±6.5°,末次随访时为12.5°±5.3°,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为9.5分±1.5分,术后4个月时为14.2分±2.2分,平均改善率62.7%±11.2%,其中优9例,良5例,可2例,差2例。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及断裂,人工椎间盘位置良好。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固定融合节段,同时又减少邻近节段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9年3月采用颈前路连续3或4节段经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61~75岁,平均66.5±5.1岁;C3~C611例,C4~C79例,C3~C77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定,末次随访时行Odom′s临床疗效评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融合节段曲度(Cobb角),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2.9±28.2min,术中出血量78.9±52.8ml。术中1例发生脑脊液漏,未行硬膜修补,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24h拔管,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例出现吞咽异物感,未特殊治疗2个月后消失。随访6~60个月,平均23.8±7.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9.5±1.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6±1.2分,NDI由术前19.0%±3.4%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7.8%±2.2%,颈椎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由术前的8.8°±1.2°增加到术后的18.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Odom′s临床疗效评定,优8例,良15例,中4例,优良率为85.2%;末次随访时cage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植骨均融合。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方法:我院从2003年12月开展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术后达到5年的患者共70例,其中57例获得57~69个月(平均60个月)随访。单节段置换47例,双节段置换9例,3节段置换1例。C3/4 5例、C4/5 10例、C5/6 45例、C6/7 8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mJOA、VAS、NDI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情况,在MRI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在MRI中矢状位T2加权像上测量相邻节段突出椎间盘对椎管的侵占率。结果:(1)mJOA评分术前为13.4±1.9分,末次随访时16.1±1.1分,平均改善率为75.0%;上肢痛VAS评分术前为3.3±1.9分,末次随访时0.9±1.2分;颈肩痛VAS评分术前为3.0±1.5分,末次随访时1.6±1.4分;NDI评分术前为14.8±8.6分,末次随访时5.7±4.2分;以上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优21例,良27例,可7例,差2例。(2)28例患者获得X线随访,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为6.9°±3.0°,末次随访时为7.2°±3.7°,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0个手术节段中12个(40%)出现异位骨化,其中3个(10%)节段丧失活动度。(3)25例患者获得MRI随访,末次随访时50个相邻节段中7个(14%)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相邻节段突出椎间盘对椎管侵占率的年度平均增幅为0.3%~0.5%。结论: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平均5年随访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较好保留,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无相邻节段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10年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方法:纳入在我院骨科行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获得长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均完整的60例患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41例,混合型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4例。47例患者为单节段置换,12例为双节段置换,1例为3节段置换。随访时间为124.0±8.3个月(117~150个月)。采用mJOA评分和VAS评分分别评估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二次手术的原因和二次手术方案;颈椎屈伸位X线片评估末次随访时节段活动度情况,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观察末次随访时异位骨化情况。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JOA评分为13.4±2.2分,末次随访时为15.8±1.1分(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上肢VAS评分为5.7±2.2分,末次随访时为0.7±0.9分(P0.05);术前颈痛VAS评分为4.7±2.2分,末次随访时为1.0±1.0分(P0.05)。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 JOA评分为13.3±3.6分,末次随访时为15.4±1.1分;术前上肢VAS评分为4.3±2.6分,末次随访时为1.0±1.4分;术前颈痛VAS评分为2.8±1.5分,末次随访时为2.5±1.9分。7例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其中6例为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包括初次手术单节段椎间盘置换术5例,双节段置换术1例;二次手术时3个节段异位骨化分级为Ⅲ级,4个节段为Ⅳ级)导致的新症状而行手术节段二次手术,1例为邻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74个手术节段的术前活动度为7.0°±2.9°,末次随访时活动度为4.6°±4.1°(P0.05)。末次随访时74个手术节段中有53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根据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其中5个节段为Ⅱ级,21个节段为Ⅲ级,27个节段为Ⅳ级。结论: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10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较高,降低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严重的异位骨化会导致手术节段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而被迫行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手术(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颈椎全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9年12月接受颈椎前路Hybrid手术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并获得临床随访资料者共56例,其中获得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者40例。56例患者中神经根型颈椎病36例,混合型颈椎病12例,脊髓型颈椎病7例,交感型颈椎病1例;双节段病变39例,三节段病变17例;男25例,女31例;年龄34~72(54.23±8.72)岁。分别在术前、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Tanaka Yasushi cervical spondylitis symptom scale 20 score,YT20评分)及颈椎JOA评分;在X线片上测量患者C2-7 Cobb角、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T1倾斜角;依据Goffin标准对Hybrid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进行分级。结果:5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8~360min(175.25±55.97min),术中出血量10~20ml(14.91±4.21ml),引流量5~80ml(17.92±17.13ml),住院时间4~29d(11.20±5.70d),随访时间6~29个月(11.59±6.11个月)。1例患者术后2d于切口附近出现血肿。末次随访时YT20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好转(9.02±3.50 vs 17.18±3.24,P0.05;14.38±1.93 vs 16.40±1.12,P0.05),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81.12%(0%~100%);C2-7 Cobb角(1.59°±6.76°vs 5.60°±8.32°,P0.05)、手术节段Cobb角(8.64°±10.68°vs 11.91°±10.94°,P0.05)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C2-7矢状面轴向距离(17.63±8.54mm vs 17.79±10.67mm,P0.05)、T1倾斜角(23.32°±7.25°vs 24.42°±7.10°,P0.05)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40个上邻近节段中ASD发生率为20.00%,其中退变分级较术前增加1级的为12.50%,较术前增加2级的为7.50%;37个下邻近节段中ASD发生率为16.22%,其中退变分级较术前增加1级的为8.11%,较术前增加2级的为8.11%,均无较术前增加3级者。上邻近节段发生退变与未发生退变患者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YT20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邻近节段发生退变与未发生退变患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YT20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节段上节段置换35例、融合5例,下节段置换3例、融合37例;手术节段上节段融合的ASD发生率(40.00%)与置换的ASD发生率(17.1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节段融合的ASD发生率(20.00%)与置换的ASD发生率(0.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后近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颈椎C2-7和手术节段曲度明显增加;但ASD发生率相对较高,手术节段置换或融合对ASD的影响不大,仍需进一步观察ASD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背景: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PO)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后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关于颈椎不同退变程度对CADR术后PO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颈椎不同退变程度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后PO及手术节段活动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行单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且随访时间超过10年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1例,男44例,女27例;年龄26~69岁,平均(45.9±8.1)岁;C3/4节段2例,C4/5节段15例,C5/6节段45例,C6/7节段9例。按术前CT及MRI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28例,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4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并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于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CT,并采用Mc Afee分型方法评估PO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节段活动度及PO分级的差异,采用连续变量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级变量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远期PO的发生率为93.0%(66/71),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35.2%(25/71)。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中89.3%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PO(25/28),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10.7%(3/28);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中95.4%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PO(41/43),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51.2%(22/43)。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为9.5°±4.7°,术后3个月为11.1°±3.6°,末次随访时为10.5°±4.6°;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为9.8°±4.5°,术后3个月为8.6°±4.9°,末次随访时为7.3°±5.5°。两组患者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PO分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颈椎退行性疾病会影响人工间盘置换术后PO的形成与手术节段活动度。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CADR术后PO的分级更高,且手术节段活动度低于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6月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35例患者,共进行了45个间隙的人工椎间盘置换。通过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术前和术后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颈椎整体曲度。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术后颈脊髓功能以及颈部和上肢疼痛症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本组病例置换节段术前ROM为8.6°±2.4°,末次随访时ROM为9.1°±2.1°,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曲度术前为11.7°±9.6°,末次随访时为14.5°±7.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患者术前有颈脊髓受压的表现J,OA评分为9.4±1.4分,末次随访时为15.0±1.1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颈肩痛和上肢痛,VA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ROI-C置入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固定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行颈椎前路减压应用ROI-C或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固定治疗的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7例,25例患者采用ROI-C作为内置物(A组),32例患者采用cage和前路钛板作为内置物(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JOA评分、术前颈痛VAS评分及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JOA评分、术后颈痛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手术节段前凸角、融合率、吞咽困难发生率及邻近节段退变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141.3±49.9min,术中出血量123.6±54.1ml,B组分别为168.3±44.4min和126.2±32.6ml,A组手术时间低于B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JOA及VA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分别为12.6°±7.3°、21.9°±6.2°;B组分别为14.3°±9.3°、19.6°±7.3°,两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前凸角分别为3.4°±5.6°、9.6°±5.5°;B组分别为4.4°±4.3°、9.1°±4.1°,两组手术节段术后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有2例诉轻度吞咽困难,吞咽困难发生率8%(2/25),B组术后有10例诉轻度吞咽困难,1例诉中度吞咽困难,吞咽困难发生率34.4%(11/32),两组吞咽困难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手术节段融合率88%(22/25),B组术后3个月手术节段融合率87.5%(28/32),末次随访两组手术节段均获得骨性愈合。A组50个邻近节段中有6个节段椎间盘信号发生退变或退变级别加重,B组64个邻近节段中有8个节段椎间盘信号发生退变或退变级别加重,两组邻近节段退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后应用ROI-C固定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获得与传统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相似的临床疗效,但使用ROI-C置入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吞咽困难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8d(2~6d),38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7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11个月时出现假体周围骨桥形成无活动,其余43例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起,对20例单节段或多节段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2例,女8例,年龄38~55岁,平均47岁;其中单节段置换14例,两个节段及以上(含两个)置换6例,共28个节段;术后随访6个月至1.5年,对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JOA评分,对颈椎曲度、人工颈椎间盘及相邻节段的高度、人工颈椎间盘的活动度以及人工颈椎间盘与椎间隙终板界面间的稳定性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影像学随访消失的生理弯曲、后凸畸形均获得满意纠正.置换间隙高度与上下相邻间隙高度相等,颈椎过伸过屈位时置换间隙前高后高变化与相邻椎间隙一致,人工间盘与上下终板间紧密贴合,无透光区、无位移,随访中人工间盘活动度良好,无失稳及脱位发生.结论:颈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操作简单,在减压的同时可重建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恢复椎间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间盘突出自行消失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了解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扩大成型术后,颈椎间盘突出自行消失的原因并由此提出脊髓型颈椎病新的致病学说。方法:自1994年6月~1998年5月对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患者行临床及MRI检查。结果:8例患者,术后4~13个月,平均5.8个月复查时,颈椎MRI检查发现,其术前MRI显示的颈椎间盘突出影像消失,相应部位硬膜、脊髓无压迫。结论:(1)颈椎间盘退变突出后,出现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刺激突出间盘周围组织,产生炎症性反应;(2)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退变或颈椎管狭窄,致硬膜外腔压力增高,导致硬膜外静脉回流障碍,出现硬膜外静脉瘀滞、怒张。上述为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又一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14.
经皮穿刺髓核切除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cervicaldiscectomy,PCD)治疗不同退变程度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 ̄2003年12月因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行PCD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椎间盘退变的程度根据MRI分为中度组(mediandegenera-tiongroup,MDG)与重度组(severedegenerationgroup,SDG),对两组手术时间、临床效果及术后颈椎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 ̄40个月,两组手术均成功。MDG手术时间为13.72±1.46min,SDG为16.97±2.01min,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显著增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效果(Williams评价)MDG优于SDG,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均无颈椎不稳病例发生,各手术间隙的椎体角度位移(angulardisplacement,AD)及椎体水平位移(horizontaldisplacement,HD)手术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D适用于不同退变程度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时手术临床疗效好;PCD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经皮穿刺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髓核成形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nucleoplasty,PCN)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3年7月~2005年6月因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行PCN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间隙分为两组:单间隙组(A组)34例,多间隙组(B组)30例。临床效果评价采用JOA评分标准(17分制并计算改善率),颈椎稳定性评价采用Katsumi标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颈椎稳定性。结果:随访6~24个月,A组平均14.1±3.7个月,B组平均13.9±3.8个月,A组术前JOA评分为9.19±2.64分,术后为14.37±1.42分,改善率为66.3%;B组术前JOA评分为8.89±2.31分,术后为14.33±1.28分,改善率为67.1%,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N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青年颈椎病手术患者的人群特点及其与颈椎间盘退变(cervical disc degeneration,CDD)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9月~2020年9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因颈椎病行手术治疗且年龄为18~40周岁的患者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吸烟、饮酒不良嗜好、是否从事长期低头职业、术前VAS评分、手术节段、不同年份全院颈椎手术量等资料。根据术前颈椎X线片中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前方骨赘、是否存在终板硬化三个指标对CDD严重程度进行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患者CDD及三个评分指标与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不良嗜好、长期低头职业、术前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8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6例,年龄33.9±4.2岁,BMI为25.02±2.40kg/m2。吸烟患者28例,饮酒患者39例,从事长期低头职业的患者为68例。青年颈椎病手术量占当年我院颈椎手术量的比例由2010年的5.6%上升至2020年的8.5%。青年手术人群中CDD总分为2.73±1.20分,以轻度退变居多。93.5%的患者存在椎体间隙高度丢失,62.9%的患者椎体前方有骨赘形成,有终板硬化的患者占50.9%。患者CDD总分与年龄和吸烟两个因素呈中度相关(rs分别为0.41和0.69,P0.01),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P0.05)。椎间隙高度丢失评分与年龄和从事长期低头职业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s分别为0.53和0.41;P0.01),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P0.05)。椎体前方骨赘形成评分与年龄和吸烟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s分别为0.51和0.58;P0.01),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P0.05)。终板硬化评分与年龄和吸烟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s分别为0.31和0.54;P0.01),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青年颈椎病手术患者中CDD退变程度相对较轻,影像表现依次以椎间隙高度丢失、骨赘形成及终板硬化多见,其中椎间隙高度丢失、骨赘形成分别与长期低头职业、吸烟呈现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43例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均累及颈髓引起不同程度的痉挛瘫。本组均无颈部外伤史。65%的病例颈椎X线平片无异常所见;60%的病例仅单间隙突出;7%的病例呈跳跃型多间隙突出;上位颈椎突出约占全部突出间隙的14%.本组有两种临床类型:亚急性突出和缓慢型突出。游离髓核偶可刺破后纵韧带,突入椎管内甚至硬膜下腔,引起急性严重四肢瘫。缓慢突出型常为多间隙突出,少数合并后纵韧带钙化、骨化。35例经前路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2例行椎管成形术。1例前路减压不彻底、半年后再行单纯椎板切除。平均随访7年月,97%获得优良疗效,无手术并发症和加重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技术与颈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3例,女47例;年龄38~70岁。其中50例采取ACDF治疗(ACDF组),随访时间22~42(32.24±5.20)个月;50例采取CADR治疗(CADR组),随访时间23~48(30.40±5.66)个月。采用Odom标准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采用JOA(17评分法)从感觉功能、运动功能、膀胱功能3个方面评估患者的脊髓功能状态,根据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伤口愈合情况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按照Odom评定标准,ACDF组优30例,良12例,可8例;CADR组优34例,良10例,可6例。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000,P=0.827)。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5),膀胱功能评分改善不明显(P0.05),CADR组感觉、运动功能评分较ACDF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前椎间高度、颈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是CADR组恢复更明显。结论:CADR能够实现颈椎早期稳定,早期活动。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感觉、运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能够完全替代ACDF。  相似文献   

19.
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5年8月,应用经皮穿刺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平均年龄43岁(28~55岁),病程平均33个月(2个月~19年)。对比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和患者对疗效主观满意度评定疗效。结果:随访3~32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5.68±0.46分,术后第2天平均2.24±0.73分,随访时平均1.65±0.69分,术后及随访时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主观满意度优良率88.0%。未出现脊髓、神经、大血管损伤或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起效快、创伤微小,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4月~2010年5月手术治疗的101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两组.其中人工椎间盘置换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46.2±10.3岁)采用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椎间融合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44.8±11.4岁)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防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后症状改善优良率以及C2~C7的Cobb角(C2-C7角)、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Cobb角(FSU角)、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等影像学指标进行观察分析,评价患者的颈椎功能改善情况,并进行两组间的对比分析.结果:椎间融合组手术时间为149.3±51.7min,术中出血量为213.5±42.6ml;人工椎间盘组手术时间为132.5±44.1min,术中出血量为173.2±56.4ml,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椎间盘组和椎间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4.2±3.2个月和25.6±2.9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现假体或植骨松动及移位,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显著恢复,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椎间融合组VAS及NDI评分末次随访时分别较术前下降了65.1%和63.7%,人工椎间盘组分别下降了67.1%和63.6%,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组C2-C7角和FSU角较术前分别下降了28.1%和68.8%,手术相邻上节段和下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分别上升了21.3%和28.4%,差异有显著性(P<0.05);人工椎间盘组C2-C7角、FSU角较术前分别上升了7.7%和11.2%,手术相邻上节段及下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分别上升了5.5%及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2-C7角、FSU角和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术后改变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椎间盘组和椎间融合组术后症状改善优良率分别为91.3%和87.3%,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能够取得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相近的临床疗效,同时手术节段运动功能得到了保留,手术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并无增加,可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