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建华  杨振  万绍文  陈良威 《中国康复》2021,36(11):657-660
目的:探索运动平衡仪训练联合rTMS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脑卒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8例脱落,共32例完成治疗,对照组3例脱落,共37例完成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对平衡功能障碍运用动态平衡仪进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动态平衡仪及低频rTMS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满2个疗程,共24次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BBS评分、FMB评分、Pro-Kin平衡仪测试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FMB评分、运动长度及运动椭圆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rTMS治疗联合平衡仪治疗在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上效果显著,较单独使用平衡仪治疗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及认知功能训练,低频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低频rTMS,高频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高频rTMS,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高低频双侧rTMS。对4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及平衡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中枢运动传导时间下降(P<0.05),且联合组MMSE、MoCA、BBS、MBI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组,中枢传导时间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对照组MMSE、MoCA、BBS、MBI评分显著低于其他组,中枢传导时间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低频联合高频rTMS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有较好治疗效果,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平衡能力,缩短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脑梗死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rTMS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偏瘫侧的肢体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MBI和BB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ro-Kin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Pro-Kin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常规平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定平衡能力,采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同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跌倒风险。结果:治疗后,2组BBS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分级、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BBS及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跌到风险评估显示,观察组跌倒风险下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风险,Pro-Kin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各15例。3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进行假rTMS+核心稳定性训练;磁刺激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健侧1Hz rTMS;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健侧1Hz rTMS联合核心稳定训练。3组均持续干预3周。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腹横肌(TrA)、腹内斜肌(IO)和腹外斜肌(EO)的厚度,同时进行Fugl-Myer运动功能(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3组FMA、BBS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01);联合组和磁刺激组患侧TrA、IO及EO的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加(均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联合组的FMA、患侧TrA厚度分别与磁刺激组比较,联合组的FMA、BBS、MBI、患侧TrA和患侧EO厚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磁刺激组M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健侧TrA、I...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3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rTMS组及对照组,每组1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干预,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健侧M1区低频(1 Hz)rTMS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伪磁刺激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6周后随访时分别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rTMS组、对照组患者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分别为(9.76±2.10)分和(7.75±2.07)分]、BBS评分[分别为(40.22±8.67)分和(29.08±9.92)分]以及MBI评分[分别为(72.12±8.51)分和(65.89±8.7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上述疗效指标结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低频rTMS刺激健侧皮质M1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刘宝祥  刘敏  王欣  胡川  潘同亮 《中国康复》2023,38(4):213-216
目的:观察下肢负重振动联合悬吊治疗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Pusher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悬吊下的下肢和躯干训练。观察组增加振动训练器的下肢负重振动与悬吊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案,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躯干控制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对侧倾斜量表(SCP)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TCT值、BBS、FMA-LE、SCP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2组患者TCT值、BBS、FMA-L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SCP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TCT值、BBS、FMA-LE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SCP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下肢负重振动联合悬吊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的倾斜程度,增强躯干核心稳定性,改善平衡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对脑梗死Pusher综合征患者静、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Pusher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姿势镜反馈下的平衡训练;试验组采用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urke倾斜量表(BLS)、Berg平衡量表(BBS)及Biodex平衡仪中的姿势稳定测试(PS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1)倾斜程度:两组BL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静态平衡:两组睁、闭眼下PST中总稳定值(OSI)、前后值(API)及左右值(ML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动态平衡:两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可明显提高脑梗死Pusher综合征患者静、动态平衡功能,且效果优于常规姿势镜反馈下平衡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头眼运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及头眼运动, rTMS治疗每日1次, 共20 d, 头眼运动每次每个动作1 min, 每日2次, 每周5 d, 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 采用Fugl-Meyer评估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测试(TUG)、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与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 2组患者FMA-LE、BBS、TUG、MBI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 2组患者FMA-LE、BBS、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增加, TUG用时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LE[(27.05±4.06)分]、BBS[(39.00±5.85)分]、TUG[(18.15±3.22)s]、MBI[(66.55±8.67)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任务导向训练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前循环脑梗死(ACI)患者运动步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采用密闭信封法将70例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均接受rTMS治疗,每次治疗20 min;观察组接受以步行任务导向为核心的康复训练,每次治疗60 min;对照组接受60 min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每日训练1次,每周训练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测试(10MWT)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BBS及10MW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训练结合经颅磁刺激对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运动步行能力有显著改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iodex平衡功能分析训练仪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FMA、BI、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步态联合平衡训练对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训练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及训练4周、8周后分别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入选时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ICARS、PASS、BBS、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经治疗4周、8周后,发现训练组ICARS[分别为(45.8±9.2)分和(35.2±8.7)分]、PASS[分别为(25.6±2.2)分和(33.3±2.0)分]、BBS[分别为(26.2±1.4)分和(36.7±2.6)分]及MBI评分[分别为(61.7±6.0)分和(88.4±6.9)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步态联合平衡训练能显著改善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共济失调症状及平衡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减重站立训练对大面积脑梗死后抑郁的疗效及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大面积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抗抑郁及康复治疗,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减重站立训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评分,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经8周治疗后,其HAMD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训练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实施减重站立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抑郁症状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增加躯干控制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步速(WS)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TCT、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CT分别与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呈正相关(P<0.05)。结论 早期躯干控制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丰富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传统平衡训练,丰富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丰富环境,并结合任务导向性项目进行平衡训练;在治疗前、4周训练结束时评价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平衡仪站立位睁眼静态平衡测试、"起立-行走"计时(TUGT)。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丰富组更优于常规组(P0.05);2组TUGT评分、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0.01),且丰富组更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丰富平衡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纳入的75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组、假刺激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治疗时间1次/日,每次4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在此基础上,rTMS组增加rTMS治疗,假刺激组增加rTMS假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增加rTMS治疗20 min再间隔30 min后行mCIMT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时间(10MW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LE、BBS、10MWT和MBI等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FMA-LE评分[(27.88±4.04)分]、BBS评分[(47.80±5.16)分]、10MWT[(22.39±6.10)s]和MBI评分[(71.48±9.41)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假刺激组和rTMS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联合mCIMT能更加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训练对有平衡障碍的小脑梗死患者平衡和步态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6月—201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住院的急性小脑梗死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7)和观察组(n=27)。对照组接受传统平衡训练3周,观察组接受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平衡训练3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患者步态。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BBS动态评分,BBS静态评分及BBS总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029, P=0.048;t=2.115, P=0.039;t=2.757, P=0.008)。步态分析结果提示:观察组步频和患侧摆动相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235, P=0.030;t=2.148, P=0.036),步态不对称指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t=-2.107, P=0.040);观察组步速和跨步长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2.395, P=0.020;t=2.451, P=0.018),步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035, P=0.047);观察组步行时患侧髋关节和膝关节最大活动角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t=2.054, P=0.045;t=2.324, P=0.024)。结论:虚拟现实训练较传统平衡训练能更有效改善小脑梗死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态异常。  相似文献   

18.
朱元霄  肖府庭  孙瑞  马艳 《中国康复》2019,34(11):587-589
目的:研究团体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2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平衡功能的训练,对照组为治疗师与患者一对一训练,观察组进行团体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用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BBG、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TUG明显减少(P<0.05);且观察组BBG、M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均P<0.05),TUG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团体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平衡功能障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彭源  陈康  张瑾  陈钰杰  张顺喜 《中国康复》2015,30(2):112-113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预刺激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32例分为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A组加用rTMS刺激患侧大脑运动皮质区(M1区),后行患侧上肢FES治疗;B组加用FES治疗,不进行rTMS预刺激。治疗前后评定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3组治疗2及4周时,FMA-U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提高趋势(P<0.01);且A组治疗2及4周时FMA-UE及MBI评分更高于B、C组(P<0.01),B组更高于C组(P<0.01)。结论:FES能够促进脑梗死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通过高频rTMS预刺激能进一步增强FES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上肢机器人虚拟情景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改善。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5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rTMS组和联合组,对照组和rTMS组各20例,联合组19例。对照组予常规认知训练治疗,rTMS组给予常规认知训练治疗和rTMS治疗,联合组给予常规认知训练、rTMS治疗和上肢机器人虚拟情景训练,共治疗20d。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系统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0d后,3组MoCA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rTMS组和联合组的MoCA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联合组MoCA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rTMS组(均P<0.01)。3组虚拟情景训练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联合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rTMS组(均P<0.01),rTMS组和对照组虚拟情景训练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MS联合虚拟情景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ADL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