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亨延顿病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Ⅰ型 (SCA1) ,SCA2 ,SCA3 ,SCA6 ,SCA7,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下部萎缩 ,脊髓延髓肌肉萎缩这几种聚谷氨酰胺病均有一定群体的神经元丢失。在相应群体的神经元细胞发现有胞内包涵体 ,聚谷氨酰胺病与含扩展的CAG三核苷酸串联重复几个基因编码含可变长度的一段聚谷氨酰胺片段的几种蛋白延长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DRPL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的一种亚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智力减退、语言障碍、癫痫大发作和不自主运动(包括舞蹈样动作、震颤和肌阵挛等)[1]。本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个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CA)家系的基因突变情况,对该家系进行分型,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集1个SCA家系5例个体(含3例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设计9对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扩增SCA1、SCA2、SCA3、SCA6、SCA7、SCA8、SCA12、SCA17、齿状肌麻痹性萎缩(DRPLA)基因,筛选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对筛选出的SCA致病基因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3例患者SCA3基因中CAG重复序列数分别为76、78和75,超出文献报道的12~44重复数的正常范围,确诊为SCA3家系。通过PCR扩增及Sanger测序,家系中1例携带CAG重复序列数为74的个体被确诊为SCA3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联合应用PCR扩增和Sanger测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SCA基因诊断途径,可应用于携带者诊断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督脉电针和夹脊电针对受损伤的脊髓背核神经元存活及其表达NOS的影响。方法将10只SD雌性大鼠(180—200g)分为督脉电针组和夹脊电针组。将两组动物制备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术后第5d进行电针治疗,一组行督脉电针治疗,另一组行夹脊电针治疗。电针治疗30d后,将两组动物灌注、固定和取材,冰冻切片,做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脊髓背核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分别计数L1脊髓背核存活神经元数目及其表达NOS神经元数。结果督脉电针组L1脊髓背核存活神经元数目是218.50±7.23,表达NOS的神经元数是8.20±0.82,夹脊电针组L1脊髓背核存活神经元数目是188.60±6.48,表达NOS的神经元数是17.80±1.79。督脉电针组L1脊髓背核存活神经元数目多于夹脊电针组(P<0.05),并且督脉电针组L1脊髓背核表达NOS的神经元数明显少于夹脊电针组(P<0.05)。结论督脉电针比夹脊电针能够更好地促进受损伤的脊髓背核神经元存活以及抑制受损伤的脊髓背核神经元表达NOS。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辽宁地区一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大家系患者子女中目前健康的症状前患者。方法本家系已通过基因诊断的方法明确为SCA3型,所以提取本家系患者子女外周血DNA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SCA3基因三核昔酸重复片段进行扩增,并将PCR异常扩增片断测序,以明确异常扩增等位基因内重复拷贝数。结果 44名患者子女中有8人SCA3基因三核苷酸重复片断在70-82次,超过了正常人SCA3基因内三核苷酸重复的次数。结论通过基因检测诊断出此8人为SCA3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前患者。  相似文献   

6.
<正>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中最多见的一类疾病。以小脑、脑干、脊髓变性萎缩为主,其中部分亚型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相关[1]。目前国际上根据基因定位至少可将SCA分为SCA1~29多种亚型[2]。1资料疗养员,女,43岁,于2014-02-16来我院疗养,主诉进行性走路不稳伴言语不利8年。疗养员8年前无诱因出现头晕,行走不稳,双上肢持物不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我国南方汉族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不同基因亚型的分布状况。方法对临床诊断为SCA的36个家系43例患者和散发38例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SCA病的三核苷酸重复(17NR)片段进行扩增,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其长度,推算所有正常和异常扩增等位基因内TNR重复次数。结果我国南方汉族人群的SCA患者中SCA3是最常见的类型,占42.0%,而SCA2、SCA1、SCA7、SCA6和SCA12型分别为7.4%、4.9%、3.7%、2.5%和1.2%,未检出SCA8、SCA10、SCA17、DRPIA和FRDA亚型。结论在家族性和散发性SCA患者中,SCA3为最常见类型,PCR检测可确立大部分患者的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心肌营养素-1基因转移对大鼠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红核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制备大鼠颈 3脊髓外侧索横切 (C3Hx)模型,损伤区植入明胶海绵饱和的不同成分治疗及对照溶液.分为 AdCMV- CT1组、空白对照组、 AdCMV- eGFP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荧光金( FG)于 C2注射, 1,4,8周脑切片,荧光显微镜下红核神经元记数观察红核神经元的存活. 结果在损伤后 1~ 4周,标记红核神经元数几乎无变化.损伤后 8周,损伤组、 Adv- eGFP组、 Adv- CT1组标记神经元分别减少 31% ,32% ,19%. Adv- CT1组与损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表明脊髓损伤后,红核神经元存在迟发性损伤. Adv- CT1在脊髓中长期表达,明显支持红核神经元的存活. 结论腺病毒介导心肌营养素-1基因转移长时间支持红核神经元的存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心肌营养素-1基因转移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红核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大鼠颈3脊髓外侧索横切(C3Hx)模型,损伤区植入明胶海绵饱和的不同成分治疗及对照溶液。分为AdCMV-CT1组、空白对照组、AdCMV-eGFP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荧光金(FG)于C2注射,1,4,8周脑切片,荧光显微镜下红核神经元记数观察红核神经元的存活。结果:在损伤后1~4周,标记红核神经元数几乎无变化。损伤后8周,损伤组、Adv-eGFP组、Adv-CT1组标记神经元分别减少31%,32%,19%。Adv-CT1组与损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表明脊髓损伤后,红核神经元存在迟发性损伤。Adv-CT1在脊髓中长期表达,明显支持红核神经元的存活。结论:腺病毒介导心肌营养素-1基因转移长时间支持红核神经元的存活。  相似文献   

10.
正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又称脊髓延髓型肌萎缩(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或迟发性脊髓延髓型肌肉萎缩,是一种少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神经元变性疾病,临床以缓慢进展的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延髓麻痹等下运动神经损害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神经受累及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等表现~([1])。  相似文献   

11.
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相应脊髓前角外侧核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并对神经元尼氏染色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方法采用硅胶管套接切断的大鼠坐骨神经模型,应用焦油紫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硫堇染色等3种尼氏法对伤后7、14、30d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应用3种染色方法均观察到坐骨神经伤侧脊髓前角外侧核大、中型运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存活率与对照侧有明显差别。与对照侧比较,伤后7d伤侧脊髓神经元数目减少,存活率降低;伤后14d和伤后30d,尤其是伤后30d,伤侧脊髓神经元数目减少更显著,存活率下降更明显,有些神经元轮廓不清且尼氏体模糊。结论随着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时间的延长,其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损伤程度逐渐增加,尤其是伤后30d退变非常明显。焦油紫染色方法是显示神经元尼氏体及反映神经元生活状态的简捷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德英  程赛宇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424-1425,W002
目的 探讨坐骨神经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相应脊髓前角外侧核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并对神经元尼氏染色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硅胶管套接切断的大鼠坐骨神经模型,应用焦油紫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硫堇染色等3种尼氏法对伤后7、14、30d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应用3种染色方法均观察到坐骨神经伤侧脊髓前角外侧核大、中型运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存活率与对照侧有明显差别。与对照侧比较,伤后7d伤侧脊髓神经元数目减少,存活率降低;伤后14d和伤后30d,尤其是伤后30d,伤侧脊髓神经元数目减少更显著,存活率下降更明显,有些神经元轮廓不清且尼氏体模糊。结论 随着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时间的延长,其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损伤程度逐渐增加,尤其是伤后30d退变非常明显。焦油紫染色方法是显示神经元尼氏体及反映神经元生活状态的简捷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素-3 (NT-3) 基因修饰雪旺细胞(SCs)和神经营养素-3受体 (TrkC) 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合移植对全横断脊髓损伤(SCI)大鼠的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红核和背核受损伤神经元存活的影响,为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含有NT-3-SCs和TrkC-MSCs的PLGA高分子支架移植到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处。在术后第67天,取其大脑和脊髓进行冷冻切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SCI处SCs和MSCs的存活及其外源性基因的表达,并计算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内锥体细胞层、中脑红核和L1脊髓背核的神经元数量。结果:2个月后,可见SCI处有移植的SCs和MSCs,其中转染的外源性基因NT-3和TrkC可在移植细胞内表达。NT-3-SCs+TrkC-MSCs移植组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内锥体细胞层、中脑红核和L1脊髓背核的神经元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组。 结论:NT-3基因修饰SCs和TrkC基因修饰MSCs联合移植能够促进全横断SCI大鼠的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中脑红核和脊髓背核受损伤神经元的存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后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是否发生非凋亡性细胞程序性死亡(paraptosis).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手术组.手术组建立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又分为术后3d、7d、14d组.实验动物以4%多聚甲醛PBS液灌注内固定,取与坐骨神经相应的腰4~腰6节段脊髓,于2.5%戊二醛中固定,透射电镜观察左侧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超微结构并摄片.结果:电镜下,术后3d组腰4~腰6节段脊髓左侧背角浅层神经元形态学典型变化为:细胞肿胀,胞膜完整,胞浆内大量空泡,核结构基本正常,符合paraptosis形式程序性细胞死亡表现;7d和14d组神经元形态变化:细胞皱缩、密度增大,核带增多及染色质浓聚贴附于核膜,符合凋亡表现.结论:坐骨神经损伤3d腰4~腰6节段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发生了paraptosis形式程序性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15.
震颤牲麻痹症又称巴金森氏病,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的锥体外系的慢性退行性变,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男性多见。其病灶主要在黑质、壳核与尾状核内,表现为神经元的数目减少、萎缩,生化测定可见黑质和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降低,以  相似文献   

16.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41例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的临床特点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华西医院2004年7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病人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21例作过SCA1、SCA2、SCA3、SCA6和SCA7 CAG/CAA三核苷酸重复扩增次数检测的患者中,SCA3患者8例(38.1%),SCA6患者4例,(19.0%),SCA2患者1例(4.8%),余下的8例(38.1%)患者SCA1、SCA2、SCA3、SCA6、SCA7基因检测未见异常.结论:SCA3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多见的SCA亚型,SCA各亚型的临床表现相互重叠,其确诊有赖于基因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伤怀脊髓萎缩的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系统观察1例外伤性脊髓萎缩的临床过程和影像改变,复习近年的有关文献,结果 外伤性脊髓萎缩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现象,MRI上脊髓缩小部分从矢状径或横径测量为下沉遥1/4,即可诊断为脊髓萎缩,治疗上没有好的手段。结论MRI能确诊外伤性脊髓萎缩,采用综合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伤性脊髓萎缩的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系统观察1例外伤性脊髓萎缩的临床过程和影像改变,复习近年的有关文献。结果外伤性脊髓萎缩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现象,MRI上脊髓缩小部分从矢状径或横径测量为正常的1/4,即可诊断为脊髓萎缩。治疗上没有好的手段。结论MRI能确诊外伤性脊髓萎缩,采用综合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15例脊髓外伤后慢性期截瘫或四肢瘫患者为对象,进行脊髓MRI检查。脊髓外伤史距MRI检查时间平均17个月,最短3个月,最长17年。本组MRI大致有以下几种:①脊髓扭曲变形、成角畸形或压迹等局部外形变化;②脊髓变细萎缩,或增粗(外伤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异氟醚诱导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各核团Fos蛋白与脑啡肽的表达及共存情况。方法: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异氟醚组,每组6只。异氟醚组吸入20mL/L异氟醚2h,对照组吸入氧气。取脑和脊髓,冰冻切片,进行Fos蛋白与脑啡肽的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结果:对照组中,脑啡肽免疫反应阳性(ELI)神经元较多,Fos免疫反应阳性(FLI)神经元少量、散在无规律地分布,Fos,脑啡肽双标记(FLI/ELI)神经元极少见。异氟醚组中可明显观察到ELI,FLI,FLI/ELI3种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大脑额顶皮质、外侧隔阂、杏仁核、海马CA1区、丘脑室旁核、丘脑腹外侧核、僵核、下丘脑腹内侧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脚间核、中脑中央灰质及脊髓背角等神经核团,这些核团内FLI和ELI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多(P<0.05或P<0.01),在其他核团内无显著变化;Fos与脑啡肽神经元彼此靠近,分布区域非常一致,FLI/ELI神经元占FLI神经元的15%~42%。结论:异氟醚可诱导Fos蛋白在某些神经核团内表达并使其内脑啡肽增多;异氟醚可激活部分脑啡肽神经元,麻醉诱导的Fos蛋白可能作为脑啡肽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进而引起脑啡肽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