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颅内肿瘤手术后经脑脊液播散的MRI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颅内肿瘤手术后经脑脊液播散的MRI特征,讨论影响脑脊液播散的主要因素。方法经手术、病理和MRI证实的13例颅内肿瘤手术后经脑脊液转移患者,常规SE序列T1WI,T2WI,FLAIR和增强后T1WI脂肪抑制序列检查。结果脑脊液播散的肿瘤呈大小不等的结节型或线状增厚型,主要分布在脑池、脑沟、脑室壁、脑干周围以及脑池段脑神经周围,其信号强度与脑内原发肿瘤信号基本一致。平扫线状增厚型,T1WI显示阳性5例(38.5%),T2WI显示阳性5例(38.5%),FLAIR显示阳性8例(61.5%)。结节型平扫T1WI有9例呈等信号多发结节(69.2%),T2WI有10例多发结节均呈略高信号(76.9%),FLAIR11例呈多发略高信号(84.6%)。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发现线状增厚或结节状强化。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积水征象。结论颅内良、恶性肿瘤均可发生脑脊液转移,手术中瘤细胞遗漏、脱落是脑脊液转移的主要因素,MRI增强扫描是诊断脑脊液转移的可靠工具。  相似文献   

2.
脑膜转移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脑膜转移瘤的MRI表现特点,探讨MRI对脑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脑脊液检查证实的脑膜转移瘤64例。所有病例均行脑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①MRI平扫:发现脑膜异常改变15例。硬脑膜型9例,其中结节型5例,线状增厚型3例,混合型1例;软脑膜型6例,均为结节型。②MRI增强:64例脑膜转移瘤有3种表现形式:硬脑膜型36例,其中结节型9例,线状增厚型21例,混合型6例;软脑膜型20例,其中结节型10例,线状增厚型7例,混合型3例;全脑膜型8例,其中结节型1例,线状增厚型1例,混合型6例。③其他表现:64例中49例伴脑内转移,12例伴脑积水,6例伴颅骨转移,2例伴皮下转移。结论MRI是脑膜转移瘤的重要检查方法,增强MRI对诊断脑膜转移瘤更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增强FLAIR序列对柔脑膜转移病变的显示。方法:柔脑膜转移患者脑膜病变MR常规平扫和增强,在增强后加扫FLAIR序列。结果:增强FLAIR序列对邻近脑实质,神经和脑脊液的强化敏感,可克服常规T1WI增强血管强化易与病变混淆的缺点。结论:增强FLAIR序列是增强T1WI的有效补充,联合使用能提高脑膜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小儿早期结核性脑膜炎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早期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的MRI表现。全部病例均采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型MR机行脑部平扫及增强T1WI,其中4例加扫增强FLAIR。结果:MRI平扫8例可见脑沟裂稍增宽、加深,16例未见异常;增强T1WI扫描4例脑膜未见异常强化,20例可见脑膜弥漫性线状强化,其中4例增强FLAIR脑膜病变显示优于增强T1WI,24例脑实质均无异常强化灶。结论:MRI增强扫描是发现早期结核性脑膜炎的有效方法,主要表现为脑膜弥漫性线状强化,认识其MRI表现可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脑膜转移的MRI表现特点及转移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MRI表现:平扫仅3例表现为条片状或结节状异常信号。增强后18例表现为硬脑膜-蛛网膜型,3例为软脑膜-蛛网膜型。12例伴有颅骨骨质破坏,6例伴有脑内转移。乳腺癌脑膜转移途径:11例经邻近颅骨转移灶直接侵犯邻近硬脑膜;5例脑实质表浅部位的转移瘤侵犯邻近硬脑膜;4例经血行直接转移至硬脑膜和(或)柔脑膜,1例经血行转移至脑脊液后播散至柔脑膜。结论 MR增强扫描是乳腺癌脑膜转移的重要检查方法。经颅骨转移瘤侵犯邻近硬脑膜是乳腺癌脑膜转移的主要途径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MRI、脑脊液检查对颅内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接受MRI检查的颅内结核患者400例,根据颅内结核类型分为单纯脑实质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和混合型颅内结核,分析不同类型颅内结核的MRI特征、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动态MRI变化;收集患者脑脊液标本,行脑脊液生化、细胞学检查,分析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脑脊液指标的变化情况,总结MRI、脑脊液检查对颅内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结果 400例颅内结核患者检出单纯脑实质结核179例(44.75%)、结核性脑膜炎71例(17.75%)和混合型颅内结核150例(37.50%).单纯脑实质结核患者共检出病灶425个病灶,其中粟粒型196个,结节型167个,结核瘤62个;MRI信号特点表现为:信号均匀,呈稍长或等T1信号、长或稍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中心呈长或等T1信号、长T2信号,边缘呈稍长或等T1、T2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和实性强化;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粟粒型病灶消失率均高于结节型和结核瘤的病灶消失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MRI表现为脑回样T2WI高信号,T1WI等或低信号,增强后可见脑膜呈放射状强化,以鞍上池脑膜强化、环池脑膜强化和四叠体池脑膜强化为主;治疗后,脑膜强化程度及增厚减轻,脑膜病变均进一步好转.混合型颅内结核患者MRI表现同时具有单纯脑实质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MRI征象;治疗后,脑膜病变好转,部分出现脑膜结节增大或增多.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颅内结核患者的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氯化物和葡萄糖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 不同类型的颅内结核存在明显MRI特征,明确颅内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的MRI动态及脑脊液生化、细胞学水平变化,有助于临床抗结核治疗疗效的评估及预测.  相似文献   

7.
病例资料女,62岁,性格变化3年余,头痛3 d。外院MRI提示右额部占位伴中线移位,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入院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胸部平片未见明确异常。头颅MRI(图1~4)示:右额部颅骨内板下一巨大肿块,大小约68 mm×64 mm×65 mm,病灶整体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伴典型“脑膜尾征”(图3);肿块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境界清楚,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病灶边缘见多发囊性信号影(图1),邻近颅骨内板增厚,局部骨皮质不连续;邻近脑实质受压内移,内伴大片水肿;右侧侧脑室及左侧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受压变扁,中线结构明显左移。MRI显示右额叶脑实质受压及以“脑膜尾征”等脑外肿瘤征象,诊断脑膜瘤应无异议;同时,肿块内部可见与肿块整体信号差异明显的多发结节,病灶周围见大片水肿及邻近颅骨破坏,影像诊断为侵袭性脑膜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人体后有症状患者的头颈部MRI表现.方法 对74例有症状患者进行MRI和CT检查.MRI检查包括常规T1WI、T2WI、T2-FLAIR序列以及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T1WI增强扫描.脑部CT检查均为平扫, 分析CT和MRI所见.对影像表现异常的患者,MR 随访1~3次.结果 33例患者MRI表现异常,包括单纯软脑膜异常强化17例,单纯脑实质异常信号3例,单纯脊髓异常信号1例,脑实质与软脑膜同时受累11例,脊髓与软脊膜同时受累1例.脑实质与脊髓内病变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灶性分布;T1WI增强扫描时病灶多呈结节状强化.5例脑实质和脊髓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无强化表现.结论 头颈部MRI检查有助于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变程度,但绝大多数MRI所见缺乏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MRI表现。方法本组病例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脑脊液墨汁涂片染色检查。9例做了MRI增强扫描。1例进行了胸部CT检查。结果MRI表现主要有4种:①2例颅脑MRI平扫未发现异常,1例增强扫描脑沟及脑池呈线状强化表现,患者常见脑基底池软脑膜受累。②5例MRI表现为以双侧基底节区为主及额、颞、顶叶等的多发斑片状或片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变呈片状强化或未见明显强化;1例增强后基底池及桥前池亦出现软脑膜线状强化。③3例双侧大脑半球可见多发圆形或类圆形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结节状强化。④3例出现脑积水表现。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确诊依靠病原学检查,其MRI表现虽然缺乏特异性,但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增强MRI和弥散加权(DWI)在肺癌脑转移瘤诊断和放疗疗效判定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为肺癌并经临床诊断为脑转移瘤的27例患者,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包括T1WI、T2WI、T1WI增强及DWI扫描.结果 与其他序列相比T1WI增强检出率最高.转移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和对侧正常脑实质区三者间ADC值差异显著.转移瘤放疗前后:瘤灶实质区ADC值差异显著,瘤周水肿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增强T1WI是发现脑转移的最佳序列,DWI和ADC值有助于脑转移瘤的定性诊断和放疗前后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恶性肿瘤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前行横断面T1WI、横断面T2WI、矢状面T2WI STIR、Gd-DTPA动态增强矢状面及常规横断面、矢状面T1WI增强扫描,分析常规序列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的图像上肿瘤、结合带及子宫肌层的情况,评估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恶性肿瘤临床分期中的价值.结果:应用常规MRI扫描序列对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的正确率为48.7%,结合动态增强序列扫描对肿瘤分期的正确率为92.3%,并且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对子宫各层次组织显示清晰.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能够清晰的显示子宫恶性肿瘤的范围及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对肿瘤的术前分期及治疗手段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乳腺磁共振成像扫描序列及扫描方位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常规SE序列、FSE序列和3D-FSEGR序列及不同扫描方位在乳腺病变MRI诊断中作用。方法 40例乳腺肿块性病变常规SE序列T1WI及脂肪抑制FSE序列T2WI分别行轴位及矢状位平扫。注射Gd-DTPA后采用3D-FSPGR序列行矢状位动态增强扫描.之后再采用SE序列行脂肪抑制T1WI轴位、矢状位和(或)冠状位扫描。结果 3种扫描序列均有较高的信噪比及较高的病变与正常组织对比分辨率。SE序列T1WI平扫信噪比优,但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分辨率不及FSE序列T2WI,而动态增强3D-FSPGR序列显示病变最敏感,可显示平扫不能显示或显示不明确的病变,且可根据病变的增强特点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进行定性诊断。增强后脂肪抑制SE序列T1WI显示病变亦较敏感,但不能行动态增强扫描。3种成像方位中,轴位与矢状位更利于显示病变及病变侵犯胸壁和腋窝淋巴结肿大。结论 动态增强3D-FSPGR是乳腺肿块病变中最有价值的检查序列。轴位与矢状位应作为乳腺检查中的基本位置。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的MRI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宫颈癌的MRI表现,评价MRI成像方法。方法 98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鳞癌89例,腺癌7例,腺鳞癌2例)行盆腔部轴位SE T1WI,轴位及矢状位TSE T2WI,冠状位脂肪抑制(SPIR)TSE T2WI及Gd—DTPA增强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SE T1WI扫描。分析肿瘤的MRI表现特征及侵犯范围,部分病例MRI所见与手术所见和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宫颈癌的MRI表现颇具特征性,T2WI呈较高信号,与宫颈基质低信号及子宫内膜、宫旁脂肪组织高信号有良好对比,T1WI呈等或低信号,Gd—DTPA增强后T1WI可轻度强化。33例出现信号不均匀表现,病理上可为假腺腔、坏死及角化珠。在MRI上,83.6%的宫颈癌出现宫颈外侵犯,其中阴道侵犯68.4%,宫体侵犯53.1%。结论 MRI能多方位清晰显示宫颈癌瘤灶及侵犯范围与途径,明显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作为宫颈癌治疗前常规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MRI分期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宫颈癌磁共振成像(MRI)分期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8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行盆腔MRI检查,MRI的成像序列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脂肪抑制T2加权像、弥散加权成像,以及钆喷酸葡胺增强T1加权像.观察肿瘤的位置、信号特征及侵犯范围.将MRI所见与病理结果相对比.结果 MRI对宫颈癌分期总的准确率为88.73%.对宫旁侵犯判断的准确率为92.50%,特异度为91.18%,敏感度为100%.MRI与病理诊断的差异主要与宫旁浸润的评价差异有关.结论 MRI在宫颈癌临床分期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是宫颈癌诊断中重要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5.
四脑室囊虫病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四脑室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32例四脑室囊虫病的MRI表现特点。脑MRI全部采用德国Siemens 1.0T Impact超导型MRI机,选用SE序列。21例有脑CT对照。结果 32例四脑室囊虫病中,单纯性四脑室囊虫17例(53.1%),混合型15例(46.9%)。四脑室内单发囊虫30例,多发2例。囊泡在T1WI上等于或稍高于CSF信号,而在T2WI上等于或稍低于CSF信号。囊虫壁在T1WI上呈边缘光滑的细线样稍高信号影,而在T2WI上低于CSF信号。囊虫头节在矢状面T1WI上显示较为清楚,其中有24例附着于囊泡内壁的前下壁上;其在T1WI上与脑实质信号相近,而在T2WI上信号复杂,可表现为低于、等于或高于CSF的信号。CT难以显示四脑室囊虫头节或囊壁。结论 MRI是诊断四脑室囊虫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四脑室囊虫的诊断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双侧乳腺同时磁共振扫描序列及扫描方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侧乳腺同时MR扫描的序列及扫描方位在乳腺病变MRI诊断中的作用。方法30例乳腺病变常规SPGR序列T1WI、FSE序列T2WI及脂肪抑制分别行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平扫。注射Gd-DTPA后采用3D-FSPGR序列行双侧乳腺矢状位同时动态增强扫描。结果SPGR序列T1WI平扫信噪比好,时间短,但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分辨率不及FSE序列T2WI。动态增强3D-FSPGR序列显示病变最敏感,可以显示平扫不能显示或显示不明确的病变,而且可根据病变的增强特点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进行定性分析。FSE序列T2WI冠状位压脂对腋窝区淋巴结的显示较敏感。结论双侧乳腺3D-FSPGR序列是乳腺病变中最有价值的检查序列,轴位及矢状位是乳腺检查中的基本位置,冠状位可以良好地显示腋窝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垂体大腺瘤的MRI表现及其生长特点。材料与方法:搜集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大腺瘤,使用GE Vectra 0.5T MR扫描机,行SE序列常规矢状位T1WI、冠状位T1WI、T2WI及质子加权成像,必要时再作轴位扫描。42例作了增强扫描。结果:实质性肿瘤T1WI为中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质子加权像为稍高或高信号。囊变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出血为T1WI、T2WI均高信号。增强后有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其生长特点多向鞍外发展:鞍隔突破,视交叉、三脑室受压;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内动脉包绕、海棉窦受累等。结论:MRI具有对不同组织有较好的分辨率和三维成像的特点,可以反映肿瘤向各个方向的生长情况,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韧带肥厚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MRI对黄韧带肥厚的诊断价值。方法  46例HLF中 ,男 2 4例 ,女 2 2例 ;采用SE序列 :T1WI ;FSE序列 :T2 WI ;常规行矢状位加轴位扫描。 3 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余CT扫描证实。结果 黄韧带肥厚以多发者最常见 ,颈、胸、腰部病变主要分布在C4~ 7,T9~ 12 、L3~ 5水平 ,在各组中分别占 86.9%、91.6%、85 .7% ;于T2 WI显示最清楚 ,特别是旁正中矢状层面 ;为椎管后缘向前凸的三角形或结节状低信号 ,其中 4例为等信号。在T1WI上 ,检出率仅为 5 6.5 %。结论 HLF是致椎管狭窄的常见原因 ,主要与韧带退变有关 ,在矢状T2 WI上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