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系统评估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低血糖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147例2018年12月-2019年10月间在华山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病房接受为期5天的CGM的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参数以及动态血糖参数。根据监测期间是否有低血糖发作将患者分为非低血糖组和低血糖组,将单次低血糖发作定义为传感器监测血糖<3.9 mmol/L并持续15 min以上。动态血糖参数包括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MBG)、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血糖值极差(Δ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以及血糖在<3.9 mmol/L、3.9~7.8 mmol/L、>7.8 mmol/L、3.9~10.0 mmol/L、>10.0 mmol/L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 TIR)。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低水平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应用的增加以及较低的MBG水平是低血糖发作的相关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BG水平、血糖>7.8 mmol/L及血糖>10.0 mmol/L范围内的% TIR与低血糖发作呈负相关,但是血糖变异水平(SD、CV、ΔBG、MAGE)以及血糖在3.9~7.8 mmol/L范围内的% TIR与低血糖发作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低血糖发作时长与磺脲类药物的使用和CV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较低水平的肾小球滤过率、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应用的增加以及较低水平的MBG是T2DM患者低血糖发作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泵降糖治疗中血糖变化与QT间期的关系。方法:对30名在我院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电脑血糖监测,并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电监护,记录8~20时每小时的血糖平均值和QT、QTc平均值,对不同血糖水平组(显著高血糖组,血糖>20mmol/L;高血糖组,血糖10~20 mmol/L;正常血糖组,血糖4~10 mmol/L;低血糖组,血糖<3.9 mmol/L)的QT、QTc进行比较,并对血糖和QT、QTc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血糖组对比,低血糖组QT、QTc均延长(P<0.01),显著高血糖组QT间期较血糖正常组延长(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但低血糖组QT、QTc和血糖均显著负相关。结论:在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中,低血糖和显著高血糖均可导致QT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监测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20例进行强化治疗的自我感觉良好的T2DM患者进行连续48 h的血糖监测。结果患者1天中血糖达标所占的时间百分比为56.7%±15.8%;高血糖(>7.8 mmol/L)值所占的时间百分比为41.2%±16.7%;低血糖(<3.9 mmol/L)值所占的时间百分比为2.1%±2.5%;血糖值高峰集中在三餐后90 min左右,以早餐后最明显,其次为晚餐后。低血糖值主要发生在夜间3点左右及午餐前。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较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对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精细调节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动态监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86例T2DM患者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并对第1日及第3日评估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24 h平均血糖水平(24 h MBG)由胰岛素剂量调整前的(10.7±2.7)mmol/L降至(7.9±1.6)mmol/L(P〈0.05);调整后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由(5.5±1.6)mmol/L降至(2.3±1.0)mmol/L(P〈0.05);胰岛素剂量调整前后血糖的时间百分比均明显下降,PT1(≤3.9 mmol/L)由0.8%降至0.3%,PT3(≥7.8mmol/L)由(32.7±7.5)%降至(14.7±3.1)%(P〈0.05);血糖低于5 mmol/L的平均发生次数由1.6次降至0.7次(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幅度和趋势,辅助临床医师制定更为针对性的降糖方案,有效控制血糖波动和低血糖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区域内的糖尿病流行病学和糖尿病防治管理现状,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患者血糖大数据分析,评价住院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趋势,了解住院患者血糖监控的薄弱环节,从而指导临床血糖管理。方法:基于多中心的信息化血糖管理平台,于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共10608例住院糖尿病患者床旁血糖数据,采用群体模型(populationmodel)、个体模型(patientmodel)、人-时模型(patient-daymodel)分析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构成比:高血糖、低血糖、理想血糖占比等情况。结果:共收集快速床旁监测(point-of-caretesting,POCT)血糖数据253738个,采用群体模型分析,高血糖达38.3%,理想血糖仅占20.5%;采用个体模型分析,住院期间曾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占13.2%,其中曾出现严重低血糖的患者占1.2%,发生严重低血糖患者为低血糖患者的9.4%;采用人-时模型分析,理想血糖的患者人时数为49.6%,高血糖发生率为60.2%,严重高血糖发生率为18.8%。结论: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血糖占比低,高血糖占比高,经过一段时间住院治疗后高血糖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传统内分泌科被动会诊模式导致部分高血糖事件处理不及时。所有时间段均发生了低血糖事件,且部分患者发生了严重低血糖事件,午餐前与空腹为高发时段,晚餐前血糖监测频次低。  相似文献   

6.
背景 随着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快速升高,我国终末期糖尿病及须行血液透析患者数量日益增多,而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伴有糖尿病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变化幅度较大且会对患者预后造成不利影响。目的 分析伴有糖尿病的规律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变化。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江苏省3家三级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溧水分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无锡分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伴有糖尿病的规律血液透析患者105例,其中3例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数据缺失,最终纳入102例患者。所有患者采用无糖碳酸氢盐透析液并单纯采用胰岛素治疗,记录其透析前、透析1 h、透析2 h、透析3 h、透析结束时血糖以分析血糖变化及低血糖、高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102例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波动范围为1.6~27.8 mmol/L,平均为(8.4±3.2)mmol/L;22例(30次)出现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为21.6%(22/102),其中18例(23次)为无症状性低血糖,无症状性低血糖发生率为17.6%(18/102);30例(47次)出现高血糖,高血糖发生率为29.4%(30/102),其中透析前26次。低血糖患者透析前、透析1 h、透析2 h、透析3 h血糖低于非低血糖患者(P<0.05),而低血糖与非低血糖患者透析结束时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非低血糖患者透析前、透析1 h、透析2 h、透析3 h、透析结束时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患者透析前、透析1 h、透析2 h、透析3 h、透析结束时血糖高于非高血糖患者(P<0.05);高血糖、非高血糖患者透析前、透析1 h、透析2 h、透析3 h、透析结束时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患者透析日减停胰岛素、知晓低血糖定义者比例低于非低血糖患者,高血糖患者透析日减停胰岛素者比例高于非高血糖患者(P<0.05)。结论 伴有糖尿病的规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低血糖(21.6%)、高血糖(29.4%)发生率均较高,且低血糖以无症状性低血糖多见,高血糖以透析前多见,透析日减停胰岛素、低血糖定义知晓率低是伴有糖尿病的规律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糖的可能相关因素,同时透析日减停胰岛素也是伴有糖尿病的规律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高血糖的可能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血糖异常对术后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的308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住院病例,收集人口学特征、术前已知的夹杂症、术前空腹血糖、术后早期血糖值及术后住院期间的短期临床不良事件等数据。308例中1例术后早期发生低血糖(3.8 mmol/L),未单独成组。307例患者按术后早期血糖分为正常血糖组(n=215)和高血糖组(n=92)。另以术前的空腹血糖为基础血糖,分为术后血糖升高较多组(≥ 4 mmol/L,n=52)及血糖升高较少组(<4 mmol/L,n=255)。结果 采用分层χ2检验进行术后早期高血糖与各术后临床不良事件的风险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s回归处理混杂因素后发现,血糖波动大是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的危险因素(P=0.003,OR=2.641,95% CI:1.402~4.976),血糖波动大亦是病死率的危险因素(P=0.012,OR=7.539,95% CI:11.534~36.713)。结论 术后早期血糖较术前空腹血糖波动较大可以预测食管癌根治术后短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肖雪萍  唐海伦  吴志波  罗伟 《中外医疗》2011,30(21):178-178
目的了解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及动态血糖检测系统应用的优势。方法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病人23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均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治疗。检测空腹血糖≤7.0mmoL/L,早餐后2h血糖≤10.0mmoL/L,HbA1C≤7.5%。选用CGMS对病人行连续72h血糖监测。结果有5例患者发生低血糖(血糖≤2.8mmoL/L),共13次,低血糖均发生于23:00至次日07:00,仅3例次有自觉症状,经进食后缓解。有7例患者有高血糖发生(血糖≥11.1mmol/L),均发生于餐后1~3h。结论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可能存在较大的血糖波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可发现高血糖事件及无症状低血糖,为严格控制血糖,正确调整用药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更有效地减少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3例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显示的血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1例新诊断未干预治疗及1例预混胰岛素2次皮下注射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均以中餐后-睡前血糖升高为主,其日内血糖峰值分别为15.6 mmol/L及15.4 mmol/L,均出现于中餐后。1例3餐前短效胰岛素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清晨及上午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 mmol/L),持续115 m in;将强的松改为每日3次口服后低血糖消失,血糖波动改善。结论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部分患者表现午后严重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的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3例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显示的血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1例新诊断未干预治疗及1例预混胰岛素2次皮下注射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均以中餐后-睡前血糖升高为主,其日内血糖峰值分别为15.6 mmol/L及15.4 mmol/L,均出现于中餐后.1例3餐前短效胰岛素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清晨及上午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 mmol/L),持续115 min;将强的松改为每日3次口服后低血糖消失,血糖波动改善.结论 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部分患者表现午后严重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的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在中晚期妊娠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8月我院治疗的68例中晚期妊娠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组和指端毛细血管监测组(对照组),各34例,分别采用动态血糖系统监测和指端毛细血管监测,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监测结果和CGMS监测组患者的血糖分布情况。结果:CGMS监测组的总高血糖次数和总低血糖次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晚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午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以4.1~7.8mmol/L居多,占63.24%,低血糖以15:00-18:00时段发生频率最高,高血糖以午餐后最高。结论:动态血糖监测与指端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结果呈显著相关,且易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时间段,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病员应激反应致血糖升高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83例脑挫裂伤病员的血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例按病情分为重症组42例,轻症组41例,发生高血糖60例,发生率72%。重症高血糖组平均血糖值(10.48±5.05)mmol/L,轻症高血糖组平均血糖值(8.41±1.42)mmol/L。重症高血糖组的死亡率50%,重症正常血糖组的死亡率17%(P<0.01)。结论:脑挫裂伤病员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达72%,病情越重血糖升高越明显,波动范围越大,死亡率越高。对重症脑挫裂伤病员的血糖监测可作为病情预后判断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脆性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脆性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的发生情况,以提高这些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并给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的糖尿病患者56例,分为A、B两组。A组(/7,=17)为脆性糖尿病组,B组(n=39)为非脆性糖尿病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PT3.9)、低血糖发生次数、高血糖发生率(PT7.8、PT11.1)、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波动系数(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的Prr3.9[(7.7+8.6)%]、PT7.8[(62.9±18.1)%1、PT11.1[(46.3±23]3)%]、SDBG(4.41±1.01)、LAGE[(15.10±3.55)mmol/L]和MAGE[(10.10±2.49)mmol/L]等指标均高于B组[(3.7±2.8)%、(38.2±14.5)%、(10.8±6.7)%、(2.38±0.35)、(7.20±1.87)mmol/L、(5.30±1.37)mmol/L1的糖尿病患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测得的HbA1c[(8.2±1.7)%、(7.9±1.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夜间和凌晨发生低血糖情况[11(64.7%)]与B组患者[13(33.3)%1比较,差异有高度差异学意义(P〈0.01),而在其他时间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脆性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认真分析和采取措施消除引起脆性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主要诱因,可有效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和血糖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14.
血糖"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临床上认为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状况.方法:选择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32例,行72h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S),分析其血糖谱.结果: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有明显的餐后血糖过高现象,尤以早餐后明显,血糖峰值在早餐后1.7 h;血糖>7.8 mmol/L、11.1 mmol/L、13.9 mmol/L所占时间百分率分别为28%、13%、6%.3d CGMS中血糖>7.8 mmol/L曲线下面积与HbA1c正相关.同时还发现了无症状低血糖、持续高血糖(血糖大于13.9 mmol/L,持续2h以上)等现象.结论:一个看似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有较多高血糖发生,3d CGMS血糖谱可以反映患者总体血糖控制情况,其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更全面了解血糖波动的细节,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在危重病应激性高血糖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入住ICU的非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改良血糖控制组(改良组)和强化血糖控制组(强化组),每组60例,强化组血糖控制(ⅡT)在4.4~6.1 mmol/L,改良组则将目标血糖控制在8~10 mmol/L。统计2组患者日平均血糖值、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低血糖发生率、MODS发生率、28d病死率等。结果 2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日平均血糖值高于强化组(8.9mmol/L±2.1 mmol/L vs 5.3 mmol/L±2.6 mmol/L,P<0.05),低血糖发生率强化组明显高于改良组(13.33%vs3.33%,P<0.05)。改良组MODS发生率40.0%(24/60),28d病死率为16.7%(10/60),强化组相对应为46.7%(28/60)、20.0%(1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入住ICU的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与ⅡT靶目标控制于4.4~6.1 mmol/L相比,将血糖靶目标水平控制于8~10 mmol/L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随机血糖升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8例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第一次血糖随机分为正常组(Glu〈7.8mmol/L)和高血糖组(Glu≥7.8mmol/L),观察两组的溶栓效果、治疗前后MRI缺血半暗带区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近期预后。结果两组的溶栓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正常组MRI缺血半暗带区改善及NIHSS评分优于高血糖组;高血糖组在主要脑血管事件(再灌注损伤出血)方面高于正常组。结论随机血糖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再灌注较差,可增加脑血管事件概率,近期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不同目标血糖值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ICU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危重患者168例,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Ⅰ组、Ⅱ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Ⅰ组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Ⅱ组6.2~8.0 mmol/L,对照组10.0~11.1 mmol/L。观察3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病死率、脏器功能不全率、日平均胰岛素用量、日平均血糖值、低血糖发生率及ICU最后1 d APACHEⅡ评分等参数。结果Ⅰ、Ⅱ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天数、ICU最后1 d APACHEⅡ评分、院内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及脏器功能不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Ⅰ组和Ⅱ组以上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3.8 mmol/L)发生率Ⅰ组高于Ⅱ组、对照组(P<0.05或P<0.01),Ⅱ组和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危重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水平控制在4.4~8.0 mmol/L可改善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及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围术期血糖控制方法和对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糖尿病患者TURP围术期血糖调控情况。结果:36例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12.6±1.8)mmol/L,经术前用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至6.0~7.8mmol/L后接受TURP,术中及术后继续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基本正常水平。本组术中血糖7.2~13.8mmol/L。35例未发生感染等明显并发症,仅1例术后出现感染,经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经正确的围术期处理,将血糖控制至基本正常水平,可耐受TURP,并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