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纤维化类疾病严重影响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目前纤维化类疾病的防治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热点和重点。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在抗纤维化研究中占日益重要的位置。中药成分复杂,因此通常其防治过程涉及多种机制且干预不同纤维化的形成。该文主要从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中药复方在防治纤维化过程中对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外间质方面的影响进行总结。认为中药在防治纤维化中具有较好的疗效,相信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探索、筛选理想的抗纤维化药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机体健康运转的重要组成因素,以睡眠不足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慢性睡眠疾病可统称为睡眠剥夺(SD),在来源上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作为近年来高发的疾病类型之一,SD已愈发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SD可对认知行为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清醒程度降低、警觉性下降及注意力不集中;感官知觉能力低下;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等,涉及到对人体多个系统功能的影响,并与多种疾病发生有密切关联,可能会给患者甚至其亲友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困扰。SD引起的认知功能损伤现象已在临床测试与多种动物行为学实验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主要涉及到突触可塑性改变、内质网应激加强、昼夜节律紊乱、能量代谢失衡等病理损伤机制。针对SD的西医药物治疗多具有副作用大、成瘾性强等负面因素,但中医药干预着眼整体观念,效用持久,效果显著,且副作用轻微,在临床上改善睡眠障碍的并发症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本文通过综述SD研究现状与分类,其导致认知功能损伤的病理机制相关在分子层面的探索方向与成果,近5年来中药复方、针灸等中医药干预疗法及运动、五音等辅助疗法的治疗效果与经验,以期进一步总结阐明SD与认知行为间的互作影响机制,为研究SD疾病的相关病理机制及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伴随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加,阿尔兹海默病(AD)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因为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细胞中的过度磷酸化的抑制微管相关蛋白(Tau)和β-淀粉样蛋白(Aβ)的堆积形成大量老年斑是AD的主要病理特征。自噬是一种机体内通过清除异常蛋白质来维持机体稳态的的保护机制。研究表明通过调控自噬通路可以影响细胞中的Tau蛋白和Aβ,以达到治疗AD的目的。中医药的作用特点是多途径、多成分、多靶点,对发病机制不明的AD治疗有独特优势。目前中药对AD的防治已初见成效,研究者发现许多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可以影响自噬的相关通路来调控自噬活性,从而进一步治疗AD。因此,该文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进行分类叙述,讨论不同类别有效成分和复方通过影响自噬相关通路,调控细胞中磷酸化Tau蛋白以及Aβ的生成和清除等并延缓AD进程,为之后中药以影响自噬为切入点来防治AD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常静  尚婷  王欣桐  周正灿  张智森  冯宇新 《中草药》2023,54(7):2349-2356
脓毒症被定义为由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全世界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主要死因。在脓毒症中自噬作为细胞适应性调节机制,对于机体免疫、呼吸、循环及凝血等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多项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调节细胞自噬,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与器官损伤,从而有效防治脓毒症。基于相关研究,综述了中药通过干预自噬相关通路和靶点防治脓毒症的研究进展,为中药治疗脓毒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袁蓉  王阶  郭丽丽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9):1666-1669
睡眠剥夺已成为冠心病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目前和逐渐升高的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该文回顾了现代医学睡眠剥夺对冠心病的影响及中医药防治的理法方药研究,发现睡眠剥夺通过增加冠心病危险因素,引起自主神经功能、激素代谢功能、内皮功能紊乱及炎症反应,影响机体的各个方面而诱发或加重冠心病.在中医"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理论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医药"调心安神"通过"双心"同调,多靶点多途径作用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各个环节,可改善睡眠并减少睡眠剥夺引起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龙宇  张羽璐  万金艳  刘松雨  倪丽  李楠  杨明 《中草药》2021,52(7):2106-2116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可引发包括心、肝、脾、肺、肾在内的多个器官损伤,该类疾病是由多个病理环节组成,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及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者可形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s,MODS)。目前任何针对单一环节、单一靶点的治疗都不足以应对这一问题。研究发现中药可经多途径、多靶点,参与疾病的多个环节干预疾病。中药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能量代谢等对CIS引发的多器官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CIS后引起的多器官损伤及其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更大程度地发挥祖国医学的治疗作用和治疗范围,为中药临床干预脑血管类合并多器官损伤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可造成脑、心、肺和胃肠等重要脏器的缺氧损伤。机体的氧化应激损伤、免疫系统受损以及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是高原缺氧损伤的主要机制。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且资源丰富等特点,在防治高原缺氧方面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本文全面总结了对高原缺氧和高原反应具有保护作用的中药品种及其复方制剂,并对常用中药的主要药效成分、药效途径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防治高原缺氧新的中成药、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睡眠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医药学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睡眠不足会对人体多种器官造成损伤,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另一方面,人体不同器官发生病变也是引发或加重失眠的因素之一。中医各家治疗失眠及其并发症时会注意脑心同调,治疗失眠是也多从五脏论治,且与心、肝的关系尤为密切。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都会产生变化。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更易出现失眠,且更容易合并并发症。血亏阴虚型失眠是中医临床老年失眠的常见证型。酸枣仁汤是养血安神的经典名方,是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之要剂,有养肝血以宁心安神,清内热以除虚烦的功效,对于老年人气血不足,营卫之气运行失常所致的失眠有较好的疗效,且对失眠与心脑血管疾病共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该文从睡眠剥夺对脑、心、肝的损伤;酸枣仁汤对脑、心、肝的影响作用;抑制睡眠剥夺是从脏器的损伤调节能量代谢等方面探讨酸枣仁汤发挥镇静催眠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酸枣仁汤治疗睡眠障碍等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药防治酒精性肝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嗜酒者数量逐年增长,导致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肝脏是人体负责代谢和消化的重要器官,因此保护肝脏免受损伤以及修复肝脏损伤尤为重要。中药已被广泛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长期治疗,但针对酒精性肝病方面的研究仍比较薄弱。综述了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以及防治酒精性肝病的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以期为酒精性肝病的防治工作以及开发新型天然保肝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没有充足的氧气,导致大脑无法发挥正常的效用,从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境况日益严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也出现了逐渐增加的趋势,所引起的各种后遗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对随之而来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也不得不引起研究学者们的重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恢复血液和氧气供应后反而损伤加剧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一种病理机制复杂而又多变、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和恶劣影响的疾病,不仅会对人类健康形成危害效应,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小的消极作用,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造福广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学者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探讨和研究从未停止。近年来,中药在干预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情况上发挥了良好的影响,而且其本身还具有靶点多、成分多、层次多的特点,对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也逐渐成为医学领域里研究探讨的重中之重。文章整合了近些年来有关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中药复方和中药注射液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并对中药的未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缺血再灌注损伤(I/R)广泛存在于各种创伤与疾病中(如休克、失血、感染、多发性创伤、严重烧伤等),可加重器官、组织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运用中药进行防治并研究其中药防治的机制,对组织器官移植修复和扩大中药应用范围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药防治酒精性损伤的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酒精性损害呈日益增多趋势,本文从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和复方研究两方面对中药防治酒精性损害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深入研究中药多靶点、多途径防治酒精性损害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痴呆(VD)临床老年性常见病、多发病,是各种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功能障碍而引起的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综合征,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西医目前对本病尚无理想的疗法和药物,而中药复方能从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多系统对VD的发病机制进行干预,突显了中药复方防治VD的潜力和优势。近年来中药复方在防治VD的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从对胆碱能神经系统的调控、抑制β-淀粉样蛋白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拮抗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炎症反应、拮抗神经元凋亡、改善突触可塑性6方面综述中药复方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进展,彰显了中药复方在防治血管性痴呆方面的强大优势。  相似文献   

14.
徐砚通 《中草药》2015,46(4):465-469
方剂配伍作为中药复方的组成原则,是解析中药复方规律性的关键。立足中药复方与生物机体相互作用过程,从中药复方化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3方面探讨方剂配伍的现代科学内涵。中药复方化学是解析方剂配伍现代科学内涵的基础,配伍引起的化学变化,包括量变和质变,属方剂配伍的化学内涵;方剂配伍能够改变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行为,通过调节药物代谢过程关键环节来影响复方疗效和毒性反应;方剂组成影响配伍疗效,为了研究方剂配伍治疗机制,提出了"疾病病理生理指导的药物靶点组合"方法来研究中药复方化学多成分作用于机体多靶点现象,为理解方剂配伍增效/减毒作用机制和推动中药复方现代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现代医学防治AIDS采用的是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控制和治疗各种机会性感染症,但药物作用单一,往往需要多药并用,从而不良反应较大。而中药复方不但可以抑制或杀灭病毒,还具有调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类由于脑缺血导致神经细胞出现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疾病.中医中药在此类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就近年来中药复方防治脑缺血的药理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研究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7.
孙宁  孙佳慧  仲怀宇  裴姗姗  孙晶波 《中草药》2023,54(4):1299-1310
失眠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常见睡眠障碍性疾病。目前治疗失眠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化学药治疗失眠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之间相互的协同作用,减轻单一成分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疗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失眠。基于中医药理论结合失眠的发病机制,对近年来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作用机制加以梳理概括,为临床失眠的治疗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中的关键因素,其引起的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目前在我国死亡原因中居于首位。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分析中药单体及其复方制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机制,得出中药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存在多角度、多层次、多靶点等作用优势,但具体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等仍需更进一步的研讨,进一步明确中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是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衡而引起的疾病,严重威胁人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目前临床肿瘤治疗效果不佳,发病机体通过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血管因子的生成,上皮-间质转化和肿瘤微环境等因素从而改变细胞黏附及肿瘤细胞迁移运动能力等促进肿瘤侵袭转移;通过调节膜蛋白、凋亡调控基因表达、酶介导的多药耐药性、DNA损伤修复及上皮间质转化导致肿瘤多药耐药(MDR)从而产生肿瘤治疗无效性。因此寻找天然、安全、有效的化疗增敏剂已成为肿瘤研究中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随着中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人们对中药单体及复方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中药抗肿瘤侵袭转移及干预肿瘤耐药的机制也愈发清晰。利用中药单体及复方通过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以及给药辅助剂的特性发挥抗肿瘤侵袭、转移及逆转肿瘤耐药性的作用,提高患者对化疗药的耐受性,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减少复发并延长患者生存期。中医药的发展对减少肿瘤的复发转移和逆转肿瘤耐药性,延长肿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延长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已发现多种中药中具有抗肿瘤侵袭、转移和逆转肿瘤耐药性的作用,该文对近年来中药在抗肿瘤侵袭转移和逆转肿瘤耐药性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活性成分抗肿瘤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3):213-217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在遭受一定时间缺血的脑部组织细胞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程度迅速增剧的情况,作为引起多种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它是一个多环节、多因素、多途径损伤的级联反应过程。中医药是祖国文化瑰宝,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体现其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近年关于中医药干预脑缺血模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该文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血流量改变,氧自由基产生,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钙超载,炎症反应及血脑屏障的破坏六个方面,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阶段的病理机制进行阐述,同时针对中药复方及中药单体在不同病理环节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就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现状予以综述,并围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