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微量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肝癌预警及良恶性肝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装有耦联小扁豆凝集素(LCA)的微量离心柱分离200例肝病患者的AFP-L3,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及AFP-L3,计算AFP-L3占总AFP的比率(判断标准以AFP-L3%≥10%者为阳性)。结果①原发性肝癌组AFP-L3(%)均值和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P<0.001);低浓度AFP(AFP<200ng/ml)原发性肝癌组AFP-L3(%)经过临床检验也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P<0.01)。②在原发性肝癌组中,比较不同浓度的AFP(%)均值和阳性率,相互间的差异值P>0.05,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结论经过临床研究,我们认为微量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肝癌细胞诊断、预警及与良恶性肝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在肝脏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微量离心柱法对240例肝病患者(原发性肝癌70例,肝癌术后10例,肝硬化63例,慢性肝炎97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及AFP-L3水平,计算AFP-L3和AFP比例。结果: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中的AFP,AFP-L3%阳性率显著高于肝癌术后组,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AFP-L3%的灵敏度为86.96%,特异性为88.30%,Youden指数为0.75。AFP的灵敏度为75.68%,特异性为85.54%,Youden指数为0.61。从Youden指数可以知道AFP-L3%是比AFP更好的诊断肝癌的指标。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中的AFP、AFP-L3%含量显著高于肝癌术后组、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F值分别为74.45、54.85,P值均<0.01)。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病人中,当AFP>400 ng/ml时,AFP-L3%的阳性率为95.23%。AFP-L3%与AFP水平无相关性。结论:AFP-L3%对于肝癌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是比AFP更好的诊断指标;可以作为诊断肝癌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凝集素微量离心柱法(lens culinaris agglutinin(LCA)-coupled spin column,ACSC)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lpha-fetoprotein isoforms,AFP-L3)对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阳性的良恶性肝病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凝集素微量离心柱法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92例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45例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及AFP-L3浓度,以AFP-L3%≥10%为阳性判断标准,分析AFP-L3%与良恶性肝病的关系。结果:ACSC法检测AFP-L3%对92例原发性肝癌(HCC)的灵敏度是85.86%,对45例慢肝、肝硬化的特异性为95.56%,诊断准确度为89.05%,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226。结论:ACSC法检测AFP-L3指标在PHC鉴别诊断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亲和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分析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诊断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临床检测甲胎蛋白AFP阳性(≥20ng/ml)的住院患者。使用亲和离心管方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并且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分析甲胎蛋白异质体用于鉴别肝癌的临床作用。结果①以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10%作为诊断指标,肝癌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升高者明显高于其他肝病患者(P0.01);②对69例临床确诊为肝癌的患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的诊断灵敏度是81.16%;在82例临床诊断为其他肝脏疾病的患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的诊断特异性达到91.46%,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的符合率为86.75%。结论应用新型亲和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肝癌与良性肝脏病变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甲胎蛋白异质体在良、恶性肝病中的鉴别和在早期肝癌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585例肝病患者,采用微量离心柱法和雅培i2000化学发光法检测AFP-L3及AFP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组和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AFP和AFP-L3%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FP的Z值分别为-3.808、-6.937、-8.811、-8.916,AFP-L3%的Z值分别为-4.972、-8.668、-10.080、-9.490。肝癌组患者血清中的AFP、AFP-L3%阳性值显著高于其他肝病组。根据ROC曲线,得出AFP的cut-off值为20 ng/ml;AFP-L3%的cut-off值为10%。AFP-L3%的敏感性为76.4%,特异性为80.6%,Youden指数为0.57。AFP的敏感性为70.3%,特异性为63.3%,Youden指数为0.34。从Youden指数可知,AFP-L3%是比AFP更好的诊断肝癌的指标。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病人中,AFP-L3%与AFP水平无相关性(r=0.057,P0.05)。结论 AFP-L3在良性、恶性肝病中的早期诊断意义一定程度上优于AFP。AFP和AFP-L3%联合检测对良、恶性肝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以及AFP-L3/AFP检测结果在肝细胞癌(HCC)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HCC患者和120例CHB患者血清中AFP、AFP-L3含量及AFP-L3/AFP值;采用耦联小扁豆凝集素(LCA)的微量离心柱分离血清中AFP-L3,然后采用雅培化学发光法进行AFP、AFP-L3检测同时计算AFP-L3/AFP的值。结果 HCC患者血清AFP-L3/AFP平均值0.23远远高于CHB组的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172,P0.01);HC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面积显示AFP-L3/AFP面积最大,为0.905;当AFP-L3/AFP≥0.15时诊断HCC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2%、85.4%。结论对HCC的诊断血清AFP-L3/AFP结果优于AFP和AFP-L3单测结果,AFP-L3/AFP对HCC和CHB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铁蛋白(Fer)和肿瘤相关因子(TSGF)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原发性肝癌组、60例良性肝病组和60例健康人群的AFP、AFP-L3、Fer和TSGF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亲和吸附法、微粒子酶促化学发光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含量。结果:AFP、AFP-L3、Fer和TSGF单个肿癌标志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7.5%、85.0%、90.9%、88.8%,特异性分别为94.8%、97.0%、86.5%、85.3%;四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PHC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9%和99.8%,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与单项检测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AFP、AFP-L3、Fer和TSGF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对肝癌患者术后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采集临床确诊的24例肝癌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第18个月和第24个月的血清,应用装有藕联了小扁豆凝集素(LCA)的微量离心柱分离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及AFP-L3的含量,计算AFP-L3占总AFP的比率(判断标准以AFP-L3≥10%者为阳性),同时跟踪随访,将检测结果与调查结果作生存分析图,比较两者对肝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结果:术后2~3个月AFP-L3阳性患者在未来30个月内的生存几率明显降低,AFP-L3阴性患者生存几率高;术后6个月AFP-L3阳性患者在未来24个月内的生存几率明显降低,AFP-L3阴性患者生存几率是100%;术后第12个月AFP-L3阳性患者在未来18个月内的生存几率明显降低,AFP-L3阴性患者生存几率是100%。结论:AFP-L3对肝癌患者的术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肝型碱性磷酸酶 (L - AL P)凝集素亲和层析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用麦胚凝集素(WGA)分离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 (B- AL P)和 L - AL P,再将 L - AL P进行蔓陀萝凝集素 (DSA)亲和层析 ,分离不同亲和力组分。结果正常人血清 L - AL P不与 DSA结合 ,在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分离到 DSA弱结合组分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出现了特有的 DSA强结合组分 ,6 4例原发性肝癌血清中阳性率为 92 .19% ,其中 14例原发性小肝癌 (癌结节小于 5 cm )有 78.5 7%的阳性率。结论 L - AL P的 DSA强结合组分为原发性肝癌特异性标志 ,L - AL P凝集素亲和层析是一种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和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对低浓度AFP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1例低浓度AFP的PHC患者、52例非肝癌患者和101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分别检测GPC3和AFP-L3,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ROC曲线下面积,分析GPC3和AFP-L3与肝癌相关生物学特征的关系。结果低浓度AFP的PHC患者的GPC3和AFP-L3阳性率高于非肝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肝癌组和健康对照组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GPC3诊断低浓度AFP PHC患者的敏感度(54.90%)低于AFP-L3(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项联合检测特异度为97.39%,敏感度为86.27%。GPC3和AFP-L3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4和0.731。肿瘤直径5 cm和TMN分期Ⅰ期GPC3和AFP-L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C3和AFP-L3对低浓度AFP PHC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尤其在早期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联合检测能有效避免漏检。  相似文献   

11.
陈浩  张明跃  张桂珍  曹明  丁磊 《职业与健康》2011,27(9):1001-1002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癌以及良性肝病患者样本进行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以及高尔基体蛋白73(GP73)3种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研究3种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指标联合检测用于诊断肝癌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GP73,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AFP检测为阳性的再采用亲和吸附离心法检测AFP-L3。结果 AFP、AFP-L3、GP73联合用于检测可以使肝癌诊断的敏感性提高到96.72%(118/122),将肝癌诊断的特异性提高到96.05%(73/76)。结论将AFP、AFP-L3以及GP73用于联合检测,可以有效地提高目前临床检测肝癌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肝癌、肝硬化、肝炎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水平,探讨GP73在肝癌高风险人群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肝癌患者64例(肝癌组),肝硬化患者60例(肝硬化组),肝炎患者53例(肝炎组)及健康体检者51例(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各组GP73水平,AFP-L3亲和吸附离心管洗脱获得AFP-L3,化学发光法检测总AFP和AFP-L3,计算AFP-L3占总AFP的比例.结果 肝癌组血清GP73、AFP、AFP-L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78.1%(50/64)比25.0% (15/60)、17.0%(9/53),48.4%(31/64)比31.7%(19/60)、22.6%(12/53),53.1% (34/64)比30.0%(18/60)、20.8%(11/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GP73、AFP、AFP-L3均未见阳性.肝癌组血清GP73、AFP、AFP-L3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及对照组[(245.69±89.18) μg/L比(116.37±38.52)、(97.29±24.58)、(23.48±9.12) μg/L,(403.27±128.46) μg/L比(75.62±19.35)、(66.49±15.14)、(3.46±1.02) μg/L,(15.64±3.19)%比(5.24±1.15)、(4.21±0.96)、(2.95±0.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炎组GP73、AF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炎组GP73、AFP、AFP-L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联合检测诊断肝癌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6.9%(62/64)、91.7%(209/228),明显高于AFP、AFP-L3单项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P73单项检测及任意两项联合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AFP水平、临床分期的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是否阳性及有无肝外转移和肝硬化的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73诊断肝癌的价值明显高于AFP和AFP-L3,联合检测有助于肝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  相似文献   

13.
谢延  陈晓燕  蒋英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042-2043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作为肝癌标志物对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共收集147例血清,其中肝癌患者73例,良性肝病患者41例,健康人33例。应用ELISA定量检测血清GP73水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结果 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达到82.2%和90.5%,与本文患者AFP的敏感性、特异性(63.0%、77.3%)相比,前者均有显著增高。结论血清GP73可能是诊断肝癌又一个新的血清标志物,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晓香 《现代保健》2010,(16):136-137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γ-谷氨酰转移酶(GGT)、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R)对原发性肝癌(PHC)与肝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原发性肝癌、48例肝良性肿瘤和52例健康对照者,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AFP和FER浓度;用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测定血清AFU和GGT。结果PHC组血清AFP、AFU、GGT和FER水平与肝良性肿瘤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FP、AFU、GGT和FER联合检测PHC敏感度和特异性增高,检测阳性率达94.4%与四项单独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AFP、AFU、GGT、FER联合检测能提高PHC的诊断阳性率,在临床应用中可以采用联合检测作为PHC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甲胎蛋白(AFP)及甲胎蛋白异质体3 (AFP-L3)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表达量的变化及与影像学的关系。方法纳入104例HBV相关HCC患者,均行TACE,化学发光法检测术前及术后血清中AFP、AFP-L3的表达量,CT扫描了解患者术后病灶碘油沉积百分比,分析AFP、AFP-L3二者TACE前后表达量变化及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并对TACE治疗后有效组与无效组AFP、AFP-L3的表达量变化及其与影像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104例HCC患者TACE治疗后1个月时AFP总体数据中位数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 <0.05),并且术后1个月时AFP、AFP-L3水平均与碘油沉积比例呈负相关。根据TACE治疗效果将104例患者分为包括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CR+PR)的有效组及包括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SD+PD)的无效组,治疗有效组患者AFP和AFP-L3术后中位数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Z值分别为4.263、5.007,P <0.05);治疗无效组AFP-L3术后中位数水平显著高于术前(Z=3.582,P <0.05)。结论术后AFP-L3升高的患者要警惕肝癌的复发,AFP与AFP-L3联合检测有助于HBV相关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的疗效监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16.
肝癌患者血清糖链抗原50的检测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糖链抗原50(CA50)对肝癌的诊断及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良、恶性肝病为研究对象,检测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CA50含量,并与肝功能及血清AFP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以正常对照组值+2标准差为标准,乙型肝炎患者血清CA50阳性者占50%,其中肝硬化患者CA50阳性者占67.7%,原发性肝癌患者占95.1%。而36例血清AFP<200ug/L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有32例CA50阳性(88.9%)。结论 血清CA50检测能提高AFP浓度升高不明显或AFP阴性的肝癌患者的诊断率;检测血清CA50含量作为诊断肝癌及其它恶性肿瘤的标志物时应考虑慢性良性肝病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模式与血清甲胎蛋白(AFP)及肝功能检查的关系.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ELISA法及用速率法生化分析分别检测116例PHC患者.进行了甲胎蛋白、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及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I)、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及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检测.结果 116例PHC患者HBV总感染率为97.4%(113/116).HBsAg阴性为8.62%(10/116).PHC患者HBV血清标志物感染模式,以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模式(小三阳)感染类型最多.表明该模式的乙肝患者为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只有3例(2.6%)PHC无HBV感染标记.116例PHC患者AFP测定有29例(25.0%)结果阴性,87例测定结果阳性,阳性率达75.0%.116例PHC患者全部病例均行肝功能检查,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异常者有较高的发生率.肝功能损害各个指标浓度呈不同程度的增高.结论 HBV与PHC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HBV感染不仅是肝癌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而且表明肝癌病人常伴有HBV的复制活跃.提示仍有25.0%PHC患者血清AFP检测结果呈阴性而易被漏诊.约有50%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损害.因此,积极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流行,恰当治疗、保肝和护肝措施,是减少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