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联合应用富血小板血浆(PRP)对肩袖撕裂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 database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M)、中国知网(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等,全面检索关于PRP应用对肩袖撕裂修补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16年9月。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审阅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各项指标数据并利用Rev Man 5.3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对PRP组与对照组间的再撕裂率、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对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行随机性效应模型分析,对巨大和小范围肩袖撕裂再撕裂率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14篇,患者929例,其中PRP组466例,对照组46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RP组较对照组术后再撕裂率降低[RD=-0.12,95%CI(-0.18,-0.07),P0.01]、术后Constant评分提高[MD=2.43,95%CI(1.11,3.76),P0.01],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UCLA评分[MD=-0.01,95%CI(-1.38,1.35),P0.05]、ASES评分[MD=0.27,95%CI(-1.43,1.97),P0.05]、VAS评分[MD=-0.34,95%CI(-0.72,0.03),P0.05]及并发症[RD=0.05,95%CI(-0.02,-0.12),P0.05]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RP应用可降低肩袖撕裂修补术后再撕裂率、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但应谨慎预防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穿肌腱技术治疗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收集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治疗的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24例患者的资料,男8例,女16例;年龄30~66岁,平均47.5岁;右侧10例,左侧14例。11例为直接暴力外伤,13例无明显外伤史,全部为闭合性损伤。所有患者均在肩关节镜下探查肩袖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予以关节腔清理后进入肩峰下间隙,穿肌腱在足印区植入带线锚钉,打结修补损伤肩袖,重建肩袖的完整性。术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康复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12~24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肩关节功能明显受限等现象。采用美国肩肘外科(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标准和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ASES评分由术前(50.5±6.8)分提高到终末随访时(88.9±4.52)分,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80.4±3.0)分提高到终末随访时(97.0±3.52)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50%的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穿肌腱技术修补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可重建足印区解剖,恢复肩袖完整性,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分析关节镜下修补肩袖关节侧部分撕裂(PASTA)的手术方法,包括穿肌腱修补法和转全层修补法治疗Ellman 3级肩袖关节侧部分撕裂的疗效及优缺点。 方法本次回顾性研究,分析了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期间因肩袖关节侧部分撕裂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全部患者,肩袖撕裂程度Ellman 3级(排除Ellman 1级和2级)的病例纳入本次研究,共42例。术中关节镜下根据滑囊侧残留肩袖组织的完整性、质地和张力等情况进行评估后,按手术修补方式分为穿肌腱修补组(肌腱组)20例,和转全层修补组(全层组)22例。肌腱组患者术中保留滑囊侧残留的肩袖组织,采用穿肌腱法修补肩袖;全层组患者术中清除滑囊侧残留的肩袖组织,直接转为全层撕裂,然后进行单排固定修补肩袖。术前、术后24 h及末次随访时对所有入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估。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CSS)及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分(UCLA)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数资料(性别、优势手和肩部外伤史等)采用χ2检验,同一组内术前术后计量资料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6±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24 h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CSS评分从术前的(49.6±5.5)、(51.3±5.2)分别增加至(84.2±7.2)、(82.6±6.5),平均UCLA评分从术前的(18.4±3.2)、(17.7±2.3)分别增加至(32.1±2.2)、(31.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时疼痛评分对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 P<0.05)。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评分及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结论对于Ellman 3级的肩袖关节侧部分撕裂,关节镜下穿肌腱修补法和转全层修补法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而穿肌腱修补法可以保留滑囊侧的肩袖组织,足印区的修补更加符合解剖基础,从而达到更好的腱骨愈合。在两种手术方法均可以熟练掌握的前提下,穿肌腱修补是更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肩袖损伤采用切开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64肩)肩袖损伤,按累及范围分单纯累及冈上肌腱34例,同时累及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23例,累及冈上肌腱和肩胛下肌腱7例,分别予以肌腱修补、止点重建,肌腱转位等治疗.结果 本组获随访1~5年,早期肩部疼痛及稳定性恢复最明显,单纯外伤性损伤早治疗效果满意.年龄、术前病程及肩袖撕裂大小与术后结果呈负相关.结论 切开修补治疗肩袖损伤能获得满意的效果,重视、提高肩袖损伤的诊断水平,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经肌腱原位修补治疗Ellman 3级肩袖关节侧部分撕裂(PAST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09采用关节镜下经肌腱原位修补技术治疗的15例Ellman 3级PASTA损伤。结果 15例均获随访8~1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患者疼痛及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良好。术前UCLA评分为26~34(14.4±2.8)分,末次随访时为(29.8±3.0)分,其中优2例,良10例,可3例。末次随访时UCL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Ellman 3级PASTA损伤,关节镜下经肌腱原位缝合修复可以保留滑膜侧正常肩袖组织,解剖重建肩袖足印区,提供良好的腱骨愈合条件,术后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是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采用医用胶与钉合固定补片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外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中文数据库,时间限定为2018年10月前。提取数据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项研究,共986例患者,其中医用胶组491例,钉合固定组49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钉合固定组相比,医用胶组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低(MD=-0.99,95%CI=-1.58~-0.41,P<0.001),术后VAS较低(MD=-1.71,95%CI=-1.84~-1.57,P<0.00001),术后麻木或异物感较少(OR=0.23,95%CI=0.07~0.75,P<0.05)。两组术后血清肿(OR=1.77,95%CI=0.99~3.16,P=0.05)、术后感染(OR=1.77,95%CI=0.51~6.19,P>0.05)、术后尿潴留(OR=0.69,95%CI=0.20~2.32,P>0.0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中采用医用胶固定补片,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后VAS评分、麻木或异物感优于钉合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同时辅以其他检索。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4年5月,语种不限。收集所有比较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复发性腹股沟疝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按照纳入标准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软件RevMan 5.2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个RCT,共1039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放无张力组相比,腹腔镜技术在慢性疼痛(OR=0.40,95%CI:0.20~0.82,P=0.01)、切口感染率(OR=0.28,95%CI:0.10~0.81,P=0.02)、术后住院时间(国外:MD=-4.54,95%CI:-5.59~-3.49,P<0.00001;国内:MD=-2.46,95%CI:-2.83~-2.08,P<0.00001)和手术时间(MD=16.74,95%CI:14.69~18.80,P<0.0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术后再复发率(OR=0.73,95%CI:0.44~1.20,P=0.22)、急性疼痛(OR=0.74,95%CI:0.14~3.76,P=0.71)、血肿或血清肿(OR=0.73,95%CI:0.48~1.11,P=0.14)与尿潴留(OR=0.97,95%CI:0.46~2.07,P=0.94)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开放无张力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不可以降低术后再复发率但可以降低术后慢性疼痛与切口感染发生率;可以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但手术时间较长。两组在急性疼痛、血肿或血清肿与尿潴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玉龙  焦成  荣林 《中国骨伤》2022,35(10):971-976
目的:分析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23例;年龄61~77(63.45±12.34)岁;病程6~12(5.32±1.02)个月;左侧29例,右侧31例。其中,行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者30例,为观察组;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术后72 h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UCLA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两组术后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72 h VAS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3.33%(4/30)低于对照组33.33%(10/30)(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均可以改善老年肩袖损伤后的肩部功能,但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72 h内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可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比较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多孔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临床研究,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5项,回顾性研究12项,涉及患者17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在术后恢复时间(SMD=-0.35,95%CI=-0.56~-0.15,P=0.001)及术后第7日疼痛评分(SMD=-0.27,95%CI=-0.53~-0.01,P=0.044)方面优于多孔腹腔镜疝修补术,而两者在手术时间(SMD=0.03,95%CI=-0.20~0.26,P=0.811)、术后住院时间(SMD=-0.07,95%CI=-0.23~0.09,P=0.393)、术后第1日疼痛评分(SMD=-0.19,95%CI=-0.45~0.07,P=0.15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98,95%CI=0.69~1.38,P=0.896)、术后疝复发率(OR=1.07,95%CI=0.46~2.48,P=0.872)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多孔腹腔镜疝修补术比较,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能有效的减少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与术后疼痛,并能带来良好的美容效果,且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切开行肩袖修补术的肩袖撕裂患者行中远期随访,分析术前、术中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1987年5月至2002年10月在北京医院骨科进行切开手术修补撕裂肩袖的43例患者(44肩).男20例(21肩),女23例(23肩);手术时平均年龄53岁(22~76岁).13肩为小型撕裂(<1 cm),18肩为中型撕裂(1~3 cm),10肩为大型撕裂(3~5 cm),3肩为巨大型撕裂(>5 cm).撕裂累及冈上肌31肩,累及冈上肌和冈下肌9肩,累及冈上肌和肩胛下肌3肩,累及冈上肌、冈下肌和肩胛下肌1肩.以Mclaughlin术(肌腱-骨)修补25肩,以肌腱-骨联合肌腱-肌腱缝合法修补11肩,以肌腱-肌腱缝合法修补7肩,三角肌深部肌腱转位术(高岸式)修补1肩.术后平均随访88.2个月(52~250个月),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功能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肩关节功能,以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析患者对手术效果的主观评价.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优势手、外伤史、手术前病程和肩袖撕裂大小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4肩UCLA评分术前平均为(11.5±2.8)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29.7±5.3)分.36肩得分>28分,达到优或良;6肩为可;2肩得分<20分,评定为差.患者对39肩的手术疗效满意,主观满意率89%.患者主观满意度与UCL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2,P<0.01).肩袖撕裂的大小(r=-0.404,P=0.007)、术前病程(r=-0.332,P=0.028)与术后结果呈负相关,即肩袖撕裂范围越大、术前病程越长,手术疗效就越差.而手术患者的年龄、性别、优势手、外伤史与手术的预后无关.结论 切开修补治疗肩袖全层撕裂能获得满意的中远期疗效,肩袖的撕裂大小、术前病程与术后结果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全关节镜及小切口两种方法修复肩袖损伤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 Medline和PubMed Medline(1966~2008.5),Embase(1980~2008.5),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2008)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0~2008.5),搜集到所有的已发表的用于论证这些问题的对照研究,且采用RevMan 4.2.1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显示这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SMD=-0.04,95%CI=-0.24~0.16,P=0.68)、患者满意度(OR=0.7,95%CI=0.35~1.40,P=0.32)、肩袖翻修率(OR=0.75,95%CI=0.40~1.41,P=0.37)、关节僵硬发生率(OR=0.48,95%CI=0.22~1.06,P=0.07)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肩袖损伤全关节镜术后2年随访肩关节功能、病人满意度、肩袖翻修率及关节僵硬发生率等方面没有明显优势,但是它有较少的软组织损伤、极低的三角肌劈开风险、较少的早期切口疼痛及更快的功能恢复等潜在优势,可明显改善术后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而有趋势表明关节僵硬发生率与小切口相关,由于目前缺乏随机化对照试验证据,进一步比较仍须要大样本的多中心的随机化对照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Meta分析方法对移动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术(mobile-bearing TKA)与固定平台型全膝置换术(fixed-bearing TKA)术后疗效进行系统评价的文献近期未见有发表,本文即用Meta分析方法对使用两种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两年以上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检索关于移动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固定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对照的相关文献,按照特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提取数据,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研究(Jadad评分均在3~5分之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两组假体的临床疗效在KSS-膝关节评分[MD=0.76,95%CI(-0.07,1.69),P=0.07]、SF-12生命质量生理评分[MD=-0.16,95%CI(-2.15,1.83),P=0.88]和SF-12生命质量心理评分[MD=0.64,95%CI(-1.28,2.57),P=0.51]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在KSS-膝功能评分[MD=3.26,95%CI(1.39,5.13),P=0.0006]和关节活动度[MD=2.68,95%CI(1.73,3.61),P<0.00001]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Meta分析发现,使用移动平台型假体全膝置换术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KSS-膝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但并不能提高患者KSS-膝关节评分、SF-12生命质量生理和心理方面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性分析达芬奇机器人胃切除术(robotic gastrectomy,RG)与腹腔镜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gastrectomy,LG)治疗胃癌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2017年12月前发表的关于比较RG与LG治疗胃癌围手术期效果的中文文献与英文文献,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0项研究,共9 889例患者,其中RG组2 950例,LG组6 93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LG组相比,RG组手术时间长(MD=38.76,95%CI=30.45~47.06,P0.05),术中出血量少(MD=-37.25,95%CI=-49.20~-25.31,P0.05),淋巴结清扫数量多(MD=2.19,95%CI=0.59~3.80,P0.05),术后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短(MD=-0.77,95%CI=-1.25~-0.29;MD=-0.13,95%CI=-0.24~-0.03;MD=-0.17,95%CI=-0.30~-0.04;P0.05),两组近端切缘距离、远端切缘距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转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2,95%CI=-0.25~0.29;MD=0.17,95%CI=-0.31~0.65;OR=0.90,95%CI=0.76~1.07;OR=2.00,95%CI=0.27~14.77;OR=1.07,95%CI=0.63~1.81;P0.05)。结论:与LG相比,RG治疗胃癌安全、可行,可取得与LG相近或更好的围手术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胃袖状切除联合食管裂孔疝修补术(LSG+HHR)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499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LSG+HHR手术前后BMI(MD=11.92,95%CI 12.68~13.15,P<0.001)、GERD症状(OR=3.35,95%CI 1.15~9.75,P=0.03)以及术后GERD症状缓解率(OR=0.53,95%CI 0.19~0.87,P=0.0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SG+HHR可改善GERD病症,也可预防无症状病人中新GERD症状的出现,术后GERD症状缓解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肩袖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12月采用关节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肩袖损伤22例,包括肩袖全层破裂16例,关节囊侧部分损伤4例,其中2例转化为肩袖全层破裂,按全层破裂处理,另2例浅层部分损伤和2例滑囊侧部分损伤仅行关节镜下清创。肩袖全层破裂在关节镜引导下准确定位,辅助小切口行彻底肩峰下减压,双排锚钉修复全层损伤肩袖。合并SLAP损伤7例。结果本组除1例肩袖损伤合并Ⅱ型SLAP损伤患者行双固定螺钉镜下修复手术时间为120 min外,其余21例手术时间平均62(51~70)min,其中行肩峰成形及肩袖修复时间平均17(12~20)min。辅助小切口平均2.8(2~3.5)cm。未出现神经损伤及肢体明显肿胀、液体渗漏等情况。术后随访平均13.2(10~18)个月。术后10月随访:ASES评分平均(91.0±12.5)分,较术前(57.2±9.6)分显著提高(P<0.05),其中优12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6.4%;UCLA评分平均(33.2±3.5)分,较术前(12.9±3.8)分显著提高(P<0.05),其中优9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结论关节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肩袖损伤具有诊断全面、准确、微创、康复快的优点,临床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治疗的肩袖损伤8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即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组(A组)和全关节镜下修补组(B组)。A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8±7.8)岁;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B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3.2±9.5)岁;采用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肌力情况以及ASES、UCLA、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8~35个月,平均20.8个月。A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外展活动度(131.4±18.8)°,外旋(64.9±8.8)°,内旋(63.7±7.3)°;B组患者术后外展活动度(132.3±16.9)°,外旋(65.1±9.4)°,内旋(64.4±8.1)°;两组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术后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ASES评分88.4±8.9,UCLA评分29.6±3.6,VAS评分1.4±0.3;B组患者ASES评分89.5±9.6,UCLA评分30.8±4.1,VAS评分1.3±0.4;治疗后两组ASES、UCL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对于肩袖损伤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以提升手术治疗安全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髓内钉与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和维普数据库发表的关于髓内钉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5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按Cochrane Handbook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术后握力、临床疗效(屈伸、旋前后和桡尺偏斜)、影像学评估(尺骨变异、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70例。Meta分析结果示:髓内钉与掌侧钢板内固定组相比较,伸展[MD=5.63,95%CI(-7.01,18.27),P=0.38],屈曲[MD=3.10,95%CI(-0.67,6.86),P=0.11],旋前[MD=2.58,95%CI(-0.49,5.65),P=0.10],旋后[MD=0.82,95%CI(-1.89,3.54),P=0.55],桡偏[MD=-5.16,95%CI(-14.42,4.11),P=0.28],尺偏[MD=0.19,95%CI(-2.39,2.77),P=0.88],尺骨变异[MD=-0.01,95%CI(-0.43,0.42),P=0.97],尺偏角[MD=-0.31,95%CI(-1.37,0.73),P=0.56],桡骨高度[MD=-0.27,95%CI(-0.98,0.44),P=0.45],掌倾角[MD=0.29,95%CI(-0.41,0.99),P=0.42],握力[MD=-1.14,95%CI(-12.78,10.50),P=0.85]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0.71,95%CI(0.46,1.09),P=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掌侧钢板内固定相比,髓内钉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相当,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样本量较少,将来应开展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髓内钉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关节镜下3种方式修补肩袖损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性研究关节镜下肩袖修补的疗效及不同修补方法,不同肩袖损伤之间的区别。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的方法治疗并获得有效随访的353例肩袖损伤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分成3组,第1阶段(第1组)采用单排铆钉缝合(115例),男51例,女64例,平均年龄(57.46±9.08)岁;第2阶段(第2组)采用双排铆钉缝合(163例),男76例,女87例,平均年龄(56.93±9.92)岁;最后阶段(第3组)采用缝线桥式固定(75例),男32例,女43例,平均年龄(55.90±9.15)岁。分别采用3种方式进行修补,其中巨大肩袖损伤29例,全部为单排缝合修复。术后外展枕保护6~8周,6周内进行被动肩关节活动,6~10周后开始主动上举锻炼,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进行UCLA、Constant-Murley及VAS评分比较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62个月,平均30个月,无感染和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UCLA评分术前10.71±2.45,术后32.07±3.16;Constant-Murley评分术前43.33±11.55,术后78.15±12.64;VAS术前5.81±1.27,术后0.52±0.71;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组间UCLA、Constant-Murley评分及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7例对治疗结果满意,16例对结果不满意。16例中3例为巨大肩袖手术,13例术前无关节僵硬;导致患者不满意的主要抱怨为术后肌力弱,不能恢复劳动(11例)。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对于肩袖损伤患者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不同修补方法及不同的肩袖损伤之间均能获得稳定可靠的临床效果。术前无关节僵硬,过早活动,术前肩袖萎缩严重可能是术后不满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中预防性切除髂腹股沟神经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外数据库2017年3月之前公开发表的有关评价髂腹股沟神经切除的临床意义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共2 033例患者,其中神经切除组1 007例,神经保留组1 026例。与神经保留组比较,神经切除组术后近期和中期疼痛感(SMD=-0.54,95%CI=-0.85~-0.23;SMD=-0.25,95%CI=-0.40~-0.10)均明显降低(均P0.05),远期疼痛感(SMD=-0.21,95%CI=-0.4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近期、中期、远期麻木率(RD=0.00,95%CI=-0.06~0.07;RD=0.01,95%CI=-0.03~0.06;RD=0.00,95%CI=-0.03~0.02)与感觉障碍率(RD=0.05,95%CI=-0.03~0.12;RD=0.02,95%CI=-0.02~0.06;RD=0.01,95%CI=-0.02~0.04)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次要并发症发生率(RR=0.71,95%CI=0.48~1.06)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中预防性切除髂腹股沟神经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近期、中期疼痛感,且不增加腹股沟区感觉异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系统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的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PubMed、Embase、Cor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rTMS治疗脊髓损伤后NP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合并Meta分析显示,rTMS可显著降低脊髓损伤后NP患者的VAS/NRS水平(MD=-1.03,95%CI=-1.60~-0.46,P<0.01);rTMS可降低脊髓损伤后NP患者的HAMD评分(MD=-1.71,95%CI=-2.60~-0.82,P<0.01);rTMS对脊髓损伤后NP患者的HAMA评分影响不显著(MD=-0.84,95%CI=-5.48~3.81,P=0.72)。结论 rTMS可缓解脊髓损伤后NP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